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歷史書籍讀後感(精選30篇)

歷史書籍讀後感(精選3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書籍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書籍讀後感(精選30篇)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曆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到經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提起中國歷史,對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歷史重大事件,有的還對不上時間,總的來説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了此書才系統的瞭解中國歷史的獨特與輝煌,這些使我受益匪淺。

很多關於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大都是以歷史朝代為時間順序,以史料為借鑑內容。但從《中國大歷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與總體性。書中著眼於歷史大局、中國,從宏觀角度闡述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與外國曆史進行對比。中國歷史的經濟、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獨特性。我深深體會到歷史中藴含的價值。

一般的歷史著作將中國歷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理論上是無限的,直到更朝換代活佔據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然依著道德軌跡,否則便得不到萬民的支持,俗話説“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經濟上,書中闡述了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從古至今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體制的變化往往對應著社會體制的改革,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歷史的作用下中國逐漸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制度。

在政治上,中國歷史走過了古代的專制和中央集權體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國經歷了歷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蜕變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總結歷史經驗,以史為借鑑才能維持祖國的繁榮與統一。

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作為古代經濟基礎,正是“農業”與“商業”。古代繁榮時期,都有解決土地問題的良策,如果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説破的詞。就算曆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説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裏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説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説“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説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的人跳出來説:“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國的陰陽學説。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3

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後,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説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後,對於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説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説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麼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麼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於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瞭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4

在寒假裏,我讀了一套具有歷史特色的書,講述的是古代歷史發生的大事,許多故事耳熟能詳。

《上下五千年》先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到炎帝,黃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劉邦項羽,到三國,最後到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悠久,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瞭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未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

在這262個故事裏面百裏挑一,我最喜歡其中的王允計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惡霸,他亂砍亂殺,還搶奪百姓們的錢糧。那些被他殺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搶奪來的糧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邊有一個乾兒子,他力氣特別大,射箭騎馬的武藝,十分高強,他就是呂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帶着呂布,做他的保鏢,大臣們看呂布在身邊,沒有機會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卻想到了一個計謀,雖然呂布是董卓的乾兒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呂布,呂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過去,呂布十分氣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見時機成熟,王允提出了殺董卓的計謀,呂布決定跟王允一起幹,董卓進長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車,呂布舉起長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興高采烈,把自己的錢拿去買大魚大肉,慶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許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鞠躬盡瘁,有勇有謀的人,他還是個十傳百,百傳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讚美了古代人的勤勞與智慧,也讚美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看看這本書吧,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令你回味無窮。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5

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麼多的小故事中,有幾個故事我印象最深。

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歷史紀事,不得不動容於中國古代的禮貌與發展,以及那時古人的高尚品德,當然,還有對於昏君的那種無奈與氣憤。

你能夠想像早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能用獸牙,魚骨,石珠……製成漂亮的裝飾品嗎?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藝術其實也是豐富多彩,歌舞樂器在氏族部落簡直就是一應俱全嗎?恐怕你們連做夢都不可能明白我們的老祖先,其實也有愛美的觀念和習俗。不要把他們想成全是一幫形似猿的,還沒進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隻紅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畫着人頭像,兩旁繪有魚紋圖案。人像胖胖的圓臉,雙眼眯成一條細縫,“眯眯眼”,咧着嘴巴笑眯眯的樣貌,足以叫你愛不釋手,十分惹人喜歡。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藝術,叫人大開眼界,叫我們對原始人羣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折射出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凝聚着中國史前社會的精神禮貌。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對它再是熟悉但是了吧!傳説堯舜時,黃河氾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於是,在舜主持的議事會上,人們一致選舉禹領導治水。禹不敢稍有一點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最後,禹不負眾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最後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從這個説小也小,説大也但是分的故事來看,我們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德是怎樣一種的高尚,“三顧家門而不入”傳進千家萬户的俗語。依次禹經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親的去看看兒子,可他此時卻倔得像頭牛,説此刻治水剛開始,沒有工夫回去看。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我工作負責的態度啊!我們也説,禹回去看一眼也費不了他多少時間,自個兒的親生兒子親骨肉啊!可禹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寧願放下去看兒子的機會,還要惜時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6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是感到多麼地驕傲!每次只要翻開那一本書——《上下五千年》,我的內心就像大海那樣澎湃着激情。這本書,主要記錄了我國上下五千年中無數的輝煌成就以及數不清的英雄、文人志士。

其中讓我感慨較深的是中國書法,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文化中的瑰寶。尤其看到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時,就想起我的老師也曾講過他的《蘭亭集序》可是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的。我也通過網上搜尋資料來目睹,看了後,真的是感歎不已,他的筆法結構並不是我這樣的後輩能用文字去形容的。

而我又想到我自己,記得以前我寫的字很是糟糕,後來學校開設了一個書法興趣班,在家人鼓勵下我就去參加了,從最開始的一筆一劃練起,簡單的一個橫一個豎,都要練上好幾張紙,更重要的還是沒獲得老師的讚許,看來想要真正掌控好並不是件易事,好幾次,我失去了耐性,並感到厭煩。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和我們講了關於大書法家王羲之很多的故事,其中一個講到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時間長了,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居然都變成了墨色。

