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6篇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6篇

《人性的枷鎖》小説敍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起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十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慾的束縛,以及主人公最後擺脱這些枷鎖的成長曆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6篇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1

書名為人性的枷鎖,我也看到它的另一個翻譯叫人生的枷鎖,在我看來,人性的枷鎖這個翻譯似乎有點不妥,縱觀全書,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枷鎖到底是什麼?故事近半我才察覺到,人性沒有枷鎖,因為人性才是真正的那個枷鎖!人性,即人的本性,是數萬年來慢慢形成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現代人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克服根植在人類基因裏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現代思維就需要我們和人的本能作鬥爭。

作者以菲利普的視角為我們解鎖了一個又一個在人的各個階段所遇到的人,面臨的任務。

孩提時代,菲利普因為殘疾,父母雙亡,受到旁人異樣的目光,無數的嘲諷,從此他漸漸變得內斂,或許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若是遇到這樣的童年,或許就會自暴自棄到老,繼而在這個世界了此殘生,索性菲利普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門,愛上了閲讀,讓他覺得生活並沒有那麼糟糕,之前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有所依託的!這或許是掙脱枷鎖的第一步。

雖然在校成績優異,毅然決然放棄當牧師,前往德國學習,即便不知道前方會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年輕,我的人生還很長,我有的是試錯的資本!這便是掙脱枷鎖的第二步。

在德國,遇到了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卻無人生大志向的海沃德,讓年幼的他認識到外面的斑斕世界,本就不安分的內心,變得更加狂野。回到英國,有認識到了大自己好多歲的女人,恩恩怨怨糾纏甚久,讓初嘗禁果的他漸漸期盼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巴黎學藝術,遇到了窮困潦倒的女同學,後來因為生計問題,無奈選擇了自盡,讓他意識到追求理想當然可以,但是少了物質基礎一切免談!年輕的時候,不要想着安逸,出去闖闖,出去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漸漸的讓自己的三觀豐滿起來。這是掙脱枷鎖的第三步。

當老師跟他説,自己並不是學藝術的料,天賦有限,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達大眾水準,想要成為一代宗師,難比登天!深受打擊的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回家,菲利普放棄學會計、學畫畫,最終改道學醫的經歷便是給年輕人最好的一堂課!成長便是要總結過去,放眼放下,不斷的認識自己,不停的去試錯,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或許你不是這方面的天才,那也能成為這方面相對優勢的人!這便是掙脱枷鎖的第四步。

學醫時候在飯店認識了一個美女店員,突然就死心塌地的愛上了她,無法自拔,即便為她破財無數,為她放棄了疼愛自己、理解自己的諾拉即便明知她根本不愛自己,愛的只是自己的錢,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好友將她奪走,縱使到後來已經對她沒有愛意,卻依然願意養這個落魄的女人!直到發現她不自愛,去做妓女才真正與她告別!有喜歡的人就去勇敢的追求,失敗又怎樣?真愛難道會主動來追你?第五步。

曾經淺嘗炒股甜頭的他,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加瀟灑,再次去炒股,結果把所有的財產賠空,從此無奈從醫學院休學,去外面打工,因為飢餓,有過想死的衝動,再次受到曾經的歧視,索性因為自己的藝術生經歷和曾經真心結交的朋友的幫助,讓自己度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天,終於堅持到了伯伯的病逝,繼承了遺產,再次踏上了醫學之路!發現自己對於做醫生更加得心應手!起起落落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讓你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讓你對最底層人民有了更加深切的同情!你所經歷過的事,你所讀過的書,你所認識的人都是你最寶貴的財富,要學會好好使用!最重要的是學會總結,最終,善良的菲利普對於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選擇去看看那個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卻發現愛情觀成熟以後的他,已經離不開身邊這個可愛的小姑娘,終於找到了對的人!決定讓自己的餘生都想去和她一起度過,再次選擇他曾經放棄了的工作!這不是第七步。

菲利普終其半生都在掙脱枷鎖,尋求自由,卻發現最後這道枷鎖他怎麼也不想解開,人生的意義或許就是尋找自己最想要的那把鎖,鎖住最想要的人和事!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2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讀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鎖》。讀毛姆的書,感覺彷彿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許的對人生的徹悟。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時候到中年的人生經歷,因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學孩子們的譏笑和嘲諷,讓他從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內向的性格;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自己愈發想躲避的時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沒有得到上帝的迴應,也看到教堂牧師們醜陋虛偽的面目,從小在基督教薰陶下的菲利普果斷棄教,“何必一定要信教?”這是他掙脱的第一個枷鎖,後來德國留學,去倫敦當會計,到巴黎求師學畫,再回來學醫,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當一名醫生。感覺命運真的在這裏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們努力掙扎的結果,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很可恨卻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候的一種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總是在糾結,掙扎,悔恨,反省,正視自己身上暴露的問題,不管是自尊心作祟,還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斷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就在這種需要你去不斷地作踐自己,剖析自己,折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可能才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豐富的人生閲歷才讓他能夠寫出如此犀利卻冷靜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斷摧殘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會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骯髒不堪,卻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閒看窗外雲捲雲舒”心態,這就彷彿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種笑讓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靜。

這本書看的最虐心的部分是菲利普和米爾德麗德三番兩次的相遇糾葛,米爾德麗德明明庸俗不堪,扁平的胸脯和蒼白的臉色,2次輪為性行為工作者,菲利普仍然不能為之忘懷,明明認為自己也賤的不行,卻仍然忍不住愛她,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走過這段可悲的所謂“浪漫愛情之路”,他發現他只能為她做到在自己有限的範圍內去幫助他,但不會和她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這裏我很佩服菲利普的自制,但很替他不值,明明心裏清清楚楚的明白這個女人一點兒都不愛你,只是因為求生的本能在單純的利用你,你何必還為她仁至義盡至此?

