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1

有愛、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樣,有愛、有温度的校園,才是學生温暖的家。一個有愛、有温度的老師,才是温暖的老師。而我,想成為這樣温暖的老師。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為學員推出的人手一冊的一本好書,此書作者方華老師,以深厚的語言功底向我們談了他的教育觀。這本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覺得我要想做好現在的本職工作,就得向他學習,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書,這對今後的工作一定有幫助。

記得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教育是愛”的事業,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老師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接納與愛,老師的愛才有意義和價值。

説實話,我是一個特別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我來説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也是我這一生的必修課。課堂上,我總是常在強調“不要惹我生氣,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課不認真,就給我站到後邊去!”每每看到學生被震懾的眼神,主動坐直的身體,我為保證了課堂紀律而欣喜。可當我讀完了這一段話,我開始反思,我這樣做對嗎?合適嗎?我清醒的認識到學生們不是機器,哪個孩子不調皮呢?

於是,我嘗試着改變一些,課堂上語氣盡量温和點,微笑多一點......不得不説,的確有些改變,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學期的一節隨堂課,當天有雷校長、李金彩老師來聽的我上的——《刷子李》這堂課,學生的積極活躍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氣沉沉,我十分驚喜,也萬分意外!雷校長告訴我,這一定跟你上課時的儀態有關,因為這一堂課,我的臉上始終掛着微笑。

是啊,在學生眼裏,老師的微笑對他們而言,是接納、是鼓勵、是讚許。在這之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調皮,更是他們的自信,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饋給老師的,便是積極和主動。權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狹隘,相信在與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裏,他們也會變得慷慨大方,真誠善良。

我希望能按書上的要求,去嘗試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通過書上的習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成為一個温暖的老師,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2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猶如冬天裏的一把火,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温暖、體會到教育的温度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方華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

方華説:“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會有温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

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和成長,這樣的話語我們平時都在説,甚至都成了一種“職業術語”,達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問題是,當我們在説這些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嗎,我們是按照規律來實施教育的嗎?

方華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孩子畫畫的故事。孩子通過筆、紙、墨等材料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外界的看法給表達出來的過程。繪畫作品呈獻給我們的,可能是線條、色彩、人物與景色等的構圖,但其背後承載着的是孩子的思維,是他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方華的好友平時喜愛畫畫,也經常教孩子們畫畫。這位朋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給孩子們提供紙和筆,讓他們隨意繪畫和表達,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説每個人拿筆的姿勢不一樣、對一件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他們之間就會有討論、有爭執,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指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看起來比較費事,效率比較低,孩子在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來,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嘗試,通過嘗試發現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選擇其他的路徑,這樣的試探、實踐的經歷對孩子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這位老師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給孩子設定統一的標準和模板,讓孩子盡最大可能是表達自己的內心,也藉此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很贊同這位老師觀點:“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畫的黑太陽、豎着長的眼睛,兩個嘴巴、水往高處流的河、沒有輪子的火車、長在地上的蘋果時,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和不僅僅是畫,裏面還有故事,有他們的夢想和創造。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陪伴他去上繪畫課的情境。孩子學的是國畫,在初期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很有興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後,老師就開始讓孩子們臨摹了,隔上兩三週的時間,教師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讓孩子們“比葫蘆畫瓢”,畫的好的作品還會幫助裱出來,以此來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在老師的“啟迪”下,我在家裏陪着孩子畫畫,也常常會要求孩子臨摹的要越像越好,至於孩子內心的思考,他的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受到批評和制止。時間長了,孩子感覺到這不是自己在畫畫,是在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意圖,繪畫的熱情也就降低了。

對孩子來説,教育的温度,就體現在對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雖然是從童年走過來的,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很容易忘記過去,很喜歡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但違背規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揠苗助長的事情,不能再持續發生了。

辦教育,教師是關鍵。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這裏的教育質量就不會差,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也不會低。

錘鍊一支好的教師隊伍,需要從兩個方面着力。

一是增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我們都知道,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如果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光靠外界的推動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手勢,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好的方面看,習慣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來處理教育教學的常規事務,讓自己能夠比較自在地完成相關工作,不至於太忙亂。從不好的方面看,這樣的習慣和手勢實際上就是一種定勢,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今天的教師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既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着教與學的方式,固守過去的傳統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智能設備的更新換代,對學校教學環境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及時作出改變;腦科學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不僅衝擊着我們既有的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儘快用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驅力,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難的。