聽了他的故事以後,我覺得真要能練好字,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頓時,也打消了退出的念頭。現在看看我的書寫,可是由之前的糟糕變成了美觀。我想,我們能擁有那麼美好的生活和好的學習條件,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直到現在我一有空也會練習,所以現在我的書寫,還算不錯。

“重讀好書,如逢故知”,我想,我會重讀這樣一本好書,定能收穫得更多豐富的知識,能激起我更多的感觸,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7

我最喜歡看歷史書,尤其是唐朝的歷史,令我愛不釋手,我可能太喜歡強大的唐朝了。在唐朝的歷史中,你們一定知道平陽公主吧?平陽公主是唐朝的一大名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她的名字,而“平陽公主”這個名字,只是她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給她的一個封號。

也許你會問:唐朝的女牛人那麼多,比如:武則天、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楊貴妃等等,為什麼我就非要寫平陽公主呢?答案很明顯,我非常敬佩平陽公主,她不僅僅是女中豪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娘子軍,就是平陽公主建立並統領起來的,山西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娘子關就因平陽公主帶兵駐守於此而得名。順便説一句,她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用軍禮安葬的公主。

帶領一個軍隊,對於男人來説也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那個落後的年代,一個女人帶領軍隊那就更難了。首先,女人地位低下。能召集幾萬人的軍隊,説明平陽公主的政治能力很強;其次,女人沒有很多的學習機會,平陽公主還能帶領軍隊打那麼多的勝仗,真是絕頂的聰明。

平陽公主帶領她組建起來的幾萬部隊和父親李淵會合,頓時,李家軍隊勢力猛漲,在那個打仗靠人多的古代,這簡直就是助了很大一力。這也為以後的李淵建立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其實我最佩服平陽公主的還有兩點,第一就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退縮,而是擔當起了男人都不敢擔當的事情。第二,平陽公主不貪戀於權勢,她能把她辛苦組建的幾萬人部隊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父親管理,不拉幫結派,不結黨營私,這也是最寶貴的一點。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8

歷史是勝利者的榮耀。今天,我讀了一本驚心動魄的故事書——《探索歷史》,使我受益匪淺。

古人云:“天下大勢之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這句話是我從《飢餓的小女孩》一文中得到的道理。1982年至1984年,非洲發生了特大號饑荒,有1。5億人口到1。8億人口受到飢餓的威脅。書上有一張圖叫“飢餓的孩子們”。受到飢餓威脅的孩子們,在一條泥濘的路上爬着找吃的,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力氣再爬起來了,一個小女孩趴在公路上艱難,爬着、笑着,一步又一步,艱難的向前方爬去。突然,一隻禿鷲飛了過來,它站在那裏,等待着小女孩的死亡……我不由的驚歎:“天下大勢至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自然的漸進中,有悲傷、有歡樂,當然也有可笑的。

《一世的清官,一次的錯誤》這個故事是有關於包拯的。包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清官。他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案子。有一個人犯了罪,被抓進開封府大牢,案律要被罰處杖刑。要知道,當時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準會皮開肉綻,那犯人怕受皮肉之苦,於是,趕緊找人花錢買通了小吏,小吏一看這麼多錢,鬼迷心竅便答應了。上堂的時候,犯人大喊冤,小吏為了配合,上杖便打,包拯見了,當堂訓了小吏一通,而那犯人卻少受了刑罰,從輕發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人的優點如果被小人利用,也終將會成為缺點,所以越是平常有效的經驗,越是要小心。

筆觸生動,重現往日硝煙戰場,戰火紛飛。直擊戰場幕後,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明爭暗鬥,讓我們翻開歷史,認真品讀它的傳奇色彩!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9

在家務、帶娃、讀博和上課的四重壓力下,本人終於病倒了。在這種生活的碾壓下,斷斷續續把這本書翻了一遍。感慨人到中年,這種燒腦閲讀的效率和年輕那會兒,根本不能比了。

總的來説,這是一本比前幾本更難懂的書,觀點更加艱深。但是每每有一些讓我覺得很有啟發的觀點。許多觀點若能結合史料,都是很好的文章。

作者史蒂文.羅傑.費希爾,新西蘭奧克蘭波利尼西亞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語言史和古代書寫系統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正如這本書的譯後記裏所評價,這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閲讀思想史。它超出了編年史的範疇,透過經濟學,哲學,文學,人類學,醫學,生理學,神經心理學等多維角度,系統客觀的詮釋與人類文化交織一處的閲讀思想史。對書寫文化與口頭傳統文字審查與自由閲讀各國本足語與拉丁語的紛爭,乃至宗教改革小説興起等重大問題娓娓道來,卻不乏犀利深刻。在作者眼中,閲讀與意識形態,個人信仰一脈相承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佳佐證,是人類文明之聲。是藉助閲讀讀者才得以超越自我,借鑑觀念,謀求信息對稱,最終實現社會進步和共同發展。

在眾多觀點中有很突破了我原有的思維邊框,比如説限制自由閲讀,就是限制人的.發展。進而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自我閲讀早就超越了教育的限定的閲讀。這些觀點都是我看來朦朦朧朧的,但現在卻非常的清晰。

在整個閲讀過程中,我非常感慨譯者的高度文化水準,這本翻譯讀起來心情愉悦。漢字之美與邏輯之思,都能兼顧。

總之,我想這是一部值得我再重新細細翻閲的圖書,充滿了學術之美。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0

