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芳華》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芳華》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芳華》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芳華》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芳華》讀後感1

原諒我的後知後覺,現在才讀完《芳華》。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有什麼熱鬧的事,我總是會等人羣散開之後才會前去看看。我不喜歡熱鬧,不喜歡擁擠。

劉峯死了,他終於解脱了,彷彿他活着就是為了拯救別人,他習慣了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卻不被善待的人。其他文工團曾經的花朵,他們都離婚成單身了,心裏有點高興。小曼,還會帶着思念繼續活着。我看完小説以後,我最大的感觸是,當她們老了的時候,總是會一遍遍談起在文工團芳華時代的趣事、糗事,一遍遍的回憶加自我解讀,記憶活了,每次都不一樣。或許她們現在覺得之前做的特別荒唐,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芳華里,似乎都是這麼稀裏糊塗,做着長大後看着不靠譜的事情。如果,每個階段都那麼理智,都那麼正確,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回憶什麼,我們談論什麼?是的,曾將堅持的,現在覺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每當想起自己芳華時代,也會覺得滑稽、羞澀,但是一點都不會後悔。我想到了男人和女人。一個男人當他是個窮小子的時候,他會為你排很長的隊只為買一杯你喜歡的奶茶,他會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用胳膊為你擋住擁擠的人羣,他會在過馬路的時候牽着你的手讓你走在左邊,他會記得你的例假為你沏一杯紅糖水,他會陪你逛街吃小吃。

他會喜歡你卻不敢靠近你,遠遠地疼着你,因為男人的自信來自於金錢,當他看到別人開着豪車,自己只能和你擠公交車的時候,他不自信了,他愛的卑微而温暖。男人後來有錢了,他認識了形形色色的女人,突然覺得被伺候、奉承,感覺那麼好,他自信了。他給她錢,讓她去買喜歡的東西。他自以為的這就是給她的最好的幸福。突然覺得有些難過,為什麼愛情不能那麼純粹,無所求又有所求。求一顆始終如一的純粹的心。劉峯愛了林丁丁一輩子,或許當他離開文工團的時候就不愛了,可他固執不敢去愛別人。何小曼(沈小曼)愛了劉峯一輩子,可是一直沒有開口。就這樣,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就成了活的記憶。那些順風順水、所謂正確的事似乎不被記憶識別。

《芳華》不是讓我們捨棄善良,而是更善於去識別善良,去善待善良。因為覺得可惜才會珍惜。珍惜身邊每個善良的人。

《芳華》讀後感2

“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也永遠不會忘記。”合上這本書,這句話便一直在我心裏亂竄。讀嚴歌苓的這本小説,靈魂彷彿也隨着那縈繞在耳的句子飛回了上世紀七十年代。

《芳華》用深情講訴一個時代,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訴説着曾經的熱烈存在,而如今銷聲匿跡好像從未來過。看那場芳華散盡,有一點悵然若失,還有一點餘温在懷。

《芳華》是一部無法被輕易定義的作品。它温和又綿裏藏針,平淡卻令人心酸;它有關青春又太過冰冷沉重,它有關善意卻無法回報善意;它歌頌舊時代的純真又體現保守與如履薄冰,它歌頌平凡中的偉大卻飽含歧視與集體孤立。它關於文革,關於戰爭,關於年華和理想,關於感情和關懷,關於太短太短的時光和太多太多的遺憾。把它拍為電影的馮小剛説它是暖的,但它本質上還是一場悲劇。

芳華那年,是無私而又無奈的善意。劉峯無疑是善良的,他以一顆善良赤誠的心面對世人,他包容這個世界的冷漠和自私。他説:“善良從來都不是為了什麼回報,善良是發自內心的選擇。”主動吃破餃子,熬夜給兄弟做沙發,為別人放棄求學機會,這些如今或許稱得上“傻”的行為,他做起來卻是那麼自然流暢。但他的善意也是無奈的,它們並未得到應有的尊重與珍惜,甚至被輕視、被踐踏、被習以為常。社會總是對好人過分要求,正如《吸血鬼日記》所言:“為什麼不讓別人看見你善良的一面?因為如果他們看見了,就會期望我一直是善良的。”這並不是説要捨棄善良,而是要把握好一個度,過度氾濫的善良只會適得其反,為他人的私心犧牲自己的人生,不該且不值。

