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風景讀書筆記(精選5篇)

風景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景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風景讀書筆記(精選5篇)

風景讀書筆記1

方方的中篇小説《風景》和池莉的《煩惱人生》都問世於1987年,是新寫實小説的兩部開山之作,但比較之下,《風景》在對生存狀態的還原上更具有一種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這篇小説寫的是武漢底層社會一個貧民家庭在幾十年間的遭遇:父親是個碼頭工人,性情粗暴而且為人兇悍,母親則十分風騷粗俗,他們在大半生中都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個兒女,除了最小的一個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餘九個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長大成人。情節的主線是父母與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個孩子的經歷,如大哥與鄰居的老婆發生戀情,二哥渴望擺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終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以及三哥對女性的仇恨,啞巴四哥與一個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場上的拼命周旋,還有大香小香兩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於七哥的故事則寫得更為詳細:他自幼沒有得到過絲毫的家庭温暖,被父親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欺辱打罵,完全像條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懷着對家庭的刻骨仇恨離家去下鄉,然後完全出於偶然被推薦到北京上大學,從此他開始抓住一切機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後終於順利地踏上仕途,成為這個貧民家庭中出來的第一個“大人物”。小説對每段故事的敍寫都集中於對生存景象的刻畫,所有人物都為他們的生存境況所緊緊捆綁着,他們生活中任何跌爬滾打和生死憂樂都生成於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欲求與所處境遇之間的磨擦和衝突。

這篇小説的敍述者被設置為一名死者,即那個夭折的小兒子。小説正文前引波特萊爾的詩句作為題詞“在浩漫的生存佈景後面,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由死者的視角來講述生存的故事,顯然是一種機智的安排,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觀看來異常的冷漠和殘酷。由死者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是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無比艱辛而悽惶:“我寧靜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們生活和成長。在困厄中掙扎和在彼此間毆鬥。……我對他們那個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慄。”這生存充滿了無價值的毀滅:在械鬥中死去的工人被沉入江底,一個可愛的女孩突然被火車碾死,“文革”中一對夫婦在絕望中投水自殺,貨車上的貨箱無端落下,將人砸得腦漿四濺;生存的處境狹仄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十一口人全都擁擠在骯髒鄙陋、只有十三平米的一間板壁房子裏過活,七哥從小到大隻能睡在暗濕的牀底,飢餓和貧窮困擾着他們,他們的心靈也為生存擠壓得異常卑瑣貧瘠;如此惡劣的生存更呈現出極野蠻、殘酷而無人道的景象:父親無故地以毒打自己的子女取樂時,母親則若無其事地坐在一旁翹着大腿剪腳皮;棚户裏的牀板上兩個男孩粗暴地傷害一個女孩,人的廉價的生命力全都消耗於自然本能的宣泄。在這生存狀態中看不出任何文明和理性的痕跡。死者視角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某種“陌生化”的敍述效果,使《風景》以一種極端強化的方式為我們還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由於這還原擯棄了以往意識形態內容的遮蔽,從而使得整個敍寫充滿了令人驚愕的新異和逼真感覺很顯然,《風景》的全部筆墨都用於突現出生存本身的意義。小説通過描寫人物對其生存處境的應對方式來使生存意義得到明確無疑的顯現。除了二哥和七哥之外,這個家庭中其餘的成員全都疲於應付生存現狀的種種沉重壓力,他們自然地認可了命運的安排,只是在既定的境遇中實現自己卑微的欲求。他們的人生中不存在什麼理想,生存本身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但二哥卻是家庭中的一個例外,他由於遇到少女楊朗一家,懂得還有另一種美好文明的生活方式,於是在心中便埋下了追求文明和美善的理想。二哥成了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但事實上那種文明在生存中也有着極殘酷無情的一面,而他的熱烈的理想最後遭到粉碎,使他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他的自殺就象徵着理想主義在真實生存境況中的失敗。與二哥不同,七哥儘管也心懷改變自身命運的理想,但這理想卻是生成於生存中惡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學是:幹那些能夠改變你的命運的事情,不要選擇手段和方式。在七哥的心目中,沒有善與美或文明與理性的餘地,他的全部為人原則只有一個基點,就是生存本身:“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裏的萌芽就是為了秋天裏的飄落。殊路卻同歸,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搶了別人的營養而讓自己肥綠肥綠的呢?”七哥可謂是自覺地認識到了生存的意義,所以他才愈加成為積極的生存主義者,而他由卑微到富貴的命運變遷似乎也驗證了這種生存哲學的意義:在生存境遇中根本就談不上任何超越的可能。

