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通用5篇)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通用5篇)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1

《小別離》中以3個家庭對待中考的情節,反映了整個教育界的壓力。簡直把學生和家長給逼瘋了,哪裏有什麼幸福可言呀。

我們也都是從學生過來的,我們從不覺得學習是個苦差事。我一直覺得能夠坐在教室裏,翻開書本,聽老師講課,就是我人生的一大樂趣,倒是後來的文化革命,我們被剝奪了升學的權力,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我想起讀小學一年級時,天下大雨,農村裏道路泥濘,我家沒錢給我買套鞋,母親叫我別去上學了,大冷天的,我赤着腳走到學校,洗淨泥,穿上鞋子坐在教室裏,心裏很舒坦很温暖。

現在的學生,經濟條件這麼好,要什麼有什麼,就是感覺不到幸福,都是讓高考指揮棒給逼的。成績好的,要保持;成績中等的,要超越;成績墊底的,也已經很努力了。除了白天在課堂裏學習,還要聘請家教。孩子們沒有休息天,沒有娛樂活動,下了課不讓走出教室,就連吃午飯也要圈在教室裏,一邊吃飯,一邊聽老師分析卷子。整個校園聽不到學生的嬉鬧聲。

什麼事做過了頭就讓人膩煩,讀書也是。

家長們誰不知道自己孩子讀書很苦?誰不心疼孩子睡眠不夠?但是,還是逼着孩子做試卷,怕輸給人家。家長們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請最好的家教,妄想別人的孩子不去補課,試圖自己的孩子成績出眾,別人的孩子整天貪玩去,成績一落千丈才好呢。

自私的家長,逼得整個教育系統愁雲慘霧。自私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重點高中,才挖空心思送孩子出國。心裏是愛孩子的,可孩子的心裏是非常害怕離開熟悉的環境的,離開温暖的家庭的。

造成這樣個怪圈:孩子怪家長,家長怪學校,學校怪考試指揮棒。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社會,最公平的還是考試這根指揮棒啊!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2

我在童文潔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特別是她對待自己的高要求高標準,還有對待老公和家人的強勢,雖然她的出發點是好的,也很愛自己的家人,但是方式方法真的錯了,不能用愛綁架你愛的人,到頭來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營造和諧自由的家庭氛圍

作為一家之主的我,曾經的強勢差點毀了我的剛剛成立的家庭,老公的失足確實和我有點關係的,且不管他會變成什麼樣子,至少我要盡到我一個妻子的本分,雖然沒錯,但是有些話同樣傷人,這些話有時候等同於殺人不見血的刀,傷身體不可怕,可怕的傷心。我們要善待別人,更何況是相親相愛的家人,更要善待。

對待老公要温柔,善良,何況是柔弱無助的孩子,在他沒有長大成年之前,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他全心全意地愛着你,依賴你,你怎麼忍心讓他受到傷害,讓他不快樂,讓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強迫他按照你的意願做事呢!不能用我們所謂的愛,來綁架孩子的自由,來綁架孩子的快樂!

生命只有一次,就讓他快樂地成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快樂健康地長大,本身就已經很成功了!何苦再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名和利呢!在追求快樂的同時,那些名和利會隨之而來的,只是這些並不是我們要追求的全部,不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讓孩子快樂自由地活出自己

孩子早晚都會離開我們,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小別離,所以愛他們,就讓他們做自己吧!培養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從小學着做家務,生活自理。凡事和孩子有關係的事情,讓其自己選擇,前提是告訴他選擇後會有怎樣的後果,給到他建議,選擇只是靠他自己,人生路我們不能陪他走一輩子的。他早晚都要自己去走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3

《小別離》這次火了,不僅因為它炮轟了中考和留學,更是因為它接地氣,反映了中國家長的普遍焦慮。三個孩子,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家庭――平民、精英、富豪――從他們的家庭格局,似乎看到了自家孩子未來的走向。

第一個孩子學霸

第一個孩子,琴琴,普通家庭的孩子。優等生,成績一直排在年級的前幾名,典型的學霸。按照爸爸的話説:“我們家是祖墳冒青煙,才出了琴琴那麼好的孩子!”

