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

整部電影一直安靜地敍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沒有太多華麗的特技與動畫,平淡如水,幽香如蘭,片中不斷顛覆着孔子聖人的形象。心中的聖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在堅守與逃離面前,心中難免會忐忑、會焦慮、會猶豫、會害怕,包圍着聖人的是命運給與的苦厄與磨難,是世界給於太多嘲諷與冷漠,孔聖人面對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懷去包容與諒解,用禮的光芒去感化與觀照,然而面對着弱肉強食、狼煙遍地的世界,禮樂道德不過是虛無飄渺的説辭罷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個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徹悟的深度。他因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因為禮樂已廢道德淪喪而痛苦,他因為自己的堅守與艱難的矛盾而痛苦,在某個冰冷的夢深處,他是否會懷疑當初的抉擇,他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道,是否會自嘲無奈,是否會辭窮墨盡,會的,一定會的,只因為他是個平凡的人,而歷史證明他終究不是個平凡的人,聖之所以為聖,聖人之所以能夠配得上聖人的稱號,是因為——堅守。

當一個人歷經磨難,幾經沉淪,洗去鉛華,孑然一身地回到命運的起點,理想在他面前斑駁而落,田野茫茫,長夜無邊,從頭開始,從第一步開始,這就是聖人的抉擇。也許,孔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正是他顛沛流離,周遊歷國的時侯,磨難與苦厄不斷衝擊着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聖人心中的火焰愈來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為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為了放下。孔子毅然選擇了拿起,儘管他的理想終點是放下,可是沒有拿起又何談放下?歲月的年輪伴隨着聖人的步履磨平了命運的稜角,孔子的道,孔子對道道的踐行從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温暖的生命元素絲絲點點如星星之火温暖着歷盡滄桑的心。道的踐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碼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跡來成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變的載體。孔丘從道中領悟出的境界,從痛苦中領略到的境界,讓儒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生命內容。當我們回首經典時,依稀能夠看到一個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陽下的天涯,莞自哀傷,莞自離神,遍地灑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聖人懷揣着那經天緯地的禮儀仁德遊説歷國,最後卻在夕陽之下黯然心傷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老者在學生、親人相繼從世間離去而要獨自一人面對正義與生死冷暖時,眼眶濕潤了。

天邊的明月,依舊為他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從未回頭,他的道,儒家的道永遠是出發,永遠是天下,永遠是社稷,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時間積澱而成的道的方向與途徑,他憑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遠,儘管年華已逝,雙眼漸漸模糊,風吹拂着蒼白的髮梢,聖人的抉擇,永遠都是那麼高大,又那麼温暖與倔強,具禮樂仁義而天下大同,這是君子如幽蘭般無聲的堅守,這是對理想最無私的奉獻與守護。儒學因為孔子的堅守永遠充盈着命運責任的力量,永遠都承載着濟天下的最終使命,這是孔子的道。從《論語》中便可以窺見老者夕陽之下堅定的沉重的腳步,年邁的心沒有因為老而邁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滲透,變得更加深厚與明亮,而這堅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與基礎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陽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2

根據學校的推薦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着。

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説了,“仁義只是一個説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 1

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説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衞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説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衞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説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3

根據學校得推薦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得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得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得苦難生活,最後到老得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得成就和“仁義禮治”得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得視角來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得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得,平和得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得境界和對信念得執着。

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得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得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説了,“仁義只是一個説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 1

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得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得思想。老子得“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話,説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得。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得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衞國君夫人南子得對話。南子對孔子説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得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得女人。同樣得,從她與衞君和太子等人得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得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得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得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得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得情節。我對顏回得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得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得書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潛到冰冷得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得説道“回,你給我 2

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得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得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得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境界”。孔子內心得痛苦和對信念得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得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得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得題材拍成如此優秀得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得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得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得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4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説説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裏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裏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悦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着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温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裏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閲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説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裏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説呢?不過影片裏僵硬的説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裏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説,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祕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裏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着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説,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着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5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向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眾一齊,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必須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可是孔子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齊,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可是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期望,可是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夢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一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明白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與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能夠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可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可是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我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之後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説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6

