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説。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説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2

我這個人凡事喜歡賦予“希望”或“意義”,否則就找不到動力。

看完餘華的《活着》,我是不大能領會所謂的“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説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命運多舛,天災人禍導致親人接連離他而去,風燭殘年的福貴與老牛為伴。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太過悲慘。

當外孫苦根被豆子噎死後,生活中僅存的希望破滅,我想不出福貴的生活該何以為繼。但是福貴仍然活着,平和寧靜沒有抱怨。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福貴講述故事的語氣,平靜、踏實有些幽默。

在旁人看來,福貴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他的苦難裏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是作者的態度,也是作者想向讀者展示的高尚:人面對苦難的韌性,“絕望的不存在”。

這種高尚不是個人化的,也不是僅存於文學作品這樣的虛幻裏。

作者寫《活着》的靈感來源於美國民歌《老黑奴》。歌曲是美國作曲家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根據妻子家中一名老黑奴的一生創作的。

“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我看完書後特地找歌來聽。曲調聽起來沒有哀怨,甚至有些歡快。

又想起20xx年看過的一部電影《四個春天》,是一個叫陸慶屹的圈外人執導的紀錄片,以自己的父母為主角,記錄他們4年裏的日常生活。

兩位老人的生活充滿樂趣和歡喜。母親給父親理髮,父親給母親染髮;母親高興時放聲唱歌,父親閒時擺弄各種樂器;他們在露台上仔仔細細的準備食材,滿心歡喜地一起做飯。

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是,導演的姐姐中年時因病去世,爸媽在姐姐的墳地周圍種了很多花草樹木,並且非常仔細地照顧它們,剪枝澆水時和姐姐聊天:“崽,我們又來看你啦。等到春天,桃花一開,姐姐的墳就好看的很嘍。”。言語間平和寧靜,像是女兒就在身旁。

我被古稀之年的老兩口樂觀的生活態度深深感動,他們用好好地活着對抗“絕望”,也慰藉離去的人。

再來想像如果我們走到了臨終之際,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叮囑?

我大概會説:“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好好地活。”。“好好地活”似乎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寫着寫着,困惑有了答案,這或許就是讀書寫作帶給人的饋贈。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3

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講述一生的故事,有點悽慘,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中國人兩千年的封建傳統是為別人而活,父母為孩子而活,孩子為親人而活。當就剩下自己時,我們又為誰而活呢?

《活着》發生在哪裏,作者沒有交代,但是從文中的細節和作者的背景可以推斷是在浙北農村,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魚米之鄉的生活一定很愜意嗎?

福貴,小説的主人公,一個很“舊社會”的名字,大福大貴,人們的願望總是那麼美好,而現實總是喜歡和我們開玩笑。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改,大躍進,文革到改革開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濃縮的中國現代史。

年輕時候的福貴有着封建闊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根本不是我們六十分萬歲的標準,如果大學開這些課程的話前三項福貴一定可以拿滿分,最後一項天生的白痴吧。家珍,小説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的一切美德,賢良、隱忍、任勞任怨。福貴的家珍的結合,用我們的話就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抗日戰爭時期,浙北很安靜,日本兵沒有打到這裏,福貴和他的爹,一對的敗家子,依然過着悠閒的生活,老袓宗二百多畝的家產到福貴他爹這裏就只有一百多畝了,抗戰結束,終究由於福貴的賭而住茅草屋了。福貴的闊少生涯結束。人生一劫。

國共內戰時期,徹底悔悟,一家五口,隨苦,也其樂融融,剛看到點生活的曙光,卻被黨國抓了壯丁,九死一生,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女兒鳳霞卻因病成了啞巴。人生二劫。

土改因為輸掉家產而沒有被劃成地主,因禍得福?分的五畝好田,一家四口,日子安定。

大躍進,浮躁的年代,人民公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民大鍊鋼,超英趕美,三年自然、人為的災害,險些餓死。人失去理性,是多麼的可怕。家珍落下病根,人生三劫。

文革,摧殘人性的年代,變態的社會,扭曲了的靈魂,永載史冊的悲哀,可怕的歲月啊!兒子有慶人為夭折,人生四劫。

鳳霞產後大出血不治身亡,醫德的喪失是人類最大的悲哀,是對靈魂的褻瀆。人生五劫。

一生的好女人家珍病逝,傳統女性在中國大地逐漸消失,女強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社會進步的表現。人生六劫。

女婿意外死亡,全家只剩福貴和外孫苦根兩人,一老一少的背影,有點苦澀。人生七劫。

外孫苦根早夭,福貴啊,福貴,一個人的福貴。人生八劫。

改革開放之初,福貴一個人活在樂觀的世界裏。

人,最重要的是活着。人生百態,各得其所。作文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4

《活着》當時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其中的內容關於哪方面。但是當我看我之後,卻給了我超級震撼的感覺,會讓人有所思索,有所回味,並且久久不能忘記,銘記於心。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説的敍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我相信有血有淚的人,看了這本書,都會落淚,而且是多次落淚,雖然書中的文字樸實無華,但是就是那一個個人物的故事,悲慘的故事讓人心生酸淚。雖然這本書我看了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我還是能想起那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這段話雖然很樸實,但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就是在平平淡淡的話語中產生的嗎,我不敢想象當事人聽到這句話的感受,起碼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是流淚了的,我覺得這句話有感人的地方,有酸楚的地方。

