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7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7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7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1

這幾天仔細的看了《完整的成長》,由於之前並沒有太多瞭解這本書的信息,所以看完後不禁驚歎。這是一本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闡述另一個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世界的好書。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這裏每個觀點都是真理。然而每個觀點在當今的教育中卻顯得那麼的陌生!

人類因為擁有了內在世界,因而擁有了智慧,並且也透過這個豐富的內在世界創造出來一個豐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來,有形的外在世界毫無疑問的佔據着我們的時間與空間。而內在世界的探索卻一度在生存的挑戰中被遺棄。我們的父母親沒有清晰的告訴過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如何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老師沒有能量懂得我們的內心世界,當然也無法引領我們的精神成長。

但今天,這個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從這個充滿物慾與競爭的外在世界逐漸轉向我們的內在。《阿凡達》現象的出現無疑默默的證實着這一切。那麼,《完整的成長》在這個時候出現無疑是盞明燈。它如同十年前的《愛和自由》,為我們嶄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與教育者由於對內在世界的陌生,而無法更徹底的領悟其中的意義,但我依舊堅定的相信這將是我們的必走之路。正如愛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與今天的影響一樣,這是一個深遠的影響!對於父母與教育者來説,瞭解內在世界不僅是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為了透過了解自己的內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狀態。

當然,瞭解這個新世界,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有勇氣、有好奇心,還需要一份持久與耐心。跟隨着孫老師,跟隨着愛和自由,這些年很艱難,但我卻在這個新世界中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自己,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時間,我將願意與所有的父母與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長》帶給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2

假期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穫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造“自我”,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着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於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後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級男孩兒的最愛——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夾卷子的小夾子嗎?有什麼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創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和遊戲。幾乎每一樣遊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遊戲、自主運用身體。就那孩子們喜歡的躲避球來説,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了怎麼辦、比賽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着自己,張揚着終於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悦。對他們來説,身體自由了,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着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3

利用假期時間,把孩子從他姥姥家接回來,自己照看了幾天,同時也細細品讀了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對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頗多……

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體會到了一個孩子看世界的視角,有了一個奇妙的經歷,每時每刻每頁,都有新的驚喜,原來孩子的世界是這樣。

總感覺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種力量,讓他一會兒也閒不下來,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來,坐下來,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餓了,才嚎出不耐煩的叫聲,來表達他的不滿。看了書中一個小例子,我會心的笑了,原來天下的孩子都一樣呀。例子是這樣的:

有一次一個長輩問我:“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模仿一個4歲孩子一天的活動,他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接着説,“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個早晨。他彎腰我就彎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遠我就跑多遠……最後我累得都不能動彈了,但他什麼事都沒有,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

原來,兒童在開始發現自己的身體,探索、開發自己的身體的時候,也和成人一樣着迷,也會充滿挑戰和探險精神。當身體的一種功能被喚醒,兒童就會盡情地重複使用,反覆練習,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會躺下。

同時,兒童的生命特質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説,對於兒童,身體就是認知、是感覺、是情緒、是心理、是精神,他們是一體的,並通過身體的活動來體現渾然一體……當兒童在做某種身體活動時,他不僅在發現和探索身體,也在用身體的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必須從對生命的真正瞭解開始,這也許會使我們更驚喜地發現兒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4

跟隨敍事者團隊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裏面一句話讓我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正確的人,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的,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現在的家長是在比賽着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試想,一個沒有玩過水,沒有玩過沙,沒有登過山,沒有看見過五彩繽紛的植物蔬菜,沒有領略過大自然四季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遊戲過,沒有抬頭看過星星月亮,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能是幸福快樂的嗎?

孫瑞雪老師説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創造自己的“教育”過程。作為家長,有責任學習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長為一個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合一的人。經由一斑可窺見一豹,我們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的粗淺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們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什麼!也經由此而深刻認識到我們每天與孩子的'相處,都在孩子的內在世界裏發生着什麼!這是一堂父母們必修的成長課題!自我的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兒童正在形成這個核心,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成為自己”。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你的生命狀態是怎麼樣,核心就是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感,而這些絕不取決於你所獲得的榮譽、金錢、地位,也不取決於誰給了你榮耀、關注或者愛,更不取決於你站在一個怎樣的平台上。

教育當是創造人自身的事業,而基礎教育更當是創建人自身之基礎的事業,那是一種至深基礎和無限高遠的事業,但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真正的重視。才高志遠的人們遠離着基礎教育,人們不願去造就人而更願意去製造物。

教育,如果我們還繼續用這個詞的話,應該賦予怎麼樣的新內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師説,“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壞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師説:“我終於相信,兒童是自己成長的。”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5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的職業就是和學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這樣那樣的孩子。最讓我們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穩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時刻,哪一句話會刺激到他,然後發生我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承受的後果。這樣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時候有特殊經歷的,可能這些特殊經歷在小學階段沒有顯現出來,隨着孩子的成長,逐漸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開始逐漸成型,再加上中學的學業壓力明顯比小學大,家長已經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習慣維持之前的平衡,於是,有些問題開始爆發出來。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想幫助他們,首先就得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瞭解他這樣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長溝通,雖然我們學習過兒童心理的相關知識,也在閲讀,但是我們終究不是專業人士,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希望作為教師的我們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6

在麗達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穫大於經濟的收穫,感謝有這樣一個空間,彙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謝在我對兒子成長過程迷惑時,有一位伽友為我介紹了這樣一本書——《完整的成長》,不僅幫助我更好的給兒子一個成長環境,也幫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視我的童年並更好的讓自己成長。

我們成年人選擇靈脩或選擇信仰或選擇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數人是因為心靈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數人是為了更高一層的精神。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修來修去,仍然迷惑,控制來控制去,感覺壓抑,當看過這本書以後,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一直都沒有長成熟,長成熟的只是一個軀殼,我們的內在世界: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沒有很好的成長。

沒能很好的成長,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弱小的時候,被比我們強大的人給剝奪了。常常聽到大人不讓孩子哭,不讓孩子鬧,不讓孩子這樣,那樣,卻沒有很細心的奈心的關注一下,孩子心裏在想什麼?他們想認知什麼,感覺什麼?