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取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責任,取決於對專業發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決於從事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尊重與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環境的策動力。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支持機制,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方華所在的弋陽縣,有一個時期面臨着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教師留不住,一有機會就往城鎮或者縣城的學校調動。為什麼留不住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條件太差,吃飯、住宿等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便利,網絡等的通訊設施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來的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大部分時間被“困”在學校裏,那樣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為農村學校的教師添置過渡房、為學校增添食堂、聯通網絡,豐富教師們的課餘生活,就成了方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依次表現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體上可以劃歸為一類,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級需要,要通過個體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但如果沒有前面需要的滿足,後面的高級需要也是很難實現的。為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就是要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個的需求,助推他們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在這方面,方華想了很多辦法,也有很多好的舉措,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再列舉了。

教師有強烈的發展內驅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温度的教師;區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師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就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發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園的方方面面留心觀察和體會,也能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園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在添置的時候是徵求老師和孩子們的意見,結合學校的發展理念所做的決策,還是按照某個人的意圖拍腦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校園裏張貼各種偉人的宣傳欄,與展示本校學生自己的各種才藝,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組織一場活動,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能力,讓他們儘可能地參與其中,還是讓他們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校園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實都是有温度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去做,讓莘莘學子們能夠體會到。

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校園,強調的是步調一致,一起行動聽指揮。在這樣的環境裏,個性張揚是不被提倡的,整齊劃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校園裏,處處都充滿着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的個性特點被充分地尊重,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針對性的課程,幫助他們張揚個性,為興趣發展提供多元的支撐。學校充分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心理髮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在校期間這幾年的成長,更關注孩子一生的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教育的底線,即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過蘇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學的相關作品,就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張,就是要設法減少那些沒有太多價值的會議,留出時間來讓學生開展教學研究,強調教師基於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跌打滾爬磨鍊出來的。好教師非常善於學習,包括向書本的學習、向同事和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善於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校園環境、日常管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內心的温度……這些都會凝聚起來,成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3

入職近三年,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温度”兩字吸引,心裏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温度的教育”?於是攜着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方華老師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這些文章有的是從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還有的是介於兩者之間。《做有温度的教育》,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温暖,教育確實需要點“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孩子在愛中接受教育,方華老師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該如何做個有温度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學識再淵博,學歷再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幼師的工作,與別的老師不同,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孩子的個性與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就像對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樣,細心呵護,耐心引導,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綻放絢麗多彩的美麗。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温度的事業,教師有温度,孩子才會有温度。“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温暖,這才是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在不需要考慮升學壓力的條件下,我們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們一起感受人生的風景,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管是嚴寒酷暑都處在温暖裏。有温度的教育,與“愛”這個字離不開,而如何“愛”也是一種智慧。而這方面不僅需要用心去經營,還需要智慧的方法去愛孩子,促進孩子各方面平衡發展。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們的活動具有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遊戲。幼兒園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温度和快樂。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説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還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説話,他們就會更靠近你;只要你多與他們呢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讓人驚奇的表現。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我的孩子們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願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讓温暖和愛的陽光般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做教師就做有温度的教師,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鎮西所説,大多數老師將教師作為一個謀生的飯碗,更高尚、層次更深的就是把這種職業當成了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滲透在教育中,讓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愛,發現愛,創造愛!

讓我們以温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有温度的教育者,讓孩子們在有温度的教育裏快樂成長!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4

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温度”兩字吸引,心裏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温度的教育”?於是攜着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細細地品讀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共分六個章節,分別是

一、教育是什麼,

二、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

三、怎樣對待孩子,

四、做個懂行的教育管理者,

五,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

六、學校因何而美,下邊的`文章多數都是方華局長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他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學生在愛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認同他的這些觀點。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本書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和採取策略。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通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方老師的教育高度,方老師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下面我從具體幾篇文章談談我的一些感觸:

《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讓我懂得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讓孩子在“靜”的環境下成長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一年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明白我需要靜下心來給學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讓底線成為教育的起點》讓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讓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培養出什麼類型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都起着主導作用,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的那麼優秀,但我們要不放棄、不歧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應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方老師用自己真實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錯誤,對於“成功”一詞的定位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過的錯一而再的重複。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改正錯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中實現一個教師的成長,教育者做為一定程度的“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應該用最正確客觀的言行來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獨行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贏未來》讓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合作的原則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減輕老師平時在工作中學生帶來的煩惱和心累,辛苦一陣子,輕鬆每一天。

讀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讓我明白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寒風中王校長在校門口為來參加期末考試的一二年學生加油鼓氣的畫面,中層幹部用微笑迎接每一個入校的孩子並向他們問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讓孩子來到學校訓練能看到老師在這裏,等着他們呢,還有一年級班主任蹲下身子為學生寄鞋帶的温情鏡頭。

教育的温度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裏。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5

快遞來許多書,差不多包含一年書單,還有拼湊的,因為某些原因,我都帶到學校,放到了辦公桌下面的櫥子裏,整整兩摞。

要開會了,我每次都帶本書,打開櫥門,琳琅滿目,我一本一本摟了一眼,都毫無興趣,拿到一本,覺得很吸引,就走了,果然,邊開會邊看了一下這本書,題目很動人,內容也精彩,就是方華的《做有温度的教育》。

寒假過後,新冠肺炎疫情把假期延長,在新年伊始的二月,有大把的閒暇時間來拜讀這本書,覺得百讀不厭,真是一本好書,有關“教育”的好專著、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提出了很多嶄新的觀點,如:

1、課堂不僅是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更是師生精神意義上的。有時雖然師生在上課,但課堂或許還沒有開始。

——關於課堂

上了一輩子的課了,現在才知道什麼樣的課堂是真正的課堂,真是震耳發聵的觀點。課堂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課堂從師生共同的興趣開始,課堂從師生平等的交流開始,課堂從師生共同的願景開始。

2、把路徑當目標也是當下教育的一大弊病。課程、學科、教材其實都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徑。通過這些手段和路徑達到激發內在潛能、養成學習興趣與習慣、掌握基礎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文情懷和公民素養、鍛鍊身體與技能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關於教育的根

而現實呢,是我們都死抱着知識點當成全部,結果,連知識點都搞不定。

3、我們的學校在教育中不斷地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給他們制定了無數條條框框,卻很少讓他們看到希望。這些條條框框只是我們成人的要求,孩子們自己並不認可,因為他們是被動的、無奈的。只有孩子們自己認可、快樂參與的教育,才是他們喜愛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關於教育

現實中的教育直接沒有温度,是那麼地冰冷,那麼無情,那麼無趣,那麼赤裸裸。

4、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是好老師,愛崗敬業的是好老師,德高識廣的是好老師,愛生如子的是好老師,勇於創新的是好老師······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能和學生一起學習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關於好老師。

為了愛崗敬業,為了德高識廣,為了愛生如子,為了勇於創新,為了終生學習,加油!

5、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必經之路,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更是辦優質教育的關鍵手段。優秀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而成的。我們渴望優秀教師,所以,為培訓出優秀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改變自己。 —— 關於優秀教師

的確,我們需要一套成熟的培訓模式,其中必定包含着硬性規定,每年讀多少本教育專著。

5、以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 ——關於作者的教育願景

良好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那裏的風景一定很美。

沒事的時候,趴在牀上,背誦這些喜歡的觀點成了我這個假期的一大樂趣,高興了我還會錄個背誦的視頻,自己欣賞欣賞,感受一下作者思維的條條縷縷,看看作者縝密的準確而強大表達能力,尋思一下作者拋出的教育之靈魂的模樣,順便找尋找尋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職業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總之,感恩,能夠遇到這本書,感恩所有的因素和貴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6

近日讀方華校長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其實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長提到的教育是什麼,還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還是在講述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實和我們還是有不謀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對於我來説,很多理念還達不到方華校長的高度,從方華校長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內容真正要做起來或進行改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詞,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句“讓我們温暖的綻放”。怎麼讓教育變得有温度,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簡單的喊句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在屬於自己學校的教育理念下,給孩子更多可能的實踐,讓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長所言:“教育還應有一些更深、更長遠的看不見、摸不着、一時發現不了甚至永遠都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的東西。”