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也為他能更進一步的實現自己仁政的夢想而感到高興。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讓我印象頗深。衞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 ”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異常艱辛。遭人嘲諷,被人誤解,居無定所。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處漂泊講學,卻常常遭人驅逐。後被困於小村莊,絕糧多日,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説:“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顏回,子路,相繼去世,讓孔子一夜白了頭。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魯君請求孔子回國。當問及是如何找到他時,一人説“有人告訴他,東面有個外鄉人,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像喪家之犬,我一聽那説的便肯定是夫子你。”孔子説確實是喪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説出這句話,內心活動是什麼,我只是感受到了濃濃的悲傷與深深的無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語,魯春秋,後人理解我因為這本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本書。 後世之人,一直在學習孔子,但也許正如南子所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

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淨化、身心愉悦、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當每個人都抱着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準則約束自己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蕩、身心愉悦的心情;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係。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禮儀是人際關係和諧的基礎。社會是不同羣體的.集合,羣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有助於提升個人素質。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是熟人之間的奢侈品,會使不同羣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禮儀對當代中國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説“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治國,才能使國家永遠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實現大同社會。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7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眾一起,非常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非常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非常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非常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非常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非常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説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非常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8

在中國,"孔子"是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課本里,我們學過他《論語》中的精髓;在媒體中,我們聽過他誨人不倦、講仁義、宣禮儀的故事;在生活裏,我們更是會信手拈來般引用出他曾説過的話語,用來明道,用來説理……這就是孔子帶給我們的生活影響力。

孔子,這位距離我們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們尊稱為"聖人",對於他的事蹟和生平我總是用仰視的目光和態度去接受。可是,電影《孔子》卻讓這位聖人走下神壇,歷史在鏡頭的指引下,把觀眾重新帶回到春秋時期那個戰亂紛擾的年代。在那裏,我們又一次見到了孔子,而這時的他卻是個平凡、質樸、仁愛、執着、堅韌的普通人。

影片從孔子仕官魯國開始,用敍述的手法為我們演繹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一邊看着,我一邊不由在心裏追問:是什麼讓孔子能夠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麼讓孔子能夠穿越兩千年的光陰,在當今的時代他的思想依然閃爍着光芒?是什麼讓孔子在今天不僅為中國人所推崇,而且在國外孔子學院也能辦得紅紅火火?透過電影中的那些故事情節,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不是別的,而是孔子偉大的人格。

孔子離開魯國,在列國之間顛沛流離十四載,可是他的學生們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君子坦蕩蕩,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與弟子被困,幾天不曾進食,這時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為食。當弟子將最後一碗馬肉湯奉於孔子面前請他飲用時,看着飢腸轆轆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徵性地喝了一口便將這救命湯與弟子們一一分享。危難之際心懷仁愛,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學生顏回墜入冰裂的冰湖時,他不顧安危,誓死搶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書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寧肯為了恩師的書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懷抱着逝去學生顏回,足足四個時辰不肯鬆開,他只想用自己温熱的體温温暖心愛的學生,喚回他的重生,愛生如子,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孔子當年的政敵季恆子年邁老矣,生命垂危之際,心裏最為牽掛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贖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願。能讓自己的敵人心懷之、敬佩之,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衞國內亂,學生子路戰死沙場,臨終之前依然謹記恩師教誨:"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誨人不倦,潤物無聲,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後,主題音樂響起,王菲那天籟般的聲線唱出了韻味悠揚的《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採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這彷彿就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和詠歎。幽蘭其香,不為獻媚,不為流俗,揚揚其香,只因由內而外的深刻涵養,深邃思想,深沉愛意,深切擔當。這就是孔子,一個有着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帶着感動與感慨,心裏豁然開朗,耳邊響起好多孔子的經典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謝《孔子》又為我上了一課,讓我知道做一個有着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麼幸福、快樂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為之,做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9

對於一個常年來被繁華都市喧囂與商業資訊所“圍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個已過天命之年而極少走進劇院的人來説,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學校園劇場內,去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似乎感覺到十分的慶幸與“精神奢華”,似乎有一種逃離都市“文化霧霾”,感受重返大學校園“清純”的衝動。

