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精品】春節敍事作文4篇

【精品】春節敍事作文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敍事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春節敍事作文4篇

春節敍事作文 篇1

“嘭嘭嘭,啪啪啪”隨着這幾聲清脆的鞭炮聲,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過大年是個全家團圓的日子,是個熱鬧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把家打掃的乾乾淨淨,在自家門口貼春聯,穿乾淨的衣服,圍在一起吃團圓飯!而我也不例外。

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常常因為工作繁忙,不能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大年,這時候,你孤獨一人,看着別人圍在桌前過年,你心裏最想的是什麼?當然是家,是家人。

我的家庭是一個由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和我組成的温馨家庭,我的家算不大,但卻充滿幸福與快樂,也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如:爸爸為我包紮傷口、全家人送爸爸上火車、我們一家人一起過年……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天我放學後看到街上到處都是一派節日的氣氛,紅燈籠、新年快樂的歌曲,不由的使我加緊腳步,一進家門,就看見家人忙的不亦樂乎,媽媽在掛氣球,公公在貼春聯,爸爸在擇菜,對了,婆婆呢?哦,原來婆婆當起指揮員,指揮媽媽掛氣球,我也不甘示弱,把書包往沙發扔,就去婆婆那兒報到了,我問婆婆:“婆婆,你看,我該幹什麼呢?”媽媽聽見了,就對我説:“你就過來幫我掛氣球吧!”好嘞,説幹就幹,我捲起袖子,幫着媽媽一起掛起了氣球。

大約20分鐘過去了,全家人的工作才算都幹完,我累得往沙發上一倒,就什麼也不管了,但是就這樣看一下,家裏好像又漂亮了許多,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掛氣球這任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只要你用力太大,或是思想不集中,就會把氣球弄破,瞧!我都已經弄破兩個了。到了晚上8點鐘,春節聯歡晚會開了,我們全家人都準時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零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着春節聯歡晚會,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一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家是我成長的搖籃,是愛的港灣,我愛我家!

春節敍事作文 篇2

一轉眼之間金虎已歸去,迎面來的是玉兔。回首虎年我們縱然感慨萬分,但那已是過去——一去不返,面對兔年,我們喜迎玉兔。在這一年中,最令人開心,期待的便是春節了,尤其在除夕夜,那濃濃的年味最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就帶大家以餃子來感受濃濃的年味和快樂吧!

包餃子

除夕下午,我就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衝進了奶奶家包餃子。4歲的妹妹一聽我要包餃子,就吵着鬧着也要包,我們認真的洗過手,我又給她圍上了圍裙,那圍裙正好將她的身子罩住,好像為她打造的晚禮服,我們開始包了,妹妹學我和奶奶的樣子開始包,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好像已久經“沙場”,結果卻不大好,那哪裏是餃子,分明是面片,奶奶只好進行二次加工,終於一個似餃子的東西包好了,再看看我包的,嗯,不錯!妹妹見了不甘落後,也不管什麼三七二十一就包,真是隻要速度,不要質量啊,結果可想而知,奶奶只好讓她“功成身退”了包餃子一定要包福餃,我們不包錢,只包葡萄乾,過了一會,餃子包好了,就準備煮嘍!

吃福餃

為了多吃餃子,好吃到福餃,所以我和妹妹便專門餓了一下午,終於吃餃子了,看着眼前熱騰騰的餃子,十分誘人,我和妹妹先找大的,然後再細嚼慢嚥,生怕讓葡萄乾溜走,連平時不好好吃飯的妹妹,也開始安生的吃起來,還是沒人吃到福餃,而妹妹的肚子也別撐滿了,她只好拍拍肚子,坐到一邊,“光榮退席”了,在這時,奶奶一聲“在這裏!”,令我們的目光聚集,原來奶奶吃到了福餃,於是我和妹妹也想沾沾福氣,便把剩下的餃子分吃了。

春節的快樂並不只在餃子,也在許多地方,不知你的快樂又在哪裏呢?