在方校長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師的那句: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慈悲應從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現在的很多時候,教育變得有些急功近利,變得有些讓人看不清楚。我想,對於教育,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有用並能影響學生的教育。

在方校長的文章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老師開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這話説的一點兒不假。還記得在東小交流快結束的時候,和幾個學生在辦公室閒聊時,一個姑娘對我説道:“陸老師,我們原來的數學成績不太好,你知道為什麼你教了我們以後我們的數學成績變得很好嗎?”回問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喜歡你呀,所以喜歡數學呀。”一句“喜歡你”,瞬間融化了我的內心。是呀,我們的教學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得到他們的認可,繼而讓教學這個事情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嗎?

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教育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心裏,等到温度、濕度、養分等條件適宜時,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在方校長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們敍事者團隊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動力,有風景就會行走。讓教師知道前方還有更好的風景並且不是他們一個人在行走,這樣,教師的職業倦怠或許就不會來得比較早、比較急。”我們的團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一羣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現在的敍事者望亭團隊,才有了為之共同努力的動力。

當然,方校長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長的角度在思考與評述,對於我來説還是有很多觸及不到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們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付諸實踐併為之努力的事情。願,我們的教育有愛、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7

方華説:“做教育,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閒庭信步,有人卻身處驚濤駭浪之中。愛、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經”。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不是隻愛聽話的學生,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而是愛全部的學生。接納所有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不僅教學生知識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要從幫助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她是充滿真誠的愛,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前者關係建立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學習,我深信只有孩子愛上老師才會喜歡這門課,老師在教育中應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引導喚醒,激發每個學生不斷成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方華老師説,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是讓孩子接受18歲的教育,還是享受80歲的教育呢。讀到這裏我在反思自己經常會説“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聽不懂呢”。教育是靜等花開,是潤物細無聲。因此課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學不會,相信只要孩子態度端正,教師慢慢引導,正如方華老師所説“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

教育是“欲”的體現。教育是讓學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誨,也不是給予,而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這一句話再次敲醒我,我們一節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並讓學生會做題就達到目標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每節課堂氛圍寬鬆,激發孩子求知慾,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説。讓學生對知識、文化充滿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有學習動力,就無需我們苦口婆心的告誡、勸説、甚至威逼了。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老師只有慢下來,對學生才會有真正的幫助,相信孩子只有被愛包圍着,孩子成長才是快樂的,只有點燃孩子心中對未知的慾望,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8

課堂是神聖的,它不能被忽視或者敷衍;面對它,我們需要充滿信心但不能有半點驕傲或矯情,更不能隨意。而一名教師,經過多長時間的歷練可以著書立説,闡述自己的教育信念、傳播自身的教育經驗?原本我認為很難,但暑假閲讀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認識了王兮老師,驚歎,幾年的時間就夠了。

這位從教僅十年的教師,經歷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挫敗,曾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念頭。到其他學校支教過,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彷徨過。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導的“新教育”團隊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師的感覺,短短几年的時間,在班本課程建設、家校互動、推廣閲讀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為新教師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

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這句話説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到實處是很不容易的。長遠如此渺茫,現實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師和家長在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抉擇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關注到了當下,關注到了即可能夠看到的“成效”。班級的學科平均分是否超過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學科成績是否具有領先地位,這是教師和家長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們鞭策和激勵孩子最為重要的法寶。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在乎分數以及孩子依據分數所佔據的位置,至於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養,很多教師和家長並不重視,或者説缺少這些方面養育的意識和辦法。雖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數,但卻沒有學會如何去面對變故和挫折,更沒有教會孩子去了解人,瞭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響。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給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關注孩子的自我發展,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通過閲讀來實現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等等,都對她原有的教育經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她找到了自身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她將目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學習特點,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引導他們從學會做人開始,開展對生命、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們的道德素養,探索如何通過自己的教學為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在校園裏面抬起頭來走路和歡唱,輕鬆愉悦、温暖舒心。因為這樣的實踐,她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整個班級的學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獨特,那樣富有創造潛力,那樣的生機勃勃,這使得她時刻不敢怠慢,唯恐因為自己的些許失誤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執着探索,讓她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也贏得了學校和家長的支持。大家意識到,教育,原來是可以有不同的樣貌的,孩子的成長,不應該侷限於一種路徑。看着王老師的教學實錄,想着教育、課堂可以是這麼美這麼有趣。

