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説到了: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二、父母與孩子之愛,三、愛的對象,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的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的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的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的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為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説到的我們只是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為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的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為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2

這是這個學期馬原課上,我讀到的第二本書,與第一本《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的風格確實有很大的區別,雖然都是將問題最後總結成一種高度,以全社會,或者是以人類的性格,社會的要求作為探求的對象,但是第一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老酒,在一個黃昏中,坐在大海邊大口喝着,而《愛的藝術》則給人一種在清晨靜靜坐在花園中,外面陽光明媚的感覺。

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實和我想的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的想法平時更加幼稚一些,因為我覺得確實,愛到底是什麼,其實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對你愛的人的責任心,是一種可以愛別人,愛社會,愛生活,的能力。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具備啦愛人之心,具備啦愛的能力,那麼獲得愛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啦。但是根據作者的觀點,社會上很多人對愛情的三個錯誤看法

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説,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啦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啦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其實這些舉止都是正常的,畢竟人的認知規律就是先從外在開始,然後隨着接觸的增加,而彼此互相啦解,然後才能將自己內在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我覺得如果是在現實中,衣着,舉止,談吐,是人們展示愛的能力的一種手段,但也僅僅是一種手段啦,如果一個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談吐中髒話的次數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有多少,那這樣一個人即使內涵錦繡,性格謙虛,有着強烈的責任心以及高於他人的能力,那麼他也不會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認為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他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愛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麼,其實就像是弗洛姆所説,應當是給與,而不是獲得,為啦自己愛的人去付出,去帶給她一種陽光,一種活力,這種給,才是愛情中最美好的一種因素之一。

當然給的目的有所不同,也決定啦給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從心裏出發的,那種人格成熟的給與,以後很多人想着,這種給與,時應有回報的,而這種回報是對方也應該給與我什麼,或者説是要給我以,但這種或許不叫愛情,而是一種很幼稚的生意罷啦。真正的愛情的給與是一種,因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讓你登到山頂,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個多麼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這山峯是多麼的清爽,通過這種給,展示啦我的力量。通過這種給,展示啦我的這種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請你喝啦一杯飲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覺得到,他是對我好的,於是下一次他渴啦的時候,我也邀請他喝一杯,我們是朋友。這種友愛,可能便是因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動喚起類另一方“給”的行為,不是報答,而是真心希望對方也能夠好好的,能夠和我一樣的開開心心的,口渴啦也有飲料可以喝,這種單純的行為,或許也是愛的一種表達。

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啦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但實際情況中,總會有那種“看着她的笑臉,我不禁也笑出來的”情況,原因並不是説什麼我被這種笑容感染啦,而是我真的為他的這種小兒感到開心,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樂這麼你的快樂,幸福着你的幸福”與他分享着這個世界上的歡樂與憂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啦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和她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説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異性的吸引力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説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慢慢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直到隔閡、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啦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所以,當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這一段出現的時候,我在想許多讀者都會產生共鳴,到底時遇上啦對的人,沒有抓住機會,還是在不正確的場合遇上啦他,更或者是遇到啦錯的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甚至到未來,都會被人們不停地討論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説,無論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給予,去付出,因為你會真的感覺到很快樂。

愛的藝術讀後感3

這一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為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亦是一門藝術。在這裏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説的那樣,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的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後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人人都懂的並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的愛,瞭解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為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並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後的序言來看,這裏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實中到處充斥着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為是的人是可悲的,瞭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於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説,“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悦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愛,什麼樣的人是值的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為什麼的人來贏的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説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説,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於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户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説,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麼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併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為我們清零,那麼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麼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麼的遠。

最後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説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為大師看的高於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後感4

讀完啦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啦,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閲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啦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5

《愛的藝術》這本心理書籍,覺得有些東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並且津津樂道的書,而且所談的問題是幾乎每個人都關注的“愛”的問題。

看完這本書我想領悟到的第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

這本書籍讓我知道啦,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啦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説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説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啦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説明啦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啦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説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説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啦。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啦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説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啦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下面我説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啦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啦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説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説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當然,看完這本書,心情因為有這樣的體會而開心,也由於他深沉的文筆而多少感覺有些壓抑,因此,最近還是要看看一些比較輕鬆的東西,來調劑一下自己的情緒。還有,最後一點,千萬不應該去拿書中的東西來套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該怎麼活就怎麼會,畢竟,生活還是和書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處的,在生活中還是應該以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基礎。

這本書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較喜歡的句子摘錄下來。“但凡精神分裂患者的產生絕大部分就是以此為誘因的——單一的隨父性或單一的隨母性發展必將導致個性發展的失敗……”“私有制社會裏,人類的價值觀念受到社會制度與自然兩個方面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愛的追求與價值判斷只能是依附於一種泡影式的夢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談不上什麼愛的永恆啦。”“博愛是構成人類一切愛的最基本形式的愛。”

