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精選9篇)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精選9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精選9篇)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1

有一種蛾就“帶王蛾”,這種蛹必須經過一個狹小的口,才可破繭成蝶。經過狹小的口時,它們必須拼盡全部力氣,有時會受到重傷,有時又會死去,有人為這些蛾的死去感到傷感,就剪大了洞口,這些順利而出的蛾卻一個個摔在了地上,它們永遠飛不上那片它們嚮往的天空,不再是真正的“帝王蛾”了。人們破壞了帝王蛾的生命歷程。在帝王蛾從狹口出來的過程,正是它們翅膀充血的過程。因為失去這一機會,它們永遠失去了飛翔的能力,破壞了自然規律,雖然心意是好的,但卻創造不了和諧。

荀子説的“天行有常”,“順之以活則吉”,強調的是規律的客觀性。孟子説的“谷不違農時”“數罷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也強調了規律的重要性,古人尚有順應客觀規律,應時而作的思想,那今人呢?為修建設施而造成大片生態林的損毀,為獲更多的利益而使地球傷痕累累,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為滿足人類可悲的私慾,而去侵佔野生初物們的家園,讓它們日夜不安有家不歸……這種。種與規律相違背的消息接連傳出,令人心寒。在人們心中,自然規律早已演變為“改造”“征服”人們總是喜歡自己的創造與重現能動任意去“改造”客觀規律,妄想創造自己的天地,殊不知,沙漠在擴大,河湖在縮小,懲罰在進行,那種。種違背自然的惡果在慢慢吞噬我們的和諧。

令人欣慰的是,人類已慢慢意識到規律的重要性,2008年奧運會倡導綠色奧運,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暖會議,如今倡導的無碳生活……讓人們終於明白規律的重要性,不再過多的去幹預大自然原有的生態規律。這所逞現的新的跡象,也為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開了新篇章。順應客觀規律,才有萬物的和諧。

水從泉邊流出,挾着泉的邊冷;風從花間吹過,帶着花的清香,萬物自有規律,順應這自然的一草一木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2

初冬,打來電話:“孫女,來鄉下拿些紅薯哦!”我急切回鄉下想見到它們的模樣,卻又大失所望,這些紅薯如小積木似的堆着,我指着它們:“,就這麼小呀,遠沒有我吃的大,那個好甜的!” 爺爺有些不悦,説:“傻孩子,的紅薯算什麼紅薯?你別看這些個小,味道可甜了!那些在温室裏長大的傻大個不知打了多少的催熟劑,才搞成那副模樣,還甜哩!鬼曉得裏面又放了些什麼?夏天的紅薯就是個冒牌貨!”

不知怎的,被爺爺如此説來,我不知買了多少個冒牌貨,總有一總被騙的感覺,爺爺又語重心長地説道:“該啥時候吃什麼東西,就啥時候吃這種東西,非得顛倒過來嗎?知道為啥現在鄉下人比城裏人身子骨更硬朗嗎?因為他們吃的都是順理成章來的東西,而那些城裏人,都是吃的逆季節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為啥逆呀?就是因為加了些不三不四的東西。孫女,我説的對吧?”

是呀,該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呀!該什麼時候就要做什麼事呀!

自然就去做該做的事,就去播種,去收穫,夏天去游泳,去滑雪。

青春期的我們為何要脱去當前的稚嫩?為何要老成?總要去做成年人的事,這不就好比打摧熟劑,或許能提早銷售,但質量如何,誰又能保證呢?而那些已以成熟的人又為何要做些幼稚的事,犯下不必要的錯誤呢?

人生的成長過程,即是天定,為何要被更改?一切順其自然,何時做何事,難道不更好嗎?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3

常常聽到有人説,我們要怎麼樣怎麼樣,好像我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就像是燕子不會飛,魚兒不會水,老虎不會跑一樣,人類還會什麼呢?其實,很多很多都原本是人的本能,在沒有現代文明時,人類不會什麼,我們原本就像是普通的生物一樣,在大自然中生長,擁有着生物的本能,而在歷史的發展中,人們把人類與其他生物不一樣的本能單獨拿出來,從而創造了人類文明。只不過,我們太沉迷於現代社會,把人們原來和普通生物的本能給忘掉了,所以現在才會有了傳統教育,要把幾千年前的理論再從新學習,學習失去的本能。

舉一個例子,原始人會往河水裏放毒嗎?不可能,因為他們保留着生物的本能,他們知道水是它們生存的根本,保護水才會生存下去,不過,現代人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食品問題呢?比如什麼染色饅頭,我們知道饅頭是糧食,是我們生存的根本,但為什麼會有人想要向生存之本里放毒藥呢,那不是要害死自己嗎?但是,那些人也知道,這些東西不能吃,因為他知道吃的東西要健康,可是他們偏偏要把吃的東西變得不健康,所以,現在人就不單單是為了生存,為了發展,而是為了利益。

可是,萬物之生存就是為了能生存,不餓死,但人類發展到現代,卻把利益放在了生存之前,或者説,有利益才能生存,所以,利益是社會發展給人們本能的一種枷鎖,用利益取代心中的本能,我們忘了我們是人,我們只記得利益,去爭奪,卻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去爭。為什麼人們生存的本質沒有變,但人們的本能卻變了呢?