琴琴的爸媽,一個是出租車司機,一個是社區醫院的醫生(曾經多年無照行醫)。媽媽當初沒有上過大學,可是她的姐姐早年咬牙出國,現在有房有車。所以根據琴琴媽的人生經驗,自己當初就是沒有好的學習機會,現在才過得那麼辛苦。典型的,把人生期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的家長。

琴琴本是三個孩子中最不需要出國的,重點高中槓槓滴。當媽媽一門心思賣房出國時,如果琴琴站出來跟媽媽亮明觀點:不!想!去!金家不會鬧出後來的一出出雞飛狗跳。琴琴根本不想離開爸爸媽媽,但她一直沒有堅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一直是三個孩子中存在感最低的。

這兩天,網上有一篇文章轉發量很高,太懂事的孩子往往讓人心疼,太懂事很多來自於自卑,説的.不就是琴琴嗎?缺乏對獨立人格的培養,孩子不僅容易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免不了走向平庸。

第二個孩子學農

第二個孩子,中等生朵朵,成績一直在年級100名上下掙扎。媽媽對她的最大期望,就是從“良”到“優”。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白領、骨幹、精英。黃磊飾演的爸爸方圓,是三甲醫院的眼科醫生,但海清飾演的媽媽是主管,住大房開好車,唯獨對孩子的教育憂心忡忡。

這樣的人物設定,讓媽媽爭強好勝,對孩子的成績緊張、焦慮、不講人情,整天夢想孩子的未來,能更上一層樓。可想而知,帶給孩子的壓力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

説謊。朵朵為什麼不敢讓媽媽開家長會,進而改卷子分數,説謊?還不是怕責備。有多少孩子,當媽媽找自己談話,媽媽還沒張口,這邊眼淚就落下來了。説謊,都是逼出來的!

沒有尊嚴。畢業班,朵朵媽禁絕了她一切娛樂、休閒、寫小説、社交活動。朵朵參加了學長的演出排練,被朵媽當着眾人數落。絲毫不管朵朵的尊嚴。

沒有隱私。偷看朵朵的日記,得知朵朵與學長有交流後,先入為主地認定朵朵早戀。不僅不尊重孩子隱私,而且與孩子缺乏信任和溝通。

第三個孩子,學渣 第三個孩子,張小宇,富二代,太子爺。頑皮可愛,典型學渣,成績排名在年級倒數。父母離婚,後來母親去世,爸爸找了個比他大不了幾歲的繼母蒂娜,然後蒂娜肚子裏還懷上了小baby。

他是三個孩子中,面臨的家庭問題最多、出狀況最多的,但也是最有主見的一個,更敢拼,更敢闖,也更敢承擔責任。在表達自己態度和情感方面,張小爺那可是個移動的表情包!

張小宇長成這樣當然跟他爸有關。敢想敢幹的性格,絕對是mini張亮忠,連傻勁兒都一樣一樣滴。

即便經濟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公平度,難道窮人就沒有機會逆襲麼?還是這三組家庭。

富豪家庭,張亮忠與蒂娜家

蒂娜不僅只是年輕漂亮,她還有研究生學歷。她會在學校為了捍衞小宇而出頭,也願意接受小宇誠懇的道歉,這個後媽是通情達理的。

當與小宇同一屋檐下,矛盾升級時。“有錢真好”上線了:蒂娜可以給小宇的房間加隔音,也有錢把小宇送到國外眼不見為淨。

這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預感編劇會給富二代的小宇,一個學業、家庭兩團圓的結局。

精英家庭,方圓與童文潔家

黃磊飾演的方圓在《小別離》中幾乎無可指摘,但海清飾演的朵朵媽文潔卻在網上被炮轟,這很科學!

朵媽為啥這麼奇葩?劇中介紹,朵媽其實是個孤兒,“只有朵朵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相信朵媽的童年並不富裕。

但朵爸方圓家境不錯,朵爸大學讀了醫學院,朵姑方歡留學美國。方圓在劇中的種種育兒觀念,無論是傾聽式溝通,還是與朵朵做朋友的方式,都讓孩子減少了逆反,促進了和諧。

方圓不僅是中產階級的代表,也是中產階級“二代”的代言人,但還是在告訴我們,有錢不一定有眼界,而沒眼界一般教育不好孩子。

平民家庭,金志明與佳妮家

金志明不思進取,地球人兒都知道了。佳妮從小學習成績好,但姐姐芳妮嫁個美國人,讓佳妮認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對美國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羨慕,進而引發家庭危機。

所以,到底要不要嫁給窮人呢?貧窮真的會毀了一個孩子麼?

