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篇1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通過學習《第五項修煉》,我對新時期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教師作為指導者,已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受了,知識結構的單一,與眼前飛速發展社會的脱節,它在警示我們:要繼續學習、完善自我,只有終生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才能勝任今天的教育。

《第五項修煉》書中對每一項修煉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五項修煉的結合也恰到好處,指出了個人與組織間的密切關係,使人讀後深受感觸。五個部分分別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煉是不斷理清並不斷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能夠自我超越的人,總是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因此,只有自我超越願望強烈,才能保證學習的動力。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像、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在團隊中,改善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保證團隊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開放心靈,接受別人的想法。總之,在團體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團隊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們打開自己的心扉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在個人來講,要勇於和善於敞開心扉,並且能夠傾聽吸納別人的想法和觀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打開成功之門。

3、建立共同理想。如果團隊擁有共同的理想,那麼,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會為了這個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而這種共同的理想就是團隊中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可以無限放大的,是一個超越個人上升到團隊高度的概念。我想我們工會學習型團隊的共同理想就是利用我們的教學知識來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4、團隊學習。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團隊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體的智商卻只有六十,這是為什麼呢?團隊學習的修煉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團隊學習的修煉從“深度探討”開始,深度探討是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説出心中的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換言之,即在羣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比個人思考更深入的見解。同時,在深入討論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過自己思想數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傳遞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夠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這就是試驗的真正含義。

5、全局思考。羣體與人類其它活動都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相互影響並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我們是羣體中的組成部分,要時時刻刻想着羣體的願望。身在團體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難的,有的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護羣體的利益。而我們就應該從全局宏觀的角度思考羣體的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達到個人價值與全局價值的平衡。

通過學習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在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我都有過這種經驗: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而創造出驚人的成果。同時每個團隊都有各自的特點,《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博士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理論,並把這項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發展學習型團隊是為了提高學校的競爭力,保證學校的生存,促進學校的發展,也是為了實現教師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教師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義,更可以引導出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新觀念,不斷突破自我,不斷挖掘潛能,努力形成“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學習觀和工作觀,努力創造理念創新、方法創新、工作創新的氛圍,創造工會內部團結、和諧、奮進的氛圍,更好地履行工會職責,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篇2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作為一本管理學鉅著,其指導意義不僅體現在組織管理方面,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管理層面。讀完這本書,我想從“學習型‘個人’的藝術與實踐”的角度來總結一下個人的讀書心得。

學習型個人

愛德華·戴明博士指出“流行的管理體系很摧殘人”,他主要依據和批判的是流行管理體系的以下八個方面內容:依賴測量考評的管理;以服從為基調的文化;圍繞結果的管理;“正確答案”對比“錯誤答案”;同質化;可預測性和可操控性;過度競爭與互不信任以及整體的缺失。他認為排斥無形指標,關注短期可見效益,依靠恐懼氣氛管理等通用的管理手段體現出了流行管理體系的核心問題,即“致力於使一切趨於平庸”。

針對流行管理體系各種“摧殘人”的現狀,彼得·聖吉及其同事提出“五項修煉”的概念,並旨在通過其指導建立起一種“基於仁愛而不是恐懼氣氛的、鼓勵好奇心而不是固執“正確”答案的、有學習氛圍而不是強調操控性的,非正統的管理體系”。

我想,《第五項修煉》不只修煉組織,相對應的,它也指導個人管理的修煉,五項修煉將有助於塑造積極主動而非源自恐懼的、富有好奇心而不是呆刻古板的,有開放精神而不是被動受控的學習型個人。

個人學習障礙

聖吉博士指出,由於“組織的設計和管理模式,人們對工作的定義,還有我們在思想和交往方面所受的教育”,造成了人們根本的學習障礙。書中主要將其總結為八個方面。這八個方面的學習障礙,也同樣橫亙在通往塑造“學習型個人”目標的道路上。

首先,“我就是我的職位”,聖吉指的是當組織中的人們只關注自己的職位時,他們對所有職位之間因相互關聯而產生的結果缺乏責任感。指的是一種孤立的,片面看問題的觀點。“我就是我的個人”,只是恰好在這個組織裏,個人保持相當的獨立性,與其他個體、與組織極少聯繫。我只不過暫時被劃分到這個部門,在這一段時間裏和這裏的其他人同行,也幾乎不會去關注和他人之間因“相互關聯而產生的結果”,責任感只針對個人,如何也聯繫不到“系統”的角度。