芳華那年,是深情而又涼薄的時代。在文革動亂的年代,悲哀,是人們對世界愛不起、恨不動的常態心情。説它深情,是説由時代牽引的理想主義和殘酷歷史下的温暖人心。無休止的革命與鬥爭無疑是荒謬的,但那種無邊的憧憬與淳樸的心境在光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可尋跡。七十年代的人對物質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追求,但卻有着極其強烈的光榮感和使命感。説它涼薄,是説舊時代刻薄的思想觀念和文革背景下的如履薄冰。那個年代的價值尺度是“品質”,當今社會的價值尺度是“貨幣”,其實我們很難用更可貴或更世俗來定義,因為它們背後的折算方式都是一樣的冰冷殘酷。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或許無法理解,為什麼劉峯對林丁丁一個情不自禁的擁抱,會被折算成“耍流氓”而罪不可赦,一時間千夫所指,他被批駁,被下放,他所有的光環與讚譽在那一刻消失殆盡。他在一夜之間聲名狼藉,忽然從一個活雷鋒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笑柄,走的那天除了何小萍竟無人相送。“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會格外勇敢,人羣會格外擁擠。”嚴歌苓如是寫道。

芳華那年,是平淡而又真摯的情感。我們總説那個年代的人單純,就是説他們的感情不摻雜質。無關名利,無關車房,沒有奢華的戲碼,沒有糖衣炮彈的套路,過去的愛情樸素卻真實動人。就像劉峯和何小萍之間,洗盡鉛華的他們依舊沒有故事,但那倆顆相似的靈魂卻越靠越近。一個人情話説得再動聽,若是不願意陪你走過這漫漫人生路,那他只是過客,而不是歸人。哪怕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銘心刻骨,但有個人時刻在你身邊相依為命,那種長相廝守才最令人羨慕。我也相信,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數年光陰逝去,消逝的不僅僅是一代年華。蕭穗子的話令人唏噓:“我忽然意識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帶給每個人的改變。”所以我還是願意相信,劉峯和何小萍是幸福的,儘管世界對他們不公,儘管他們都貧困潦倒,熱情不再,但他們善待世界,一如當初。

幸好我們都曾是少年。幸好我們都不再是少年。幸好我們曾善待這世界。幸好我們依舊善待這世界。幸好,無悔走過,芳華那年。

《芳華》讀後感3

小説《芳華》是我看了電影后,從同事那裏借來讀的。坦率地説,我不常讀小説,因為我一直認為這類書都是些閒書,消磨時光用的。或者也可以説,讀這類書純屬浪費時間。之所以找來讀一讀,是因為看了電影——大導演馮小剛的電影,好奇心驅使我想要知道,電影原著是什麼樣子?與電影有哪些不一樣?

説實話,書剛拿到手裏,我都不確定是否一定能看完,以至於讓它在辦公桌的抽屜裏靜靜地躺了半個月。直到前幾天,突然想起來,快該還了,只好拿回來家,或躺在牀上,或斜靠在沙發上,開始慢慢品讀。誰知越往後讀,越覺得好看,越想讀,甚至於最後那六、七十頁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讀完後仍意猶未盡。

説説電影《芳華》與小説《芳華》的不同吧。電影把那個時代拍得很唯美,比如:文工團裏揮汗如雨的排練,插科打諢的日常,還有最後感動電影院的臨別之情,一首送戰友賺足了觀眾的眼淚。甚至男女主人公的相貌都比小説裏寫的美得多。

