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窗法雨摘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1

劉星的《西窗法雨》一書,由一篇篇簡短的小文章構成,多數以一個事例講述一個個與法律有關的觀點。全書都在表達着西方人眼中的與法律這一主題有關的不同的觀點,這不難從書名開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中看出。

書中觀點很多,其中的“‘上下關係’還是‘契約關係’”一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一節開篇即“顛覆”了我對契約的認知。最初接觸契約一詞,是在高中歷史書上中盧梭的一個觀點中,那時老師為了方便我們理解,簡單的告訴我可以認為就是簽訂了合同。而在我看來合同就只是兩家公司為達成合作而簽訂的文件,並無它意。事實卻不然,在西方人的觀點中,契約不僅存在於私領域,也存在於公領域。因此,在他們看來政府在管理國家的時候,是與民眾有一個“社會契約”的關係的。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甚至編織了一個古代故事:認為遠古時期人們處在自然狀態中,後來大家為了共同生存便籤訂契約組成社會,再後來又與政府簽訂契約授予政府權力。也正因為這一層原因,政府在行事時必須按照與民眾訂立的契約行事,維護民眾利益。而一旦政府所做之事違背契約時,民眾也有權推翻這一政府,與新的能夠維護其自身利益的組織重新訂立契約。從這一點出發,西方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係,更多體現的是契約關係。

但在我國,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更多給人的感覺是一種不平等的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這不難從最近的熱點事件中一探究竟。還記得上個月的一篇“小夥為辦護照返鄉六次多跑3000公里”的報導。相信這也是很多民眾經歷過的,排了長長的一條辦證隊伍,到自己辦證時工作人員一句材料不齊,然後讓你備齊材料再來,一番折騰後你又得排長長的隊伍去辦證。這不免讓人覺得辦證的政府工作人員沒有維護我們的利益,浪費了我們的時間精力,更有甚者會認為其有憑一己權力玩弄民眾之嫌。

我們不可否認,西方的法治發展起步比我們早,發展水平比我們高,許多制度比我們完善,許多研究比我們透徹。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前文中的這一觀念,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法治發展進程,深化依法治國,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的還有很多。相信這也是作者劉星寫作此書的一個原因。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2

西窗法雨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難得的一本讓人不會覺得枯燥,有興趣讀下去的法律書籍。它以精彩的案例為載體,巧妙地將枯燥的法律與文學融為一體。劉星老師更是以親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談西方法律文化,使文章變得更加通俗易懂。雖然説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現象,但是它啟蒙着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着痕跡地調動着讀者的思維,引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走進法律世界,領略“法”的奧祕。

對於《西窗法雨》,黃樹森先生評價道:“我願將全書歸納為:一襲縱橫捭闔下的法趣談,一闔學養駁雜下的法議論,一掬情感積澱下的法情結。靈動,縝密,成熟,讀之,感到一種法理精神的歡愉洗禮,一種法理智慧的痛快淋裕”。不得不説這實在是貼切,我相信讀過《西窗法雨》的`人都不會否認,讀《西窗法雨》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很舒適的感覺。

書中引用了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故事,其中有幾則讓我影響深刻。蘇格拉底誓死不越獄就是其中的一個。蘇格拉底是個著名的哲學家。此人述而不作,性格倔強,尤其喜好運用“辯證法”將那些自以為學富五車的人駁得啞口無言,(最終)得罪了一些自以為是的“智者”。於是,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誕不經的法律,控告蘇格拉底傳授對諸神不敬的學問(言論?),腐化及誤導青年,並且還真的把他送進了監獄。在獄中,他被判飲毒而死。臨行前,蘇格拉底的學生克力同來看他,告訴他朋友們決定幫助他越獄,而且一切已安排妥當。可是蘇格拉底卻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獄。克力同提出各種理由來説服他,告訴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遵守這樣的法律簡直是迂腐,但仍然無效。蘇格拉底還反問:越獄就正當嗎?對一個被判有罪的人來説,即使他確信對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的制裁難道就正當嗎?有沒有一種服從任何法律的義務?經過與克力同的一番“探討”,蘇格拉底最後選擇了飲毒。

它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的一方面:對待自己認為不公平的法律,態度要慎重,理由是,人們要法律,就是想要社會有個方圓,有個秩序。因此,即使是惡法,蘇格拉底依然選擇了遵守。

