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精選5篇)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精選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精選5篇)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 篇1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説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説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説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説,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説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 篇2

該節目創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目中呈現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台。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於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於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於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裏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歎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美德。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後世影響深遠。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 篇3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裏的中國》第一期,觀後我震撼不已。

《典籍裏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曆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裏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後,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説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瞭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後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彷彿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裏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 篇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優秀文化已經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消亡,這些代表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時真正的崇敬?何時真正的潛心學習?這些都是世間大道,而我卻在“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環境下,沒有對他們引發崇敬之情,沒有用心去體悟,在茫茫人海中,猶如浮萍,隨波逐流,向細枝末節處找尋人生的答案,愧對古聖先賢,愧對列祖列宗。

《典籍裏的中國》的熱播,是中華之幸,民族之幸。經典猶如大樹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為!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來得多麼不容易,來得多麼坎坷,又來得多麼深沉。這一份厚重的禮物,讓多少中華兒女為之汗顏,我們忘記了歷史,忘記了古聖先賢,但是古聖先賢卻記得我們,記惦着他們的子孫!通過《典籍》的方式對我們諄諄教誨,讓大家追根溯源,迴歸人生的大道。

在《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行於仁,遊於藝”,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脈絡。但我們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視了根本,只是在“遊於藝”,向錢、物而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人生價值排序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很多家庭有了錢後,物質生活豐富了,但精神層面出現了的問題,隨着社會物慾的影響,不斷地搖擺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這就需要我們重回經典,在經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不需要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古聖先賢們在宣傳大道的時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認可他們,他們仍然道心不改,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為他們懂得“大道不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們學習,堅持維護社會和諧和服務廣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傷,不要讓負面的能量侵入內心,而要像陽光一樣,照亮他人。

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具體,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樹而沾沾自喜,我們當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萬物,合二為一,以他人之長處,滋潤自己內心,長養自己的德行,克己復禮,嚴於修身,養一身浩然正氣。像古聖先賢一樣,為道可以忘我、忘軀。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經在古聖先賢們的身上得以體現,我們要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讓自己內心的良知越來越升發,心境會越來越開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們的人文自信。

典籍裏的中國論語觀後感500字 篇5

6月1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摘得“白玉蘭”的消息傳來,“典迷”一片沸騰。適逢端午假期,《典籍裏的中國》將於6月13日晚八點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論語》。是的,“典迷”又有過節大餐了!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儘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裏。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説:“苟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本期節目將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着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每逢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學説堅定的追隨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本期《典籍裏的中國》特別邀來四位讀書人,大家在節目中不僅精妙解讀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和後世傳播,還特別從孔子及其弟子關係的角度品讀《論語》,帶領大家感受孔子弟子響應老師召喚,凝聚在孔子周圍,共同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論語》現存二十篇,接近一萬六千字,孔子的這些言論為從何而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裏邊就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兩個弟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輪流記錄。看到這些材料以後,我們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實際上是各有所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的來源。”

但凡讀過《論語》,一定會對“子曰”印象深刻。透過那一個個“子曰”,今人能夠感受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鮮明個性:子貢“富而好禮”;顏回“貧而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直爽而勇武,盡心盡力地保護孔子四十多年,以至於孔子曾説“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將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論語》中記錄着顏回對夫子的讚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9kjr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