無論是對於以上述及的那種冷酷的生存景象,還是對於七哥式的生存主義,方方在這篇小説中都沒有顯露出明顯的觀念評判傾向,這無疑透露出某種在當代文學中尚屬新鮮的創作信息。《風景》以純客觀敍述來實錄凡俗人生中的種種本相,以及揭示出生存本身的意義所在,這裏顯然捨棄了過去那些觀念性的道德標準與情感認同,不動聲色地使生存的觀念,或説是一種民間的價值取向非常實在地突現出來。在一定意義上,《風景》開拓出了一種寫作的新空間,即處於社會底層的都市民間的生存世界。這種開拓性的寫作改變了我們對於現實的認識,以及相應的導致主體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調整。依照民間的尺度,知識分子首先應該反省主體意識的實在性,面對生存本身的嚴峻性,任何超越其上的思想意識往往都會顯示出它的空幻與虛弱之處,以此認識為基礎,促使人們必須重新回到更根本的現實探求之中。就此而言,《風景》的文化意義正是在於使我們對生存本身恢復了應有的警醒與思考。

《風景》是新寫實小説中最貼近自然主義方式的作品。描寫凡俗人生,刻畫粗鄙醜陋、野蠻冷酷的生存景象,這實際上原本就是左拉式自然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風景》在這些方面都有着很濃的左拉味道。基於這種形式上的暗合,我們也許可以在更深在的藝術層面上來探討新寫實小説對於現實的還原,即是如左拉式的自然主義方式,為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經驗。由這種審美經驗在人們心中激起的應合與廣泛認同來看,《風景》在小説藝術上成功地增添了某種新質,從而使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形態得到了新的豐富。

風景讀書筆記2

至今還記得二十年前初讀方方的《風景》時的激動與興奮。

那時我還在煙台的一個工廠做學徒。我一個人住在工廠廢棄的大禮堂裏的一間圖書室裏。那個圖書室都是些舊圖書,基本沒人看,在我住進去之前已經空閒了好幾年。根本沒人管。髒亂不堪。後來有一次我從窗外看到裏面書架上有一本《牛虻》,就在晚上找了一個同學幫忙去偷書。開始還害怕的不得了,等進去了才發現其實完全不必害怕,因為根本沒人理會這件事,裏面亂糟糟的,所有的書都亂七八糟的堆放着,看樣子再過一段時間就會當廢品給處理了。第二天我壯着膽子去找工廠的工會主席,請求他讓我住在裏面,把圖書室重新開起來。主席很驚訝,説那些書你開起來也沒人看。但他還是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我把這間小小的圖書室重新收拾了一番,住了進去。

主席説的一點沒錯,其實根本沒人來借書看。我一個人住在那樣空曠破舊的大禮堂一角的這個小屋裏,開始一一翻看這些塵封以久的書們。這一翻不得了,除了《牛虻》,我還發現了《茶花女》、《第二十二條軍規》、《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短篇小説選》、《馬背上的水手》、《農民》、《梅里美小説選》、《菲茨傑拉德小説選》、《親愛的提奧:凡高書信體自傳》、《前夜》、《獵人筆記》、《煙》等等一批名著。還有國內作家陳國凱的《陳國凱中短篇小説集》、鄧剛的《迷人的海》等一些名家名作。這些書有些我早有耳聞,有一些以前根本沒有聽説。那種興奮自不必説。另外還發現了一些文學雜誌,比如《小説選刊》,就是在一本《小説選刊》上我第一次讀到了方方的《風景》。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説後,我無法抑制內心的亢奮,一個人跑到禮堂的中央,拿着雜誌大聲的朗讀起來,特別是小説結尾的一段,翻來覆去,朗讀了好幾遍,以至於熟練的背了下來。

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片別樣而迷人的風景在我的心裏生長、蔓延開來了。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則舊消息,20xx年,方方已授權某影視公司將這部小説拍成了20集電視連續劇。忽然就想起這段往事。想起那段曾經被我熟記於心的小説結尾的一段:

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和父親母親一起了。二十多個幸福的歲月,我享受到了無比無比多而熱烈的親情之愛。那温暖的土層包裹着我弱小的身軀。開放在這熱土之上的`一串紅火一般的豔麗。火車雄壯地隆隆而過,那播灑的光芒雪亮地照耀父親的小屋。很難想象沒有父親這小屋會是什麼樣子。

父親把我挖出的那天是個大晴天。太陽刺眼地照射着大地。父親叫來了三哥。三哥將小木盒置入一個大紙盒裏,然後用繩子捆綁好。三哥説:"我把他埋到二哥旁邊吧,有個伴兒。"三哥把紙盒架在自行車後,左腳一蹬,右腳飛越過紙盒踩上踏板。三哥的車鈴叮鈴按響的時候,父親和母親,相擁着望着我們遠去。他們像一對恩愛的老夫妻慈善着面孔望了很遠很遠,然後一起頹然地坐在門檻上。這一天我才發現,父親和母親已經非常蒼老非常憔悴非常軟弱了。

三哥將我埋在二哥身邊,然後撫着二哥的墓碑,陰着面孔長舒了一口氣。直到天黑三哥才緩緩地向山下走去。他的腳步是那麼沉重和孤獨,一聲聲敲打着地心彷彿告訴這山頭所有的朋友,他累極了累極了。

星星出來了。璀璨的夜空並沒能化解這山頭上的靜謐,月光慘然地灑下它的光,普照着我們這塊永遠平和安寧的國土。

我想起七哥説過的話。七哥説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的萌發就是為了秋天的飄落,殊路卻是同歸;七哥説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直到死都是無法判清的;七哥説你把這個世界連同它本身都看透了之後你才會弄清你該有個什麼樣的活法。我將七哥的話品味了很久很久,但我仍然沒有悟出他到底看透了什麼到底作怎樣的判斷到底是選擇生長還是死亡。我想七哥畢竟還幼稚且淺薄得像每一個活着的人。

而我和七哥不一樣。我什麼都不説。我只是冷靜而恆久地去看山下那變幻無窮的最美麗的風景。

風景讀書筆記3

“小説不僅僅是在敍述一場冒險,它本身就是一場敍述的冒險。”

這是一年前在雜誌上讀到的話。我當時並未完全理解,還輕浮地以為是作者在玩文字遊戲罷了。可是在讀了新寫實主義小説以及一些小説敍事學的理論之後,忽然對這句話有了新的體會:如果小説是一扇窗,能使讀者欣賞到“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詩意風景,那麼這扇窗子本身也應該是精緻而美麗的。

在我的閲讀體驗裏,新寫實主義的作品有點像凸透鏡,黑字白紙透射出那些常常為我們忽略的細節與片段,生活的本真狀態被一一還原,一一放大。這裏沒有英雄主義的悲壯感,也不存在唯美主義的傷感格調,有的只是庸俗大眾的家長裏短、柴米油鹽。作家似乎是有意識地觸及生活中最瑣碎的細節,以及凡夫俗子們看似上不得枱面的個人心緒。然而平凡之中,煩惱與困厄會無可抗拒地滲入人的生活,讓他們被逼得進行思考,竭力掙扎,亦或是黯然妥協。而當我們發現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時候,讀者便和小説中每一個微渺無華的小人物一起,更接近了哲學意義上的人類生存的悲劇。

又是悲劇。悲劇不可避免地給人沉鬱蒼涼的印象。方方的《風景》亦如此。

“在浩漫的生存佈景後面,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波特萊爾”。

《風景》的開篇就給人一種深奧得不可企及的感覺,好像讀者必須肅穆地仰視才能瞻仰到作者思想的一絲星光。方方究竟要表達什麼呢?我困惑着。要想,要説,要形容,卻總也湊不出合適的思路,它們一半因為擁擠而堵塞,另一半融化在心底的某種情緒裏,無法成形。