培養孩子的自信,長期生活在貧窮中的父母,很難有自信心,而自卑的情緒非常容易傳染下一代。很多家長自身眼界和追求有限,但卻以不切實際的願景為標杆,扼殺了孩子的選擇權。

有個豆瓣很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雖然父母各有各的時代侷限,但那些愚昧無知、狡猾貪婪、低俗無理、斤斤計較,會因為他們為人父母而煙消雲散麼?

當然物質並不是決定性的。只有思想的貧窮才最可怕,因為它會讓你“認命”。有些人很窮,但窮得有風骨、有堅持、有思想,他們照樣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在最後,姑且大膽預測一下,15年後,張小宇繼承了他爸的公司,金琴琴研究生畢業後成為張小宇公司的管理培訓生,而方朵兒成了作家、編劇,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階層分野,讓教育也不能絕對公平。

父母的階層差異,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侷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

“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所以,還是那句家長們耳朵都聽出了老繭,但的確十分有道理的話:父母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4

我15歲,今年剛中考完,家裏條件沒有方朵朵好,但也還不錯。我的父母就很注重我自己的看法,所有的長遠規劃都是基於我的自由意志決定的。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主見,他們成績未必好,但他們大多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父母選擇的道路也很多元化。

看到電視劇的時候,我不太喜歡裏面的角色塑造,感覺太膚淺了,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做事邏輯也很詭異。

舉個例子,有一集朵朵壓力大,爸爸就請假帶她去玩,告訴她一些道理,可是這些道理都是些老生長談的話,比如“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學的時候好好學”,這些道理一個初中生不懂嗎?家長僅僅做這些又能真正緩解學生的壓力嗎?真正帶來壓力的是什麼,又該如何面對,這些都沒有涉及。

我並不覺得劇中討論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今的切膚之痛,又或者説還是太淺了,沒説到根本。這部劇裏的問題就不叫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它又不曾提及。但我也覺得這是個進步的標誌,起碼大家開始思考社會現象。

我很希望這段話能被看到,因為我們這些15歲左右學生的青春與劇中真的真的相差甚遠,不希望被符號化,更希望有一部作品能真正拍出我們的特點個性以及生活的這個時代。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5

都説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想説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和焦慮。

最近《小別離》的熱播,通過現代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活靈活現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我從這部電視劇裏看到孩子對父母的愛,讓父母懂得給孩子自己選擇生命的權利,別把他們一味地當孩子,多傾聽他們內心的真實需要,給他們愛和自由,讓孩子自然成長。

方朵朵是方圓和董文傑的女兒,出生在一個精英家庭,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不上不下,中等水平,有一個愛好是寫網絡小説,是網紅朵教主。

父母的願望是讓她考上重點高中,為此幾乎停止了她所有的課外活動。考試成績差零點五分,也不能去她夢想的古北水鎮玩。即使孩子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為了討媽媽歡心,怕媽媽失望,唯有硬着頭皮痛苦地煎熬。每次考完試都小心翼翼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生怕媽媽不高興,因心理壓力太大以至於得了考試焦慮症。孩子的痛苦父母看在心裏也因此有了送孩子出國的念頭,給孩子快樂。

當父母在國內讀重點高中還是出國的抉擇爭吵時,方朵朵站出來勇敢地告訴父母的真實想法:她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選擇,選擇出國,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她願意承擔。從小穿什麼衣服,讀什麼書,和什麼交朋友,大小事都是由父母決定,她今天説出了自己的心聲,也希望父母給她一次選擇的機會。

再説説張小宇,典型的富二代,爸爸張亮忠是地產公司的大BOSS,媽媽去世得早,有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後媽姐姐。從小叛逆,但是孩子聰明個性明顯,架子鼓打得不錯,常常和老爸幹仗,把家裏鬧得雞犬不寧。

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內心是那麼愛他的家人,得知後媽姐姐得了產後抑鬱症,自己主動和老爸商量毅然決定提前出國。他知道這些事情和他有關,他想給後媽一個安靜的空間,讓她早日康復,想為爸爸省心,不願看到小弟弟像自己那麼小就成為沒媽的孩子。自己把機票提前改了,拉着行李箱悄悄到了機場,才給爸爸打電話,因為他不想看到別離時難捨的情景。

看到這些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看到了孩子們那一顆顆愛父母的心。

我們通常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再隨我們所願,不再聽話而傷心難過,不知所措,但是我們是否傾聽過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感受過他們只不過是用他們的方式在表達着對我們深深地愛。

此岸去彼岸,去留都是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0xe4g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