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關於高中議論文辯證思維的培養

關於高中議論文辯證思維的培養

一、辯證分析,把握分寸,一分為二看問題

關於高中議論文辯證思維的培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看問題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為二,不可走極端,要留有餘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時,應適當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時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對其中正面積極因素應適當加以肯定,這樣才能使人心悦誠服。

在個性與集體的話題作文中,有同學這樣寫:追求個性與注重集體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實際上兩者是密切相連,可以相促進的。集體需要有個性的創性與獨特的魅力才能發揚壯大,個體要服從集體,時刻有團結意識,才能發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

當然追求個性、崇尚英雄本身並沒有錯,但個性是要在共性的基礎上建立的。也就是説要有團結協作的集體後再施展個性為好。這樣就很好地分析了個性與集體的辯證關係。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才能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認識的片面性。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對立統一的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核心,它準確地提示了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運用對立統一觀點分析問題,應該是議論文寫作的一個基本方法與途徑。

二、辨證地看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發展是事物運動最本質的特徵。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是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並且事物還可能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我們應該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這就是辯證分析。

議論文寫作,應抓住這一最本質的特徵,透徹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變化規律,思路才能縱橫掉闔,論述才能辯證有力。

對於素材扛起責任,做一領跑者(介紹格力空調董事長董明珠),一位學生圍繞責任寫道:仰首瞻望,我看見一襲紅裙的她,執着剛柔兩面旗幟,便感動了一片天地。她在管理企業時的剛毅原則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冷血,但那都是為了事業發展的責任心使然。縱然塵世浮華,還是不能掩蓋她身上奪目的光彩,亦不能抹去她兼濟天下的情懷。傳奇女子董明珠用責任的如椽大筆,描繪了她獨一無二的人生。對內,她始終以企業員工為生命線,努力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對外,則扛起了服務社會的.大旗,積極地投身公益,為社會減輕負擔。

誠然,事物本身都存在對立的兩個方面,董明珠這個素材也是如此。此片段深入挖掘董明珠剛性之美的豐富內涵,同時兼顧柔之品性,辯證分析中明確了觀點。

同是面對這則素材,一位學生則轉換思路,就堅持與改變這個話題寫道:

雖然她36歲前的人生平淡無奇,但36歲後的她用自己的堅忍和執着走出了一條別人無法複製的路其實,能夠在36歲時重新選擇和定位自己的人生,並且一直堅持,本身就需要種令人敬佩的勇氣,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面對困境時,我們必須勇於改變自己但一味地改變,會讓自己毫無方向,適度的改變則能讓自己走得更遠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量明珠的這份自信與霸氣在有些人看來是執拗的,但這也正是她剛毅、有堅持的表現董明珠正是改變了該改變的,堅持了該堅持的,所以,她的人生很精彩

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需要在思維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素材的豐富內涵,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説理透徹、論證嚴密。

三、用聯繫的觀點辯證地看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分析一個問題時,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關問題的聯繫。從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看,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如材料:有一羣鳥雀飛來了,捕鳥人布了一張大網在林中等待着,結果網到了不少鳥雀。有一個人在旁邊仔細觀看,發現每一隻被網的鳥頭只鑽進一個網眼。他心裏想,捕鳥何必那麼麻煩地把許多網眼結在一起呢?於是那個人便製做了一些單個網眼掛在各個樹枝上,結果一隻鳥也沒有捕到。閲讀上則寓言,確立立意,自擬文題,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析理提示,系統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系統整體中,要使局部受控於系統整體,同時又反作用於系統整體。一個一個的網眼,只有組合起來,形成網,才能發揮網眼的個體作用。網眼一旦離開了組合的網,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與意義。正如一滴水若從水流中分離出來,便很快會蒸發消失,若與無數的水滴匯聚起來,才能奔騰咆哮,匯入大海,便會掀起狂瀾巨濤。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在議論文寫作中,應運用聯繫的觀點。善於由此及彼,由實到虛,發現試題材料與現實人生的聯繫,分析這種聯繫的科學性,避免一葉障目或僅就事論事的毛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7277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