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議論文寫作指導_1500字

議論文寫作指導_1500字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議論文寫作指導_1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議論文寫作指導_1500字

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思想,歷來亦為人們所稱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説的是仁人志士憂慮國事先於天下人,享受安樂則後於天下人。這是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提出的道德思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我國古代社會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戰國時,屈原忠於楚國,卻受到讒言陷害而被楚懷王流放。他為楚國的命運與人民的不幸而深感憂慮,在所作的《離騷》裏,表達了深厚的憂患意識。在唐朝,詩人杜甫身經安史之亂,住無定所,食不果腹,嚐盡了國破家亡的辛酸與顛沛流離的痛苦,在所作的“三別”、“三吏”等詩裏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

在南宋,陸游生當南北分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雖然自己位卑官小,卻不敢忘記國恥國憂,在所寫的大量詩篇裏,深深地表達為國分憂、渴望北伐中原的愛國之情。直到臨終,還作《示兒》詩説:死去原本知道一切都是空,只是深悲中原還未收復!一旦朝廷收復了失地,你在祭祀時一定要告訴你的父親!與范仲淹一樣,屈原、杜甫、陸游等人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值得後人發揚光大。

這是一篇發表在《關心下一代週報》上的文章,是一篇較好的議論文。但從應試作文的角度來看,還有不足之處。

一、文章標題是議論文的“論題”,即議論的話題,而不是中心論點。作為中心論點,要表明你的觀點,亮出你的看法。如改成:

(1)養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的美德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事關重大就成了論點了

(3)對應試作文而言,最好用中心論點作標題,以利重點突出,先聲奪人。

二、關於第一小節。

1、議論文的'開頭一節,文字要短,好象“鳳頭”,小而漂亮。800字的應試議論文,第一小節用字不超過80字。

2、在第一小節點明中心論點即可。千萬不要第一段就展開論證,有話放到下文説。

例文第一小節就較好。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

樂而樂”被人稱頌,表明了作者的觀點。至於為什麼被人們所稱頌,那是下文所要論述的話題了。

 三、關於結尾一節。

1、議論文的結尾同樣要短小

2、呼應開頭,重申中心論點。經過中間幾節的論證説理,到這裏中心論點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説服力。例文最後一節就寫得較好,既呼應開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是傳統美德”,又提出要“要發揚光大”的觀點,深化了文意。

 四、關於文章主體部分。

1、議論文的結構除了首、尾兩節,其餘都稱為主體部分。

2、主體部分一般分為2——3段,以三段為佳,如果分段太多,就顯得筆力分散。

3、主體部分分為三段,每段屬於一個分論點,三段就是三個分論點,即文章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論證中心論點。

順序:重新排序的理由:唐朝擺在前,宋朝排在後。第一個分論點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第二個分論點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美德。這樣安排,邏輯聯繫合理、有序。

4、經過刪改合併,例文形成如下格式:

(1)首段:提出中心論點。

(2)第二段:分論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是傳統美德。

(3)第三段:分論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是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美德。

(4)結尾:重申中心論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要發揚光大。

5、考試作文(應試作文)字數要求不少於800字。同時,議論文寫作也要求解決“為什麼”和“怎麼辦”兩個問題,從上述結構來看,一、二兩個分論點僅解決了“為什麼”問題,“怎麼辦”問題並沒有涉及,因此有必要增加一個分論點。因此,在主體部分,還要增加一段。增加的第三個分論點可以考慮這樣寫:中學生要努力養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的美德。這樣一來,例文的主體部分就由這樣三個分論點組成。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下之樂而樂”的美德。

(3)青年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olz8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