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成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成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長》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成長》讀書筆記1

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裏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師的威信等方面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實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是作為教師的樂趣,使我們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樣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痛苦,因為我們必須隨時隨機應變,隨時需要見機行事。劉教授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非常實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過程中還發現,相較於耐心細緻、循循善誘的教導,有的時候,適度的“沉默”顯得更為有力。

教育教學中,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在某些時候、對於某些學生教師“以靜制動”,往往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曾經有這麼一個學生,不知怎麼回事,無論哪天上課,第一節課一定要遲到那麼幾分鐘。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幾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勸導,有的厲聲斥責,有的聯繫家長,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這位同學雷打不動,照常遲到,最後老師們有的採取了懲罰手段:如果遲到,放學時罰掃地。他開始還隨便掃掃,後來乾脆不掃了,每天遲到照常。老師們實在沒辦法,也就漸漸放棄了。我接受這個班後,他依然每天遲到。我也和其他老師一樣,找他談話,聯繫家長,讓他們提早叫他起牀,收效甚微。那天,我們學校有上級領導來考察,而且推門聽課。他照樣遲到了。年級組長惱火萬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評一頓,並要我做材料處分他。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扭過頭,一聲不吭。我然他站了兩分鐘,只説了一句:“你有什麼特殊的理由非遲到不可嗎?”他搖頭,但不説話。我又讓他站了一分鐘,讓後説:“回去吧。我不想讓你下一節課也遲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沒遲到。我看了他一眼,沒説話。接下來的一週,他基本沒再遲到。我沒再找過他談遲到的事,他也沒和我説什麼,我們就在沉默中達成一種共識。

也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選擇沉默,也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師用沉默無聲的行為、用一個警告的表情、用一個期待的眼神來感召學生,教育效果也許會更加明顯。

《成長》讀書筆記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説道:“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打開陳大偉教授撰寫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一書,心情豁然暢快。因為幾年來一直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閲相關的教育科研方面書籍,但終因這些書籍的理論術語過陌生,對我而言過於蒼白,讀起來總感覺索然無味而最後棄之。而陳大偉教授的(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以對話的形式,用直白的語言向我們一線教師清新自然地述説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閲讀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書中的觀點。

書中圍繞“教育科研和教師成長”分別從五個話題進行闡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規劃研究行動,腳踏實地地研究,成為優秀的研究型教師。

其中的話題二——修煉發現研究問題的慧眼,的確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迫切需要的。通過平時的教學研究發現,我們的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尋進行研究時,卻總是找不到一個有價值的教學問題。我們的很多教研組活動要提高教研活動的真正有效性,關鍵是要從平時的教育教學問題出發,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研究。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的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但很多教師在實踐中卻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為此,我在寒假的作業佈置中就談到了——我的教育教學困惑,要求老師們積極撰寫。一個寒假過去了,參與的老師並不是很多,可見大家還是缺少了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

如何尋找問題所在,讓問題真正成為我們教學時的朋友?我們不妨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研究問題。比如説,課堂上孩子的傾聽情況,尤其是當同伴發表見解時,傾聽的效果就更不佳了。這是何為?如何提高?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又如,語文課上很多時候教師“以讀帶悟”,而靜默時間很少,難道只有出聲的閲讀才是讀?思考之餘,如何有效促進以讀帶悟等問題也誕生了。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思考困難形成的原因,探尋問題解決的途徑,這就是研究。

二是從學習思考中發現研究問題。學校校本研訓過程中經常安排聽課活動,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聽課教師總是帶着本子來聽課,聽完後又合上本子回去了,聽課的效果甚校其實,無論是什麼性質的聽課,只要有所準備,有所思考,我們都會受到啟示,無論是精彩的,還是糟糕的。這學期我們的聽課還是執行上學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從有效的觀課議課中點亮教師課堂的智慧。

三是從熱點難點中發現研究問題。在學校裏,上級和學校不時就有新的任務和要求,一線教師往往窮於應付。整天處於應付中,根本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問題。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我們何不把學校的這些任務和要求變成自己的研究問題去做呢?我想這樣去思考,去研究,我們的行動後產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會感到那麼痛苦,而是付出之後的幸福感。

四是在縱深漫溯中理解研究問題。記得曾經在實驗小學借班上課時,我為了和四年級的學生套近乎,見面時稱“小朋友”,但當時有一位男孩卻站起來説:“老師,我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請不要叫我們小朋友。”當時我一陣驚愕。閲讀本書後,我忽然發現,原來“同學們”和“孩子們”這兩個稱呼的背後竟然也有很深的內涵。“孩子們”背後是愛,是無私的愛,而“同學們”背後是尊重,是共同學習和發展的夥伴。愛,是沒有錯的,但愛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夥伴,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才是幸福的,快樂的。

