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圍城》讀書筆記(精選10篇)

《圍城》讀書筆記(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書筆記(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讀書筆記1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

本書以方鴻漸為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羣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裏,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小學,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着上大學,因為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着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着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着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裏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

《圍城》讀書筆記2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場悲劇,盡頭是衰老,或者更遠,是死亡。造成悲劇的原因呢,是方鴻漸的軟弱,是孫柔嘉的算計,是兩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虛偽,是婚姻的欺騙性,是因為,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圍城裏的每一個人,都戴着面具,像女人臉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飾出太平,而底下藏着的暗湧則永遠捉摸不透。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事實與實幹從來都不真正重要。一個人只需要恭維便可以一直快樂地活着,一個人只需要聰明地恭維該恭維的人,便可以獲得如魚得水的資本。蘇文紈和曹元朗事實上是絕配,遠比愛慕她的趙辛楣與她傾心的方鴻漸來的般配。兩人都是沉醉在這虛偽的應酬堆積起的世界裏無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豈不樂哉?

方鴻漸是軟弱的代名詞。若他不軟弱,面對蘇文紈的步步柔情的緊逼能直起腰板拒絕而不只是背後下定決心,見了面又淪陷,也不至於賠了名聲,折了唐曉芙;若他不軟弱,面對高鬆年的欺負能硬起聲來反抗而不只是背地裏咬牙切齒,也不至於落得狼狽離開;若他面對孫柔嘉的温柔陷阱與威脅能堅決抵制,而不只是屈從後再後悔,也不至於走進婚姻的墳墓;若他面對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堅決而果敢地選擇對立,也不至於讓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鴻漸的軟弱,藏在面具下,孫柔嘉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孫柔嘉是個小女人,即使她讀過大學,在多數人看來也知書達理,可結婚後,梳起髮髻,身為人婦,終究也成為了眾多滿腹怨念的婦女中普通的一員。計較着丈夫的一言一行,心裏絞着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饒。孫柔嘉的不寬宏大量、不通情達理、不温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鴻漸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面具終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裏的雞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鐘噹噹地擺着,只能記下無限的爭吵與可笑的悲傷。

別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圍城》讀書筆記3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間趁着無聊打發時間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為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後來縱覽全文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説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説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説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着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説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

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説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現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以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為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説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在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裏説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啟發。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説不定可以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圍城》讀書筆記4

印象中,好象有人説:“《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説!”。

對於什麼是小説,怎樣稱得上是小説,我不敢置喙?被譽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牀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小説,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説對了,説《圍城》是一本小説,倒不如説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

小説,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並不是所有的小説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

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

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

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着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

我敢説,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鬆年的老謀心,

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會有;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裏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樑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

《圍城》讀書筆記5

曾經在學生時代就一直想借這本書,多番尋找,卻一直苦於找不到。現在,終於在越秀圖書館如願了。當時找到這本書,心中甚是歡喜,“有種夢裏尋她千百度,猛然回首,那人卻在叢中笑的感覺。”彷彿在他鄉遇到了古人。可高興歸高興,也有些聞名不如見面的感覺,她沒有想象中的大氣,也沒有想象中華麗的包裝,甚至是被安置在一個小角落裏,像是受氣的小媳婦那樣不被欣賞。

在書未借回之前,就被那麼一句“圍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外的人想衝進去”所吸引,也正是受這句話的影響,我誤以為她通篇講的都是圍城內外的事(當然,現在細想起來也差不多,只是作者更着重筆墨於婚前而已)。

一借回來,我如飢似渴、廢寢忘食地捧讀。確實,是本很好的小説,我很喜歡。儘管跟想象中的不一樣,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她的喜愛。

《圍城》的主人公是方鴻漸,一名留洋回來的學生,因在國外並沒有好好讀書,故最後為應付親戚,買了一個假的博士文憑。這成了他一直以來覺得羞愧的事,他甚至不願跟任何人談起。這説明他是個很誠實的人,最起碼,有自己做人的標準,不像同在三閭大學教書的韓學愈,他不僅不以此為恥,不遮遮掩掩,反而拿假的當真的,在那大吹大擂。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謊話説多了,説到最後自己都信以為真了”

方鴻漸也愛過,他曾經那麼的愛着唐曉芙,他對她,是一見鍾情,也曾費盡心思的去追求。但同時,他對蘇文紈卻又保持曖昧,雖然不是他主動的,但他知道蘇文紈的情誼依舊沒有拒絕,或者説,他想拒絕,但每次都沒有。也許,有個人愛着的感覺也不錯。