歷史悠久,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我經歷了許多風雨,但我的中國名字不願向困難低頭,雨後會有彩虹!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

所以,我在這個學生寒假裏讀了《中國發展歷史》裏面還有很多傳統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闢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説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我們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社會時代,洪水信息氾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沒有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進行治理城市水患問題以後,禹就決心要努力避免自己父親他們所犯的錯誤,不能同時再用一個圍堵的方法來提高治水了。

於是,他決定用相反的方式來應對洪水 - 他採取了“轉移法”。讓洪水流入大海越好。他認為,我自己的勸説下,寫不行啊!於是,他選擇了一些能幹的助手,具有淹沒他的統治一起。

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直到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一個三次產業經過自己家門,但都沒有我們回去。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沒有經過,聽見自己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一個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我們已經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發展已經到了十三歲了,跑過來直接拉着他的手,緊緊挨着他,捨不得他們離開,他也沒法通過跟着學生回家去。

於是,他忙得臉色發黑,臉色消瘦,下巴尖尖的。他手腳上都有老繭,腿上也沒有毛髮。但他最終成功了。

中國團結的土地上的人,中國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曾經輝煌!在那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只要你不放棄一切為了使事情。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1

最近我讀了一套很有趣的歷史書,它的名字叫《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這套書講述了中國上至夏朝下至中華民國的歷史故事。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吧!

這本書我認為寫得最形象的人物是商鞅,他乾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變法時候“立木為信”的事情。

話説那時社會非常不安定,憂國憂民的商鞅就打算變法。一天,他派人往在城頭上放了一根圓木,並召集老百姓站在一個坡頂上,他大喊:“現在,我在這裏立了一個木頭,只要有人把這根木頭搬到城的另一頭,我就賞金一兩!”受夠了官府欺騙的老百姓們當然不信,他們在城下議論紛紛:“嘿!夥計,你信嗎?”“這怎麼可能!算了吧,反正是假的!”“要是他真給這麼多金子,那我家的大花豬就有六條腿!”“我居然有一點兒相信!”商鞅見大家都不怎麼相信,又補充道:“一兩不夠,那就十兩金子!”“我願意!”一個聲音傳到了眾人的耳朵裏,“我來做!”“嘿,朋友,你瘋了,這樣的話你也信?別!”“俺娘病了沒有錢治,我也是無能為力了。”於是那個人便把這根木頭搬到了另外一邊,商鞅便痛快的把十兩金子給了那人,不料那人卻説:“大人,我只要五兩就夠了,多了也無用。”可是商鞅卻説,“不,我説十兩就十兩,絕不缺斤少兩,我要守誠信。”那個人以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兒,一個誠信的念頭也已經種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讀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商鞅是一個守誠信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依然要守誠信,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最後,我也推薦大家讀一讀《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這本有趣的書。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2

一個人的氣質,決定他的格局;一個人的器識,決定他的成就。每一個朝代,每一個人,都在中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一個個腳印。今天和未來,必將成為鮮活的歷史。讓我們走進《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這個中國的博物館,觀看中國曆代的成就和變遷!

正如虎頭蛇尾,每個開國皇帝都是強人,但朝代全都不斷衰弱。比如説,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強人,深受老百姓愛戴,他們管理的國家井井有條。可到周朝末期的時候,周幽王卻不顧國家,只知道吃喝玩樂,不聽勸言。不僅如此,他還演出了一場真人版“狼來了”:烽火戲諸侯。周朝正是因為他而走向滅亡的道路。正如俗語所説“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深受老百姓愛戴的君王能做到底;相反,不受老百姓喜歡的君王則會受到反抗。不過正是因為如此,國家的開國皇帝一個比一個強大。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新、東漢、魏、西晉、東晉、北朝、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一個比一個強。但是,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受老百姓愛戴,每個朝代的滅亡,也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開國皇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百姓。比如説朱元璋,他以前還是個窮人呢!那這些百姓,又是具備着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當皇帝呢?

當皇帝,要具備兩個條件:能文能武、善於用人。如果只能“文”不能“武”的話就打敗不了敵人,但如果善於用人,像劉備一樣,還是能征服的。光“武”也只能打敗敵人,管理不好國家,但如果能用人,國家就能治好。可惜很多皇帝都把自己的好人殺了,怕他們搶奪自己的王位。劉備到後來也還是把“好”人殺了。

中國多少千年的歷史,讓中華民族不斷強大。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3

有一個名叫逢蒙的人,仰慕后羿天下無雙的箭術,於是跑來拜后羿為師。

授藝的第一天,后羿教導逢蒙:學射箭最基礎的一關就是不能眨眼。於是他便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雙眼盯着腳踏板,不管腳踏板快或慢都不眨眼,剛開始,逢蒙覺得眼花撩亂,頭痛不已,可是又不輕易放棄,過了三個月,他的眼睛終於可以長時間一眨也不眨。

但是后羿又教逢蒙,要練習把小東西看成大的東西,把不明顯、模糊的東西看成明顯清晰的東西,於是逢蒙用牛尾巴拴住蟲子掛在窗户上,每天就對着蟲子看,一開始他覺得蟲子怎麼看都一樣大,差點就想放棄了,但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三個月後,逢蒙已經覺得蟲子已經有車輪那麼大了,在看看四周其他東西,都變的跟山一樣大了,而且連幾百米樹林外的蝸牛都非常清晰,彷佛就在眼前似的。於是,從那天起,后羿便把自己天下無雙的箭法傳給逢蒙,逢蒙的箭術進步神速,最後成了天下聞名的神射箭手。

