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交往與空間讀後感

交往與空間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交往與空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交往與空間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交往與空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雖然工作繁忙,但內心一直想靜下心來好好讀本書,可惜未能如願。最近打開筆記本,無意間發現大學導師推薦的電子刊物《交往與空間》,思來想去畢竟是導師推薦的,便打開閲讀。沒想到閲讀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啟發及收穫。

本書由國際知名的城市設計專家、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築學院城市設計系主任揚·蓋爾寫於1971年。雖然年代久遠,但書中的觀念卻是現代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所一直追求的。書中對人們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廣場、庭院、公園等公共空間,以及規劃與建築設計如何支持或阻礙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進行了廣泛的分析研究,論述了日常社會生活對物質環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創造充滿活力並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間的有效途徑。最重要的是,本書着重從人及其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研究和評價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在從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間層次上詳盡分析了吸引人們到公共空間中散步、小憩、駐足、遊戲從而促成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花大量心思在學術詞藻的堆砌上,而是花了25年的時間調研採集寫完了這本書,書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為心理學和問卷調查分析。從這點上讓我想起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同樣是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的人性化著作。

《交往與空間》把目光集中於我們身邊最樸實的城市,街道,廣場,讓讀者自身去體會建築所帶來的尺度感和空間體驗,他在書中提出的“空間的集中和分散”就是用最基本的.幾個街道住區和廣場的例子給予讀者一種對小空間的有形遐想。對於街道和立面的設計,他認為給人的應該是一種吸引的感受,由此來活躍這個社區。還解釋了“沿城市街道立面的集中或分散”、“同層集中或多層分散”、“同層集中或多層分散——“地下通道”與“架空人行道””,由此來闡釋平行和立體空間中人的行為和需求,從而給人們創造停留和享受的良好條件。這將一切還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級別。

建築和空間為人服務,這是唯一標準。建築是我們扮演上帝的角色為自己創造的自然,它被我們建造、散播,裝飾,成為比草木還要強大的自然環境。認識到這點,就知道我們與建築、以及建築所構成的空間是怎樣的魚水關係。

讀完這本書對於人與城市的認知又加深了一些,現在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逐漸摒棄功能主義,讓每個區域的功能趨於綜合化,使得空間更有生氣和活力,也減少了時間性單向的交通壓力。但我們的城市規劃還是喜歡搞單一的商務區,高科技園,大學城。聯繫現實,我們生活中的高新科技園、大學城以及產業園僅僅提供了工作、經濟、部分休閒等功能,而其他包括住宿、飲食等功能都由城中村來實現。相反,而一些郊區大盤樓盤算是有些公共空間,但還不是有活力的空間。因為開發的思路是純住宅區,要買點東西都要跑到外頭去。適當的商業其實是有益的。為什麼老城區會讓人感覺親切,因為公共空間尺度合適,不是宏大而單調;空間沒有被寬闊的機動車道割裂,聯繫緊密;空間功能多元化,各種人羣各種活動融合在一起更有生機。

以上這些問題,正是亞歷山大所説的建築的永恆之道。這永恆之道只是一些微妙的模式,一種建築中的特質,它負責讓生機勃勃的人的活動在這裏產生,而活動產生活動,綿延不絕。這永恆之道,或者是設計原則只是常理,是以人為尺度去重新看待和空間的關係。人在公共空間小憩的時候應該如何?步行的時候應該如何?什麼樣的距離和第三場景可能產生陌生人間的社交?什麼樣的空間能產生觀看關係?什麼樣的庭院是讓人感覺安全可以讓孩子玩耍的庭院?

我認為主要還是由於人的行為尺度來決定的。馬路畫家在地面上作畫的過程中,總是吸引了眾多的圍觀者,一旦畫家離開這一地區,人們便會毫不遲疑地從畫上踏過。音樂也是如此,從唱片商店門前的影響中飄出的音樂毫不引起人們的共鳴,而手舞足蹈的音樂家開始演奏或表演或演唱則會立即引起濃厚的興趣。

人的最大興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來人往)總是座無虛席,而面對空蕩行到樹的沒有人。且在人的步行經驗裏,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礙,人會願意走更長距離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

而這本書裏提到的這些洞見,這些永恆之道,恰是隻能順應不可求取。建築做到了這些,生機隨之而來,做不到這些,這個空間只能死去。這才是“永恆之道”的意義,即它作為真理的一部分。

對於空間的死亡大部分人並不敏感,或者説,敏感到了但很難訴諸表達。走在只有水泥立面空蕩蕩的四環路上,和同伴的交談忍受60分貝以上的汽車噪音,要穿過兩個天橋才能到達目的地,堂皇的博物館有巨大的台階,八個方位的門但只有一個開放,館內的休息座椅對着牆壁??所以默默地忍受過去,加速走開,人們不言語,不控訴,空間死去,而生機不會出現。所以這生機多麼脆弱。它只能被謙卑地竭盡所能地去到達,如果不,那它只是死去,不反抗。

在空間行進過程中,當去遠處目的地的路程一覽無遺時,步行就會索然無味;但看得見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繞行,則更令人掃興和不悦。蜿蜒富於變化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有趣,因此在老城古鎮中閒逛是一種享受,特別是拐過一個彎,一個小廣場一座特別建築或是一個雕塑突然顯露眼前時更令人驚喜。

一個理想的居住空間應該是既有足夠的私人空間,也有良好的可活動的公共空間。現在我們的居住環境是普遍提高了,但公共空間卻幾乎沒有。回家關上雙重防盜門,基本與外界隔絕。有小區花園的也沒有多少可閒坐的地方。比起以前小孩可在街頭玩耍,街坊在門前聊天,我們城市離宜居更遠了。

交往與空間的關係,在書中我們很容易理解。幸運的是作者花了25年的時間調研採集寫完了這本書,而我們只花6個小時將這本書看完,看完以後也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同樣,不幸的是我們需要25年或者一輩子更或者一輩子都不夠的時間去實現這些理論。

標籤: 交往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rjr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