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 篇1

本週的語文課堂上,老師讓我們看了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儘管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熟讀成誦,深受啟發,但當我們跟着節目穿越時空,拜見先賢時,我還是被感染,被震撼了。為傳播大道,夫子捱餓,受凍,狼狽流浪,被拒門外,似乎命運總在跟他開着玩笑。而這些坎坷經歷放在史書中或許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我也不由得感慨起來——史書很小,小到僅僅百頁內容;但史書又很大,它裝下了華夏血脈上下五千年的精彩過往。那些史書上一筆帶過的話,便可能包含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簡單的知識點,便可能包含了一個人甚至一代人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

從古到今,歷史像是一個淡漠的記錄官,錄下這個世界舞台上曾經出現過的人與事,留下的也是冰冷的文字。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這看似冰冷的文字裏體悟先賢們熱血澎湃的激情與淡雅高潔的志趣,以及令人心折的氣度和宏偉遠大的理想。先賢們輝煌的事蹟與超時代的智慧閃耀在華夏的星空,輝映出動人心魄的魅力,縱使歷經歲月長河的久久的沖刷,依然熠熠生輝。歷史因此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組成,而是變得鮮活且厚重深沉。

我喜歡歷史。當老師講述先人的作為時,當我通過文字體悟先人的作為時,我恍若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傾聽古聖先賢的超級語錄,欣賞他們的所做之事。現代的思維方式常常與古代的智慧思想擦出絢麗的火花,這其中的美妙滋味常令我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我喜歡先秦時代。從人們對黑夜中猛獸的恐懼,到燃起第一份焰火的興奮,再到部落的產生與建立,再到夏商周相繼屹立於神州大地,這些無不令人浮想聯翩。軒轅與蚩尤決戰,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烽火戲諸侯,這些故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我心生嚮往。指南車出現了,華麗的宮殿羣出現了,古雅高妙的音樂出現了,這些事物總是令我不由得對古人心生敬佩。

我喜歡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鐵農具出現,生產爆炸,禮樂崩壞,天下紛亂,諸子百家爭鳴,極盡繁華。這注定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卻又註定是一個思想璀璨的黃金盛世。在諸侯急需變法圖強的黃金時代,特殊的時機令華夏大地的思想學説遍地開花,並激烈碰撞交融。孔子尚“仁”,亦尚“有教無類”,門下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墨家崇尚“兼愛”“非攻”;韓非子提倡“以法治國”;陰陽家漫説五行理論。他們的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恰如羣星閃耀,成就了華夏文化的驕傲與底氣,更成就了華夏民族精神傳承的文化脊樑。

我還喜歡秦之後的漢賦歌舞,大唐的詩文與盛世繁華,大宋的詞章與富饒,明清的小説與遼闊。雖然清末的愚蠢和腐敗令人憎惡,但不可否認其漫長曆史中的文化傳承根脈依然。

歷史像是一座橋樑,橋的這頭是我們,橋的那頭是先祖,歷史學家則是橋樑上的追夢者,不停地拉近我們與先祖的距離,讓我們看清先祖滄桑的面貌和飽含智慧的眼,讓我們永世不忘是誰把我們推到如此幸福的境地。

總有人大談文科無用論,卻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有道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諸般語錄數千年來浸潤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傲骨,激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內心的.熱血,佑我中華。

語文,不僅塑造着我們的精神世界,更能於細微處讓我們發現生活的美好。而歷史,在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創立以來就已經註定是一個終身伴隨人類左右的學科啊!熟讀史書,塑造着你對世界與人性的豐富認知。歷史的深厚土壤存續着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一個沒有歷史底藴的民族或國家,一個不再對自己歷史感興趣的民族或國家,終將是一盤散沙,無根浮萍。

穿越典籍,諸子復活,拜見先賢,大道廣闊。歷史的天空,羣星璀璨,有所仰望,我已被激活。當我再讀史書上一筆帶過的話,或一個簡單的知識點時,我知道,那不再是簡單的話語,而是一生一世傳承的信仰。

《典籍裏的中國》孔子篇觀後感 篇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優秀文化已經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消亡,這些代表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時真正的崇敬?何時真正的潛心學習?這些都是世間大道,而我卻在“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環境下,沒有對他們引發崇敬之情,沒有用心去體悟,在茫茫人海中,猶如浮萍,隨波逐流,向細枝末節處找尋人生的答案,愧對古聖先賢,愧對列祖列宗。

《典籍裏的中國》的熱播,是中華之幸,民族之幸。經典猶如大樹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為!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來得多麼不容易,來得多麼坎坷,又來得多麼深沉。這一份厚重的禮物,讓多少中華兒女為之汗顏,我們忘記了歷史,忘記了古聖先賢,但是古聖先賢卻記得我們,記惦着他們的子孫!通過《典籍》的方式對我們諄諄教誨,讓大家追根溯源,迴歸人生的大道。

在《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行於仁,遊於藝”,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脈絡。但我們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視了根本,只是在“遊於藝”,向錢、物而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人生價值排序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很多家庭有了錢後,物質生活豐富了,但精神層面出現了的問題,隨着社會物慾的影響,不斷地搖擺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這就需要我們重回經典,在經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不需要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古聖先賢們在宣傳大道的時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認可他們,他們仍然道心不改,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為他們懂得“大道不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們學習,堅持維護社會和諧和服務廣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傷,不要讓負面的能量侵入內心,而要像陽光一樣,照亮他人。

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具體,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樹而沾沾自喜,我們當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萬物,合二為一,以他人之長處,滋潤自己內心,長養自己的德行,克己復禮,嚴於修身,養一身浩然正氣。像古聖先賢一樣,為道可以忘我、忘軀。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經在古聖先賢們的身上得以體現,我們要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讓自己內心的良知越來越升發,心境會越來越開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們的人文自信。

標籤: 典籍 孔子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m74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