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精進》讀書筆記

《精進》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進》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進》讀書筆記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夠有一本書,我把它放在我觸手可及的地方,當我迷茫、無助、失落的時候,可以從書中獲得方向、安慰與鼓勵,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的人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我把李開復的《與未來同行》作為這本書,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太接地氣,直到我最終發現了《精進》這本書,我確信這就是我一直想要找的書。

這本書提出了許多新概念,如“時間視角”、“做一件事情的收益值與半衰期”、“最小化可行產品”、“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打造內核”等等,一次次震撼着我既有的思維,也讓我更深刻、更系統化地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盲區、不足與弱點。我想針對書中幾個最讓我震撼的新概念,並結合我自身的情況,系統地梳理一下當前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如何面對一件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當前面臨屬於這類事件的主要是英語。英語是我永遠的痛,我深刻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但英語的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屬性讓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總是跨不過緩慢起步期,一次次地發誓堅持每天學英語,又一次次地放棄。曾經我也堅持了八十多天每天早上6:30起牀朗讀《新概念英語》。那時正值入冬,6:30天剛剛亮,我一個人凍得哆哆嗦嗦的在操場讀英語,之所以最後沒有堅持下來,一是由於天氣越來越冷,意志力耐不住一次次起牀時的痛苦;二是由於看不到任何效果,背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用不上,並且有一種所有努力最後都演變成一種形式的感覺,這種感覺很有挫敗感。《精進》中寫道:“意志力只是一個神話,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繃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繃斷”。我採用的軍事化、單一形式的學習方式去學習英語,過於機械而且枯燥無味,極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輸入,而沒有調用這些輸入,最終這些輸入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模糊。《精進》中寫道:“一個曾經被調用過的知識,和從未調用過的知識相比,在今後更有可能被再次調用”。不恰當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方式讓我的努力付諸東流。

《精進》一書中提出“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並且還提出“要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所以,在提升自己英語水平之前,首先要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英語,目的是什麼?針對這一目的,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有效?現在細細思考,我覺得我只是想把英語當成我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而已,而對作為文學的英語並不感興趣。我希望我的英語水平可以聽得懂世界著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並且可以與老外進行簡單地交流。這就要求我具有較高的聽力水平,同時還具備簡單的口語水平。針對這兩點,可以分別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聽力,因為目的就是能聽懂公開課,那麼根據《精進》中“做中學”的觀點,直接去看世界名校的公開課,一開始可以先看《網易公開課》上帶有字幕的課程,把字幕遮擋,實在聽不懂的再看字幕,不斷練習,直到可以不用看字幕,然後再學習coursera上的公開課,這種直奔主題也是《精進》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比“先背單詞,再學語法,最後再去學習公開課”的方法更直接、更有效;而對於簡單的口語,可以看我平時收集的一些口語視頻教程,並有意識的在平時對所學的口語進行調用,不斷加深印象,最終做到張口即來。

學習方法定下來後,就要決定採用何種學習方式。顯然,原來採用的機械、單一的學習方式是無效的。英語既然有低收益值、長半衰期屬性,那就註定了它不是緊急的事情,所以英語的學習可以靈活安排。每天先把當下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做好,業餘的時間或者做手頭上的事情不在狀態時,可以穿插着學習一下英語。最重要的是堅持與重複操練。可以將學習的公開課做成PPT,用英語複述一遍,有目的的輸出一次比被動的輸入十次都有效果。另外,面對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緩慢起步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緩慢“,慢慢熬出來才有味道。

其次,不斷打造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真正體現優秀的指標只有產品。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是高效的輸入,因為這種情況下輸入是準備隨時被調用的輸入,可以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使知識在調用的過程中不斷地轉化成技能。而“技能才是我們學習的終點”。回顧多年來,我學習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率低的現象,絕大多數是由於自己避重就輕的惰性。輸出是比輸入痛苦得多的過程。輸出是一種創作,是主動的過程,而輸入只是一種吸收,是被動的過程。學習一道題的解法是一種輸入,而去解答這一類型的題是一種輸出。鮮有看不懂的答案,但經常會做不出看得懂答案的題。但同樣的時間,如果認真操練一道題,鍛鍊輸出的過程,要比雙倍時間只是輸入更有效。解題是這樣,其他學習過程亦是如此。我因為輸出比輸入痛苦,而逃避輸出,儘管花了更多的時間進行輸入,但結果卻很不理想。逃避輸出的輸入,最終使得努力淪落為形式。真正的努力是要打硬仗,往往是要強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但又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最小化可行產品”就是一種強化輸出的概念,不用找種種藉口説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自己還不具備輸出的能力。《精進》中指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更快”。因為輸出的過程會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迅速整合已有的知識去產出,這種刺激會加深我們對輸入的記憶,並且這種記憶也會促進我們對已輸入知識的調用。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要不斷打造“最小化可行產品”,以輸出的產品作為對輸入效果的評價。