可是小説隨之而來的卻是從天到地、從抽象哲理到具體生活的徹底轉變。方方的筆觸一陣陣急轉直下,於是這山下逼真得令人驚愕的“風景”就全然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一切故事從亡嬰“小八子”平緩冷靜的語調中拉開帷幕。某個黑暗的世界裏,旁觀者的目光可以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一個人身上,他能不動聲色地講述一户十一口人家如何被壓縮在十三平方米的棚屋中,幾十年的重複地吃喝拉撒,鬥毆謾罵,慵慵碌碌,悽悽惶惶的生存狀態。他也能在每一個成員的人生境遇中感悟世道人心與世態炎涼。也正是由於這樣特定的視角,“小八子”與父母兄長的距離不僅僅是敍述者與被敍述者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死與生,温馨與冷酷,安寧與喧囂,幸福與痛苦之間的距離也被無形地拉開了一道巨大的裂縫。

“我對他們那個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慄。我是一個懦弱的人為此我常在心裏請求我所有的親人原諒我的這種懦弱,原諒我獨自享受着本該屬於全家人的安寧和温馨,原諒我以十分冷靜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們勞碌奔波,看着他們的艱辛和悽惶。”

看似不可能的敍述,卻成為最真切的表白。荒誕怪異的氣氛中,亡嬰的敍述是耐人尋味的。對於七哥他們而言,在河南棚子的底層生存環境裏,生如受難,死若解脱。讓死者去同情生者,算不算一種諷刺呢?如果算,那麼諷刺生存困境的用意又何在呢?難道生命就是一則註定以悲劇為答案的謎題嗎?而二哥對生命價值的質疑與困惑更帶有哈姆雷特式的憂鬱與沉涼:

"二哥站在墳邊,望着滿山青枝綠葉黑墳白碑,心裏陡生悽惶蒼涼之感。生似螻蟻,死如塵埃。這是包括他在內的多少生靈的寫照呢?一個活人與一個死者之間又有多大的差距呢?死者有沒有可能在他們的世界裏説他們本是活着而世間的芸芸眾生則是死的呢?死,是不是進入了生命的更高一個層次呢?二哥產生一種他原先從未產生過的痛苦,這便是對生命的困惑和迷茫而導致的無法解脱的痛苦。"

比起七哥向死而生的頑強,二哥是敏感而軟弱的。比起父母的無知無懼的粗俗,二哥是高尚而真誠的。二哥也許不是《風景》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但是他卻是最能給予我温暖的人,同時也是最讓我痛惜的人。他美麗,善良,有思想,心懷希望,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什麼是愛。當奄奄一息的七哥依偎在他温暖的臂膀的時候,當一襲白裙的楊朗在月光下獨白的時候,當命若遊斯的自己在喃喃自語“不是死,是愛!”的時候,他體會到的愛交織着灼人的傷。愛讓他的世界綻放出最美好的期待,可是他不明白“愛”字並不是能對付一切的擋箭牌,它是個巨大的重量,牽着人悠悠地往下墜。楊朗的一句“我從來沒有愛過你”讓他明白自己的愛,用死亡來祭奠愛,就成為他生命的全部。二哥對父親反抗過,同命運抗爭過,可是自己的力量終究不過是風中之燭,在殘酷的現實風雨中註定要被湮滅。

“這回是誰緊緊抓住你的?猜——”

“死。”我回答。

“……不是死,是愛!”

“不是死,是愛!”——二哥死前留給世界的遺囑。像是一首訣別詩,是他的一縷亡魂依繞不去還在憑弔往日繁華。

博爾赫斯説,當一個人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所愛的世界,就好象水消失在水中一樣。二哥安靜地死去了,沒有悲劇渲染出的華麗氛圍,有的只是水滴消失在河流中的平靜與安詳。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殘酷?有時候僅僅是一線之隔。

河南棚子裏那些被貧困束縛的生命,比如父親與母親,活得那樣窘迫與卑賤,而他們自己卻毫無知覺,甚至依然旁若無人地自賞自足。在人的精神領域裏,我想,他們確乎已經死了。因為對人生悲劇的漠視,永遠比悲劇本身更沉痛。

"七哥説,當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連同這個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錢不值時,你才會覺得自己活到這會兒才活出點滋味來,你才能天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灑脱地走個來回。"

"七哥説,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裏的萌芽就是為了秋天裏的飄落。殊路卻同歸,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搶了別人的營養而讓自己肥綠肥綠的呢?"

七哥像一隻帶翼的陀螺,獨自旋轉,卻劃破了別人的手掌。他的生存哲學告訴他,一切都是虛空,痛苦與傷害不足掛齒,人生的悲劇又算得了什麼,不過是一場喧譁與騷動罷了。

只有一個支點的陀螺,靠什麼站立?理想?信念?追求?種種塗有亮麗色彩的美麗字眼是不屬於七哥的。原本毫無能力的,只有歪歪倒在一邊的陀螺,為什麼那樣急速地旋轉?