最後在米爾德麗德把他的家弄砸的不成樣子的時候,菲利普一笑置之。在感受到愛情的痛苦煎熬,並經過多好些年後,菲利普也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可笑,難道正如毛姆大叔給年輕人的那句忠告,“非要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毛叔叔,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一語中的?

關於人生的意義,克朗肖通過一個破爛不堪的紅地毯讓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看似這是個悲觀的想法,但正如書中所説”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的及做的,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好不足奇,成功也等於零。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奧祕來。“我們總是在追求這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還是失敗,還是幸福、歡樂,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地毯變得更加紛繁複雜,絢麗多彩罷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閉塞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不去體驗世界,體會社會,不管它們是殘忍的,還是勢力的?即使碰的頭破血流,即使飽受飢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棄,那又怎樣?生活既然是沒有意義的,又有何懼?生活的毫無意義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正因為生活毫無意義,我們才有勇氣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殘下,慢慢獲得自己對於生活的體悟,而這對自己才是最具有意義的東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別處過着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正是感悟到這一點,才有勇氣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燦爛的微笑着。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3

“菲利普面帶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裏,此時此刻,太陽當頭,陽光燦爛。”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鉅著,以圓滿的結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説《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婚結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跟着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薰染,每天他要讀《聖經》週末要坐在教堂裏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説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

他開始認為“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脱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身上總有那麼一股力量,驅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於藝術事業。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後他打定主意要採取某種步驟,並承擔其後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註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

在學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後卻讓他瘋狂地痴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並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説:“我曾經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後,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鬆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並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中給人以啟發和深思。他的話字裏行間透着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着別人以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説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現,同樣由於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鋭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生興趣。他經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向內省,促使他心裏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着不為人知的優勢,善於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4

這本書,他正好給我們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樣子。它裏面的文字,充滿魔法,它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虛擬的生活圈,好像時光穿越,又好像靈魂互換。在虛擬的世界,我們就是菲利普,我們在經歷所有的一切。於是,我們體會了被米爾德麗德鄙視的無地自容,感受到被她利用的心甘情願,經歷到失去她的撕心裂肺。於是,我們觸摸到Price上吊自殺後冰冷的屍體,我們感受到胃空蕩抽搐,通過抽煙來減輕飢餓的無耐。我們還體會到在絕境中,微弱的控訴:自己總是對他人友善,儘量做好事,最後卻事事糟糕透頂;自己樂於助人,卻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敢期望有人伸出援手。於是,我們體會到了在絕境中,期盼自己的舅舅早些過世,可以利用他的遺產來走完最後學業的無恥和真實。甚至被靈魂拷問。

晚上照顧舅舅時,我們也動了給他多加的念頭,希望可以早一些結束他的無意義生命,來逆轉自己的有追求人生。最後,我們終於因為害怕終身的悔恨和愧疚,而沒有動手,經受了惡魔的誘惑,保住了道德的底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本書帶給我們讀者的虛擬卻真實的體會。菲利普的一生尋找的答案,也是讀者曾經想要選擇的東西。只不過,大部分讀者,有父有母,沒有那麼勇敢,無法豁出一切去經歷去感受。而跛腳的菲利普,卻把個中滋味,心酸心苦,一一嚐遍。最後,他終於懂得欣賞平淡無奇的生活,以及平凡似水的美好。

我們跟隨主人公,從一種生活到另一種生活,從一羣人到另一羣人,不停奔波選擇,不停掙扎糾結,掙脱種種枷鎖,想尋找一種照亮生命的人生,最終發現“人生毫無意義”,最終選擇了一種最普通的生活。這是歷經艱辛探索後的結果,就像揮灑汗水勞作後,休息時的平靜。

他浴火重生後學會了怎麼去看待缺陷和苦難,如何用平常心對待生活的不如意。他終於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或身體或心靈。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病房,為什麼會這樣,根本沒有理由。或殘缺的肉體,虛弱的心臟,或病態的肺,還有一些更加隱蔽的精神疾病,懦弱的意志,酒精的上癮。人人都有缺陷,我們要做到就是接受人類的美好,包容人類的錯誤。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也身不由己。

生活就像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清水房。把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看作是對生活煞費苦心的裝飾。他開心地接受生活中出現的一切,淒涼和興奮,開心和痛苦。因為無論什麼事情,都讓生活這套毛坯房的設計,更加層次豐富。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5

喜歡上讀書,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妙,並感覺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説過:“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着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着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後,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着自己的內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裏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癒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癒後幸福快樂的樣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樣目瞪口呆,此時,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於害羞,老是沉浸於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儘管外表沉默寡言,內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裏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於暗地裏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裏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於他對書裏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背後,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着他。“一個人彷彿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説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正因為菲利普持續閲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閲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後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後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後來的物質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幹的女僕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着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麼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於在愛的同時又帶着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明瞭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裏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於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看起來沒什麼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裏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後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癒人生各種疑難雜症,的確不失為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6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説:“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温飽的六便士?”説道這裏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並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瞭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於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裏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説,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閲讀,來發現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閲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後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説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真實、糾結;既不安於現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於現狀。

當菲利普發現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羣,在小小的學校裏,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於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佔有慾而離開他。最後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於逃離了那片讓他發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成對他今後的生活和人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後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後終於知道自己要什麼。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麼折騰,哪怕別人説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説他不後悔。對啊,為什麼要後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標籤: 讀後感 人性 枷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3x0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