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鄉村裏的中國的觀後感

鄉村裏的中國的觀後感

今天去參加了著名導演焦波的講座,觀看了由他導演的一部影片——《鄉村裏的中國》。這是一部還未公開上映的電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樓台先得月。

鄉村裏的中國的觀後感

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現中國農村現狀的記錄片。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飾的場景,聽着一口地道的鄉音,俺也彷彿走進了農家小院。這裏的喜怒哀樂,沒有表演的痕跡,演員就是村民、鄰里鄉親、村主任,不要化粧,沒有台詞,全是真實的表現。杜深忠與妻子的多段對話非常精彩,他手裏擺弄着二胡,心裏卻想着琵琶。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竟然有這樣的追求,説這是他多年的心願。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當飯吃還是能當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飯,人的精神也得餵飽!”“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飯就沒精神!”這就是生活中的語言、表現。後來,他還是揹着妻子花680元買回了琵琶,並且虛報價格,説是480元。妻子不免心疼:“500塊錢能買多少東西啊?家裏油鹽醬醋那一樣不用錢呢?兒子上學還得交學費呢!”抱怨歸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最後,他終於抱着琵琶出現在村裏的聯歡會上,並且別人都謝幕下台了,他還坐着那裏不動,直到別人催他快走。還有村民之間發生糾紛,面紅耳赤,劍拔弩張,甚至動了手,驚動了派出所,其實就是現場抓拍。整個影片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沒有加工的`原生態作品,這不能不説是個創新。這樣的作品,老百姓喜歡,愛看。尤其是農村出來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喜歡真實,淳樸。真實才能體現美。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個觀眾,大家隨着他們悲傷,隨着他們高興。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煙燻的變成黑色的牆壁,還有外出打工丟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喪事,讓人覺得心酸。農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灘的小石子。杜深忠語出驚人:“我是農民,但我從來就不愛土地,是無奈!”這話還是第一次聽説。是啊,誰不想住高樓、坐小車呢?誰願意面朝黃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勞作不完的黃土地呢?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從春忙到秋,就拿果樹來説,從開春的剪枝,到開花後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實的紙袋保護,都得爬上高高的樹枝操作,他們已是5、60歲的人了。年輕人不是上學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採摘下來紅紅的蘋果,卻為推銷不出去發愁。在地裏搭個棚子,日夜守候,家裏人給送飯,直到買家上門,再三砍價,不得不很不情願的低價出售。辛苦一年的收入頂不上出去打工兩個月的工資。再説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讓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對也在旁邊掰玉米的丈夫説,“你看多可惜呀,下點藥把獾子藥死吧!”丈夫説“那可不行,獾子是國家保護動物。”“國家保護動物?咋不保護人嘞?······”真讓人忍俊不禁。看着這一幕幕場景,俺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雖然勞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當。悲傷和笑聲過後,發人深思。

話説回來,敢於把這樣的現狀、這樣的語言搬上銀屏的有幾人呢?非焦波莫屬!他是那片土地的兒子,他心中裝着那裏的父老鄉親,也願意為自己追求的事業奮鬥不止。他的善良、執着、敬業、奉獻精神讓俺欽佩,俺願做他的粉絲,他的支持者。同時還要謝謝他,感謝他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精神大餐。這場電影,比美國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每場電影完畢,觀眾都沉浸其中,不願離去。焦波老師趕到現場,與觀眾交流,探討。他謙遜的傾聽觀眾的意見,和大家暢談他的創作體會,直到下一場放映的時間到了,大家還邊往外走邊一直圍着説個不停。俺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除了問題,還必須留個合影。這是俺與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這部記錄現狀的佳作早日公開發行上映,讓國內甚至國際更多的人瞭解中國的農村。

標籤: 鄉村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pj78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