不錯,是抽打的力量。

在擁擠而粗鄙的河南棚子裏,到處都是暴力、庸俗、骯髒與醜惡,理想被踐踏,人情被冰封,父親的暴打,母親的漠視,姐姐的毒笑,夠夠的逝去……這些凝成一股鞭笞的力量,抽痛七哥的靈魂,卻也使他生存慾望更加強烈,於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地飛速“旋轉”,向死而生。他成功了。

青雲直上,衣官楚楚。不再是蜷縮在十三平米棚屋板牀下面那隻低賤的“喪家之狗”,成功了,引得人人頂禮膜拜。

而代價是青春,肉體與靈魂。

他成功了?還是更進一步走向死亡?

還是《風景》中揮之不去的神祕感讓我思考而得不出答案?

那通向永恆的孤獨、死亡和人性不可知的深處,就是《風景》的魅力所在吧。

後記

《風景》是近來給我震撼很大的一部作品,或許正是因為感慨太繁多。一時竟然不知道從何説起。上面的一些文字是我在做課件的時候沒有深入展開的內容。大家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就大約是《風景》給我帶來。

風景讀書筆記4

生命,在沉思和追問中,獲得了意義和份量。

本曲黎敏著作的《人生的四季風景》(生命沉思錄3),飽含哲理和詩意,闡釋着生命科學,融合儒釋道精神,貫穿古今中外的智慧,大開大合,星星躍動是燎原火種,汩汩流淌是沁心清泉。捧它在手,我如痴如醉,印證生命的淬鍊,靈魂飛昇,感慨、感動、感恩。這是一本值得我用餘生去體味和踐行的聖經。

記錄下最菁華的片段(加上引號的文字),談談我的一點領悟。

青春,赴一場不散的盛宴

春天,是萌芽的季節,盡情生長。在我看來,青春不是特定的年齡,而是一種心態。有激情的人,散發着光和熱的人,永遠不會衰老。人對衰老的恐懼、對年齡的臣服,才是人的身心走向敗落的根本原因。不怕老,就不會老。

《人生的四季風景》的第一頁,就是《青春》。“”青春,是自我覺知的開始。它意味着飽滿的生長痛,意味着孤獨感的開始,只是,這種生長痛和孤獨感令人驕傲,而不是沮喪。世界,開始成為“他者”,而不再是與自己渾然一體的東西。這一次的睜眼,與出生後的那次已截然不同,那時,我們有親人的護佑和安撫,而這一次,我們必須自己看,重新看,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曲黎敏提出,青春有五個主題,叛逆、朋友、勇敢、學習、玩樂。

主題一叛逆

發展心理學認為,人有兩次重大的“叛逆期”,身心飛速發展,第一叛逆期是3到4歲的幼兒(現在已經提前到2歲左右),其自我意識和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反抗的對象是父母;第二叛逆期是11、12至15、16歲,花季少年要求人格獨立、社會地位平等,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的對象是父母和老師。

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是懵懵懂懂的,充滿各種困惑,身體裏噴薄而出的力量,讓他(她)們試圖掙脱一切的束縛,但是經濟上的不獨立,心理上的不成熟,讓他(她)們只能依賴於父母。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而自卑的。他(她)們希望被當作大人對待,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父母要明白這個道理,青春的主題是成長,成長必然帶來叛逆,一個總是對父母或師長千依百順的孩子,內在是沒有力量的,以後無法與外界進行激烈碰撞,從而完成自己。我的女兒已經七歲,她經常都在反抗我。雖然我懷念她像小貓一樣乖順的貼心,雖然我經常被氣得胸口發痛,但是,我知道,這代表着她的心在不斷地積聚力量。龍應台説,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看着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回想自己,面對母親時,何嘗不是任性妄為,我行我素,恃寵若嬌。我認為,孩子在家有任性的權利。

叛逆過後,成了家,生了娃,終是要歸於平淡。孩子把女人的心,牢牢拴在了土地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已過不惑,關於青春期的感受,實在太模糊,於是,新一輪的隔閡與交戰開始......

