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局外人》的讀書筆記

關於《局外人》的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局外人》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局外人》的讀書筆記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1

黑白線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自己的內心,也住着一個默爾索。

故事其實很簡單:默爾索的母親死了,他的態度卻彷彿只是像對待今天天氣很差一般,冷冷相對,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後來,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遊時,錯手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儀式。在默爾索的整個人生中,他就像是一個局外人一般。

默爾索對人生的態度,許多的行為和言語其實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標準:他對母親並非沒有感情,卻不願做戲,哭天喊地地來告訴世人他的悲傷;女友瑪麗問他是否愛她時,他明明可以説一些甜言蜜語糊弄過去,他卻連敷衍都不願意;雷蒙問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沒有為自己找理由開脱,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在最後,神父為他做懺悔儀式,他不肯接受,並且堅持自己從來沒有對哪件事真正悔恨過……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了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對於默爾索來説,遵守這些所謂的社會道德,便是脱離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擺佈,所以他拒絕了。他始終忠於自己的感情。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默爾索的自由跳出了人們劃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眾眼中罪不可赦的惡人,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可他從來沒有後悔過。

“大部分人總是表裏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羣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其實我挺羨慕默爾索的,或者説心裏就住着一個默爾索,因為他可以一條路走到底,沒有任何負擔,甚至離開那個對他來説可有可無的世界。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為了不捱罵,為了顯得自己不會不合羣,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謊,去迎合,去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

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生活沒有人不向往。可後來想想,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大眾的包容性也比我們想象的更淺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説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能力,沒有資本,也沒有默爾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該妥協還得妥協,畢竟學會妥協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2

其實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有點看不明白整部小説到底想表達什麼。主人公墨爾索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一滴眼淚,而成為後來殺人案中最至關重要的依據。法律最終判他有預謀,清醒殺人的殺手。他有心解析卻無力辯解。

他所説的一切都是真話和事實,可是卻不是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和事實。這部小説最大的特點在於赤裸裸諷刺了人性總喜歡以各自主觀意識去評判周圍的一切。

墨爾索過於真實又不屑於掩飾的個性,既讓人喜歡又討厭。喜歡可能是因為渴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本性,討厭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這輩子也沒辦法做到他那麼坦誠和真實吧……

不過墨爾索對於婚姻的看法其實蠻像現在社會的婚姻。很多人因為年齡大了,礙於社會和家人的眼光。選擇了一個自己不討厭的人結婚,然而那個人是不是愛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討厭足矣。

我想哪怕墨爾索沒有這宗讓他致命的命案,也總會有其他的事情讓他最終犧牲。因為他活得太透了,這樣的人生意義絕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場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才三十六歲的他卻把一切都看透,有點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説的就是這種人吧。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3

小説《局外人》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牀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説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進一場鬥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着,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説道:“我控告這個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着死亡,並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痺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於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説,而養老院裏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説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於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裏,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於他不信上帝,是由於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並以此為幸福。他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真實存在完成了對這個荒謬世界和悲慘人生的一次打擊和勝利。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4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實説,我不覺得自己讀的多麼懂,讀完第一感受是意猶未盡,總覺得跟沒講完一樣,覺得該有後續。其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別人,把自己以為的東西當作真相,事實上,真正的真相是什麼?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東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對心理學的研讀之後感觸更深,一個人一時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東西,生理上的,環境情境上的,過去經歷,當時的情緒狀態,剛剛讀過的書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對你接下來一刻的某種行為或言語產生影響,但別人對你行為的猜測卻絕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

總是有人試圖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生活經歷,宗教信仰,行為模式,應對方式等等來分析評判某個人的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外在情緒。但是,你怎麼知道一個笑着的人內心實際是否在哭泣呢?你怎麼確定一個看似對人漠不關心的人不是在內心默默祈禱祝福呢?……這類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但從沒有人在意過,也沒有人在去想別人、評判別人之前想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局外人一樣被別人排除在外,哪怕他們的討論對象就是你。他們會説你就是這樣那樣的人,你肯定是這樣那樣想的,諸如此類的話。他們分析你,評判你,自以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決定,可以為你做辯護(就像小説中的律師),同時把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強加於你(就像牧師和審判官不願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樣,非要讓主人公承認自己其實信仰上帝)。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世界裏的主人公,卻是社會羣體中的局外人,羣體拒絕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靈魂,在羣體中,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羣體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瞭解,被分析。

我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完全瞭解你,正如我覺得釋夢這個工作只有夢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讀,而且其實每個人自己也很難完全説出來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人類的言語有時候並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先不論有很多隻能用視覺上的圖像呈現在內心,很多無意識層面的東西甚至連圖像、夢都難以解釋千萬分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y9gz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