國家劇院、舞劇、《孔子》、校園——遂將這一系列完美的詞語一一連接起來,腦海中頓然閃現出舞台上華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進入劇場後即是應了主持人精簡的開場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但當大幕徐徐拉啟之時,整個舞台上閃耀出華麗、飄逸、靈動的浩大場面,富有古典宮廷樂舞的輝煌場景在夢幻般舞台燈光的映襯下,一個個舞者在高調色彩、統一服飾變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劇序部的執羽情景之後,《孔子》四幕大戲分別以《亂世天問》、《絕糧》、《大同》、《仁殤》依次而展現,在場所有的觀眾似乎頃刻凝神屏息關注於舞劇演繹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劇敍事接連的情節中,伴隨着深刻的主題哲理延伸,伴隨着妃、公、臣三者與孔子人物關係、故事場景的演化,伴隨着舞蹈人體動態描摹狀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樂、燈光、佈景一系列有邏輯的深層次推進,孔子這一“聖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實體神像”,似乎千年後活着的孔子躍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濃豔的故事場景劇情氛圍中,被置身於古代人文與現代時尚虛實交替的情景裏。誠然,我是被中國歌劇舞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義舉而感動了。

《孔子》舞劇以“樂也者,聖人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傳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劇組或許融入“古代樂治就是由樂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會安定”這一大義,同時把握孔子對非禮之樂“八佾舞於庭”的斥責,遂將“聖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達到雅俗共賞、內外行同贊這一種難能為美的藝術極境。

試想在社會倫理悖化、價值理念資本化、文化商業化、藝術泛娛樂化的全商時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創新的力來精心締造孔子仁者愛人、天地人物一體同構、參贊化育、曲成萬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聖賢般的執着與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凜然正氣。

首先《孔子》舞劇敍事性結構,融匯了古典舞、現代舞與民間舞等多種舞台戲劇表演特色與精髓,編劇選取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亂世、諸侯紛爭、天災人禍不絕的時期中孔子列國周遊、歷盡坎坷的片斷。其次,突出其治國之策的推行,書院教育理念的傳播,為民請命的苦旅3個核心史實,採用綴聯、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參差、提升藝術創作方法,展現宮廷帷幕菜譜嚴下的肅殺冷酷、殘暴無道,一如進諫中的危境,君臣間的殺戮,傳道中的悲欣,祭祀時的決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劇敍事結構中細節的亮色始終貫穿其間,無論是舞美設計中竹簡書法背景的推移,或者是進諫書簡道具舞蹈的託物言志;無論是舞台古俑道具緣物寄情千年的寓意,還是萬民跳儺、祭祀典禮,或是聖人舞劍祈天的心願,都契合了一代聖賢內心“仁者”無窮的張力。儘管校園舞台所限、羣舞人物龐雜,但藝術表演卻儼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題意藴深刻,而每一時段的舞台燈光音樂富有節奏的演進變化,將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賦予傳神與出彩(而整部舞劇並未燈光分區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筆者之見呢,觀賞《孔子》舞劇最是以空杯心態、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為上,正所謂見仁見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默默無語地觀舞者聖境,分享美美與共,“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0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積澱中,禮已經無孔不入地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膚。禮尚往來、彬彬有禮、禮多人不怪……關於禮的成語名言成語如此之多,然而禮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很難有人給出明確的定義。當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之後,突然感覺心有慼慼焉。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複雜。簡單,是因為他始終只有一個目標,他終其一生都只為這一個夢想而奮鬥。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祿,淡泊明志……複雜,是因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付出了畢生心血,他冒死為逃奴請命,用百輛牛車嚇退五百戰車,五十五歲周遊列國,時間長達十四載……

這些都是孔夫子應用和智慧的體現。夫子曾説,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堅毅是我難以望其項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時間為樹刻上年輪那樣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讓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時候立下遺囑,命令他生平心愛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隸紛紛被亂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隸漆思弓在慌亂之中僥倖逃出,但後面的追兵仍舊緊追不捨。離弦之箭絲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體,他驚恐之下,向一名配劍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與智慧嚇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擔心因為自己的一時魯莽連累大家,想將漆思弓送到他內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後,不僅表揚了弟子,並告誡他見義不為無勇也。毅然決然地留下了漆思弓。當公孫狃來搜查時,孔子面無懼色,進行了有理、有據、有節的反駁,充分顯示了他作為一代聖人的睿智。

冬祭大會上,孔子又為漆思弓請命,但公山大人的兒子站起來反對,説讓漆思弓陪葬是對父親大人的孝順和尊敬!孔子反駁:公山大人的遺囑是讓他生平心愛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兒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兒子啞口無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終,孔子不僅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還適時提出廢除奴隸殉葬的舊俗。

