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孔子》觀後感15篇

《孔子》觀後感1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觀後感15篇

《孔子》觀後感1

名人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佈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學生們交流知識,周遊列國,讓學生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本書裏,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名人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名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瞭解到名人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名人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温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名人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學生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為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麼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麼事辦不到呢?人們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你;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堅不可摧。名人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名人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誇他而名人孔子卻説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名人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名人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名人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怎樣才算有君子風範,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名人孔子的精神,那麼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 你的朋友,那是多麼美好。

《孔子》觀後感2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説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裏我看見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着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説是其命運的悲哀。因此當我們看見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衞聖人的思想時,看見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

電影的結尾我們看見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後的鳳凰涅槃,讓它擁有了能夠撼動世界的力量。因此,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聖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裏?”

《孔子》觀後感3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説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裏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説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裏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説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我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我沒撈着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您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我看過的電影裏,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您們幫忙想想?興許有,我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您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説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我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裏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觀後感4

當你被迫離開魯國時,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軀時,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怨恨嗎?你似乎知道這是大司徒的陰謀,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決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聲,是你的心聲麼?努力,不讓眼淚流下,你的心,也變的沉淪了麼?是否後悔當初説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間。”……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望着茫茫無盡的沙漠,你額前的幾縷髮絲輕輕的在飛舞。此時的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思念遠方的親人麼?是在詛咒那姓季的麼?還是在擔憂自己的未來……顏回來了,你卻不願他跟隨與你,你望着無垠的沙漠,説:“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沒有榮華富貴,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顏回的的話,卻讓你改變了主意,“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這,曾是你對顏回説過的話……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你彈琴數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彈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這荒涼的山谷裏。指尖撫琴,一個個音符飛舞出來,這是否是你想説的話,你那緊鎖的眉頭,是在思考嗎?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在傷心自己的遭遇,還是在……就像南子説的:“人們都只是領悟了孔丘那痛苦,卻未真正體會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抱着顏回那冰涼的身體,聽着子路戰死的消息,你,落淚了。你曾經面對齊國幾百乘戰車,沒落淚;在武子台上面對血流成河,你沒落淚;自己被迫離開魯國,你沒落淚……可如今,你卻落淚了。你在想着顏回拼命救回你的書的樣子吧,在想子路浴血奮戰的樣子吧。他們在你的教導下,是那麼的善良,勇敢……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重回到魯國已數年的你,已滿頭白髮。靠在門柱上,清風吹起你那白髮,望着門外那座山,你是否會憶起你年輕時候的事情?你身邊的《春秋》靜靜的看着你,你也望着它。終於,你説出了你心中所想:

“後人理解我,都因此書;後人誤解我,也因此書……”

《孔子》觀後感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瞭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説為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説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説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説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裏,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裏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觀後感6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跟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衞跟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跟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衞跟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衞跟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7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説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裏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着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説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衞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

《孔子》觀後感8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孔子》觀後感9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説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裏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説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裏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説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沒撈着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裏,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説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裏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觀後感10

近些天,我閲讀了《孔子的故事》一書,感受頗深。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問道求政、輾轉仕途、周遊列國到孔子逝世的經歷。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並不是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學”這一章中,孔子跟隨樂師師襄子學習周禮中的“樂”。一天,師襄子傳授了孔子一首樂曲,孔子練習了四天,師襄子覺得孔子練習的很好,便想繼續傳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卻説自己想再練習幾天。幾天後,師襄子來找孔子,孔子説自己還要再練幾天。數日後,師襄子經過孔子屋門口,立即被那動人的樂聲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許久才緩過神來。進屋後,卻發現疲倦的孔子剛剛睡着。師囊拿了一件外衣給孔子披上,孔子猛然驚醒,告訴了師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師襄子驚歎不已。孔子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圖,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彈奏境界,而這種境界,絕對不是一天兩天能弄清的,為了這一天,孔子刻苦練習,反覆用心體會,憑着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彈奏出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曲子,令人讚歎不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着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隻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會眷顧我們。

《孔子》觀後感11

昨天,我聽媽媽説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衞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見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説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説:“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説:“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説:“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説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裏,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明白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見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感12

曾經的孔聖人被電影拉下神壇,影片很勵志,他告訴我們聖人也是人,也會顛沛流離,也會挨餓受凍,也有七情六慾,但影片中的孔子還缺少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這一課在影片中讓顏回給完成了,可沒有經歷過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樂,這應該是聖人的必經之路。謙謙君子後為仁,仁之不厭不倦後為聖。聖是孔夫子學問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學問中的道德準則,仁與不仁其基礎就在於好學不好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尤其體現出孔子學以致用重在行動,也就是説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這樣看我們應該感謝賜給孔子苦難的所有人,正是這十幾年的漂泊生活才讓孔子的理論更加成熟。

但在這裏我不尋找電影的不足,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遺憾,同時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導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知道自己絕不是小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我欣賞他們在困難面前表現出對生活的態度,在面對苦難時的團結。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資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與祥和。我欣賞他們在極端的情況下也沒有忘記對理想的追求,這正體現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最後談談情感,孔子愛家人,愛弟子,他正是以個人的道德風範形成的非權力影響力來影響大家,其結果就是後面都是心悦誠服的追隨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麗多情又很有才幹的女子,是一位敢愛敢恨的巾幗英雄,他們的交流讓彼此產生了共鳴,找到了知音。

《孔子》觀後感13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裏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之後是孔子與魯公一齊出面説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齊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裏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台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羣弟子一齊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着:“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儘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那裏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後感14

聽説媽媽明天要帶我去看盼望已久的電影——《孔子》,我心裏就像裝了無數只小兔子一樣“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媽媽來到電影院。電影開始時先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魯國。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説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電影正式開始了,我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魯國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從一個平民百姓提升為中都宰,再從中都宰提拔為大司寇,最後又提拔為代相國,希望能實行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也同時制約勢力強大的三桓。孔子在當官期間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釋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還廢除了活人陪葬的陋習;第二件事是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了被齊國佔領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鏟三桓,還毀了三座高城。後來三桓中的季氏為了權利把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只好周遊列國去了,他的弟子們也一起跟隨他。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過了十幾年,年邁的季氏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請回魯國,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們也一一請回。這時孔子已經七十多了,再加上載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和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看完電影,我覺得孔子真是個偉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貞觀之治”太平時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觀後感15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説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裏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説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裏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説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沒撈着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影片,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影片裏,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影片,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説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裏可能還不服捏。

標籤: 孔子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v9wz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