賴特的英國前特工的故事講的是一種“全法治”的精神,在法院眼中,法律在政府之上,而且政府和其他人一樣並不與法律有親近的關係。法律至上就是全法治,而王權或者政府凌駕在法律之上就是半法治,在中國,政府遠比人民和法律更親密。人們常説,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法治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説法一半對,一半不對。中國歷史上都有法律,統治者都用過法律來約束被統治者,但統治者自己卻不在法律的約束之中,這是中國古代“法家”所説的那一類法治。在西方,從古至今也有法律,在近代之前,法律與統治者的關係也和中國差不多,可到了近代以後,統治者也得接受法律的約束,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西方法治。所以應該説歷史上的中國是個半法治。我們不必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一種“全法治”而感到自卑,更不必因為有一種“半法治”而感到自豪,但是真要好好想一想哪種更好。

除此之外,《西窗法雨》還有很多鞭辟入裏的見解,很容易就能引起我們法律初學者對法律的深層思考,也極具啟發性。很適合我們閲讀學習。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3

《西窗法雨》耳聞已久。似乎在校長推薦書單,又似乎還未踏入大學校門,就被推薦為法學入門書籍。加上著者便是法大的教授,説不得,更要去捧個人場。似乎是趁着雙十一的時候入手的?因為是隨筆雜感一類的書籍,前後沒什麼直接關聯,然後書籍本身裝幀的很有文青的感覺,薄薄的一本也方便攜帶。手頭沒書看了,就信手翻幾頁。是以最後整理摘抄之時才發覺竟有兩個書籤共存。似乎每次都是扯一通有的沒的才切入正題。依舊按着外貌協會的審美標準説一下第一印象。封面很獨特,是布料的觸感,紋路清晰分明,非常有閲讀的慾望。大概屬於擺在書架上,但凡看到了,不論買不買、借不借、在不在書單、趕不趕時間,總要抽出來翻幾頁的感覺吧。

於是乎,這基礎分瞬間就八分起跳了。再來説點內容。竊以為,法學入門之類的評價有些過譽。不可否認,這本書的確有普法的初衷,若是凝練成一篇論文的篇幅,估計我會沒啥顧慮的打上九分。但抻成一本書的厚度,就未免有些脆弱。翻來覆去都是一個意思,不過做了點文字遊戲。所以會興趣索然,翻幾頁就又擱在一旁。總感覺,作為法律方面的書,邏輯鏈不是很強,沒有以理服人的無懈可擊的感覺。更像是在擺明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只有論點,沒有論據。可能和我個人的口味不是很吻合。最後,説一下推薦指數。書的內容打在7.6,配合裝幀大概8分左右吧。買了也不後悔,也沒有撿到寶的驚喜。不過封面手感真心非常贊!!!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4

在我們心中,法學從來就是厚重的,法學著作似乎也常以一貫的嚴謹示人,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正襟危坐地捧讀,所以,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讀到這本《西窗法雨》時,才會讓人心裏一動:原來,我們的法律也可以如此生動。

作者用一種親切家常的語氣,以平和幽默的手法將西方的法律文化娓娓道來,似乎不沾半點煙塵,平淡的就像是在向我們講述鄰家趣事。在小幽默之中溶進了大智慧,在小事情之中融入了大法理。當我們的眼睛掃過那薄薄的書冊,思緒也隨着作者的指引飄忽起來,似羚羊掛角,了無痕跡,但是,合上書本,卻有一種淡淡的感悟在心頭,雖然只是蜻蜓點水的一點,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了作者頗為尖端、頗為前沿的研究心得。

第一次,我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冰冷的規範,不僅僅是一條條死板的條文,法律是我們身邊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是這些鮮活的面孔構成的社會生活,是這些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的人類的高超智慧。作者給我們講"政府旁邊的法院"、講"政府的承諾"、講"道德的法律強制"、講"隱含的法律規則"、講"正義的自然性質"等這一切,只是為了和讀者一起培養"反省的能力",引導我們形成對法律與道德的最深層次思考,"既然我們喜歡上了法治,假設一下人性的不完善或許就是必要的",讓我們能對法律的作用有一個起碼的認識,"人們要法律,就是想要社會有個方圓,有個秩序"。

以史為鑑,可知興亡。旁徵博引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嬉笑怒罵,而是為了古為今用;妙筆生花的初衷也不是為了賣弄文采,而是為了西為中用。雖然作者説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現象,卻時時啟蒙着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着痕跡地調動着讀者的思維,去思考中國的問題。在作者刻意為我們營造的輕鬆氛圍裏,我們隨着他的筆尖的指引在法律的智慧天地裏暢遊了一圈,享受了智慧的樂趣,感受了法律的魅力,最終,卻依然是要回到我們的現實。那輕鬆瀟灑的字裏行間,喚醒了我們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從這輕鬆的隨筆中讀出厚重的法律,讀出共和國當代法官的使命!

