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蓮花》讀後感(精選5篇)

《蓮花》讀後感(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蓮花》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蓮花》讀後感(精選5篇)

《蓮花》讀後感1

20XX年12月24日 安妮寶貝的《蓮花》,述説的是兩個年輕人徒步走到墨脱,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由於最近中國唯一沒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脱,已經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這本小説。

《蓮花》,描述了前往墨脱的所見所聞,期間的險境,自然,都讓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過,還是沒有書中人的信念與耐力。書中的主人,善生和內河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喜與悲。但是,隨着人的成長,他們各自經歷了坎坷與悲劇。對於善生,內河,我無法判定他們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芸芸眾生,有幾個人能找到直抵心靈的朋友?真正懂得對方的心,體諒對方,照顧對方,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許,現實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這樣的精神伴侶。

然而,我覺得善生與內河太冷靜,太理智,以至於無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們都無法得到來自對方給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兩次婚姻均沒有愛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為結婚而結婚,他沒有把任何一個女人放在心內,這樣的婚姻註定是要失敗的。在善生決定到墨脱探望內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對內河的真摯,不滅的感情。 墨脱,正是善生和內河兩人感情的棲息地,沒有雜質,純淨。

《蓮花》讀後感2

滿懷喜悦爬上山頂,為的就是愉悦心情,又何必為怎樣下山而苦惱呢!人生,就是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又何必為發生的事情而苦惱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蓮就是這種品質吧。孑然一身,不卑不亢!這種靜,是我們做不到的。永遠不要自己和自己生氣,因為這樣是沒有意義的。與其和自己生氣,還不如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和自己生氣,結果只有兩敗俱傷。靜下心來,一切也就有了頭緒,或許,還會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浮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昧的抱怨難道能讓自己好受一些?就像是文中的'年輕人,他沒有失去什麼,他欣賞了美景,愉悦了心情,卻只是因為沒有及時下山。而緊接着換上了鬱悶心情,這麼一來,這次旅行不就全部失去意義了麼!換一個心態,不是更好嗎。

“蓮之所以為蓮,是因為蓮不慕牡丹之雍容華貴,不慕百合之馥郁馨香,不慕蘭花之優雅美麗,不慕秀竹之修長挺拔。蓮之所以為蓮,是因為蓮安靜地做着自己,守望自己,內省不浮。”這正是蓮最寶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也是一種心態,超出自我,放空自我,淨化自我的一種心態。

就像文中所説:生活着,美好着,就是最好的。

《蓮花》讀後感3

墨脱。蓮花隱祕的聖地。在看安妮寶貝的《蓮花》之前,我從未聽説過世上有墨脱這個地方,更沒有在地圖上見到過,但卻一下子喜歡上那裏,那個隱祕蓮花的聖地,超脱凡俗。

佛家裏,蓮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聖物,觀音與如來的蓮花座就是一種聖明的象徵,所以聽説有一個隱祕蓮花的聖地,自是神往。 紀善生與慶昭前往墨脱的路充滿了艱難險阻,有着路經許多城市鄉村都無法面臨的危險情況,安妮的描寫與敍述讓人身臨其境。或許墨脱真的是聖地,所以遠離塵世,讓世俗之人無法接近,也只有慶昭、紀善生、蘇內河能夠到達。他們的目的地不是聖地,只是墨脱,到達與不到達都不會有太多的`興奮或是遺憾,因為他們一定會到達。 想起那句古老的話,心誠則靈,心若是不誠,即使再怎樣身體力行,也無法到達夢的彼岸。所以當許多人都無法到達墨脱而望塵莫及的時候,他們可以不畏艱難地走過一道道陰霾,穿越風沙,劃破手掌,堅定希望,一直到路的盡頭。

他們可以算是墨脱最虔誠的朝聖者。

他們的虔誠,他們墨脱的目的地,只因為一個愛字,是愛,不是愛情。當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之間只有愛而沒有愛情的時候,我會想到紀善生和蘇內河,所以後來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看着齊銘和易瑤,我想到了《蓮花》。