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義、大躍進運動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我們常常會想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當然,這本書會給我們呈現不一樣的答案,活着是為了承受痛苦嗎?起碼在書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觀點,最後主人富貴和老牛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是什麼,也許是在告訴我們説,人和動物都是平等的。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勇敢的生活下去。 去履行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權利,用我們的責任心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感恩也許就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5

“‘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作者餘華在自序中的話,生命於我們每個人來説,不光是饋贈,更需要我們捍衞它的責任,感受生命賦予的悲歡離合,並努力將“活着”這件事做得出色與有意義。

《活着》以第一人稱的敍述,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講述了福貴一生經歷的喜樂與苦難,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

《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讓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讓我們明白生命中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 互為補充,互為因果。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

《活着》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表達了時間的漫長與時間的短暫,時間的動盪與時間的寧靜。“我知道福貴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在此也藉助餘華的話作為勉勵,生活充滿着無限可能,無法預料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認真做好現在的事與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對於活着的一個交代了吧。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6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以前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我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我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我的過去能夠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我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我身上,但卻慶幸自我以前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我兒子的使自我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取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我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能夠透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7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斥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醜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也促使着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説着醜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後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着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着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為活着而活着,我們在活着的過程中經歷着無數的故事,不論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着,正是因為艱難,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更加映襯了活着的意義。故事結尾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閃光,堅定的信念象徵着他不屈的靈魂。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長,每當翻開書卷,總會有一種綿軟的情感縈繞在心頭,思緒萬千,卷卷都積滿深情,行雲流水的語句,真摯動人的情感,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温潤中閃光。讀一本好書,與書為友,潛移默化,見證着崇高靈魂的再現,頃刻喚醒心靈,豁然開朗,彷彿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這本《活着》,書頁間彷彿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閉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飛向那片明亮的書海……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8

我得為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X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9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了看到每天的太陽,我來到這個世界。大概意思是這個,是哪位作家説的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讀到這裏時有幾分激動。

看羅素的《我為何而生》也感動於他的執著,但引不起什麼共鳴。人的經歷、閲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思想就會有千差萬別。只能説我和羅素有很大的差別,並難以逾越。

我為何而生?這個問題問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為何而生呢?我不想為死亡而生,否則來人世何用?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裏,我就為體驗生活而生。

一天的學習,照例應當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實上,是沒辦法停頓的,因為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在等着我們,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高考是我們的爹孃!

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明日的從容又是為了後日的準備,誰又知道後天又是什麼樣子呢?某些預言家説,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着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許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為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認為認識應該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種壓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顆欣賞美妙事物的心靈,因為人是為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着美的感覺得動物,沒有了美的感覺,沒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義。

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裏,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着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為最經常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常常活在別人的快樂或者悲哀裏,因此而感到孤獨……

其實世界並不是很陌生,陽光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看到陽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為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們心情舒暢。我們也許會為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覺而獨自心醉神迷,也許會為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發現了人生的短暫。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0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1

哈姆雷特的悲劇來自他的家族,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迷失歸罪於年輕時的放浪,而福貴的悲劇卻只能由“時代”這一莫須有的替罪羊負責。

看福貴這一生,他有什麼選擇呢?苟且、屈服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因為他們就從未昂首活過,所以他們即使低下頭顱也得不到廉價的憐憫。從他父母到兒孫,沒有一位是為崇高的理想、偉大的鬥爭而獻身,而都以良民的身份橫遭不幸。他們的死亡沒有光輝,但生命卻沒有污點:妻子死於疾病,兒子死於醫生的媚權,女兒鳳霞死於難產,女婿二喜死於工程事故,孫子苦根更是因一晚豆子飽脹而死。追求着最低限度的生存,是福貴一家人數十年所堅持的唯一信念。他們擁有中國農民最堅強的內心,也擁有中國農民最仁厚的寬容,但他們所面臨的卻是一次次無孔不入的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劫難。

中國農民——廣義的來説——具有選擇的勇氣和智慧,也具有無法選擇時的堅忍甚至頑固。這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使福貴熬過了內戰、饑荒,他們在塵土與貧窮中生兒育女。但這種堅韌向上的努力並不能最終挽救生命,並不能躲避社會的瘋狂。

福貴的悲劇,是最徹底最無解的悲劇:假使他沒有輸光家業,他將死於人民的審判;假使他不將鳳霞出嫁,鳳霞必不能獲得愛情的幸福。假使他不為孫子炒上那碗豆子,苦根也許會和有慶、鳳霞一樣死於另一位庸醫之手吧。世界沒有給他們安排活路,死亡恰恰是按部就班。