的確,以禮殺人非禮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列國時,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一車竹簡不幸掉入了冰洞裏,弟子顏回縱身一躍跳入冰洞裏……竹簡回來了,子路卻永遠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久久不願放開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在當今社會,人人都説好書是一生的財富,書籍是人類的朋友……然而,有誰會認真地對待一本書?有誰願意為一本書付出生命?禮,不僅僅是從與人交往而言,對待任何事物,不論有無生命,都要有一顆赤誠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為保護年幼的國軍,浴血奮戰,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臨死之前,他仍舊記得夫子的教導,將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剎那,敵軍又圍了上來,他沒能繫好帽帶,含恨倒下……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這裏端正的並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後兩件事情,讓我看到了孔子對於弟子的言傳身教,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只有學高身正的老師,有才能、有氣節的弟子啊!

禮,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禮變得很簡單——

在圖書館看書時,不大聲喧譁!

在跑步比賽時,不橫跨跑道!

在煩惱時,不對父母親發脾氣!

……

當腳要踏入草坪的時候,收回腳是對小草的禮貌!

當手伸向花兒的時候,收回手是對花兒的禮貌!

當槍對準動物的時候,收回槍是對動物的禮貌!

……

禮,是生活的一切,無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這個字,就會有一種道德、一種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1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着。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本人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説了,“仁義只是一個説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就應‘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下吧,這十分貼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説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立刻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下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衞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説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能夠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衞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本人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本人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本人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十分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説道“回,你給本人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本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着讓本人無法忘記。這是一部十分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2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是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希望,但是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一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與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是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説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3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先生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先生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先生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先生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先生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先生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先生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先生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先生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先生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先生離開衞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先生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先生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先生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先生説:“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先生便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先生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先生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先生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4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説: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温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衞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説,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着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説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説的,對魯國國君説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百度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麼?

傳説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説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説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説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讚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裏要説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説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百度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裏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

禮——觀《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15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想要就單單用一個簡單的“禮”字來改變當時的社會狀況結束那紛亂的社會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在魯國碰壁後,被迫離開親人離開故鄉,開始他長達十四年之久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率領着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在期間,他們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但是不管怎麼樣,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想要被世人接受這些思想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最終孔子於晚年返回魯國,仍然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從這部電影我們瞭解到孔子淵博的學識的同時,更讓我們瞭解到孔子真實的為人,他的家庭,他的教學,他的胸懷??儘管電影中有可能有捏造的地方,但是這還是讓我們瞭解到一個我們所沒有了解過的孔子,這樣呈現出來的這樣的一個孔子更令人佩服!

在電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孔子為救回從季式葬禮上本要陪葬的一個小男孩,也為了反對那種沒有人性令人憤慨的陪葬制度,而在殿堂上那激揚憤慨的演説,在那朝堂之上,孔子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整個場景就像現在的英國會議,讓人忍俊不禁!而對待像公山狃那種小人,孔子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句“給個話啊”完全把孔子的從容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充分地把孔子幽默的一面展現了出來!

另外,提到孔子當然不能不提他那些弟子們。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顏回、子路、冉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這三個雖性格各異,但是他們都非常尊敬他們的老師,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可以説真的是完完全全把孔子的思想收入心底呀!最後,子路選擇了幫助衞國,冉求則是回到了魯國效命!然而,最牽動人心的則是顏回,而顏回也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他外表雖然文文弱弱的但卻也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但是,最終卻也是英年早逝呀!而他死的那一幕,也真的令人震撼不已呀,為了挽救掉入水中孔夫子的竹簡,而放棄自己生命!當看到孔子抱着顏回屍體大哭的那一幕,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當時我在想,孔子是有多大的魅力多大的才華才能贏得弟子如此的尊重呀!這也充分説明了孔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的禮儀他的儒雅他的胸懷他的大志都是讓人非常佩服的,我想着也是孔子能被世世代代人銘記學習,他的思想能夠流傳百世影響世代人的原因吧!

當初,在那紛亂的社會裏,孔子的志向沒能夠得到實現!但是,如今孔子和他的思想影響着無數人,我想孔子當初的志向也算是實現了吧!我從電影《孔子》中也深切感受到,作為年輕的新一代,我們更應該學下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還有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正直、有學問、光明磊落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q3me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