曾經,先賢們把一條條枯燥的法律條文書寫成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用以給我們解釋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正、什麼是權利。今天,我們依然在重複着他們曾經的努力,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播撒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在田間地頭的奔走中、在鄉村社區的普法裏,展示共和國法官對人民司法的虔誠、對"三個至上"的堅守,把一次次微弱的努力化成法律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捍衞一個法律人必須捍衞的普世價值!的確,時代在變化,法律在發展,但是,那些永恆的價值追求卻依然是法官心中最柔軟的存在,就像高高矗立的燈塔一樣,指引着一代代人民法官前行的方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古老的中國突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展示中華民族的潛力的時候,當我們的民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毫不掩飾地展現自己對法律的渴望、對公正的渴求的時候,作為法官,我們不僅要能反觀中國法治的過去、審視中國法治的今天,更應該去思考中國社會的規矩與方圓;我們不僅是要看前方的風景,更應該修繕甚至規劃前方的風景,讓它更加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司法需求,在《西窗法雨》的瀟瀟聲中獲得一份靈感,在鄉土中國的大畫卷上描繪出法治中國的水墨畫,這是時代賦予人民法官的使命!

西窗法雨讀書筆記5

相信每個法學院學生在剛剛踏入這座大門、對“法律”這個字眼如飢似渴的時候,你的書單上都會出現“《西窗法雨》(劉星)”的身影。就算你當初在浩如拾貝的書籍沙灘上,遺漏了這顆珍珠——像我一樣——也不怕,它隨時準備好,潤物細無聲。

不要小看這短小精湛的十六開本,當真濃縮的都是精華。裏面正文部分收錄了73篇連載於《南方週末》專欄的短文,短文把每個英美法判例作為一個小故事娓娓道來,結合中國的世情民風,引出人們對法理的思考,將西方的法律文化灑進每個中國讀者的心中。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98年,在當年國民的法律意識尚且朦朧的時代,當真是一場甘霖。

篇篇講法,卻遠勝那些厚重的只能放在圖書館架子上的法學典籍。像一位師長,更像一位遊歷歸來的老友,拉着你的手,在三杯兩盞淡酒間,講述一個個取意盎然的故事,正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開題第一篇從蘇格拉底之死講起,我想,這也是作者從西方法律文明的開端時期講起的一種隱喻,也是作者在敬告讀者,想要了解法律了,首先,你要敬畏法律。漫談開來,從戲劇《安提戈涅》中法律與宗教的關係到1801年馬伯裏訴麥迪遜案中違憲審查權的確立,從對法官的作用的思考到辛普森案中刑事審判與民事審判的結果迥異的考量,每一個小故事都像星星點點的火種,點燃人們對法理、對中國社會的法律現狀的無盡思考。

比如,我在《官司的成本計算》這篇,獲得的啟發很大。“法治”的精義到底是什麼?這在當前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更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我們過去提倡法治,要依法治國,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最好事事都翻開法條,找一找“該怎麼辦”?怎麼維護我們那點權利。我想,這種提倡是在過去改革開放不久人們法治意識尚很淡薄的時期談的,經歷了十餘載的發展,在法治初有成效的今天,我們應該反思,“凡是必訟”真的是好事嗎?“法治”是社會治理的一種手段,並且在各種治理手段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因此,法律的使用必須追究社會治理的效益,而非本末倒置,為了“法治”而“法治”,最後導致刻板地追求“事事必訟”。相反,我們應當強調的是,在承認法律在各種社會治理手段中的最高地位的同時,不可否認甚至應大力提倡多管齊下,積極運用其他社會成本較小的手段。這讓我們想到中國傳統的“和為貴”思想,簡直是一種零成本的“低碳、環保”的社會治理方式。在社會效益這一目標的指引下,為了使社會收入大於等於社會支出,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一個人為了一根頭髮起訴,那麼這場官司的時間、人力、財力、物力成本綜合起來的消耗、付出,將遠遠大於一根頭髮的價值,那麼這場官司的價值是零,甚至負。結論就是完全不應啟動這場官司。因此,書中告訴我們,有許多西方人認為,“法律解決糾紛的功能最好不要無限膨脹,否則官司越多,不僅個人的收入少於支出,而且社會的收入也會少於支出”,越來越窮,顯然違背了“法治”的初衷。這時,就該及時運用到道德、習慣等調節槓桿,“凡事必訟”既傷和氣又浪費資源。

《西窗法雨》就是這樣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引領我們進行更深度的思考,把高高在上的法律揉進家長裏短,將僵硬的法律技術打碎,交由我們細細品味,化百鍊鋼為繞指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38nd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