《成長》讀書筆記3

今年的暑假我讀了很多課外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國兒童成長比讀故事》,這裏講了許多古時候中外聞名的醫學家、發明家的故事,他們不但愛動腦筋,碰到困難也不低頭,而且樂於助人。

現在我就讓同學們跟我一起分享一下魯班學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年輕時到終南山拜師學藝,師父故意百般刁難他,把崩了口的斧子、長滿了鏽的刨子,還有又彎又禿的鑿子交給他,可是他把它們一件件磨得閃閃發亮,師父説,你去把那長了五百年的大樹砍下,做成一個大柁,然後用刨子刨光,再用鑿子在大柁上鑿眼兒,要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稜的、六百個扁的。他按師父的吩咐,幹了十二個白天、黑夜,終於完成了任務,師父高興地笑了,把所有的手藝都傳給了他。

我想如果魯班聽到師父安排那麼多的活,而且工具都不能使用,心懷不滿,最終能學成手藝嗎?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千萬不能懶惰啊!

《成長》讀書筆記4

《終身成長》這本書,初次看到書的名字,我以為是要教導人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大道理,但細細讀完,才知道這是一本講解兩種思維方式的書。

整本書圍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展開論述。將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乃至對各個行業、年齡段等不同人們的影響進行了詳細講解,用大量的案例讓你瞭解他們的不同之處。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不能通過努力進行增長。所以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聰明的人就是會一直聰明下去,而不聰明的人就永遠不可能聰明。他們認為任何的測試、挑戰都會暴露自己的聰明程度,因此他們不願去嘗試有風險的挑戰,怕被評判,怕被説成不聰明。與挑戰過程中的所得相比,他們更加害怕挑戰過程中的失敗,那是非常恥辱的印記。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只做安全的事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彰顯自己的聰明和無人能敵。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努力是笨蛋的專屬,聰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所以他們也不會為了某件事情而努力,也不會想要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些人中包括運動員、藝術家、科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人。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故步自封,會害怕挑戰,會恐懼失敗,會更加抑鬱。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承認有天生具有某些天賦的人,但更加認同後天的努力,他們認為努力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能力,變得更加聰明、有智慧。因此,他們樂於挑戰自我,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不會氣餒,也不會覺得無法接受,他們會在一次次跌倒中總結經驗,學到更多寶貴的知識,所以,他們不斷成長為更加優秀的個體。對於體育運動者,他們在乎冠軍,但更在乎每次技能的提高,他們會通過制定訓練計劃,提升自己的薄弱點,讓自己不斷靠近那個目標。所以,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抗挫,在挫折面前不會一蹶不振,在面對抑鬱時也能更好更快的走出來。無論是運動員、科學家還是老師,還是每一個平凡的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能夠生活的更美好,更能感受到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上學的時候,明明很努力卻怕別人發現自己的努力,因為努力的人學習好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死讀書,所以經常是悄悄學習,怕被人發現。工作後,總依靠學校的那點知識,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後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慢慢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我開始通過一點點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擁有各種技能,原來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提高的。現在我慢慢變成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也在不斷的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們都擁有成長型思維,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長》讀書筆記5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著作,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終身成長》一書主要介紹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這讓人們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哥倫比亞大學的腦波研究室做了一項測試,發現兩種思維模式腦波活躍的點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維的人關注的是測試的結果,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關注提高知識水平的信息。這不禁讓我們想起每次考試後,很多學生拿到試卷關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幾名、是否超越了某個同學,而有些孩子會根據試卷分析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總結得失,尋找學習規律,以便在以後的學習中取得進步,這就是固定性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區別。我們不難發現,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不在少數。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判別這個人就是固定性思維或成長型思維,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維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那麼,我們瞭解了兩種思維模式,並知道其中的區別,就有利於我們引導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長型思維解決問題。

我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但是進入四年級下學期後,數學知識點繁雜,一時應付不過來,接連兩次考試失利,對數學的學習出現了畏難情緒,有點難度的題就空起來不做,作業有了錯題就情緒低落,甚至把作業扔到一邊。我告訴她,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盯着分數不放,他們更關注在錯誤中尋求方法,從失敗和挫折裏受益,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於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這學期的學習態度有沒有問題,聽課情況怎樣,失分題的原因是什麼,你有什麼改進的辦法。一層層的剖析,讓她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問題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對數學的信心。現在,她對這本書也產生了興趣,這本書正躺在她的書包裏呢。

同樣,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本不善於言談,不善於表現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現在我的心態積極了許多,面對挑戰,勇敢嘗試。沒有試過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敗,下次也許就能成功,這樣的想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的腦海。成長型思維讓我更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會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籤,沒有哪個孩子是一成不變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可以成為老師的好助手,成績落後的孩子通過刻意練習,可以慢慢提高。