他對唐曉芙喜歡的程度,我是在他們分手後才看出來的,(其實我也沒覺得他們有正式在一起過。)他的撕心裂肺,他的痛不欲生,他的徹夜難眠讓我知道,原來他是如此的愛。可就算是如此的愛,在唐曉芙把他的信件都退還給他時,他也把她的信件退還回去了,沒做任何的挽留……難道只因為他覺得她分手的決心很堅定?這讓我想到了我的一個朋友,似乎也是這樣,男生因為覺得女生分手的決心很強烈,故不做任何挽留的就離開了,殊不知,女生只是一時不高興發發脾氣而已。

分手過後離開,我一直以為作者後面還會安排他們重逢,然後誤會消除,喜結良緣……結果一直的看下去,卻再也看不到唐曉芙這個人物了,作者甚至吝嗇筆墨,不願讓她出來與方鴻漸偶遇一番,這成了我一直的遺憾。

相反,儘管孫柔嘉一再的出現,我也只以為是她的單相思而已。我看不出方鴻漸對她的心動,他們的結婚,着實讓我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是“開玩笑開的心裏種了根”?這都可以誘發愛情?不討厭就可以結婚了?到方鴻漸説結婚,我還以為他是開玩笑的,甚至到他們定了婚,我還覺得後來會分開的,想不到這不是開玩笑,最後和他走入圍城的真的是孫柔嘉!

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他喜歡孫柔嘉,但是看他們婚後的.那一段甜蜜時光,讓人突然困惑,難道最開始他愛戀的那人不叫唐曉芙?他們的親密,他們的情話,和正常人無異。但我可以感覺到,唐曉芙依然埋藏在他心中最深最寶貴的那一部分。

就是這樣,才讓我覺得害怕。一直以來都對朋友的那句“男生對初戀都是永遠沒辦法忘記的,過了初戀後,他們都不會那麼用心的愛了”心存疑惑。有那麼點相信,卻又不敢相信。看着方鴻漸的感情糾葛,真讓我出一身冷汗,因為知道他的歷史,知道他心裏面的那個並不是孫柔嘉,才更讓我害怕,男生,都可以偽裝的這麼好麼?

那孫柔嘉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運?是應該為嫁到了她想嫁的那個人而高興還是該傷心她不是他的最愛?

對於他們婚後的生活,我只是站在旁觀的角度,遠遠的看着,因為我一直覺得我不會這麼勢力,這麼小心眼,就算是婚後,也不會容許自己變成這樣一個討厭的人,可是也怕,也許有天自己變成了自己所厭惡的那種人還自我陶醉呢……

夜了,要睡了,《圍城》我會再讀一遍的,第二次,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麼?期待中。

《圍城》讀書筆記6

解志熙説:“《圍城》正是錢鍾書立足於中國的這幾塊現代化文明的土壤而又方言世界,對整個現代化文明現代人生進行整體反思和審美觀照的藝術結晶,它所要反映和揭示的是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説。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錢鍾書在自序中説:“在這本書裏我想寫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而這一類人物,就是當時的病態的知識分子。《圍城》中常有詼諧的鋒刃刺向這些所謂的“無毛兩足動物”。可以説,在《圍城》裏的芸芸眾生中,幾乎每個人物場時作者都對其肖像進行了一番諷刺描繪。常常採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畫式筆法,令其形神畢露。例如,那位出場一次的“哲學家”,他的名氣是靠同外國著名哲學家通信和會面獵取的。當他沾沾自喜吹噓他同羅索會面的對話時,其實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虛和無聊。再如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自稱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學家,人們卻看不到他的科學家風範。其實是一位心術不正,好色貪杯玩弄權術的學術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敗的大學的化身。在法國取得文學博士頭銜的蘇文紈號稱“才貌雙全”的“女詩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襲的一首德國民歌。自稱是“詩人”的曹元朗,其“傑作”《拼盤姘伴》,令人發噱作嘔。這兩個最後卻結成秦晉,確是“珠聯璧合”。還有,韓學愈從美國的愛爾蘭騙子那裏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博士文憑,騙取了大學教授的頭銜,還讓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國國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語教授。為了滅跡消蹤,杜絕後患,他勾結陸子瀟,教唆學生蓄意搞垮方鴻漸,勾勒出了一個厚顏無恥、奸險殘毒之徒。……像這樣的例子,在《圍城》中隨處可見。每一個人物,在錢鍾書的筆下都化作一幅幅諷刺性極強的漫畫。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品嚐到漫畫式的幽默。

像這樣擬人化的調侃,讀過之餘,每有會意,一種舒心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在行文中,《圍城》通篇都是嬉筆。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鍾書善於用洞燭幽微、纖芥畢肖的筆觸刻畫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諷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體感。而這部《圍城》,的確不失為一部佳作。

