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龍應台的《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龍應台的《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本突破性的書,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讀書筆記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龍應台的《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篇1:目送—讀書筆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一直很喜歡龍應台的文章,以前看過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着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她的文筆讓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訴,其中也包含了一種心痛。一直以來都以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讀書太少。

《目送》中有太多包含神情的文字,以温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父女母子,親情的線。書裏有她的父母,她的孩子。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不禁想起一句話,父母都是上輩子欠了子女的債,這輩子來還的,很心酸。有多少孩子,到最後的時刻才會真切的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

我只想,好好的愛你們我的爸媽。這麼久了,現在才發現你們是那麼的容易滿足。一條信息,一個電話,都會讓你們開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夠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對親情的遺憾。

篇2:目送—讀書筆記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着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説,“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篇3:目送—讀書筆記

當我又從《滕王閣序》中讀到我所熟悉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頗深的龍應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極其喜愛的《關山難越》。

説來慚愧,這樣一本充滿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考的書,我第一次見到卻是在應試(一次學校的閲讀測試)之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個句子就曾被《關山難越》所應用。那是2010年中考海淀一模語文記敍文的一道題目,問文中引用的這句話表明了什麼。對大多數已徹底進入應試的海洋中的同學,這或許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這篇閲讀時,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戰勝了理性,拋去了那些所謂的做題技巧,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對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試卷上。

走過應試的一年,買來那本書皮綠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這篇又曾讀了不下五遍的《關山難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歡《陳情表》,但我依然對文中父親常歎到的那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可憐可憫啊,真是可憐可憫啊”感到淒涼和無奈。想來,每個人都在青年時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才發現這種機會已不多得。

《目送》這本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表面上看,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身邊的故事,但這其中包含了對人間生死離別的思考、對大陸與台灣分離多年的無奈、對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的反思。讀完這本書後,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些事。好比書中有過一段話,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人教我們: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包紮;你疼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表情去面對別人。的確,我們一直弘揚成功學,但為何沒有失敗學?在追求成功失敗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所以,現在想來,在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考試中,一兩次不及格或許也是必修課,考試失利不只意味着對下一次的經驗和知識點的積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對失敗的機會。

正是如此,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47jq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