《成長》讀書筆記6

一、教師成長以個性發展為基礎無個性就是無人才。

大凡那些優秀教師,都有鮮明的教學個性。魏書生的民主,竇桂梅的激情,是他們的獨特的個性造就成為名師。只有教師努力發展了自己的個性,學會經營自己,有了自己的特點、特長,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才能逐步形成自己有個性化的教學。

二、教師教學個性發展的反省

研究表明每個教師都有一定的發展潛能,可為什麼卻不能使更多個性化的優秀教師脱穎而出呢?這不能不讓我們對教師成長的主客觀原因做出反省。

(一)教師缺乏個性意識

沒有個性的教師,就沒有個性的教學,沒有個性的教學,怎能在教學中創新。許多教師來到學校就把自己全部交給了學校,領導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表面看這是尊重別人,無私地奉獻了自己,但長此以往卻迷失了自己,丟掉了自己。自己的主見沒了,自己的特長沒了,自己的創造力沒了。

(二)研訓追求統一化

(三)應試教育扼殺個性

記得在一年前聽過一位名教師的課,當時唯一一個感覺就是這個教師好有個性,她的教學和她的行為很符合。因為在平時接觸她的時候,感覺她是一個很直爽的人,課堂上她也不然,對學生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很簡單但很到點子上,這樣的教學我想是很難模仿的。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難免提的問題有些羅嗦,難懂,甚至有時候提的莫名其妙,讓學生聽的一頭霧水。而且她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很乾淨,目標自然明確。

《成長》讀書筆記7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一晃畢業已十幾年,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親臨教育的現場,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共享生命的陽光,感受很多老師的課堂智慧,並能從中感受到教育的神奇和老師們所付出的努力。

對《迷戀人的成長》這本書,我真是愛不釋手。書中的20位教師是那樣質樸、自然,讓人感覺到就像與你一樣平凡、普通的人訴説着一個個故事。你在分享他們快樂和苦惱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教育的氣息。樸素的文字表達的不僅僅是愛,而且還是對生命的一種渴望。在平時的課堂中,他們已經把對學生的愛化為泥土,緊緊地包裹着幼苗,給其生活的空間、生命的希望、前進的動力。他們對教育的`執著,深深地打動着我。

丁老師在“生命的作業”一文中講述,在“母親節”的時候,讓學生給母親一個擁抱並説一聲“我愛您”。第二天完成這個作業的學生只有5人,很多學生的反應是難為情或者不屑一顧。面對這樣的情況,丁老師循循善誘,以生命喚醒生命,用自己的真情喚醒了學生沉睡的心靈,喚起了學生心中的那份真情。學生交過來的文章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愛,對自己無知的懊惱和後悔。丁老師抓住機會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和學生一起在享受“生命的作業”帶來的温馨和幸福。我們的教育,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學習了什麼知識,考了多少分,卻很少去關注學生內心的需求。於是,在不停的走馬燈式的教學中,老師們多了很多感歎。如,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好學,現在的學生沒有以前的懂事……不停的抱怨中,少了份執著,多了份慵懶,缺少了對學生的寬容。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去打動學生,用自己的寬容去包容學生,我想學生會用一顆感恩的心擁抱未來!有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往前走,可能比老師領着走得更好。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教學是要組織和引導學生重新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知識恢復生命,讓課堂充滿活力。因而教學過程的發展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並不是完全按照預設、不可更改的,教師的權威不僅是體現在知識的傳遞中,還體現在與學生共同開展的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這也是一個教師的智慧所在。

於是,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智慧不是教出來的,它是各種因素碰撞後靈感在實踐中的閃現。所以有時智慧來得那麼“隨意”和“偶然”。教師教,學生照着做,充其量只是模仿。只有放手並鼓勵學生勇於探索、用心體驗,允許他們率性而為,寬容他們的失敗,才能跨越模仿,走上創造之路,我們的學生才會真正擁有智慧。在丁老師的文章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肩負生命教育的責任。而在林老師的文章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肩負生命教育的責任。而在林老師的文章中,感受更多的是對學生的愛。因為有了這份愛,林老師眼中的課堂是真、善、美的,心中的學生是聰慧的,引以為豪的課堂是來自學生的精彩。她説她感悟真幸福,因為她用整個心靈珍藏學生帶給她的快樂,體驗生活中的陽光。我想,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學生影響很大,會讓學生有足夠的勇氣笑對未來的任何挑戰。

書中的20位教師,是在用心靈寫作,他們的文章中摻雜着對人生的感悟、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他們對生命與事業的渴望和追求。我想,一個智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頑皮的時候,讓他安靜下來;一個聰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過分安靜的時候,讓他活潑起來;一個靈動的老師,會運用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明朗的課堂,運用自己的睿智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點化生命,和他們一起進行生命的旅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ozex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