“逢蒙學射”的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示,他在學習箭法的時候,做到了專心一意沒有絲毫的懈怠,而勤奮堅持則是他最後成功的關鍵。古今中外有許多偉人,例如:科學家牛頓,幼年時期反應很遲鈍,被誤為智能不足,但牛頓並不在意別人的嘲笑與輕視,反而更堅定自己的信念,努力朝目標前進,終於有了許多卓越的發明,如果沒有牛頓的堅持與勤奮不倦的精神,那麼現在的我們就沒有望遠鏡可一窺天空的奧祕,沒有“萬有引力”可驗證太陽與行星的關係,更沒有現代如此進步的科學了。

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勤奮,遇到挫折能不屈不撓,惟有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被挫折打倒,遇到挫折能不屈不撓,惟有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被被挫折打倒,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4

暑假裏,我閲讀了《歷史典故》這本書,這本書由一個個歷史小故事組成,令我映象最深的是《后羿射日之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楊》,初看這個題目,我以為是后羿怎樣射日,其實不然,故事講……

古代神射手后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功夫,他的射技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夏王想親眼見證一下他的絕技,就請他到皇宮後面的花園,叫人拿來了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指着説“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讓這個表演更有意思,定下了一個賞罰規則:如果你射中的話我就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我就削減你一千户封底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后羿聽了夏王的話,面色凝重的走到離靶心一百步的地方,腳步不是一般的沉重。然後,后羿拿出一支箭放在弓弦上。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的後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顫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最終后羿下定決心鬆開了弦,“啪”的一聲,箭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距離。后羿的臉“刷”的一下變白了,接着又連射了幾箭,偏的更加離譜。

最後后羿收好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的走了。

這個故事我反覆讀了幾遍,從中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后羿平日射箭,是在有一顆平常心之下射箭,水平自然發揮正常,可是如果靶獎罰看的太重,他的心情就無法靜下心來。只贏得起、輸不起這是很多人心裏想的。

應該從后羿身上吸取經驗,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儘量保持平常心。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擁有平和的心態對於一個人來講尤為重要。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5

暑假最讓我高興的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看各種課外書了。賀老師推薦我們看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讓我一下子就掉進了歷史的長河裏,不能自拔。

中華的歷史浩瀚無邊,所以發生了很多的歷史故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魚肚藏劍、藺相如完璧歸趙、飛將軍英勇抗敵等等故事。這本書的故事分別生動地描寫了忠、孝、勇,還描述了古代國家強盛、政府的腐壞和懦弱,自此讀了這一本書後,我對歷史的好奇心不斷增加。當我拿起《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就捲入了歷史的風暴,久久不能自拔。

在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一個人就是飛將軍,他愛國、愛民,立下了不少戰功,他還時常為民除害。有一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一次,有一隻老虎下了山,來到大街上,咬死了不少百姓。飛將軍聽説此事,既傷心又痛恨,傷心的是老虎傷了不少百姓,痛恨的是老虎殺人不長眼。於是,他親自到大街上巡邏,但儘管如此,幾天下來,還是一點消息也沒有。飛將軍悲傷的回到房中。傍晚,飛將軍在城台上邊散步邊想辦法對付老虎,正抬頭遠望,突然發現了那隻“老虎”,他馬上拉弓放箭,一箭正中那隻“老虎”,他馬上帶人下去看,沒想到只是一塊石頭!他發現了那隻箭,那箭已深入石頭,只剩白羽露在外面。這箭的深入代表着飛將軍對人民的熱愛,對老虎的憎恨!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飛將軍這種愛民的精神嗎?

這本書使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故事,歷史裏很多主人公的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套書,從書裏吸取更多的歷史知識。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6

我是個很喜歡讀歷史人物傳記人,在我所接觸過歷史任務人物中。我認為綜合能力居首是建立了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點。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自己功過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皇帝。這個集政治,軍事,文學,武功,治國,平天下等才能於一生英主,留給後人太多思考,如果説李唐天下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王朝,那其中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李氏宗族裏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詞語去讚美他,或許任何詞語都不為過。這個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滿傳奇色彩男人,究竟有這什麼樣驚人能力和天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應就是玄武門之變。其實我覺得李世民早期生活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了解。李家在當時也算是達官貴族。李世民之父李淵是世襲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為才能出眾成為隋煬帝欽點秦王,但是雄才大略李世民遠不會滿足這樣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亂"黃金時段"勸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形勢後,他選擇了勤王保政,進駐長安第一步策略。這樣既可以獲得民心和休養時間,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爭鬥,消耗實力,李唐卻可以坐收漁利。第二步打下洛陽,作為發展根據地。在當時,洛陽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地方,"得洛陽者得天下"。有着出色軍事才能李世民當然會清楚這一點。第三,招攬人才,以為己用。打仗除了實力,更重要是人才。李世民對人才渴望和他出色首領氣質,使得投奔英雄人物不計其數。當然,最終李唐統一根本就是取決於李世民這三點政策。所以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天下,更不會有後來強盛王朝。完成統一大業李世民只有二十二歲。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7