每個人,都是到了中年,才與自己的父母真正和解。雖然晚了點,但遲到總比沒到強,誰讓人的成熟那麼漫長呢。

主題二朋友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有限,而同齡人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任何危險領域的獨自探索都是無意義的,他們要的是被同伴認可和接受”。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如何分辨直言還是巧語,如何分辨慎重還是懦弱,如何分辨聰穎還是狡詐,如何分辨果敢還是莽撞,如何分辨博學還是強辯,如何分辨忠厚還是窩囊......唯有時間,唯有遭遇災難、變故,一切才能昭然若揭”。

識人善用,是一輩子的功課。看清自己,也就看清別人了。

青春年少時交的朋友,固然兩小無猜,“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桌的你”,都是那麼温暖的記憶。分開後,各自經歷了許多,重逢時,難免覺得有些許陌生。社會中人,有狐朋狗友,也有交心過命的交情。最最難得的,是一起哭笑,毋庸多言、不離不棄的發小。

朋友帶給我們的,實在太多,彼此提供各種信息和機會,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支撐。説實話,情侶分手、夫妻反目,都很正常。唯有真正的友誼,天長地久。

距離不是問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離別的惆悵,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重逢的喜悦,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十年夜雨燈,都是那麼讓人動容,念茲在茲。

主題三:勇敢

“天下最不怕死的是青少年,因為他們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熱血沸騰的命。”

年輕人,熱血方剛,容易衝動。為了某種信念,為了愛情,不管不顧,不惜犧牲一切。羅密歐和茱麗葉為愛背叛家族,至死不渝,梁山伯和祝英台雙雙化蝶,都是些未染塵埃的少男少女,而紅樓夢裏那羣孩子,也不過十五六歲。中年人有資產有孩子,早學會明哲保身。革命都是年輕人鬧的,“失去的只有鎖鏈,贏得的是全世界”。

因為單純,年輕人入世時會走一些彎路,也容易被利用和煽動。父母着急啊,覺得前面是火坑,孩子偏偏要往裏跳,死活攔不住。有多少人,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也是一種自我修正吧,後悔無用,不必後悔。

“其實,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起就已經形成的性格,以及他在青春期時建立的一切價值觀,所以,想不通的時候,不一定非得努力往前走,也許一回頭,就能恍然大悟”。

停頓、回望、做減法,整明白自己,才能坦然地做最豐沛的自己。

主題四:學習

“在浮躁的社會裏,沉靜而深刻的人,系統讀書的人,才能享受到更豐富的人類精神”。

青春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心理學研究表明,十五六歲時,人對各種材料的記憶成績都達到最高峯。而流體智力在二十歲達到頂峯,三十歲之後走下坡路。所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應惜少年時”。

熱愛學習的青少年,會為一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是積累的知識,二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三是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三點,終身受益匪淺。

若是辜負了大好年華,光陰如白駒過隙,奔流到海不復歸,明鏡裏,朝暮間青絲幻作白雪。

當然,學習是持續終身、隨時隨地、形式多種多樣的。只要有一顆謙卑的、渴望的心,身邊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獲取資源的便捷及途徑廣泛,也早已突破時空,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學習某些門類的知識、大小技術。

“學習的核心是開悟,而不是盲從”,然而,中國傳統公立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重技術,忽略靈魂,抹殺個性。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孩子如同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沒有靈氣。我的女兒今年上公立小學一年級。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與三十年前沒有本質區別。當然,我也不擔心,我堅信對於一個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原生家庭還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多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讓孩子對好書如飢似渴吧。當孩子孤獨的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從書本中汲取力量。博爾赫斯説,“天堂的模樣,就是圖書館”。徜徉於書海時,那種大痛快、大自在,真的猶如置身仙境,無慾無求了。

第五、玩樂

人對童年的記憶,大部分從六歲開始(極少數人是四歲),之前是一片空白。所以説,陪伴孩子成長,讓父母經歷了一次童年,而且是物質豐富的童年(做父母真是太好玩了)。

嬰兒的任務是吃和睡,幼兒通過遊戲認識世界。長大後,在蠅營狗苟的算計中,大部分人遺失了童心。

“對已然疲倦和蒼老的心靈,玩耍,何嘗不是一種救贖”。讀一部經典,聽一曲天籟,品一杯香茗,陪孩子一起瘋,追逐嬉戲......悠然自得,心無掛礙,就是自我精神上的放鬆與遊弋。