春節敍事作文 篇3

要説起湖南的春節習俗,我當然是最瞭解不過的啦,因為我的老家是湖南。

説起湖南的春節,當然是從2月15日開始的。2月15日,家裏就開始忙了:首先,是我們這裏家家户户都要做的東西——圓子,圓子是用糯米,法餅,肉沫撈制而成,味道極其鮮美,過年必備食品之一。

2月16日殺年豬,殺年豬也是老家都要做的事,家裏每家每户都會養幾頭豬,為的就是過年吃,老家的豬都是“嬌生慣養”,吃飽了喝足的,所以狠肥、很壯。豬皮上全都是肥肉,奶奶就會把肥肉割下來,拿去炸。

炸豬皮很簡單,在鍋裏放一點水,然後要用柴火燒,把豬皮放鍋裏,過一會豬皮就出油了,就用豬油炸。炸好後脆脆的,而且不會噁心,很好吃。除了殺年豬以外,大人們,還會去買羊呀、牛呀、馬呀、魚呀之類的來吃。

除了這些必備食品之外,奶奶還要做甜酒,甜酒是用糯米,還有一種類似酵母的東西。糯米要泡在缸裏,胖了24小時左右,就要拿糯米去蒸,再把類似酵母的東西撒上,把袋子套上,等待發酵。然後第二天錢就就可以喝了。

除夕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把鞭炮呀、糖呀、餅呀、瓜子花生等等之類的東西全部買好了,而且,除夕必須把自己“打扮好”,不可以,有一點點的骯髒。

除夕吃團圓飯,大人們就開心地聊天,我們小孩子就看電視什麼的。十一點半就開始放煙花了,小孩子們必須要到一點鐘才能睡覺,自然,有的煙花的吸引,小孩子們就睡不着了。

大人們就玩那些沖天炮啥的,就是那些比較危險的,都是大人放給我們看,我們就只能玩摔炮,還有那啥,就是那個點燃了他會“嘩嘩譁”的那個,拿在手上轉來轉去的那個。因為就只有這個不是太危險。

這天,全部人都在放煙花,從十一點半開始,一直放到早上六點鐘煙火還沒間斷。早上六點我們就起來吃飯了,這個時候天還沒亮。吃完飯我們就在外邊玩兒(因為早上天還沒亮,等天亮了才去拜年)。

過了一會兒天就亮了,爸爸拿着鞭炮到這家去放,然後裏屋的人聽到炮聲了就出來迎接。我們這些小孩呢,就去問個紅包,抓幾把糖塞口袋,大人們聊會兒天就走了。

這就是我老家的春節——湖南的春節。雖然很樸素,但是我還是喜歡。

春節敍事作文 篇4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就像北方文化的粗獷,南方文化的細膩。一個地方的文化是該地方的羣體在學習積累生活經驗、行為特質、道德規範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對每個人的成長都具有巨大的影響,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屬於地方的文化烙印。正如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認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他們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

文化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相比於整個中華文化,家鄉文化是特殊的,但家鄉文化的特殊並不與中華文化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家鄉文化豐富着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寓於家鄉文化的洪流中,可以説家鄉文化是樹之本、水之源。習俗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積久而成的,而春節和中秋節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代表團聚的日子,有關習俗更是難以數盡。

我的家鄉是在湖南省衡陽市的祁東縣的風石堰鎮,現在就讓我來説説我們家鄉關於春節和中秋節的一些習俗吧。春節在中國來説,是最大的'一個節日了,不管身在何處的遊子都會想盡辦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在過年的前一個月,家家户户都會早早開始準備年貨,這是因為越靠近除夕,東西越貴。大部分的東西會被儲存起來用作春節期間拜年時給客人享用,而少部分就是我們小孩子每天的零食。在除夕前