最後,打造內核,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通常,我們指的很厲害的`人都是指的這個人的技能厲害,可以輕鬆搞定大多數人搞不定的事情。當然,技能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厲害的一個指標,但與技能這一指標相比,我更看重另一個指標——內核。可以説內核是一個人是否厲害的先決條件,鮮有內核堅強而技能一般的人。同時,內核也是一個人最本質的特性,無論一個人外在的表現有多麼的不同,抽象成內核時基本一致。比如爾冬升導演的《新宿事件》中的阿杰,無論是之前的膽小怕事還是情性大變之後的兇狠殘暴,其內核都是膽小怕事,只不過之前是本色演出,之後是以兇狠殘暴的形象來掩示內心的脆弱與不安而已。再比如,一個每天保持努力的人其內核也有可能弱於不太努力的人。因為前者的努力有可能避重就輕,一味逃避較為痛苦的主動輸出,而選擇相對容易許多的被動輸入,這樣看似一直在努力,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罷了,而後者有可能直面困難,以最短的時間,以“完成具有創作力的作品為目標”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相比前者來説,其內核反而更加堅強。

堅強的內核可以造就一個人的定力,反之亦然。有些人,在平時表現得很自信,可是一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自暴自棄,無論是之前的“自信”還是之後的自卑,都是內核不夠堅強這一本質的不同的表象而已。當然,內核再堅強的人,也不可能一直處在亢奮之中,總是有情緒低落、懷疑自己的時候,但總會及時調整自己,不會放任自流。因此,內核堅強的人要比內核不堅強的人更有定力,會給人一種安全感,無論情況多麼得糟糕,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必勝的保障。這就是內核散發出來的魅力。儘管許多內核堅強的人性格古怪,為人偏執,不容易相處,但再討厭他們的人,也表示他們身上確實也存在着很大的魅力,讓人又恨又愛。

由於內核有產生定力的作用,所以內核不堅強的人定力就差,經常會失掉自己的框架而被人掌控。戀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廢物測試”,是指女人對追求自己的男人有一種測試的本能,當男人保持自己的框架,不為女人而失去自我,女人就會被吸引;而當男人失去了框架,整天圍着女人轉時,女人就覺得沒意思了,最後就只能發給男人“好人卡”,並説“你人挺好的,我們還是做朋友吧”。不明白內核在兩性關係中的作用的人會傾向於有“女人就是賤”、“好男人不要,卻被渣男玩於股掌間,真是眼瞎了”等負面評論,但看似很不合理的事情都有其合理的深層原因。無論女權運動再怎麼折騰,兩性中的社會分工註定了男女不同的角色。大多數男人喜歡女人的順從,而大多數女人喜歡被男人引領。男人因為愛而迷失自我,把引領權交給女人,讓女人覺得這個男人駕馭不住自己,説難聽點,就是這個男人在引領方面就是個“廢物”。女人怎麼會跟一個“廢物”一起生活呢?!

基因學説中有一個理論:人類活動以延續自己的基因為第一要務。而內核產生的定力關乎着戀愛、婚姻以及後代的延續。因此,且不説是否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就我們活動的第一要務而言,也得努力打造自己的內核。另外,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堅強的內核會讓兩者產生良性循環。一個人家庭美滿,事業有成,至少看起來很厲害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精進》一書給我很多啟發,但也只是理論上的指導,還需要不斷地去實踐。只有經歷過實踐中的摸爬滾打,才能在遇到事情時遊刃有餘。比如,就保持自己的框架來説,如何拿捏好與強勢、不妥協的邊界。這需要在與人接觸中不斷地反思與調整。內核的打造不是説説而已,需要有認真的態度,還要有不怕事的膽量。“閲歷”中的“歷”是指經歷,“閲”是指回顧與反思。要有“閲歷”,就應該以不怕事的膽量多去經歷,並以認真的態度對經歷過的事情進行回顧與反思。內核會伴隨着閲歷的積澱而不斷地強大。堅持做長半衰期的事情,並以“最小化可行產品”為導向進行輸入,同時打造堅強的內核。時刻做好準備,當機遇到時來,不至於手滑。

標籤: 讀書筆記 精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lmxx2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