環境被破壞了,我們親手毀掉了我們的自然,我們親手污染了自己的水源,我們親手滅絕了我們的生物,我們親手發明了武器,我們親手殺死我們的同胞,我們親手把適合我們的自然變得不適合,到了最後,我們發現有不對勁了,社會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進步,反而越來越退步,有些人還在幻想,如果外星人要侵略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大力發展科技,武器,而這些武器往往沒有打到外星人,相反在地球上實驗了。我們創造了能打敗外星人的武器,卻打到了自己,這是多麼荒。唐!也許外星人在宇宙的某一地方,看着我們自己的武器毀掉了自己,他們會怎麼想呢?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4

順其自然吧,講的是不是很不屑呢!

不想辯解什麼,展現的只是平靜,坦然,淡泊。

簫聲咽,音塵絕,這季的青春,我們攜手共度。

理工科男生,細膩的文字,被人誤以為是江南女子。

斐然的文采,憂傷的情緒,盡情掩埋心中最深的傷痛。

抱着渺茫的心態加了他,出乎意料的,他出現在我的好友裏。

可能太多的人對他説過:你的文章太有文采了,當他面對雷同的話語時,

我收到的回覆是:其實我把我的情感藏的很深,沒人能讀得懂,你只不過被它華麗的詞藻所吸引。這句話,我在他的留言板上也看到了。

蕭説:“我寫文章只是抒寫自己的心情。

我的文章沒有思想,很散。

文章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詞藻。

有人為“音塵絕”沒能進熱門空間而遺憾,不平。蕭説:“我只是靜靜的寫自己的文字,不求所謂的人氣。其實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和幾個知音在空間説説話我就很喜歡了!網絡這個東西太過虛幻,我們都該將名利釋懷!”

很贊,不是嗎?如此心態,怎叫我不佩服呢!!

我無法説,17年時間,我學到多少,我領悟多深,但至少在感受中進取前行。

我無法説,爸爸媽媽,請你們放心,我步入十八,放手給我空間去自由飛翔。

我感受淺薄,涉世未深。

任何感動的場面,隨時都會讓我淚流滿面。

《幕後》,我看到了上春晚的馬廣福老伯。春晚結束後,他甚是激動,他感慨總算放下了心中浮着的石頭了。出了演播廳,被記錄下的一個場景,成了我無法抹去的記憶――“我真的沒想到,做為一個農民可以上春晚,這可以説是我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吧……”説完,他瘦皺的臉上留下了幸福的熱淚。

成名對於這位老漢來説,並不意味什麼;上春節聯歡晚會,對他卻是一種榮耀。

以農民的質樸,認真的態度,通過歌唱的方式,給全國觀眾送去新春美好祝福。

純美的生活,平和的心態,

真摯的面對,誠懇的答話。

對於無法熟知的所有,我以此對抗。

我想,我又收穫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曾經,我在《成長日記》中寫下: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如今,我在《星語》裏再度揮筆:在平淡中看透世事繁華。

順水而行,船到橋頭自然直;順其自然,人至青春悄然行。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5

無論何時,看見野地裏、欄杆上、矮牆邊那潑潑灑灑莖葉密生的綠蘿,我的心裏總會盪漾起一陣波瀾。微風拂過,綠蘿枝葉婆娑,那隨風起舞的聲音,似乎交織成一句話:順應自然是一種美!

