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夢入千古心自閒-議論文

夢入千古心自閒-議論文

夢入千古心自閒

夢入千古心自閒-議論文

——評宋軍的篆隸書法

在搞書法的圈子裏寫篆書、以篆書作為學習創作主體的不是很多,一是篆書高古難辨,資料相對少,二是學篆書創作難度大,不容易出彩;能深入其中,浸淫多年的肯定是對其鍾愛至深者,否則往往望而卻步或淺嘗輒止了。老宋沉浸其中,一晃也有三十年了,真的不容易。從一開始的苦苦追求到後來的略有所得,再到最近的不斷成熟,老宋應該有諸多苦惱、諸多辛苦、諸多欣喜吧!一個煤礦上的職工、一個煤礦上的幹部到今天一個煤礦的老總用勤勤懇懇的工作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可貴的是與煤滾打的同時又把自己泡進了墨池裏,黑的瓷實、黑的幽香,黑的有品位,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研讀宋軍的這批書法作品,大致有以下感受:

其一,氣息明朗凝重,深得篆隸古樸厚重之精髓。“書如其人”,當作品能夠比較暢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的`時候,書絕對如其人。書友們相聚,常常拿宋軍的容貌説事,“在座諸公孰美?”““軍”美甚!”老宋儀表堂堂,不用恭維絕對是“君美甚”;加之性情穩重清爽,誠實謙虛,很容易就會受到大家的擁戴;有這樣天生的氣質,老宋的書法自然也是穩重厚道。從學書經歷來看,老宋對大篆用功最久,以石鼓文的凝重寬博,莊嚴靜穆為志趣來規範、陶養自己;那遠古渾茫的氣息一定讓老宋沉醉至深;在後來的學習中,又不斷融合——上追甲骨鐘鼎、下研詔版簡牘,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又平添了一些生動活潑的情趣,使作品厚重而不古板。石鼓文的凝練規整,是我們文明史上

由感性到理性,從紛亂到統一,由稚拙到成熟的標誌,是我們藝術史發展的一個高峯,但生動活潑的甲骨文,所彰顯的先民純潔浪漫的情懷又是後來各種規範無法企及和替代的,宋軍恰恰下大氣力兼顧二者,讓鮮活的機趣和崇高的理性互為生髮,這是寫篆隸的明智之舉,興許對於老宋來説本不用過多刻意地折騰,天生的素質使其“水到渠成”,氣息厚重豐滿,高古朗潤。

其二、功底紮實,用筆、結字、行篇自然生動。篆書的用筆圓厚,深邃又純淨,看似簡單的一根墨線,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穩重、內斂的書寫形式,已經充分表現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和審美情趣,不激不歷的書寫速度和藏頭護尾的規範要求,也昭示着為什麼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崇尚儒家思想,因此,這根線條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是藝術的,又是哲學的;對這條線的理解打造,如武術之站樁,老宋在這方面下了真功夫,線條的形質、力度、節奏控制的已經非常自如,這是常年捉筆體驗的結果;再看結字,非常舒服得體,時有新意,但仍然中規中矩,在諸多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特別彆扭的結字問題,這很了不起,這是一個書家功夫和學養的很直接的體現;讓我最吃驚的是老宋在章法方面的 “駕熟就輕”,一是形式多樣,條屏、對聯、斗方五一不能,二是章法磊落,舒展明淨,書體之間的相互映襯自然得體;三是色彩的拼接搭配自然雅緻。章法最能體現時代性,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掌控能力和靈活性,老實本分的老宋突然搞出這麼多花樣,着實令我這美術科班出身的佩服,可見老宋在埋頭書寫的同時,看了大量的書,讀了大量的作品,費了大量精力體力來反覆實踐,沒有老老實實、甘於寂寞的精神,這種功夫是不能讓人看出來的。又要工作,又要學習,老宋該是多麼辛苦啊!

這批作品是宋軍這個時期的佳作,是三十年學書的一個總結,在漫長的藝術成長中,這些作品應該還是播種、耕耘後剛剛盛開的叢花,這些花也應該繼續開下去,讓果實自然而然地長成,不能不急,不能太急。同時這些作品肯定還不是盡善盡美,也不可能盡善盡美,比如隸書創作中的捺劃,多數還不夠含蓄,多種字體並置時還不夠協調,能得詔版的方正,但還有些刻板等等,這些問題存在的自然而然,當今書壇有誰寫的沒有問題?出一本冊子,對於個人來講最大的收穫肯定就是發現了自己的諸多問題。

徐悲鴻説“中國書法??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宋軍鍾情篆隸,會心於此,當心入雲天,思接八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pmgr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