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孔子拜師》的讀後感(通用9篇)

《孔子拜師》的讀後感(通用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拜師》的讀後感(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子拜師》的讀後感(通用9篇)

《孔子拜師》讀後感1

今天,我們學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我深深地被孔子那種不恥下問的品行感動了。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孔子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遠近文明的老師了,但他還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就離開了家鄉曲阜,去洛陽拜老子為師。孔子不怕路途遙遠,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的來到了洛陽。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學問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他。我們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再想想自己桑寫字班練字的時候。每一次去練字時都會悶悶不樂、愁眉苦臉的去練字,到那裏也不虛心學習。看着現在的字沒有長進。我都後悔沒向老師努力學習。

在以後學習中,我要不放過任何機會向別人學習,虛心請教。長大後成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孔子拜師》讀後感2

我讀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覺得孔子和老子非常謙虛。

孔子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淵博,就去拜洛陽的大思想家老子為師。但路途遙遠,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他終於到了洛陽。在城外,他看見了老子,並虛心的拜他為師。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學習知識。最後,他成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師。人們非常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學問,更敬重他們的品行。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更不能目中無人。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我還明白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最後,我送大家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拜師》讀後感3

課文《孔子拜師》主要講述了孔子30多歲的時候,感覺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離開家鄉曲阜,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我看到了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老子禮節高超,謙虛謹慎。

孔子已經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但是他並不滿足,還要學習的知識,並且不畏艱險、跋山涉水來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學習。我要向孔子學習,學習他謙虛好學、彬彬有禮的精神品質。我有時候考試成績比較好,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通過學習課文,我知道了學習是沒有止盡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認真求學,更何況我們這些剛剛步入知識殿堂的小學生呢?在今後的學習中,我一定要學習孔子的學習態度,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主要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可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於是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幾個月後來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見一架馬車,車旁站着一位70多歲的老人,孔子想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連忙説:“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老子説:“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

孔子説:“學無止境!” 這充分説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謙虛,禮貌待人,而且表明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值得我們學習。我還認識到“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真正含義,這將激勵我努力學習。

《孔子拜師》讀後感4

學了17課《孔子拜師》後,我發現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裏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我想讓自己也變成名人,於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陳涵子”,聽起來還不錯,感覺有了點名人味。

我想:乾脆順便幫我的同學們也改改名好了。午休時,我一提議,同學們“譁”全圍了過來。“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長了聲音報到。“黃韻燁——黃葉子”,秋天的葉子黃了,哈哈!真有意思。“洪疏桐——紅桶子”,“但願她不是那個裝垃圾的紅桶子哦!”不知道誰説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來。

接着,陳冠橋和王一見改成了“陳罐子”、“王毽子”,一聽到我報出這兩個名字,同學們就樂得東倒西歪。陳冠橋就説:“我才不當裝可樂的罐子呢!”“我也不要當毽子被人踢來踢去。”王一見也笑着發表了意見。“翁張弛——温池子”,“現在這麼冷,泡温泉正合適。”翁張弛高興地説。“好,那我們泡温泉時都去找你喲!”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陳梓涵,你繼續啊!”“好,我們繼續,朱潤博——”還沒等我報完,一陣爆笑,“啊!哈哈……”“呵呵……”“嘿嘿嘿……”同學們有的拍桌子,有的跳着跺腳,還有的乾脆笑倒在地上了,原來朱潤博成了“豬脖子”了,“哈哈,哈哈……”我也捂着肚子加入狂笑的隊伍。

算了算了,我看還是別改了,再改下去,恐怕什麼“雞爪子”、“鴨脖子”都會出來了。

《孔子拜師》讀後感5

今天,我們學習了《孔子拜師》。

我覺得孔子是位好學得老師。雖然他已經遠近聞名,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淵博,去拜老子為師。他可以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去趕路,到千里之外的洛陽,肯請老子收他為學生。可老子對他説:“你就是仲尼呀!你的學問不比我差,為什麼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説:“您的學問深,跟您學習,肯定是有長進的。再説,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老子很感動,於是就收下了孔子。

我還覺子善於學習。在老子收孔子為學生後,孔子就每天不離開老師的左右,虛心學習,隨時請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老子呢?就不用説了,居然為了孔子這個學生。可以站在車旁迎候,而且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在古代七十多歲已是古稀之年,這也反映出老子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無止境的,無論你目前知識有多麼淵博,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作老師,虛心若谷地學習他們的`長處,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拜師》讀後感6

上月我們學習了《孔子拜師》這篇文章,從文章裏我讀到了:孔子小時候家裏很窮,他很愛讀書,在他三十歲的時候,他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老師,有三千弟子在接受他的教育。

可是孔子還很虛心,他還想更上一層樓。他聽説比他大三十歲左右的老子是一個德高望眾的老人,於是他離開曲阜去求學。在老子那裏他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識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了他。他們都是學問很高的聖人!

孔子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都是流傳至今的學習名言。

孔子那麼高的學問了,還仍然很謙虛,我的成績還不是太好,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孔子讀書的時候環境很差,還要刻苦讀書,三十歲了還繼續學習,一直不放棄學習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進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學習,考上中國最高學府北大,做一個對作為的人!

《孔子拜師》讀後感7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課文講的是孔子從曲阜到洛陽拜老子為師求學的故事。

曲阜和洛陽相距幾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雖然孔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的大學問家了,但他認為學無止境,他不離老子左右,虛心好學,勤奮刻苦,又增長了許多新的學問。

通過這篇課文我體會到,孔子有偉大的精神和品行。為了學習,他非常執着、不放棄、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而且他在學習方面永不滿足,不懈求索新的知識。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正是他這種精神的體現啊!由此,我想到了我在學習方面與孔子的差距,我學習有時怕苦、怕累、貪玩、不認真、不虛心,爸爸媽媽給我指出的錯誤,不能認真對待,認真改正。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像一盞明燈,它為我的學習指明瞭方向。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向孔子那樣,勤奮努力,虛心好學!

《孔子拜師》讀後感8

下午,我讀了《孔子拜師》的故事,深受到啟發。故事的內容:孔夫子來到燕國,進城不遠,就被一個迎面跑過來的少年出的題難住了,這個叫項橐的少年出的題是: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但孔夫子認為沒有這四樣東西而沒有答出來。最後項囊説出了答案:第一個是水井裏沒有魚;第二個是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第三個是枯樹枝沒有葉;第四個是雪花沒有枝。孔夫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因為他在書上沒看見過。於是他趕忙對項橐説:“今天是你教我了很多東西,我要拜你為師!”

聖人孔夫子學富五車,居然還有不知道的事,看來“學海”真是“無涯”,平時我要處處留神,善於觀察,多多積累,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起來。

《孔子拜師》讀後感9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孔子是山東曲阜的大思想家,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30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的故事。

這篇課文讓我學到了孔子謙遜有理、孜孜以求、求知若渴的精神,因為他在途中風餐露宿,不辭勞苦遠赴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我還學到了老子誨人不倦,因為課文中説了:老子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了孔子,這就能體現出老子的誨人不倦。老子也非常有禮貌,他知道孔子遠赴而來,就出來迎候。

我認為孔子能風餐露宿,步行幾個月到洛陽,這都不是現代化城市一般常人都能做到的。老子也非常有禮貌,即便孔子是他的晚輩,也出門上前迎接。

我跟孔子一對比,那可是有千丈遠啊。首先,我的求知慾望沒有孔子強,孔子已經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還向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虛心請教;我還沒有孔子能吃苦,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是走路去洛陽的,而且途中風餐露宿。

這兩位名人身上有許多優點,他們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xrq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