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楊絳傳讀書筆記(精選8篇)

楊絳傳讀書筆記(精選8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絳傳讀書筆記(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絳傳讀書筆記(精選8篇)

楊絳傳讀書筆記1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説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説:“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鍾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於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説:“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楊絳傳讀書筆記2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

楊絳傳讀書筆記3

從朋友那裏偶得《我們仨》這本書,認真拜讀之後,我思索良久。

對於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於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楊絳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淡然處之的超脱,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保持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楊降翻譯過的一句話來説就是“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可以稱之為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對繁華時的從容,面對坎坷時的沉着冷靜。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會經歷,於是能敢於面對者,才是真正的見過“大世面”。所謂見過大世面,不是無知者無畏,也不是楞頭青式熱血沸騰,更不是退縮者的看破紅塵,而是經歷磨難後的坦然,是經歷風雨後對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歡後,對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楊降先生便是如此。

一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會在人羣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温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從她們身上時時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楊絳先生真可謂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中豪傑!

楊絳傳讀書筆記4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楊絳傳讀書筆記5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裏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説的是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鍾書個性鮮明,他不見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羣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後經歷多次政治的運動,從不後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並説:“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

楊絳傳讀書筆記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裏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着同學錄,忙着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説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説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説的那麼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失去了!

楊絳傳讀書筆記7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並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着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薰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並不能説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併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閲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絃。

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於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裏,不幸乎,大幸也!

楊絳傳讀書筆記8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

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gjje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