看了電影的人都會得出幾乎一樣的結論——好人沒好報。男主人公劉峯,一個有熱情、樂於助人的大好人,好青年。

他長期免費為無父無母雙腿殘疾的男孩兒挑水,給快要結婚的戰友坐沙發,在團裏主動做修修補補的工作,連炊事班養的豬跑了,都找劉峯去捉。人們已經習慣在困難的時候“找劉峯”,打趣地叫他“雷又鋒”。這麼好的人,最後結局竟如此悲慘:受處分後的劉峯被下放到連隊,參加越南自衞反擊戰,執行任務時,被敵人伏擊而失去了右臂。轉業後窮困潦倒,做個小生意吧,還被城管沒收了賴以維持生計的三輪車。妻子嫌棄他跟別人跑了……電影演的他真夠慘的。但是這還不夠慘,小説裏的他更慘——他死了,得癌症死的。無兒無女無家庭的三無人員又得了癌症,想想該有多慘!幸好死時還有何小萍(原著裏叫何小曼)在身邊陪伴。

《芳華》讀後感4

工作的繁忙和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很難再認真讀一本完整的書,更別説一本已經“用精彩的熒幕化”加工過的書,也許是眾捧的輿論再一次點燃了我喜歡另闢蹊徑的風格,我緊趕時間,讀完了《芳華》。

書中主人公:劉峯是個不到一米七、熱心且倒黴的山東土包(角色選取的話我覺得“保安周濤”最合適),林丁丁是個林黛玉般嬌柔卻總藏心機的綠婊(當然是年輕時的迅哥),何小曼(電影中名字更改為何小萍)是一個黝黑嬌小的古怪小強(年輕時的國際章),而女配們郝淑雯的潑辣性感(這個角色倒是現在女演員們擅長的)以及文中“我”(要找個臉盲的)的敢説敢想和不食人間煙火。這麼一羣富有個性色彩的人物聚在一個壓抑的年代、一個枯燥的場所,之間發生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也是必然現象,佐之書裏三十年時間跨度之火一淬,一部多可喜又多可悲的欲揚先抑(亦或欲抑先揚)的小説就橫空出世。

嚴歌苓骨子裏是西化的,又生在中國最先進開放的上海,無論是作書文風還是文中的我(何穗子)都是一副——你隨意熱鬧,我自己過好的不屑情趣。山東人在這類作者(香蕉華僑、南方散文家等)的筆下已經成了——楞、窮、憨的代表,也怪我們山東自己不爭氣,近幾年出來的明星草帽姐、大衣哥都帶着這樣的“時尚”節奏,所以我一看到劉峯,再一看到林丁丁和何穗子,我失望的説為何總是脱不開這個固有的文學圈套。

故事非常簡單,文字一般蒼白,人物略有虛假,但讀完卻充滿戲劇和回味。我想了很久,嚴歌苓的《芳華》是何中能量讓如此多跟那個年代、那個藝術圈毫無瓜葛的讀者深陷其中?

讀者討論説《芳華》是欲揚先抑,然後按人物線層層剝離,讓我們看到劉峯一生的不幸流離,看到林丁丁自作孽不可活的愛恨遭遇,還有何小曼“范進”+“醜女無敵”的逆襲及發狂之旅,人物性格的反反覆覆,人物經歷的層層疊疊,終於在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後一錘定音——芳華已逝,往事如煙。文中那段唯一令人稱道的愛情:何小曼和劉峯的夕陽戀成了這本書唯一的温暖之處,在文中的結尾給這些歷經滄桑的文藝兵一個美好善終。

所以在這裏,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欲揚先抑。

我不愛好文藝,對前半部分的敍述提不起興趣,直到文章濃墨重彩的先到了何小曼及其父親的悲慘經歷,才戳中了我憤世嫉俗的脊樑,感悟到大家“寫人”手法的情感細膩,也讓我想到同樣戳中這段歷史痛點的“文革狂人”食指郭路生:“還不都是怪那個年代啊?你説這些好端端的'人,被那個時代無情的扔上去又拋下來,有人掙扎的爬起,有人就此沉淪,還有一大部分人變成了那個永遠叫不醒的裝睡人。”