紀善生因為年少時父親的死去,生活在母親的陰影裏,內心苦苦地想要掙脱卻又一切順從母親,從不會反對什麼,不做違背母親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犧牲掉自己的什麼。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納了蘇內河。他從不和別人交朋友,從不試着接受一個女孩的愛慕,自閉,沉悶,憂鬱,與眾人隔絕。他和內河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內河勇於接受,尋覓所有,而善生,只會冷漠地拒絕。所以她帶着他在夏令營的一個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對着背睡在同一張牀上,他枕着她的長髮。後來,即使兩個人已經十幾年不見,依然通信,見了面,依然談笑風生。再後來,即使內河死去,唯一可以幫她取走遺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沒有愛情,卻有愛,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縱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遠地截然不同。

善生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個自己不愛的女子結婚,幾年之後有彼此離開。第二個妻子為他割腕自殺,雖然不曾死掉,可是愛情已經不在了。紀善生不會愛別人,不愛他的母親,不愛他的妻子,他只會愛自己,如果還有,那就是內河,蘇內河。

而蘇內河,那個十幾歲便與一個大她很多的美術老師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過去讓她在別人的心裏不再貞潔,加上沒有父親的陰影,除了善生沒有人願意和她在一起。內河,她曾轟烈烈地愛過,美麗過,掙扎過,但到頭來,最最受傷的,仍是當初愛得最深的,內河。

當年幼的蘇內河在黑板的角落寫下她的名字的時候,善生與她的一生,便註定終將顛覆。幾番的風雨周折,尋覓掙扎,愛,受傷,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牀上,與善生背對着背,彼此難過,然後黎明的時候,悄悄地離開,又一次尋找沒有成果的愛。愛,她一直尋覓,卻一直無法得到。兩個人彼此温暖,只有愛,沒有愛情。因為沒有愛情,所以無需彼此折磨,因為有愛,所以善生在內河死後,回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領回她的遺物。有愛而沒有愛情的彼此。

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訴我們,或者是我讀到,世間種種萬象,也許有些朋友同事同學,只會永遠愛你,關懷你,給予你無盡的温暖,為你提供不需回報的幫助,可是,不能給予你愛情。

愛情不是愛,愛是一個人的事,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蘇內河與紀善生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所以會感動,不會感傷,不為愛情的愛。

蓮花代表一種新生,超脱凡塵。18歲,不曾有過愛情,不曉得愛情的純潔,但是,愛的純潔,感謝安妮,我懂得了。

《蓮花》讀後感4

花了三個晚上睡前安靜的時光讀完《蓮花》,它或多或少勾起了我年少時孤獨而空洞的情緒,如果沒看過她之前的書,或者沒有進入社會這幾年世俗的經歷,我會覺得這本書足以感染併吞噬我,畢竟我們是都經歷過韓寒、安妮寶貝、郭敬明那個憂傷的文學時代,所以,理所當然比現在年輕一代的讀者對這類作品抱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可是很遺憾,正因為15歲就開始看她的書,如今30歲再一次温習,發現安妮寫的故事還是那些故事——《蓮花》裏的蘇內河就是《告別薇安》裏的安藍、暖暖、安……《蓮花》裏的紀善生就是《告別薇安》裏的城、林……

作為作家,尤其是知名作家,安妮寶貝的地位跟那些寫什麼霸道總裁、校花校草灰姑娘的網文寫手是不同的。

所以,無論是模仿他人還是模仿自己的故事,都不是值得肯定的,無論你多喜歡自己的故事,改頭換面再賣一次,都離不開“炒冷飯”的嫌疑。試想餘華再寫一本《活着》改名《苟活》、雨果再出一本《巴黎聖母院》改名《紐約聖母院》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總之,《蓮花》如果不是出於商業目的,那就是作者性格上過於“敝帚自珍”了。也許是因為歸於俗世,也許是到了瓶頸,安妮寶貝已經無法從有限的人生經歷裏挖掘更新的素材了。這是很多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並非貶低她的寫作水平和技巧。

但是有些作者,他會甘心於一生只成就一本書。

《蓮花》讀後感5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脱,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温“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ng8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