二、別開生面的班本課程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中,王兮老師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她的班本課程實踐,這也是我很感興趣之所在。王兮在書中介紹了她創建的兩類班本課程,一類是貫穿整個學年的班本主題課程,另一類是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而設置的微課程。

貫穿整個學年的主題課程,需要有時間來保證。王兮老師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鐘的早讀時間。根據“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誦課程的建議,構建起了適合本班學生成長需求的“晨誦課程”。希望通過晨誦,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與音樂感。之所以會選擇詩歌,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的兒童詩都短小精悍、活潑生動、淺顯易懂,符合孩子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詩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於幫助學生藉助詩歌這一媒介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學一年級的晨誦課程,王兮老師精心準備了金波、林煥章、高洪波、羅大里等人的系列詩作,以5-10首詩歌為一組,形成九個不同單元的課程系列。在書中,她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晨誦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生們的表現,讀來特別讓人感動。而三年級的孩子,以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部分詩篇作為學習的內容,看上去似乎有點難度,但孩子們的理解力依然讓人驚歎。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題課程不僅僅侷限在晨誦,還有繪本的“讀寫繪課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繪本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成長和豐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讓孩子自己去閲讀繪本,和在老師的引導下閲讀、講述故事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用彩筆繪製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可以讓孩子聽、説、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別重要的是,繪本中所藴含的那些關於勇氣、友誼、愛、善良、智慧、美德等人類共同的話題,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學生的想象力、閲讀能力以及品德修養等,都會通過這樣的課程得以培育。這種以繪本為載體,通過閲讀、畫畫和寫作三者相融合的學習方式,能讓真實的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眼睛和心靈結合起來,讓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

班級所開設的微課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説《筆記大自然》微課程,讓孩子們在學校的小花園裏,去發現平時熟視無睹的植物中所藴含的各種細節和美妙;《生命》微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區別,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動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課程,通過對漢字起源以及演變的探究,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成特點,以及其中所藴含的文化意義,體會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誦》微課程,喚醒那些湮沒於歷史之中的聲音之美,尋找那些根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根;《經濟學》微課程,則讓孩子認識金錢,懂得一些財經素養,從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這類課程的特點是這種體驗,讓孩子們在身體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發現,給學生創設學科知識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孩子們的生命在課程中拔節。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不僅沒有能夠給孩子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還經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施加各種傷害。絕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關。

王兮老師在接手新的班級的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家校共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從該為班級取一個怎樣的名稱開始,就發動家長和學生一起來參與;學生在班本課程中的各種表現,她都會及時通過家長通訊羣發送給每一位家長,讓他們關注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正在閲讀的作品,也會及時告訴家長,讓家長回去配合老師一起來講故事,豐富故事的內涵和情節;王兮在“新教育”的網站上學到了一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內容,也會及時轉發給班級裏的所有家長,大家一起來分享並互動交流。鼓勵家長豐富家庭的藏書,在圖書館開辦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主題閲讀講座,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和義務服務活動中來,和家長們共煮一鍋“石頭湯”……

在這個過程中,王兮老師看到了家長們的轉變,充分感受到了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做這些事情的確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開創性的,這比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做“消防隊員”,為班級裏此起彼伏的問題“滅火”要有意義、有價值的多了。

愛能幫助別人進步,也能完善自己。當家長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孩子的這份赤誠之心,感受到了老師所付出的這份愛的時候,他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教師。這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付出了愛,收穫的必然是滿滿的愛!做這樣擁有赤誠之心的教師,真好!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給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多讀經典涵養自己、多學習,多反思,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邁進。陶妙如老師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温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師所説:“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愛美化心靈,用寬容對待周圍的人。這是讓自己整個人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則。”試想,我們都像陶老師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們的教育又何愁沒有發展,保持一種向上的姿態,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27o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