電影總是要顧及藝術和票房,所以當看到電影裏的長腿黃軒和乾淨整潔的芭蕾宿舍時我慶幸自己是先閲讀的書,再欣賞的電影,我在電影裏更多的看到了美好和懷念,而書中更多的是遺憾和釋懷,關於那段芳華,在書中卻一點也不芳,可再不稀罕它它也是自己的唯一的那段青春啊,於是作者抱着愛恨交織的姿態去俯瞰這段歷史,畢竟出生在大上海的嚴歌苓不能因為喜怒沖淡了顏色,所以文風草草浮浮,敍述平平淡淡,矛盾一喜一悲。

所以在這裏,對待這本書,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矛盾體。

《芳華》讀後感5

讓人百感交集的一本書。還是第一次完整地讀完一本嚴歌苓的書。果然文字功底深厚,很多描寫,我都覺得很神來之筆。

對於書中的她/他們,第一感覺是羨慕,羨慕那麼深邃的,捆綁的,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芳華。無論如何,這段時光都是她/他們一生的回憶。有回憶,有痕跡總是好的。

同時很悲傷,悲傷於人的難以切割的腹黑和重口鑠金,積毀銷骨的能力。試問自己如果是林丁丁,會如何?會真的不同嗎?我想多半不會。丁丁對於“觸摸事件”的反應,應該説是正常的吧,在我看來。這樣一想,心中更是涼涼的。

同時很心疼劉峯,這麼美好的男孩子,樂於助人,堅毅執着,默默守護自己的感情,也勇於表達。他的好是點點滴滴壘起來的,卻一下了子轟然倒塌。這陰差陽錯的偏差,輕輕地刮落一張多米洛,淚奔……

同時很遺憾,主人公劉峯幫助了很多人,救贖了很多人,比如小曼,比如小慧。可是他沒有完成自我救贖。或許他認為那是自己對那份最真的,讓他丟了半條命的感情的堅守吧。可是我們旁觀者可以看到他的逃避和他自身的侷限性。難道不是嗎?縱然一切的劇情都如是發展,只要他能和他自己的女兒有一個更親密的父與女的關係,更負責地給女兒一些超出往家寄錢的一點點關愛。那麼即使媳婦跑了,他還是有個女兒的,可以有一個更舒心,幸福的晚年,哪怕還是死於癌症,會不會安詳些?如果,如果可以這樣,總是會讓人在一次次淚奔中,有個暖暖的笑容。

《芳華》讀後感6

作者的整個故事都是圍繞着劉峯發展的,唯一一個除劉峯外仔細描寫了成長經歷的人物就是何小嫚,可以從穗子多年後對待小嫚與丁丁的態度差別看出,她是喜歡小嫚的,儘管小嫚當年身上有着諸多小毛病,但作者因為她對劉峯的尊敬而愛她。在劉峯活着的時代,小嫚是唯一一個識得並且珍視劉峯善良的人。她彌補了作者無能為力的遺憾,以她自己微薄的能力,為良知為理性盡了自己的力,她代表着一個時代對劉峯微薄的彌補,讓人不那麼絕望的唯一一點彌補。

作品中最讓人感到壓抑的還是時代,在那個政治隨意控制那些年輕而不成熟的大腦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逃避開那些非理性的漩渦,無論你是否理智,最終都難以逃避那些激昂的紅色風暴。或許作品的意義就在於讓多年後的我們去更清醒地看到人性,看到政治鬥爭的可怕。無論是何種思想意識形態,一旦被國家拾起,冠以絕對正確,真理正義的名頭,便有可能變得可怕起來,它會吞噬其它思想,讓人們有話不敢説,當年那般激烈的非理性風潮或許在今日不會再發生,但類似的價值觀灌入,或許至今都沒有停止,正在以一種略微温和的方式潤物細無聲。

但我們這個時代畢竟進步了,我們有太多的渠道去豐富自己,太多的渠道去了解這個世界,讀史以明智,小説中的歷史也是一種歷史,有時候它會比寫在歷史書上的歷史更加真實,生動,殘酷,活靈活現。

那些年的芳華已逝,但作品依然可以向一代又一代人傾訴當年的故事,故事讓我們多一些思考和理性。但願我們再遇到身邊的"劉峯",能夠珍惜他,善待他,能夠讓他有一個不同的歸宿,也讓我們的心裏不留遺憾,或許這也是對作者最大的致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2xw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