《圍城》讀書筆記7

暑假中,常常捧着一本《圍城》,感受一下錢鍾書筆下錯綜複雜的人性百態。《圍城》以其幽默的筆觸,冷靜的批判,悠長的韻味折服了我,讓我在掩卷之際口有餘甘。

人們常説《圍城》是描寫婚姻生活,表現出如同圍城一般的婚姻的尷尬。但是在我看來,它更是一本描寫人性的書。這世上的一切:婚姻、財富、名譽、地位乃至自由,無一不是“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在衝入一個個“圍城”之前,我們應該看清一切,徹悟一切,才不至於為生活所累。

從前一個漁夫打了半天的魚後懶洋洋地曬着太陽,一個遊客則在慷慨激昂對漁民闡述着如何靠打魚發家致富。漁民問:“發財能幹什麼?”遊客則有些鄙夷地説:“那時你就可以衣食無憂,享受無限的陽光和美景,什麼都不用幹。”漁民則微微一笑,説:“我現在不就正在享受這一切嗎?”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説這位漁民不思進取,但是他至少是看破了財富的空虛的智者。多少人在追逐財富,就像貓兒追逐一隻老鼠一樣拼命。然而那些真正做到腰纏萬貫的人,卻試圖放棄功名的拖累,回到粗茶淡飯,悠閒自在的日子,同時花去無盡的財富想要換回昔日被他們丟棄的安詳和健康。於是,在不經意間,財富在普通人和富人之間築起了一道城牆,只是裏面與外面的人在不斷地轉化着,不斷地輪迴着。

我們誰都不想為了那一座城而疲於奔命,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一個笑看城中風雨的智者?我認為,婚姻也好,財富也罷,人人都有想進去想出來的理由。有了婚姻便擁有了人生的慰藉,沒有婚姻便擁有了自由的快樂;有了財富便擁有了優越的生活,沒有財富便擁有了淡薄的心境。所以我們可以在城中駐紮,也可以在城外安家。我們只需一雙看清現實的眼睛,辨清自己擁有的一切。不要從“婚姻”的圍城中衝出,又鑽入了“自由”的藩籬。

生活就像是一個個圍城拼接而成的,長久不動的人會缺失太多,長久奔波的人會身心俱疲。只有那些善於找到城與城之間穿行的節奏的人,才會擁有無限美好的人生。

《圍城》讀書筆記8

一本書,描寫了很多愛情的伎倆,讀出的是婚姻的瑣碎無奈;一部電影,展現了一段不尋常的婚姻,看到的是愛情的彌足珍貴。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愛,因此不是所有的牽手都叫做*情。不論是開始的蘇小姐,之後的唐小姐,還是後來的孫小姐,方鴻漸似乎都愛過,不知他的愛是一種應情應景之感,還是一種人類的本能體現,總之,他的愛,愛的突如其來,愛的輕而易舉。他似乎深諳愛情之道,熟知女人之心,總能討得女人的傾慕,可他真的有愛,真的愛過嗎?愛情偶爾需要技巧,但永遠不需要伎倆。不喜歡主角方鴻漸,可這本書的確很好,尤其是文中的一些比喻,犀利至極,一針見血。“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去。”只這一句,婚姻中的瑣碎與無奈,原形畢露。我想,城外的人讀《圍城》,定會灰心絕望;圍城裏的人讀《圍城》,又豈止一聲歎息。

他和她曾在夜晚的星空下仰望,他為她在天幕中用星星描繪出各種各樣的圖案,他拘謹的看着她,她幸福的笑,數學家的浪漫,竟也這樣無人能敵。他換上了精神分裂症,一病就是幾十年,她獨自承擔着所有的苦難,落寞的青春,美好的年華,她傾其所有。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他的病情慢慢好轉,他的天才理論得到廣泛認可。“我今晚在這是因為你,你就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他深情的望着坐在台下的妻子艾麗西亞,然後吻了吻她送的手帕,步履蹣跚的走下諾貝爾的領獎台,此刻,他不是那個瘋癲怪異的天才數學家,她也不是那個飽經婚姻磨難的女人,他是她的丈夫,她是他的妻子,僅此而已。他為她披上外衣,看了看他幻想中的三個人,然後兩人相互攙扶着走出諾貝爾領獎大廳,蒼白的頭髮,蹣跚的背影,令人動容。是愛情,遊離了幻境,揮之不去卻寧靜安詳;是愛情,穿越了婚姻,歷經磨難卻矢志不渝;是愛情,模糊了時間,青絲白髮卻歷久彌新。

圍城,圍的不是人,是現實的瑣碎和人的心,若人心無羈,想必婚姻也會無絆吧。白雲遠去,時光流逝,此生若能得一如艾麗西亞般的女子相伴,癲狂了也值。

《圍城》讀書筆記9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中國近現代史一部經典之作,這是一部以調侃的語調來極力諷刺人生的笑面悲劇,“圍城”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麼一句“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句話深刻的揭露了人物對於婚姻、事業的感悟。