第二,“敵人在外部”,是指觀察世界缺乏系統性,就好像“被自己的影子追着,無法擺脱問題的困擾”。這裏指的是過於強調外部原因,而忽視內因的作用。認為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競爭對手太強大,或者是因為他耍詐,只有他才是我成功的敵人,卻看不到是因為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太自負給對方掃清了道路。如果不能突破這種“小我”的侷限,站到這種互動關係以外,來改掉這種自怨自艾或是目中無人的缺陷,失敗就會像影子,緊追不捨。

第三,源自掌控的幻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我們是自己問題的始作俑者之一,才能達到真正的積極主動。因為感覺在大學以前,學校生活枯燥的只剩學習,於是在進入大學以後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投身奉獻於同學交際,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或修身養性,到後來發現,“對外開放”的荒廢了課業學習,“閉關鎖國”的喪失了互動交際。我們原本以為對生活的掌控,卻親手造成了各種的漏洞。

第四,執着於事件,轉移了對事件背後長期規律性模式的注意力,干擾了對長期模式的理解力。指的是隻關注短期利益,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對一門課程,只執着於期末的考試,把注意力集中於考點,考題,重點和成績,看不到它的框架,它的實踐指導意義以及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聯。

第五,煮蛙寓言,説的是對宏觀緩慢變化細微徵兆的把握,對環境的敏感度,也即危機意識。聖吉説問題在於“我們的心總是被鎖在一個固定頻率上,好像只能觀察到每分鐘跳動78次的東西”,卻對其他視而不見。就像我們在學校的圍牆裏,只看得到考試大綱,學習成績,卻對就業市場上的需求變化毫無知覺。等到發覺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悔不當初。

第六,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我們從經驗中學習的最好,但許多最重要的決策所帶來的結果恰恰是我們無法直接體驗的。“判斷力來自閲歷,而閲歷來自錯誤的判斷”。這一經驗學習的悖論要求決策的`前瞻性和全面性,但現實總像是破碎的鏡子,要求我們將其重新拼接來觀察其中完整真實的影像。

第七,管理團隊的神話的破滅。聖吉指出,集體決策已日益退化為“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或者“乾脆是強加在集體名義上的個人觀點”。“我就是我自己”的自我認同,割斷了單個個體與集體的責任聯繫,沒有責任的維繫,集體決策就像水面的浮萍,個體像隨意遊動的魚羣,在其影子內外任意出入。

五項修煉

聖吉博士提出基於五項構件技術的學習型組織的創新過程,這一技術集合包括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和團隊學習。他認為集合中的每一項技術都是其他各項成功運用的關鍵。把五項構件技術整合在一起的組織就好比一架起飛的DC-3型飛機,展翅飛往學習型組織成功運作的彼岸。

我認為在往“學習型個人”的轉型過程中,這五項修煉法則也是同樣適用的。

聖吉博士認為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如何看待世界的基石。系統思考即“第五項修煉”,系統性的思考也是一種世界觀,它否認孤立、片面的看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提到的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意。掌控故事的不是聲音,而是耳朵。同樣的世界,有人看到的只是眼前一棵樹,有人看到的是蔚藍的神祕星球。就像漫畫,小丑只看到撞倒右邊的木塊後可以有更大的空間舒展胳膊,智者卻看到接連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在他左側堪堪壓下的陰影。系統思考教給我們認識問題的複雜性,不只是橫截層面上的細節性複雜,還有縱剖面的複雜動態性。問題的複雜性導致系統學理論中的“補償反饋”,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硬幣皆有兩面,系統環境下的槓桿效應也為我們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可能。系統思考指導我們看清各種相互關聯的結構,而不是線性的因果鏈,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模式,而不是靜態的快照圖像。

