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通用5篇)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和自由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通用5篇)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1

愛,是包容。他要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孩子的一切錯誤與失敗,接納他們所有的創造與破壞。

愛,要不忘初心,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在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自我蜕變,完成生命的自我創造!

愛,是理解與尊重。正如孫瑞雪在他的《愛和自由》中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她用“仰視”一詞將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推向至高無上的境界。

愛,是相信。相信我們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是有能力成長的,是比我們更強大的!

愛,是平等。我們沒有權利命令與干涉,即便是我們的孩子。從他生命誕生的那一天起他與我們就是平等的,他有獨立的人格與思想,而不是附屬於某個生命。要嘗試着蹲下來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讓孩子仰視我們,請相信我們的每一個或好或壞的舉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影響。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成長的一切”,無論你知不知道什麼是愛,它就那樣簡單而又複雜的存在。我沒有更多的財富留給我摯愛的尚尚,我這一生唯一能給予他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

《愛和自由》讀下來,沒有第一次那麼費力,邊讀邊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讀下來,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一方面與他人分享,一方面見證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如果你不嚴謹和科學,你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輩子。為什麼説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是幼兒教師呢?有一個朋友説:”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國際上幼兒園教師在最賺錢的職業排位上位居第三。“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牙科大夫比較掙錢,律師比較掙錢,實際上在國外幼兒教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畢業直接就去帶孩子。人們把最優秀的人放到了幼兒教育上,是因為零到六歲決定人的一生。”

最初認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種謀生的方式,在卡迪亞從事三年幼兒教育事業後,發現它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一種成長方式。怎樣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亞工作,感覺自己是永遠且完全被接納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認且不接納的)但仍被卡迪亞接納。

自己也願意不斷地完善自我,追隨幼兒園成長的步伐,從內心真正地順從。而且工作中時常會反思,當發現自己狀態不夠好,處理問題不夠那麼有愛時就會反問自己“愛在哪兒?”工作中的困惑是由於不理解產生時反問自己“理解在哪兒?”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3

孫瑞雪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也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愛與自由》就是她幼兒教育的演講錄。

在翻開書的第一頁,有這樣一段話“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悦地成長,成為心裏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能讓千萬個父母心靈受到震撼,我不禁想,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大魔力嗎?等慢慢開始瞭解、閲讀這本書,我才發現心靈的確受到了撼動。

這本書大多都是圍繞着“愛”而進行的,裏面的實例有很多都是貼近我們中國家庭生活的。也有很多是我們經常出現,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個孩子成績優秀,家長就會説:“老師,多謝你對我孩子的辛勤培育,他才會這樣出色。”當我們聽了這樣的話心裏總是美滋滋的,你看這孩子這麼出色是我努力的結果。其實不然,你只是幫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過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給與他最大的幫助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卻在關鍵的時刻愛過他、喚醒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其實,成人還喜歡把孩子的成果歸功於父母,總是喜歡説:“你有今天,可以順利的考上大學都是功勞!”……實際上這是孩子自身的素質。是孩子自己在訓練過程中體驗、經歷而獲得的成功。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4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鍾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着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係,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並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用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後,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當時不是很明白,怎麼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入園時也得到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説,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麼他的脾氣這麼大,媽媽也大惑不解。看了這本《愛和自由》後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説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經逗。大多數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於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後,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看了這本書後,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讚美的眼光看着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後,欣賞、讚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説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穫,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閲學習的!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5

這本書表達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因為愛孩子,而付諸行動上的,如何愛。包括讓孩子在合理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尊重孩子,讓他學會獨立思考、行動。

1、合理的自由:這本書並非説一定要讓孩子為所欲為,它仍然是有界限的。比如打擾別人、野蠻不禮貌等,那些是需要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並不是打罵,而是把孩子抱走,讓他明白,這樣做,是不被允許的,然後他自然不這麼做。

2、尊重孩子:這本書讓我很感動的是,對孩子的玩耍,她用了“工作”這個詞。其實想想是這樣,操作教學用具,畫畫,玩沙,對那麼小的孩子的意義不亞於後來的作業大人的工作。用這個詞,真正體現了作者對孩子的尊重。尊重他的興趣,愛好,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專注的發展自己的愛好。

3、獨立思考行動:這是在前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真是有自由寬鬆的環境下,通過專注的工作,慢慢養成對實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邏輯關係,從而對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並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策略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

總體,是一本很好的書,講述的是思想,是精神。掌握這種精神,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個規則,在規則內,讓他自由的成長。

標籤: 通用 自由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y4o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