人們的生活就像圈在這圍城之中,想逃脱,想掙脱,卻怎麼掙扎也無濟於事。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情感糾葛,與其説是方鴻漸被孫柔嘉的計謀所敗,還不如説方鴻漸因為其自身的怯弱與言不由衷而自食婚姻的惡果。

這座曾令方鴻漸無限神往的感情圍城,終止於主人公無奈地忍受城中的無聊。

同樣可以讓人給予無比輝煌的榮耀,也能讓人深陷泥潭的事業圍城,在作者的筆下也是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壓抑着每個人的神經,令本性善良而又怯弱的方鴻漸只能退縮,

離開三閭大學這壓抑的事業圍城,本以為可以深吸一口自由空氣的方鴻漸,卻沒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個更為複雜、更為混亂地社會大圍城,在這裏封建制度、

家庭責任、事業衰敗一切都排山倒海般的湧向他,讓他無所適從,所我這一切都像是被命運的大手無情的掌控着,任憑你做無謂的掙扎,最終只能屈服。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方鴻漸所處的圍城,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座圍城裏,如何身處其中,卻能樂於其中,讓圍城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才是我們該積極面對的,一味的掙扎、逃脱只會讓自己在泥潭之中越陷越深。

《圍城》讀書筆記10

錢鍾書老先生的書《圍城》我最終是大着膽子買下了。為什麼要大着膽子買下呢?因為這本書早就被我其他的書友賦予了“難讀”、“難懂”、“深奧”等等神祕的色彩。我是生怕得到了書卻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那樣於書於我都沒有什麼意義。但我最終決定考驗一下我的思想了。

整本書一直都在圍繞方鴻漸的個人經歷徐徐展開。他在愛情上捉摸不定,甚至一直處於見一個愛一個的狀況,他的虛榮心讓他不會真正愛上誰,所以常常等原以為自己不愛的女子嫁了他人才開始後悔。在他身上,這種事情就像一個怪圈緊緊推着他繞來繞去,最後他只好隨便選擇了一個不愛的女子匆匆結婚。他在事業上飄忽不定。由於自身出國時對自己的懈怠,以及沒有目標導致他回國後用盡心思拿着假的文憑四處求工作,但是真是假的學識,是真是假的人才,人們一試便知。又因為他對職場上的應有手段完全不懂,所以他的工作總是換了又換,甚至最後結婚後仍舊又變回了無工作無收入的閒人,甚至需要自己的夫人養活。他的一生基本就在飄忽不定中度過了。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就是一幕悲劇,儘管劇中摻雜着喜劇,但仍然不是他想要的喜,而是別人眼中的可笑。他沒有目標,沒有行動,沒有成就,更沒有光輝和意義存在於他的人生中。以我淺薄的思想理解這部小説,雖然看似是人物的事蹟描寫,但其實都是在體現那個時代甚至現在的人們常用有的無奈;雖然表面看來文章似乎與其題目毫無關聯,但細細想想其實兩者之間聯繫十分緊密。這些都是必須認真讀完在書中的世界裏靜想的。

我所理解的圍城有兩種。

第一種,人處在一個又一個圍城中,正如書中的一句話:“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種心態和類似的事情又有哪個人沒有遇到過?不過這類的心思太短暫,易忘記。所以我在此提起幾個典型的例子。比如上學期間想放長假,可放假時間長了卻又想念起學校的歡樂時光,想念學校;又比如有一件物品,擁有它的時候,可能會認為它影響視線或者影響心情,但真正的扔掉它的時候,卻又開始回憶起有關它的故事,萬分後悔。

第二種,有些人的生活受到別人的固定思想的影響,這就像一種圍城。四四方方,規規矩矩,很難逃出去。有的人必須按照父輩的“規矩”活,聽他們死板老套的教育思維,過失去自我的生活,衝不破“習慣”“禮儀”之類的牢籠。這些雖然是錢鍾書老先生描寫的過去的那個年代的腐朽,但是這第二種“城”今天又何嘗沒有?這“城”一般是自己甘心受他人影響自己建造的,那些固定的思維方式阻礙了我們自己天生擁有的創新能力,阻擋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第一種“城”,我們可以通過自我開導和暗示迅速衝破它,第二種“城”,我們要牢記我們是一代新的青年人,青春的,鮮活的,火熱的鮮血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裏。我們應該是有創造力的一代;我們應該是有改變世界願望的一代;我們應該是有拒絕一切腐朽能力的一代!在現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上,創造力對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阻止類似的“城”的建造,更要努力增長自己的實力,真正衝破這第二種“城”。

這本書不僅帶給我那個時代的悲哀,更告訴了我一個青年人應該怎樣做,應該成為怎樣的青年人。也許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依舊是太淺太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經典之作,值得任何人一讀、一品、用青春體會、用一生思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80np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