歷史,彷彿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面明鏡,讓我們看到前輩的豐功偉績,看到當時社會風雲的種種變幻以及給人的種種教誨。看看歷史,使人明智;看看歷史,令人奮發。其實歷史並非離我們那麼遙遠,它可以與當今社會融會貫通,讓我們後人少走彎路,指導我們沿着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

作者吳涵碧女士花了21年的心血,憑着21年的執着,終於完成了這項如英雄事蹟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為了我們小讀者的特殊需求,吳姐姐對那些就連大人也要抓耳撓腮的古代文化知識,以講故事的口吻做出簡潔易懂甚至是生動有趣的講述。為了吸引我們小讀者,吳姐姐精心策劃,描繪事物時,氣勢豪邁;發揮議論時,一針見血。還記得我剛從爸爸手裏拿到這本書時的不情不願,但現在早已被愛不釋手所取代了。

吳姐姐在書中一再展示了專制社會所造就的苦難,指了受迫害者固然失去生命,但最高權力者皇帝,也不能成為其中的勝者;當秦檜狡計得逞時,吳姐姐教誨讀者,歷史的評判從來都是公正公平的,壞人終將被釘在恥辱柱上;當岳飛含冤負屈,死於風波亭時,吳姐姐更是充滿感情地告誡讀者,中國人不以最終的成敗論英雄,而是重視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奮鬥精神與節操。這樣的論言,穿行於文中,皆自然流露,不但見解鮮明而且親切可感,更給我們以人格的指引。

一睹為快之餘,我們更要記住吳姐姐的話:讓我們“認認真真、死心塌地”地愛中國,讓我們牢牢相信,“作為中國人是頂頂光榮的事”,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是中國的孩子,我們要為中國爭氣!”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8

一本好書,不像是一條小溪,只有水,沒有魚和水藻;一本好書,像一片大海,永不停息地流淌,波浪滔滔的海里物產豐富、景色奇異……

《開啟智慧的歷史故事》就是一本好書,它像一個無聲的老師,給我講述了許多歷史上有教育意義的名人故事;它又像一個熟悉的夥伴,伴隨着我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日子。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叫《海倫·凱勒的聾啞世界》。它講述了美國女孩海倫·凱勒,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失去了看、聽、説的能力,使她的世界變成了一片黑暗。但是她沒有被這一切所打倒,在莎莉文老師的耐心教導幫助下,她克服種種困難,憑着自己頑強的意志,終於學會了用嘴“説話”、用手指“聽話”,而且還完成了大學學業,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

海倫一個弱小的女孩,面對又聾又啞又瞎的現實,沒有害怕,沒有屈服,靠着正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靠着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光明的追求,藉助自己的雙手看到了美麗的世界,聽到了絢彩的世界……

讀完海倫的故事,我非常震動,她讓我明白了:困境是檢驗一個人耐力的試金石,困境鑄就人的才能。在困境中學會改變自己,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想一步登天或急於求成,只有點點滴滴地努力和堅持不斷地前進,才能走向成功。

再看看自己,不知要比海倫幸福多少倍,可是我又做的怎麼樣呢?在學習中,我總是缺少恆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止步不前,輕易放棄。今後,我一定要向海倫學習,學習她擁有一顆積極、樂觀、向上的心;學習她頑強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好書伴我成長,我在書海中汲取知識,我在知識中快樂成長。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19

寒假中,我閲讀了《中外歷史故事》這本書。書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傳奇軼事,例如“夏完淳巧罵叛徒”“于謙保衞京城”“張作霖手黑”等等,但讀完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在他投江前,他對漁夫説:“我聽説,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塵。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呢?”寥寥數語,卻表露出了屈原的錚錚傲骨!在他的眼中:祖國重於生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讀書時也會想,屈原幹嘛要投江呢?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只不過國家淪陷了,如果去另投明主,不是一樣可以身居高位嗎?還可以為後世留下更多的佳作呢!可是,讀了他的《懷沙》之後,我明白了:德如名香,碎之益烈。屈原是要以他寶貴的生命,來警示後人,什麼是愛國!

什麼叫愛國?愛國,就是對我們的父母之邦,懷着深深地眷念,深切的關注。危機四伏時,捐軀國難,視死如歸是愛國;百廢待興之時,獻身建設,無堅不摧,更是愛國!因此,我們作為中國人民的一份子,無論是麗日晴空,國家處於坦途,還是陰雲密佈,國家遇到什麼逆境我們對組國的愛都應堅貞不渝。

培根曾説:“讀史使人明智。”丹可磨,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人可死,而不可滅其國。讀過《中外歷史故事》我對祖國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層。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0

7歲生日那天,畢阿姨送給我一套書——《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我非常高興。因為對於這本書,我並不陌生。從一年級起,我們的班主任王老師就經常用這本書裏的故事教育我們。

自從有了這本書,我每天放學回家,做完功課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它。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劉邦項羽楚漢爭霸;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抗擊匈奴;從三國之亂到隋唐統一;從兩宋衰亡到元朝興起;從紅巾軍起義到海瑞罷官,吳姐姐用一個個故事把歷史前後貫通起來,形成了一部規模頗大的中國通史。