“一個在幼年時缺少玩耍的孩子,也許會卑微地活一生,因為他缺少聯想,缺少性情,最後被靈動的女人驅逐出局,被社會驅逐出局”。

原來不會玩耍,後果會這麼嚴重。確實,一個葆有真性情和好奇心,經常笑容滿面,乃至哈哈大笑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大受歡迎,而人際的和諧,是成功的基礎。

風景讀書筆記5

大麗菊與鬱金香不過是小販的謊言,

先生整日佇立於檐廊上,

嘴裏唸叨着什麼“...巧言令色...”

我剋制住自己的遐想,在回過神來之後甚至有些不屑。開始讀太宰的作品不過是在半年前不到的光景,除去早已耳熟能詳但實際讀來壓抑且費解的《人間失格》是早在幾年前便入手了之外,究竟源於什麼契機接觸到太宰的作品,我想僅僅是因為無聊。像是對“小説燈籠”抱有諸如“不為人知的浪漫與詼諧”,“無盡深淵前最後的寧靜”,“時代洪流中少有的感性與渴望”一類的妄想云云,也僅僅是因為無聊,甚至於無知,斷然稱不上是研究,消磨時光還差不多。但至於時評之流的所謂“顛覆式的輓歌”,也無非是為了出版社多賣出幾本的説詞。於是乎從開始就並未抱有任何儀式感與宏偉目標與深刻含義的舉動,不過是在川端康成這樣的老熟人之外添加一位帶有些許新鮮度的作家罷了。但他所呈現的卻早已遠超我的期待,他的熱情與純真與狂怒一度令我為之震顫與讚歎,他卻在下一刻敗下陣來,畏首畏尾,醜陋而可憐,令我為之憤懣與鄙夷。誕生於混沌與瘋狂,因脆弱易碎而佯裝平凡的鬼才,懷揣着希望與絕望,自信與自卑,熱情與冷傲,終究抑制並依賴着那份混沌走向滅亡,或許這便是如今我對太宰的認知了。

小説家的話,萬萬不可輕信。

先生也是在透過鏡片的狐光在捉弄人呢。

藉着私小説的把戲矇混過關是行不通的,必然遭受社會的唾棄,這也許是太宰選擇私小説的緣由之一吧。以至於令女讀者把握不了分寸,普通讀者也分不清自己訴諸情感的對象究竟是書中人物還是作者本人了。自導自演的舞台劇裏,角色也不必揹負作者的虛榮和自尊而活吧,想必會更加率真而散發出最打動人的魅力吧,即便是生存就足以了,畢竟是噴塗着生之氣息的劇本。但卻也註定避免不了生存中令人厭惡的一切,因了這創作手法而更加栩栩如生,於是乎包含着對角色與作者的不滿一併宣泄下來,不得不説,暢快淋漓。大庭葉藏的後半生於我似乎有些過時且不適,但《小丑之花》卻是字裏行間洋溢着富裕極盡奢侈的生之氣息與同等數量級的青澀茫然不知所措,生而為人,既是如此揮霍浪費,又是如此喜悦動人,相比之下,規則與教條就顯得索然無味,竟生不出半點情感來,察覺到時更令我吃驚。這樣兩份截然不同的情感,讀《津輕紀行》時有了更深的體會,但故事卻是要更加平淡些的,或許是更加真實的緣故。對着故土將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醜惡一一展現出來吧,即便是最真摯的回憶也會籠罩上名為紈絝的陰影,不正是時時刻刻都充滿着矛盾的平凡人生的真實寫照麼。但或許對於自己的愛與熱情,太宰自始至終都懷着忐忑與不自信忍受煎熬。在《致川端康成》裏有這樣寫道:“養小鳥,看舞蹈的生活有這麼了不起嗎?...漸漸,我忽然從最底層感到你對我那種宛如涅莉那般執拗彆扭有熾熱的強烈愛情。不對,不對,我要頭,你雖然故作冷漠,但你那陀思妥耶夫斯基式激烈又錯亂的愛情,然我渾身發燙。而且,你對此毫無所覺。”卻又在[日本浪漫派]期刊的連載上説着類似“..我看了一眼芥川賞的文章便安心了,我也能寫...”這般矛盾的話。我的腦海中映出他--在對作品自我肯定的同時,又不敢確信是否真是由於意識形態的潛在壓迫而使得評審做出昧着良心的決斷,猶豫再三最後竟厚着臉皮去向本人詢問--這樣的面龐。但又或許是義無反顧的執着與熱情令他早已有了聲討的資本,那麼上述的言行便看起來是一致的了,但我想太宰並非這樣剛強的人類。儘管如此,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真誠的一撮私小説,正是剎那間拽住慌忙趕路的我停留駐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想來“就算是不完美也展現給你們看吧”這樣的心聲無獨有偶,但卻是從可愛,靈動,耀眼千萬倍的存在所發出,大概人的真誠並不分高低貴賤吧。

