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鬼谷子全書 讀書筆記3500字

鬼谷子全書 讀書筆記3500字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鬼谷子全書 讀書筆記35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鬼谷子》作為一部謀略學的鉅著,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讀,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廣泛應用於內政,外交、軍事、商務及公關等領域,為當代政界、商界等領域人士所必讀之智慧法寶。

《鬼谷子》 “忤合”一篇,感覺多處難以解讀,雖然按照解釋來説,並不不妥,難在自己心中並不想接受這種説法,或許僅僅是自己的問題吧。從這篇我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那就是如何跳出自身認知的桎梏。

傳播心理學有一種名為框架理論的知識,其主要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研究框架,他們認為框架是記憶中的認知結構,人們據此瞭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若經啟用可影響其後續詮釋或判斷。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其實並不單純,在很多方面總以先入為主為強行把世界劃分彼此,進而滿足自身對這個社會的解讀。

工作生活的實踐讓我明白,與人打交道、處關係、做工作中,往往這種“代入感”會直接影響自己對人對物的觀察分析與判斷,進而影響目標的達成和事情的推動。《鬼谷子》“忤合”篇中明確提出“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我們在現實中往往偏重於“度人”,而忽略“知己”,此方面值得自己深刻反思。

《道德經》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己度人固然極其重要,何以知人?唯有自知。何以自知,首當“純樸歸真”。《鬼谷子》指出“情變於內,形見於外”,而我們要想對此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必須善於做一個“共情者”,僅僅一味地煽情怕再工作生活中只會舉步維艱。

“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進、乃可退;乃可以從、乃可以橫。”《忤合》篇雖然與自己接受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理解起來也多有偏差,但此句話讓我明白,一個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明確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對內外大環境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深入的把握,知道自己何去何從、決斷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一、滌除玄覽,復歸於嬰兒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提高個人修養的基本原則:形神合一、尚柔、靜心、無為、守雌與棄智。“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作為最純潔、純淨之物,必然是認識自我的最好參照。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便處於人世的教化之中,形形色色的知識、防不勝防的潛移默化早已讓我們這張白紙所剩無幾,雖然我們無法修改成形的現在,但是我們可以靜下心神,在絲絲縷縷的線條中解構自己的框架,從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佛家《般若心經》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義。世間諸法皆因緣所生,無獨立的自體,故曰是“空”。同樣,我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承認“空”,認可自身的“虛無”,唯有如此,才能將錯綜複雜的自身簡單化之,而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重新認清自身、發展自身、建設自身,以“空”為“刃”,劈開加諸自身的條條框框,以“無色”眼光觀察世事、觀察人間。

《鬼谷子》“反應”篇明確指出“只知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如果按謀略而論,人貴有自知之明,識人雖然重要,但識己更有甚之,知人先知己才能在謀略之時佔據主動權。但要明白,認識自己,絕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生去踐行其中真諦,讀一本書易,讀一個人難,讀懂自己更是難上加難。

二、善居下流、只做天下谿

《鬼谷子》“忤合”篇言“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為無不為,無所聽無不聽。”世事變遷、瞬息萬變,相較於這朗朗乾坤,自己利於天地之間,如一頁扁舟,識己度人之法,便是永居幕後觀賞這花花世界,能夠做到“無我”。

自古人世多詭譎,即使覽萬篇萬人也難抵一二,唯有亦不變應萬變,尋求“天下式”,《商君書》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但縱觀商鞅言説也不立“農”與“戰”的強國之本質所在。同樣,我們時時刻刻穿梭於這繽紛繁雜的現實之中、處處地地留戀於形形色色的人際之內,縱然自己再多的經驗教訓、血淚實踐,奈何“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怠矣”,最好的方式便是“以無為而無不為”,善居下流之內,洞察人世滄桑。

《道德經》有言“大國者下流”,於個人而言,在認清自我之後釐清世事艱辛過後便是“處下之地”為人為事,《鬼谷子》中有一句話表示症兆的話“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曲解而合《道德經》中一句“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而善居下、甘居下才能助力奔跑,才能“人所不知”,才能“省己”,才能“識人”。

三、知白守黑,節度於自我

《鬼谷子》“飛箝”中一句“雖覆,能復,不失其度”,此句一如既往地展現了鬼谷子小心謹慎但又佔據主動權主導權的處世前提,同樣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做到對自我的節度、控制,《詩》中有云“白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做到抱朴歸真的'真正體現就是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即使與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相沖突,也能夠保持冷靜客觀,甚至能夠以一個嬰兒的態度來細究其間。

《鬼谷子》中以“欲”為謀之先,那麼反推自我便是“衡量自己之慾”,爭取做到“寵辱不驚”,終達“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以“深不可識”形容“道”,而世事亦是如此,識己的目的為從事、為人,面對複雜時間和萬物維艱,我們要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要“守司好自己門户,把守好自己內情,保持好自己心態”,以“若冬涉川,若畏四鄰”的態度過好每一天、省悟每一夜。

另外,識己之時還需要擺正“起伏觀”“升降路”,《鬼谷子》《道德經》都認為“曲亦直”,説之易,聽之難,要明白,人不可能總是處於風光無限之中,再輝煌的時代都會有過去的一天,人生總是要面對風平浪靜、塵埃落定的結局,盛衰本是再自然不過的規律,不自然的是人們的心態。《道德經》有一句話對此解釋很到位“為者常失,執者常敗”。

“不蒙你眼你看什麼,不蒙你耳你聽什麼”,佛家認為“自我”不存在於任何地方,心不是“自我”,身不是“自我”;“自我”只是一些事物,如形狀、知覺、感情、衝動和意識等集聚的代名詞。因此,在實相上,當你檢視什麼是所謂的“自我”時,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我”不過是聚合某些事物所給予的名稱,借用《道德經》雲“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放下所有執着信念,抱朴歸真、識己度人、為人處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rdrv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