又是一個紅柳吐芽之際,趁着明媚的春光,我散步到公園。一幕明麗的景色跳入我的眼簾:泥土鋪成的小道邊,成片的綠蘿向着春風伸展,那桃心型的葉掌似乎在向我招手致意……

我雀躍地走近,綠色把眼睛塞得滿滿的。心中禁不住地歡喜,便挑了一株嫩綠的,拔回家栽到一隻透明的花瓶裏。我把花瓶擺放在書桌前的窗台上,讓它給我的房間增添幾分生機。

以後的日子裏,我堅持每天殷勤地給它換水,它也不負我的期盼。藤蔓越伸越長,攀到了紗窗上;薄薄的葉片逐漸長得厚起來,顏色也更綠了,看上去油亮亮的,像着上了一層油彩;那浸沒在清水中的根鬚也舒展開來,一直伸到了瓶底。

每次寫作業累了,目光落在它身上,我的心便順着藤,向着遠方蔓延開去,直到春風薰醉了我的全身。

可惜好景不長。一日我在寫作業時思緒凝滯,棄筆望遠,掃見那株綠蘿,不由得一驚:它的藤蔓微微縮皺,無力地垂落到窗台上;葉片,蜷曲着,失去了往日油亮的光澤,像是生病了,顯得沒精打采的。是不是該換水了?我急忙衝到水池邊,換了一瓶清水。只能過一夜看看了。夜已深了,我躺在牀上,牽掛着我的綠蘿,久久難眠。

第二天驚醒,我急忙趴到窗台上觀察。怎料它毫無好轉,反而葉片發黃。怎麼回事?我咋咋呼呼地推開房門,驚醒了還在熟睡的媽媽:“媽媽,看看這綠蘿怎麼了?”媽媽仔細打量了它,語重心長地説:“孩子,順應自然是一種美。”

順應自然是一種美?媽媽高深的話語,讓我疑惑不解。

我重新仔細觀察它:它的每一莖藤蔓都一律伸向窗外的方向,每一片葉子也都扭頭望向窗外。剎那間我明白了,它是想到自然界生長呢!我捧着心愛的綠蘿,急忙衝向公園。到了公園,我將它重新栽入到那塊長滿綠蘿的地裏,讓它和朋友們團聚。懷揣着不捨的心情,我把它看了又看,慢慢地轉身離開了。

幾周後,我又來公園看它。它的變化真大!我用喜悦的目光重新打量它:它的藤蔓恣意地延伸,已經爬上了公園的鐵欄杆,葉片密密地排列着,蒼翠欲滴,閃爍着光澤,好像每一片葉子上都有鮮活的生命在顫動。一陣風拂過,葉片隨風擺動,像似在為我起舞……

草木本有心,它們比我們更加熱愛美麗的大自然,熱愛這個世界,只要我們俯下身去,用心聆聽它們的話語,我們一定會了解它們的心聲的,它們也一定會把最好的自己展示給我們看。綠蘿自那以後,我的窗台上便只剩那個空空的花瓶,但我不後悔,因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順應自然是一種美!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6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顆橡樹和一大叢蘆葦在一起。有一次颳起了風暴,狂風像死神的鐮刀,無情地從地面上劃過,白色的風牆像千米高的海浪,往地面上拍打過去。纖細的蘆葦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手緊緊按住,動彈不得。橡樹則憑藉自己堅硬的'軀幹,在風暴中直挺挺地站立着,與風暴抗爭。終於,風暴過去了,周圍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蘆葦慢慢地立了起來,而橡樹卻不幸地被狂風攔腰斬斷……

在這個世界裏,並不是那種征服自然,要打敗一切的行為才表示力量。順其自然有時是一種更為智慧、更加有力的選擇。就像有一隻毛毛蟲,它想到開滿鮮花的河對岸,在那裏可以盡情地享受香甜的花蜜,但卻被河水攔住了去路。如果它想到的是非要打敗這個困難,碾碎這個困難,不顧一切地衝向河對岸,那它多半會失敗,甚至葬身於此;如果它可以在這裏等一等,順其自然,等到它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過河就會變得易如反掌。

在生活中,尤其是困境面前,除了抗爭,我們也要學會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運用智慧,而不是一味只想着用蠻力去打敗一切。當我們的努力和自然和諧一致時,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7

一直以來我們都提倡“早睡早起”,不分季節的。然而,按照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家萬全所著的《養生四要》裏對第三法時,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法時和調養。

春季的三個月,是萬物復甦,生長之時,天地生氣勃勃,萬物競相生長。人們要晚睡早起,不貪睡,在庭園闊步而行,披髮放鬆形體,使人生志和春氣相應和,這是養生之道。

夏季的三個月,萬物茂盛秀麗,天地之氣相交萬物華實,人們應該晚睡早起,白天不要厭惡,使人的神志不致氣惱,讓英華能成果實,讓人能外泄氣息,好象所喜愛的在外,這是應合夏氣,是養長之道。

秋季的三個月,是寬和之時,天之氣急迫,地之氣明顯,此時人應該早睡早起,使人神志安寧,以放鬆秋天的形體,收斂人的神氣,使得秋氣平和,不要外露情緒,讓人的肺氣清朗。這是與秋氣相適應,是養收之道。