當我讀到漢朝部分時,我彷彿看到了愛民如子的漢武帝,馳騁疆場,抗擊匈奴。我更佩服張騫鍥而不捨的精神,因為他,才有了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絲稠之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當吟誦起這首詞,我就想起了蘇軾。因為這套書,我又對蘇軾有了更多的瞭解。我不僅喜歡他的才華,更喜歡他的幽默風趣。他和好友的“三白飯”和“三毛飯”的故事,每每想起都讓我笑得肚子疼。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這套書,不僅讓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故事,還讓我知曉了中國各個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從弱小到強大,從強大變成弱小,再從弱小直至滅亡,幾乎每個朝代的興旺和弱小都取決於當時統治的君主。

這套書中的英雄豪傑更是數不勝數:誓死不降,寧願十九年牧羊的蘇武;心繫國家,以死明志的屈原;抗擊金兵,精忠報國的岳飛;率領戚家軍,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勇氣讓我佩服不已。每逢讀到這些,我就深深懂得吳姐姐的話:我們要愛自己的祖國,無論身在何處。作為中國的孩子,我們要為中國爭氣!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1

首先摘抄一些徐祥貴的《歷史的天空》中一些好詞好句:

你要記住,軍旅之事,膽氣為先;壯膽之道,技藝為先。技湛則膽壯——也就是常言説的藝高人膽大,膽壯則兵強。你如今身為抗日軍人,軍人要有一股豪氣,既然報國,生死自然置之度外,大丈夫生當人傑,死做鬼雄。有此膽氣,練兵習武概無畏懼。砍頭只作風吹帽,世上豈有可怕之事?這樣的軍人,才是真的軍人。

國破何以談家,家破命何足惜?

樑大牙你要記住一條,你要依靠組織,組織是由人組成的,革命是由人進行的。沒有了人,一切都是辦不到的。要學會團結人,掌握人,控制人,使用人。做到這幾條,工作就好開展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革命是政治,政治是暴力行動,而書生氣是不能成大事的啊,這個道理你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呢?

再厲害的女人也鬥不過一個情字。

以史為鑑,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六韜-論將》説將有五材:勇、智、仁、信、忠,此仁此信此忠乃是施於部屬袍澤。五材之中獨無“義”,君子與非君子之戰乃你死我活,“義”乃亂軍之物,義不掌兵乃千年古訓,以義之心度非義之腹,豈有不被暗算之理!

辨別一個人是不是愛上了另一個人,只看一點就行,那就是看他會不會為他擔憂為他心跳。

不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那個革命就是假的。

胸中小不平,可以以酒消之;世上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

愛情和喜歡確實不是一回事,喜歡一個女人,就想要他,想佔有她,要她伺候你服從你;愛一個人,老想護着她,捧着她,不能看她受委屈,不能看她作難,更不能看她吃苦,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她。

什麼叫得過且過?這也是戰術手段。把日子過舒坦了,就是保存自己,只有先保存了自己,有了出頭之日,才能消滅敵人。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2

《歷史的刀鋒》內容概要:本書從改變歷史的角度,選取古代社會在歷史轉折關頭對中國哲學、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十一位典型代表人物,將他們還原於當時複雜紛紜的歷史舞台,置放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與廣闊的歷史空間,以西來的啟蒙思想為參照,用現代人的全新意識,進行多側面、全方位的觀照與比較、透視與研究、描述與反思。從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歷史偶然中尋出不可逆轉的必然規律,把握歷史脈搏與發展線索,勾勒出一幅中國歷史發展的斑斕圖景……

《歷史的刀鋒》不是學術論著,它是一部雅俗共賞的系列文化歷史散文集,適合於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水平稍低的讀者可以瞭解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獲得一定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文化較高的讀者則可領悟藴涵其中的思想,對中國歷史怎樣一步步從遠古走到今天,神祕莫測的“上帝之手”如何撥動歷史的轉盤,從而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命運等重大命題,獲得較為明晰的認識與啟發……

歷史“活”在我們置身的現實之中,現實便是歷史的濃縮與延伸。歷史積澱的成果是文化,文化賦予人類語言、習俗、信仰、工具等方面的行為方式與生活內容。也就是説,我們從歷史脱胎而來,自第一聲長啼開始,就有一雙看不見的“上帝之手”在某種程度上規範了我們的人生。因此,那已然消逝的每一歷史階段,都包藴着相當密集而豐富的信息與內涵,這些信息與內涵對於我們今天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3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林漢達先生編寫的《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它不僅幫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更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的悠久。

這本書有許多好的詞語,如: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學萬人敵等。這些詞語充分體現出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體現了朋友間的深厚友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學萬人敵”這個故事了。

“學萬人敵”講的是秦朝時楚人項梁想要復興楚國,但是秦朝太強大了。他見自己的侄兒項羽從小挺聰明,就親自教他讀書,但是項羽學了沒幾天就不願意再讀下去。項梁見項羽學文的不行,就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點又扔下了。項梁氣壞了,直接當面批評項羽,項羽卻有他自己的想法。項羽説:“書讀好了,只不過記錄自己的姓名。劍學好了,也不過跟人家對打,有什麼了不起?我要學就要學一種真本領,能敵得過成千上萬人(文言文叫萬人敵),那才有意思。”

這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從書中,我明白了學習就要學有用的,不能半途而廢,這樣才能成功。