“晚安。

我是沒有王子的灰姑娘。

我在東京的何處。

你知道嗎?

我們永無再見之日。”

相較於真誠,浪漫則像是隱藏在糟糕且平凡生活背後的美學與哲理了。如若是止步於太宰鄙陋人生中無盡的自我批判而忽視了他顯而易見卻又難以尋覓的別樣情懷,就未免顯得太奢侈浪費了(當中自然是要排除那些成日將“我很抱歉”,“活着就是為去死”之類的話放在嘴邊但書卻只讀了一半便扔在何處無從找尋的那些無關者了)。但抽象的美學很難界定標準,或許正如同“無賴”無法界定標準一般,只不過後者因為意識形態而有了大眾的標準,而如今的前者則更加百花繚亂一些罷了。迄今為止我所認知到的浪漫無非兩種,少女的背影同少年的詩,至於青春以外的經驗漫談,尚且留待青春之後再作考量。少女的背影,並非僅僅存在於失落少年淋灌着的午後細雨裏,有時,也在人羣熙攘的幹線電車上,在嘈雜客廳深處的忙亂廚房中,在盛夏寧靜夜晚的温暖家人旁。太宰筆下的少女心境絕非純白,甚至像是綴滿深邃的天青石一般映着幽暗的光,卻在思考,慌亂,傾覆,失神的剎那間早已超脱了傳統美學中那份挽着列車帽少年右手的純情,儼然成為了新的哲理。這樣的浪漫,也許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是時評家偶然的幸運”。真希望那不是在應了太宰的質問後再説出的慰藉之詞。至於少年的詩,也並非一切都為了書寫懵懂愛情,有時,也向着權威挑戰,有時甚至於漫無目的,時常充斥着盲目自信,惺惺偽善,天真玩樂,胡思亂想,以及,無盡的奔跑,而在旁人看來卻正是所謂的浪漫。觀眾和演員間並無公平可言。一心尋死的少年竟會被當做英雄,又被玩弄於政治股掌之間,好一齣浪漫主義者的悲劇,而一切的源頭,誰能想到是被當做背叛友人時的自嘲呢?少年肆無忌憚地質問着“是等待的人更痛苦呢,還是被等待的人更痛苦呢”,放聲調侃着笛卡爾,Anthony Van Dyck,芥川龍之介,祈求着悲憫的下一刻又放不下腐蝕的自尊。但卻彷彿給人一種入木三分,擲地有聲的錯覺,見識着渺小身軀是怎樣支撐起凜凜威風,“帶着勇氣向前走,切勿絕望!”也許,這樣的浪漫正如同註定要熄滅的希望之燈火般呼扇搖曳在永無止境的黑夜裏。

並非有感而緬懷,卑鄙的告別並不值得緬懷。僅僅是在特定的時間裏為着特定的人而書寫下尚未忘卻的心得罷了。我試圖在腦海中努力還原出滿懷私心的太宰筆下的津輕原風景,卻像是在凌晨時分拍打着津輕海峽碩大礁石的海浪一般,永遠只能瞥見這滄然土地的一角。但正如喝酒是為了享樂而並非逞能一般,我自覺這也並無不好。忽而又想到他同鄉會上的醜態...真誠的人卻被世界所拋棄...父親的背影又成了大哥的背影...尋覓阿竹時的複雜心境...似乎孕育了那份率真的津輕土地我又能窺見一二了。也許太宰是打從內心裏討厭着酒吧。

商人有着商人的生存之道,

泣血啼鳴的杜鵑無從得知,

那巧言令色者如今尚還活的自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xxgk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