自我超越是一種不斷為創造自己真心追求的生命成果而擴展自己能力的能力。掌握了自我超越方法的人,肯定是把生命當成創造性藝術品的人,他們不會以被動反應的觀點去生活,而是從主動創造的視角去生活。自我超越首先是對自我的定位,在朝着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瞭解自己現在在哪兒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對現狀的定位也有助於撥開近在眼前的迷霧,防止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忘了最初的夢想和最終的目的。“人們從來不抗拒變化,他們抗拒被改變。”自我超越是指導我們用“主動改變”應對“被動改變”的良策。通過澄清願景和麪對現實,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用差距推動起變革的力量,一步步超越過去的自我,一點點靠近志向的夢想。

心智模式是每個人頭腦裏的“黑匣子”,它塑造我們感知的方法,處理我們耳朵聽到的故事。聖吉博士認為從黑匣子裏彈出的跳躍性推斷阻礙我們的學習,因為它成了不需要證明的東西,它把假設當成了事實。如果偏差出在假設環節,我們就不能指望系統思考會有什麼意義,似乎只能在“老練的無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共同願景和團隊學習主要是從組織和團隊的角度探討學習。個人團結為體,個人願景的溝通和共鳴形成共同願景,共同願景的力量來自於個體願景的共同關切,共同願景的力量也作用於個體願景。西方哲人説“在偉大面前,渺小消失了”。個人融入進組織,被組織的共同願景感染,引導,於是渺小消失了,在更偉大的願景的洪潮中,良性循環的雪球越滾越大。

以第五項修煉為基礎的五項修煉法是一套組合拳,有攻有守,相得益彰。系統思考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和團隊學習的基石,反過來這四種修煉讓系統思維長出現實的羽毛。掌握五項修煉是發展學習型個人的必選裝備。

系統基本模型

聖吉説“我們都是被自己未察覺的結構所困之囚徒”,這裏“未察覺的結構”即指系統的基本模式,聖吉認為隨着我們學會識別更多的基本模式,就可能看清更多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槓桿效益作用點,並能向他人解釋這樣的變革機會。聖吉在書中介紹了有延遲的負反饋,增長極限,轉移負擔,惡性競爭,公地悲劇等幾種常見的系統模式。

在我們個人的發展過程中,系統基本模式的運作軌跡也隨處可見。比如轉移負擔模式中的目標侵蝕,這在意志不堅定者身上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模式。在剛入學的時候,我們往往把目標定在一百米,要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培養科研能力或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可能包括認認真真跟老師做研究,踏踏實實發表兩篇論文,刻苦紮實英文基礎,關注感興趣的領域並培養髮展未來工作所需之技能,系統一下對淺顯生活哲學的理解,學會使用影音編輯,考到幾個證書,到厲害的公司實習,或者還包括找到女朋友。然而,改進這一現實的行動與可能取得的結果之間會存在延遲,在延遲的時間裏,願景與現實之間的創造性張力被慢慢蠶食,情緒性張力反而擴張,於是就出現聖吉提到的應付結構性衝突的第一種策略,即降低願景。通過降低願景,來緩解膨脹的情緒性張力,激發萎靡的創造性張力,來實現現在是五十米的目標。可能是努力按時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在獎學金評定之間拿到論文樣刊,偶爾看下英文詞彙,預計在下個學習報個什麼證的考試,找個招人的公司實習。但是被侵蝕的原先的五十米就已經淪陷了。我們把負擔轉移到心理預期之外,是一種靠不吃飯來省錢的法子。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基本的系統運作模式,就可以更好的處理系統中這種結構性衝突的問題,比如更用心的學習如何把我們認為實現目標需要做的事,與我們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本身區分開來,弄清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才是真正的目標,就不會把發表論文當成是禁錮;或者也可以通過更好的運用潛意識來緩解系統內衝突,加強負面願景的力度,或運用意志力策略,來更有效利用槓桿原理促進系統的正常運轉。

正如聖吉所説,物質科學的哲學理念主導了工業時代,基於對生命系統理解的生物科學的哲學理念正在開始主導知識時代。建立學習型組織是對抗流行管理弊病的良方,培養學習型個人也必將成為知識時代社會對個人越來越強烈的要求。以系統思考為第五項修煉的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同樣也可以加強我們對“學習型個人”的管理能力。認清個人學習的障礙,樹立五項修煉的思想,明辨並運用系統基本模式,步步為營,早日打造出一個學習型的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y0vvp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