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都在教育着我。隨着一個個故事的閲讀,我彷彿穿越到了古代,看見了大思想家孔子,失敗的楚霸王項羽,統一全國的秦始皇嬴政等。這一個個大人物的英雄事蹟,令我感動。

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今後我要多讀像《中國歷史故事集》這一類史書,長大以後做一個睿智理智的男人。通過讀《中國歷史故事集》,我發現偉大人物身上具有優秀的品質:善良、勤奮、智慧、勇敢、堅韌。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激發和鼓舞了後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4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迷上了書。書就像一塊磁鐵把我緊緊地吸引住了。正如蘇聯作家高爾基説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套歷史書,名叫《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一共有15冊。我已經讀完了第一之五冊。這本書主要講從遠古到前207年的歷史故事。本書共有68個歷史故事。歷史,彷彿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面明鏡,讓我們看到前輩的豐功偉績,看到當時社會風雲的種種教誨。看看歷史,使人明智。其實歷史並非那麼遙遠,它可以與當今社會融會貫通,讓我們少走彎路,指導我們前行。

書中的歷史故事太精彩、太豐富了,讓我愛不釋手。從開天闢地開始,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佩服管仲、孟子、藺相如、張良、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物的智慧,我同樣也欣賞程嬰、荊軻、田橫等英雄人物的氣概。愛民如子的漢武帝,至聖先師——孔子。歷史上還有不少壞人,如殘忍的紂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陰險的龐涓、春秋五霸、籃臉盧杞等。

歷史是多麼的滄桑!但從滄桑中,我們也能找出一些規律來:每個國家的開始都是弱小的,但是經過賢明君主的治理,便逐漸強大起來,隨着國家的逐漸強大,許多君主逐漸驕傲起來,疏遠賢臣,親近小人,最後國家由強大漸漸衰落,最後走向滅亡。新的王朝就取而代之,並又逐漸強大,逐漸弱小,最後又滅亡了……

讀了《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使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因人的身份而鄙視或仰慕某人,要親近賢臣,明辨是非,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5

在寒假裏,我讀了一套具有歷史特色的書,講述的是古代歷史發生的大事,許多故事耳熟能詳。

《上下五千年》先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到炎帝,黃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劉邦項羽,到三國,最後到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悠久,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瞭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未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

在這262個故事裏面百裏挑一,我最喜歡其中的王允計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惡霸,他亂砍亂殺,還搶奪百姓們的錢糧。那些被他殺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搶奪來的糧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邊有一個乾兒子,他力氣特別大,射箭騎馬的武藝,十分高強,他就是呂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帶着呂布,做他的保鏢,大臣們看呂布在身邊,沒有機會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卻想到了一個計謀,雖然呂布是董卓的乾兒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呂布,呂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過去,呂布十分氣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見時機成熟,王允提出了殺董卓的計謀,呂布決定跟王允一起幹,董卓進長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車,呂布舉起長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興高采烈,把自己的錢拿去買大魚大肉,慶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許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鞠躬盡瘁,有勇有謀的人,他還是個十傳百,百傳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讚美了古代人的勤勞與智慧,也讚美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看看這本書吧,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令你回味無窮。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6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的歷史,讓我們在歷史盛衰中吸取教訓,做到知史達變,鑑之往來。我便翻開《中國歷史故事集》,學習那些偉人,在每一篇失敗的故事當中吸取教訓。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書籍,裏面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個四字詞的小標題,如:千金一笑、一嗚驚人、寧死不屈……

讓我最難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義”大旗》這篇故事。這篇故事主要是講秦穆公要做霸主,齊國的國君還由宋襄公來立,楚國和鄭國反對,宋襄公決定先出去征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楚國立馬對付宋國。宋襄公一心認為空講“仁義”就可以當霸主,處處讓着楚國,講“仁義”。結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陽。

我覺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處必然最好。但是,如果當你決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來,打個勝仗;如果當你決定了和平共處,就要講“仁義”。照宋襄公的講仁義的打仗,是不可贏的,因為兩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話我很贊同:“要打仗必須利用一切的辦法打擊敵人,消滅敵人。如果怕打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髮蒼白的就不抓他,那還不如讓他抓去!”

當今社會竟爭激烈,假如你要面試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選了朋友不高興,那還不如不工作。我覺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東西,就要想辦法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任務!

我們不能學習宋襄公的觀點,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想方設法地爭取到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7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寫的,它説的是魏國、吳國、蜀國這三個國家爭霸天下的故事。

蜀國的人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諸葛亮、徐庶、龐統等。吳國的人有孫權、周瑜、魯肅、黃蓋等。魏國的有曹操、夏侯淵、夏侯惇、司馬懿等。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諸葛亮非常聰明,蜀國就是靠諸葛亮才打了很多場勝仗;劉備非常愛護百姓;關羽很勇敢,有一次他中了毒箭,請華佗來治病,華佗説要刮骨療毒,結果關羽還笑着下棋;張飛很勇猛,他在長阪坡大喊一聲:“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把曹操的軍隊嚇的連連後退好幾裏;趙雲非常厲害,趙雲在長阪坡被曹操圍攻的時候,他把曹操的五十員大將殺了,殺出了一條血路衝了出去。