今天還聽到爺爺奶奶,為了孩子順從他們的心意,而恐嚇他,如果你要哭,爺爺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媽媽,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帶別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嚇中,在他需要照顧的年齡,那麼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為了討好大人的心意,去做違背自我的事,那我們小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更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了自我,會變成或倔強,或脆弱,或強勢。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內在,我們發現的應該是這樣:我們有時是情緒的,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思維的,有時是心理的,有時是精神的……由於我們反它們看成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它們便學步豐統治我們。

所以,一會兒我們被情緒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心理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頭腦控制了……就像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時我們被別人控制了,有時我們控制了別人,有時被外在的環境控制了……內在也有着“權力鬥爭”。

我們的內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政變”、“篡奪王位”,這就是我們內在的掙扎和焦慮。”摘自《完整的成長》271頁

我們的身體裏真的會有很多個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覺的到,出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糾結,矛盾,痛苦,難過,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情緒卻又找不到出口,於是只能把自己變的情緒化,因為內心的事情,可能牽連到一個和這個事無關的事情上,常常會想別人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了,會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內心怎麼了?

沒有誕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馴化成長,只是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個“小我”,小我就是我們不自覺得在處事説話的時候,會反射出生命中某個人的影子,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師,或在你成長中侵入你精神裏的一些人。

“由於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馴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時刻感應着外在的變換。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鏡子:外在的讚美,小我就倍感有價值;(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人拍馬屁)外在貶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點別人對我們的否定,就會燃起內心的怒火或難過)外在風雲變幻,小我的情緒、感覺、心理、念頭也變化無常……

你永遠是外在的反應,你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價值感。想想我們成人,想想我們面對每一種關係時內在的變幻無常和動盪,我們自主、獨立、定力的如如不動空間依賴什麼?我們的喜悦、幸福依賴什麼?我們的尊嚴和價值感空間依賴什麼?我們空間是誰?”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來,那樣,我們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就會是安寧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諧的。我們的靈脩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顯現出來。

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成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內在的力量和愛。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7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這是要強調明確的一個觀念。

完整的成長,是指兒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藉助於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領,通過生命年齡的不同階段,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是這一生命系統的中心。這個創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個完整成長的過程。

兒童需要在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環境中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長為完整的人。但是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事實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長被打斷,精神成長停滯。心理的治療便把阻壓到潛意識的成長提升到意識層面,進一步打通梳理獲得成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打開感覺到通道,用心覺察也會幸運的再次啟動成長。

讀《完整的成長》之前,我認為閲讀這本書我會獲得對教育的一些經驗,更多可能是對兒童教育的一些具體理念和方法。讀完此書我發現我的收穫不止於此,更多的是對自身成長的一個對比和反思,打開了些感覺和覺察的通道,以抽離的狀態看自己的情緒變化,看自己對待事件的狀態,觀察自己,感知自己。讓感覺流動,使成長中被阻礙地情緒感知和宣泄流動起來。

因着我對自己成長的覺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讓兒童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充分的感知,給他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自己創造自己,完整的成長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確應該成為成長的核心,也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兒童實際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認識到不到這個問題,還有很多人趨於社會的壓力違背自己的教育理念,過早的剝奪孩子感知的權力,強迫孩子認知。像是現在國家一再要求不得讓孩子過早寫字,可是很多幼兒園還是迫於家長的需求和社會競爭的壓力,巧妙地躲過檢查,違規的教授孩子讀寫,採用殺雞取卵的方式育人,只侷限於短期利益而不顧孩子的長遠發展,因着高考的壓力,部分家長也是配合這樣的行為。而內在成長被剝奪,孩子的精神成長受阻,後期會出現種種家長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明所以家長一籌莫展,卻又尋不到根源。

一個小學各項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一直忙於在各個興趣班中穿梭,沒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對一切失去了興趣,瘋狂的玩,作業拖着不完成。家長想盡了方法都不奏效,強迫她坐在作業前也是愣神的。這個女孩子極有可能是感覺成長被剝奪,被家長強迫進入了認知階段,主動成長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9個月的小外甥,一聽到手機鈴聲響,一看到別人拿手機,他就開始咿呀哇啦大聲叫,小妹説他是在模仿別人打電話。並沒有人教他,他還不會説話,看着也聽不懂大人説的話。可是他就是學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嬰兒的學習力,確切的説是感知力。

6歲女孩林林按照老師教的舞蹈動作認真排練,3歲的東東也跟着跳,但是他無法按照順序做出規範的動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東東做不到,林林氣的大哭,説是東東弟弟破壞了排練表演,東東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臉茫然。林林內心你的秩序被破壞所以很難過,而東東還無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動。哭過之後,林林去到另一個房間繼續跳,而東東開啟了自嗨模式,亂跳一氣。林林認識到東東弟弟無法按照要求做出動作,她原諒了弟弟並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擾的方法。林林和東東都在活動中感知、體驗成長,並且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他們在學習着如何和諧相處。

《完整的成長》為我解開了很多兒童行為的謎底,也讓我認識到精神成長的重要性,更確定了應該讓兒童在感知中學習,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過早的進行抽象認知,阻礙兒童感覺的流動,讓兒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覺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長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elr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