一週,我們這的農貿市場將會連續一週趕集,而父母就會把除夕夜的東西都準備好。而在這期間,我們全家會把所有的屋子打掃乾淨,説是可以把上一年的晦氣全部都清掃出去。春節中,春聯是必不可少的,在除夕那天,我們會用漿糊在每個門口天上帶有祝福的對聯,以此來表達對來年的期望。在除夕夜裏的飯菜是最豐富的了,許多我們平時不怎麼吃的都搬上桌子了,像我家,荷葉煲雞、米粉蒸老鴨、酸辣魚、魷魚、豬肚,泥鰍等,這些是絕對會出現的。在吃飯前,我們會被勒令先不準靠近桌邊,因為大人們會先擺好碗筷放桌上,再添一點米酒,這便是我們的祭祖了。而我們這時便拿着已經切好成圓柱狀的白蘿蔔和紅蠟燭去門口,把它們擺成一條,然後一一點燃,目的是避免那些“先祖們”迷路,引導它們準確的找到自己的家。一般等天黑了以後,每家都點上了,那時候放眼望去,一排排閃閃的星光,在夜裏特別美麗,耀眼。大概要等上半個小時後,“先祖”們吃玩了,我們也就上桌一起吃年夜飯了。打開電視機,調到中央一台,看着聯歡晚會,説説笑笑的,一頓飯在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中過去了。然後就是守歲了,除夕守歲是我們很重要的習俗之一,一家人圍坐爐旁閒聊,看着聯歡晚會,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來。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太宗李世民也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然後就是“開門爆竹”了,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一般在除夕那晚的12點50開始就有人開始放爆竹了,就是為了第一個放這開門爆,等這第一聲響了後,便陸陸續

續的一聲接着一聲的響起來了。就如在對山歌一樣,這裏唱來那裏和一樣。接下來就是拜年了,因為奶奶在家裏,是長輩,所以一般我家是初一都在自己家,清晨起牀,穿上準備好的新衣服,新衣服也是必須的,從裏到外都是新的,這是希望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美好的開始。從初二開始,就會一直走親戚了,這是我們小孩子最興奮的時候了,因為可以拿很多的壓歲錢,而我們拿着這些壓歲錢,大部分會給大人,小部分就去買鞭炮。幾個小孩子在一團,看誰扔得遠,誰的又比較響亮。這種日子大概持續到初十的時候才漸漸減少了。 現在再説説中秋節吧。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的神話故事有很多種説法,而被我們所熟知的就是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樹的故事了。而歷史的記載也有很多,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外地打工了,中秋節在家鄉感覺漸漸的淡了,但是基本的還是不會變的。在我們家鄉,當一縷縷桂花的香氣從遠處飄來時,我們便知道是中秋節將要來臨了。家裏早早就會準備代表團圓的月餅,還有各種各樣的圓圓的水果

月餅的種類很多,有蛋黃的、綠豆的、桂花的、花生的等等,琳琅滿目。在秋高氣爽的晚上,迎着陣陣的桂花香,一家人吃了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晚飯以後,就提着孔明燈跑到山上或者空曠的地方去,每個人在燈面上把自己想對家人的祝福的話語都寫在上面,然後一起放到天空,看着它們慢慢的升上了寧靜而深邃的夜空中,好似將要把這些祝願都帶給遠方的親人之中去。當又圓又亮的月亮已經高高的掛在夜空時,我們會搬一張桌子到樓頂上,然後擺着各種各樣味道的月餅,蘋果,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擺滿了桌子,都是圓圓的,像極了天上那一輪圓圓的明月。大人們會一人一杯酒,圍坐在桌邊,一邊聊天一邊賞月,而小孩子們便會一邊吃着月餅,一邊互相猜對方的謎語,或者玩着熟悉的遊戲。有些人還喜歡在們門口兩邊各掛這一個紅紅的燈籠,徹夜亮着。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説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説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着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着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我想惟有經過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有人説,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許多傳統的習俗被我們漸漸地遺忘了,大為傳統文化的遺失而痛心,其實大可不必這樣,仔細觀察一下,真正的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習俗都還在,一起吃團圓飯、走親訪友、中秋賞月。吃月餅不都還在嘛,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與社會發展相背的,比如以前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沒有一成不變的習俗,時代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需要也在變化,因此習俗也必然會跟着變化,死守着幾千年不變的傳統,任何習俗都會失去它的生命力的,如何在新的條件下變化而不失其本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ymje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