十幾年過去啦,你們可能要問,“你學會愛的藝術啦嗎?”除啦羞愧的低下頭,我無言以對。

最後,是一個小小的感歎,在這本書中,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於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在對於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於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於生活中採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於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徵。

《愛的藝術》值得我們去閲讀,在這本心理書籍裏,感受到啦愛的藝術的存在。

愛的藝術讀後感6

閲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能夠使讀者對於愛的理解有一個質的飛躍。甚至説,完全顛覆對於“愛”的既有的認識,都是不為過的。《愛的藝術》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具體説,是法蘭克福學派的。而《愛的藝術》這本書能夠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人類的生活尋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弗洛姆對與愛的最終認識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語歸納為:當個人的全面的發展成為所有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在《愛是一門藝術嗎》一章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訓練的藝術。我們往往會被一些假愛情迷惑了眼睛:我們可能關注自己能否被人愛,而忽視自己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們可能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我們更可能誤將一種“情緒”看作是真正的“愛情”……以上種種,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愛情真正的認識。正因為愛是一門藝術,所以是能夠通過學習、訓練掌握的,只要有強烈的願望和足夠的毅力。

在《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認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後的根源都指向對於孤獨感的恐懼,而只有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在對他人的愛之中,人們才能夠真正克服這種恐懼。而其他克服恐懼的方法,往往產生一種病態的結果,如對權利、對物質的極度痴迷等等,而這也是人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尋找愛情,掌握愛的藝術,培養人類對全體生命的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回答。

此外,作者還分別討論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愛的不同對象。而作者對於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以及兩者的此消彼長對於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部分對於家庭教育將會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概括的説,弗洛姆認為,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在作者看來,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愛情的基礎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積極關心另一個個體,並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而愛情的方式是給予,是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報。這與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實則以“市場”和“交換”調節一切社會關係,包括愛情關係,的當代西方社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一章盡顯法蘭克福學派本色。在這一章節中,作者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的異化,人的獨立性的喪失。“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的資本主義原則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並使的現代社會中的所謂愛情在作者看來,更像是一種交易。總而言之,人們獲的真正的愛情越來越困難,人離人之所以為人,越來越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愛的藝術”彷彿成為了人性自救的諾亞方舟。

愛的藝術讀後感7

最近朋友推薦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我不敢以讀懂愛的藝術自居,在這裏僅是帶着一種學習的態度梳理一下愛的藝術。

一、愛的知識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對愛情的定義是客觀而全面的。客觀是因為他對於愛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則是他將愛放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考量。在書中無論是對愛的定義,還是對各種不同類型愛的闡釋都更側重於社會這個維度。在他的眼中愛情可以解釋為在特定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於給與得的認知。我認為基於社會的角度去分析愛情是必要的。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脱離社會而獨活。愛是維持各種社會關係的紐帶。從弗洛姆對個人到族羣到國家到社會的進化這一過程的客觀描述中,表述了人為什麼需要愛。掌握愛的知識,人將更容易擺脱孤獨、恐懼和自身的侷限,達到完整和統一。

二、愛的給與得

弗洛姆説:“愛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它是人們內心的成長,而不是被捕獲。總的來説,它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也就是説,愛是先給予而不是獲得的。“如果你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給予是充滿了弗洛姆的每一個愛的觀點。”。對所給予的關係的闡述,使我們能夠區分幼稚愛情和成熟愛情的不同原則。正如弗洛姆所説,天真的愛伴隨着我的愛,因為我被別人愛着,成熟的愛伴隨着我,因為我愛我的妻子。天真的愛來自需求,成熟的愛是建立在貢獻基礎上的。至於不同的愛的對象,弗洛姆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種類的愛:所有生物的普遍愛,孩子的母愛,愛人的愛,以及對自己的愛,以服務於神聖的愛。

三、愛的實踐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知識和努力。是的,不知道什麼是愛的人是蒼白的,不知道如何去愛的人是盲目的。從社會維度解讀愛的動力是人為了達到同一社會或自然而分離、擺脱孤獨和恐懼的統一。這種動機是我們愛情的勇氣,但也是自我認知的侷限。弗洛姆説,愛是實踐,是認識目標和認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經歷。他來自你的情感體驗,通過一系列的處理和處理投射到你的腦海中,成為我們認可的愛。經驗需要客觀的理解,而投射需要理性的確認。

四、以愛的名義

愛是一門藝術。它是每個人心中的種子,愛是人類的本能。但令人悲哀的是,這種本能隨着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變化而逐漸退化,離我們的生活本質越來越遠。如果我們反思我們自己和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會關係都以愛的名義消失了。愛情成了一個標籤,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天堂。愛是我們生活的體現,也是體驗人生歷程的通途。學習愛的知識,培養愛的藝術,在愛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擺脱人性和社會的侷限,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愛,不僅因為我們值得,而且因為我們以愛的名義使一切圓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jop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