世界廣闊,然而不屬於他們。政府吞沒的是和平,三年饑荒吞沒的是生命,文革吞沒的是秩序。時代奪走窮人的襤褸衣衫,最終讓底層人民一無所有。在他身邊,龍二、春生、大隊長,又有哪一個的結局比福貴幸福?他們丟盡了顏面,最終死滅,經常是比鳳霞、有慶死得更迅速。

餘華的語言簡潔有力。他將事實簡單地概括,像一位歷史學家一樣,冷峻而精確。從第一頁到最後一段,那些灰色的文字,由平淡走向殘酷,從歲月的鐵欄杆後——我們彷彿已經忘記了欄杆背後並不是虛無的黑暗——露出血絲的眼睛。那是一代農民的血淚史,他們為城市人、知識分子和政客的差錯買了單。他們沒有超脱的能力與智慧,不存在逃避的可能。

就這樣,他們成為沒有轉折、沒有希望、沒有文獻與石碑刻錄的悲劇。雖然農民為歷史進程做出的犧牲可歌可泣,但卻並不能夠被傳頌。歷史的真過程太慘烈,假使全部拿出來,恐怕要崩斷我們鬆弛的神經。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2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説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敍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為之惋惜,為之憐憫,為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説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為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他,為了活着而活着。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説的: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3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好好地活着,餘華的《活着》寫出了真正的意義,書中主人公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變,最後他沒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親人,只剩他一人孤獨的活在世間,但他依舊活着,他努力賺錢,只為買一頭牛,與自己共度餘生。

書中主人公福貴幼時家境富貴,不愁吃不愁穿,他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沉浸在賭場,揮霍人生,揮霍家產,直到有一天,他輸光了家產,他們家一落千丈,他爹也因為這樣死了,他爹死了,他像染上病似的渾身無力,就這樣過了幾十日,他妻子的爹——米行的老闆來了。他是來接他女兒家珍回去的,家珍肚子裏還有個孩子,家珍走後,他找了龍二租了兩畝地,他得養活自己一家人啊。

慢慢地,幾個月過去了,家珍帶着有慶回來了,一家人在一起了,即使窮,但也開開心心地,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福貴他娘病了,他去城中請郎中,可是並不順利,他被拉去拉大炮,打仗去了,他害怕極了,他擔心自己就這樣死了,家珍和他的兒女還有娘怎麼辦,就這樣過了許多天,他終於回家了,當他到家時,他娘已經死了,鳳霞也因發燒不能説話,後來家珍也病了,她得的是軟骨病,可伶的家珍啊!

家中沒有米吃,人人只能各吃各的,又過了一些天,有慶出了事,有慶的學校教五年級的學生到醫院去給校長獻血,校長懷孩子大出血,孩子們一個個的都特別高興,到了醫院,孩子們挨個驗血,驗了許久,都沒有合適的血型,直到有慶才對上校長的血型,可是抽血的醫生一直抽,抽到有慶的嘴脣都白,還不停下,有慶死了,福貴他很傷心,因為他只有一個兒子,他要找到害死他兒子的的人,可害死他兒子的人是縣長,縣長還是當年自己一起打過戰的老戰友。他還能怎樣?

有慶死了,家珍也快不行了,只是後來家珍的病慢慢的好像好了些似的。慢慢的到了鳳霞出嫁的年紀,可是她不會説話,沒人上門提親,福貴和家珍就請隊長幫忙,沒想到還真找到一個,叫做萬二喜的人,條件不錯,就是個扁頭,過了幾天,鳳霞嫁給二喜,不久也有了孩子,可生完孩子的後一天,鳳霞大出血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只剩下福貴,二喜和苦根了,最後二喜和苦根都死了,只剩下福貴。

福貴短暫的一生,卻經歷了許多大困難,但他還是活着,沒有放棄生活,依舊為了活着而努力着,他雖然平凡,但卻是偉大的。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4

《活着》講述了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着女兒鳳霞回孃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着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後來,福貴因家產輸光未被劃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着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它又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激勵和感染着我們在崎嶇的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

書中的情節十分曲折。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家人,有關懷。可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災難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

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運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使本來年輕時就患了絕症的他,衝破了一切困難,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世人的讚美。是什麼使他成功的呢?是樂觀地看待生活,體驗生活。

當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幹;當新生兒發出響亮的哭喊。當病人已經康復。當魚兒在水中快樂地嬉戲,當鳥兒在枝頭髮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就會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這一切都預於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遠伴隨着我們。郭沫若曾説過:“

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800字高中生優秀15

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為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為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為,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也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為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為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開口再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面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為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為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孕育,我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為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的接着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最後,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我猜測着,餘華想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這本書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社會的疏漏,同樣也可以照出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從這方面講,它也很有教化的意義。強烈推薦這本書,我認為此書適合再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vj2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