三國演義有一百二十回,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那一回,草船借箭講的是蜀國和吳國聯合,派諸葛亮當使者,周瑜很嫉妒諸葛亮,就想難倒他。於是,周瑜就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回答説:“用弓箭。”周瑜説:“好,那你十日之內幫我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説:“不用十天,三天就夠了,我願意立下軍令狀。”第一天過去了,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過了,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夜裏,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船,諸葛亮讓士兵在船的兩側插上草把子,向曹營前進,曹營的將領叫士兵射箭,結果船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讓船開回去,周瑜正好派士兵來搬箭,魯肅見到周瑜,就把經過告訴了他。周瑜想: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非常喜歡它。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8

記得嗎?那揮灑血汗的英雄們。記得嗎?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經歷。記得嗎?那可恨的敵人們。

要銘記,我們的祖國有一段屈辱的歷史和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英雄們。

1937年12月13日,濃濃的屍臭和血腥瀰漫了南京城,黑暗與死亡籠罩着驚慌失措的人們。難民們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聲,驚叫聲和那一雙雙失神的眼睛,飽受摧殘的憔悴的面容,更給這城市增添了幾分恐慌。

那是一場中華民族遭受的浩劫。三十萬呀!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有人曾計算過,三十萬的死亡名單三天三夜都數不完,而日本侵略者竟然只用了六週的時間就殺死了我們三十萬的同胞。還有兩個日本軍官比賽誰先殺滿一百個中國人,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一小批倖存者,這些倖存者的倖存並不是因為日軍的憐憫,而是有一羣以拉貝為首的歐美人擋在了中國同胞的面前,救下了他們。

過去,我們的歷史是屈辱的,可放眼現在,歷史的風吹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們中國不再落後,不再任人宰割,我們中國人站起來了!我們多少次讓別的國家的人刮目相看,為的就是告訴別人中國人站起來了!

我們要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因為我們要從歷史上反思現在,從中吸取教訓,更好的應對未來,不要重蹈覆轍。

我們緬懷先烈,我們銘記歷史。忘記了歷史,就意味着背叛。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註定沒有出路。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底藴的民族,註定沒有堅強的脊樑。我們謹記歷史的教訓,我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民族道路上團結一致,勇往直前!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29

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儀式已經過去,至今仍歷歷在目。抗戰英雄老兵和新一代中國士兵,那一句句“為國爭光,為人民服務”,道出綿綿不絕的自豪。

70年回首,那段悲愴的歷史,中國,貧瘠、落後;國人,愚昧、懦弱、麻木,被人笑作“東亞病夫”。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帝國主義企圖將中國變為殖民地。僅是南京大屠一殺,就有30多萬中國人,死在列強刀口下。重慶大轟炸,南橋寺大屠一殺,衢州細菌戰……帝國主義用中國的火藥發明,嘲笑了我們的大刀長槍。但,曾經的英雄們奮起反抗,義無反顧,為國捐軀,是如此慷慨激昂,只要一聲號角,就前赴後繼,無暇生死,何等大義凜然。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去敬畏這段歷史。在那個年代,人們記憶裏深埋着最原始、最基礎的一愛一與責任,所以他們奮勇殺敵,馬革裹一屍一。而今社會裏的新鮮血液扎堆在“好漢坡”遊玩,“偽裝者”被奉為良心抗日神劇,簡直自欺欺人。正如陳秋實在《我是演説家》裏講的那樣:“中國拍抗日劇用的攝影機大都產自日本,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怨恨這段歷史?”

於我看來,歷史只不過是過去的紀實,無需義憤填膺,更不用耿耿於懷,敞開心胸安然接受,並吸取弱肉強食,落後必捱打的教訓,着眼於眼前學業,紮實打好基礎,也需多接觸周圍事物掌握常識。閒時外出 遊歷開闊眼界,忙時一一抽一一出一份報紙關心實事。

真正的一愛一國不是單單瞭解一段歷史,也不是看了幾集抗日劇,而是要努力學一習一技術,與時俱進,即使亂世之中依舊能成為中流砥柱。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30

暑假裏,我讀了一套《歷史穿越報》,一共八本,講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八個皇帝。我最喜歡的是《乞丐天子朱元璋》這一本。這本書講了朱元璋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講了他怎麼從一個小混混和尚一步步當上明朝開國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呢?元朝末年,國家發生了兩個毀滅性的災難:一是黃河決堤,二是淮河兩岸發生了旱災和瘟疫。朝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只好自尋生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爆發了,朱元璋就是在這個時候參加了起義軍,之後,他一步步發展,最後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到底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呢?這本書介紹了他很多故事,我想朱元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皇帝呢。看了這本書,我又查找了一些資料,我認為朱元璋還算是一個好皇帝。

首先,他完全統一了中國。通過20多年的作戰,朱元璋最終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其次,他大力發展經濟。特別是增加了土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同時還大興水利,發展商業。第三,他長期進行反腐。由於朱元璋出身貧寒,對貪官恨之入骨,採取了很多反對貪官的政策,所以在明朝歷史上沒有出現大的貪官。第四,他大力興辦教育。朱元璋雖然自己沒什麼知識,但他當了皇帝以後卻採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撥學官,為治理國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特別喜歡《歷史穿越報》這套書,我要利用業餘時間多看一些歷史書,既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讓我從這些歷史人物上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勤奮、刻苦、踏實、誠信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80l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