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十二公民》觀後感3篇

《十二公民》觀後感3篇

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是社會小公民。《十二公民》是一部很好的普法電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觀後感,希望你會喜歡!

《十二公民》觀後感3篇

《十二公民》觀後感

在知乎上看到,説《十二公民》是一部很好的普法電影,又説是國外的翻拍版,這2個原因成了我觀看的動力。

整個故事更可以看作是話劇版的電影。

在一個固定的空間,由對這個案子的討論貫穿始終,外衍出這十二個人各自的身份背景及遭遇,最後大家相互理解,變和諧社會。

一開始看,是有點悶的,十二個完全不想幹的人在一起討論一個案件。而且這個案子有顯而易見的證據、證人,按照常規的流程,可以直接進入定案階段了的。

十一個人,投了有罪。只有一個人,投了無罪。

大家的矛頭都指向這個人,覺得他是在浪費大家時間,因為這十二個人必須達成一致,才能離開,矛盾也就就此開始。

在逐層深剖質疑案情的過程中,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得以曝光,是在撥開迷霧,也是在展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引發對人性的深層次的思考。

電影開始變得好玩起來,大大豐富了劇情的內容,不再像之前單調,乾巴巴。

最後當然是圓滿的結局。

大家最後對案情分析的認真,讓人感動:認真的對待每個生命,不輕言放棄,盡到每個人的本分責任,美好的結局是可期的。

《十二公民》觀後感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後通過辯論,懷疑,爭執,儘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後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

在電影的最後,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為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複議後,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後真兇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後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麼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説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啊!就是因為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十二公民》觀後感

當十二名陪審團成員剛剛走進會場的時候,估計除了帶有特殊使命的8號陪審員(就是何冰飾演的角色),其餘各位都並沒有將這場討論當回事。他們或主動或被迫來到這裏,只希望迅速達成一致,趕緊散夥各回各家。 正如人際心理學所講: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另一個人的內部狀態,也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對方是什麼,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反應了我們對自己內部體驗的理解。有限的證詞和背景資料,無法還原真實的弒父嫌疑人的全部,所以,其激發出的陪審員們對富二代的分析,多多少少承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討論持續深入,參與者越來越多捲入個人經驗的時候,對案情的討論,彷彿成為對各自陪審員人生經驗的討論,因此出現更多的推己及人,甚至情緒衝突。

比如,當11:1的局勢僵持不下,第一個站出來對何冰表示支持的急診科醫生。他不贊同無罪的觀點,但是卻贊同何冰的態度,因為,面對工作當中遇到腦死亡的病人,生命雖然已經不可逆,但要同意家屬放棄治療的建議,仍然覺得非常艱難,所以覺得應該尊重生命。

比如,第一個改變投票傾向的空巢老人,他改變想法是因為對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麼?並不是,而是早年自己和父母被打成右派天天遭批鬥搞得不想活下去的經歷被喚醒,想起曾經站出來鼓勵他的人,由此推及:如果富二代真的沒罪,只要有人站出來説一句話,他就有可能活。

標籤: 十二 公民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w039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