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時期,天寒地裂,滴水成冰,不要干擾人的陽氣,人應該早睡晚起,人心意安閒逸,潛伏隱括,人要避寒就温,不要外露肌膚,用氣後必須馬上還原。這是與冬氣相適應,是養藏之道。

凡是,天地之氣,順應就和暢,與之競逐就逆反。古代的先賢聖王,創立了四季的調神方法,即:春季,人晚睡早起,在庭園闊步慢行,披散着頭髮放鬆形體,以順應人的發陳之氣,如果不順應人的發陳之氣,就會傷害人的肝臟。夏季,人晚睡早起,白天不要厭倦,使人得以外泄,以順應人的蕃秀之氣,如果不順應人的蕃秀之氣,就會傷害人的心臟。秋季,人應該早起,收斂人的神氣,以順應人的容平之氣,如果不順應人的容平之氣,就會損害人的肺臟。冬季,人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陽光曬照到大地時才起牀,不要裸露肌膚,以順應人的閉藏之氣,不順應人的閉藏之氣,就會損害人的腎臟。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不能一味地早睡早起,而是要與時俱化,隨時序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説,隨四季的更替而不斷地變換我們的作習時間,順應季節變化,應和自然,強健身體——春夏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8

生活中,你常常刻意挖空心思去選擇某一種事物。比如——

人們挑剔食物。在選擇食物方面,有的人很挑剔,這不吃,那也不吃,這是為什麼呢?其人的朋友或父母會認為他(她)是在講營養,找精品,吃精品,帶着科學的面具。其實這人是愛美,愛漂亮,想讓自己窈窕一些,有點淑女、帥哥像。那麼這種行為的後果會是什麼呢?——當然是營養不良,導致身體的健康慢慢隱退。又比如——

人們選擇工作。在選擇工作方面,有的人是跳蚤人生,對金錢的多少,和自己對工作的理解很在意,不斷挑換工作,最後鬧得一事無成。再比如——

家長帶孩子選擇興趣愛好。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他們依據社會的評價,掙錢的多少,去用自己的眼光強行幫助孩子選擇興趣愛好,使得大多數孩子患上了厭學症,個性被扭曲,這使他們的一生都給毀了。其實選擇不是按上面這些人理解的那樣處心積慮,絞盡腦汁地去迎合社會上大眾病態的審美觀念。其實真正高明地選擇還是順其自然。

老舍説過:法自然,無為而治。那麼,大家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法而做,不是就很完美嗎?比如説——小草不會選擇土地。生活中到處都有小草的影子,山岡上、懸崖邊、田野裏……可見它的生命力是那麼的頑強,不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美名。

又比如説——流水不會選擇河道。不管哪裏來的水,是清澈的小河,是渾濁的江水,會聚在一起都是波瀾壯闊的大海。

再比如説——駱駝不會選擇地勢。高大的駱駝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它們不曾埋怨一切,還辛勤地馱着人們來沙漠探索、考察。

難道這還不夠完美嗎?生活中,大家就應當向以上事物學習,多一份從容,悠閒與順其自然,少一份追名逐利,當然順其自然也不是消極的等待,不是無所作為的碌碌無為,更不是對生命的放棄,而是根據自己的實力去從從容容地坦坦誠誠地真實地生活與工作。

以順應自然為題的議論文 篇9

花為什麼謝了?因為愛得太深。琴絃為什麼斷了?因為彈得用力。

花謝絃斷因為壓力過大造成,因為不能順其自然而造成,那為什麼大家不能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心去對待,以“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態度去對待呢?

古語有云:“物極必反”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歷史發展來看,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太平天國運動,都因為封建統治者壓迫人民,使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最終導致農民反抗鬥爭。若統治者能以仁愛之心治理天下,順應民意,那就能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不必擔心自己的政權被推翻。因此,順其自然從歷史的角度看,就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順應廣大人民。

從教育上看,現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希望自己的孩子強於所有人,於是就給予他們太多的壓力,壓抑孩子孩子的天性,就像是隊伍中疊被子,豆腐型才是標準。為什麼不追尋二千年前孔子的想法,實行因材施教,讓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呢?因此順應自然從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張揚個性,活出自我,活出屬於自己的舞台。

從繪畫的角度看,繪畫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情感渲瀉,是對大自然美麗的描繪,是對人生情感的表達。就拿畫竹來説,大家應當振筆直逐,如兔起鶻落,而不是胸有成竹,將竹子定規。因此順其自然從繪畫的角度就是隨心所欲,一氣呵成。

順其自然就是自由、自然,但並不意味着大傢什麼也不做,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大家應當發揮大家的主觀意識,有目的的有原則地去順其自然,才能夠更有藝術地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xwgx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