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老社區交往空間設計改造論文

老社區交往空間設計改造論文

本文作者:左芸、王依涵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老社區交往空間設計改造論文

當代大學生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思想氛圍,決定了其人際交往的互動性、多樣性和廣泛性。然而,大學生的交往雖然廣泛,但仍以同齡人為主,部分學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機會和環境。因此,我們要針對上述大學生的交往特點對交往空間的重塑提出合理的改造措施。

這種80年代末城鎮老社區的形式和格局對於很多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來説並不陌生,因為他們曾經或者現在仍生活在這樣的老社區中。雖然很多家庭如今搬入了新社區,但是對於老社區的感情並沒有消失,那一個個被稱為“天井”的庭院,一排排門前的“自行車庫”……作為一種集體記憶存在。案例設計中,保留天井、車庫這些集體記憶,以老社區的建築為主體,在其內外空間進行交往空間的重塑成為設計的重點。(圖1)

以案例為背景,從老社區和大學生租房需求這兩方面分析從而探究交往空間的重塑對老社區改造的影響並得出結論。首先從車庫、天井角度分析老社區現存的主要問題是:車庫:變成了廢棄自行車之地;功能改變為雜物間;車庫遭棄用。天井:基本只為一樓住户欣賞利用;部分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影響小區環境和美觀。除上述主要問題外,還存在與改造相關的其他問題,概括為以下幾點:80年代末的老社區底層多住人,其室內房間較為陰暗潮濕。底層的門窗洞口的位置使室內、外形成視覺污染,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老社區的建築多為磚混結構,不利於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然後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對大學畢業生的租房需求分析:物質方面:居住條件要優於普通的宿舍;居住環境的安全性需要保證。精神方面:有看書充電的文化場所;有方便健身的場所;有多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場所。(圖2)

在1977年,美國學者紐曼根據居住空間給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空間領域性將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間劃分為四個遞進層次。本文對案例改造也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分類。私密空間:該空間具有一定的空間封閉性、領域感極強,不易被他人侵犯。半私密空間:為私密空間滲入到半公共空間的部分,屬於一套居室的各個住户或者同一單元樓內的住户所共有。這類空間主要存在於室內公共服務區域。半公共空間:存在於天井、車庫等院落空間,作為室內向室外的延伸部分,屬於同一幢居民樓的住户所共有。公共空間:為單元與單元、樓與樓之間的鄰里關係的交往提供場所,為小區住户所共有。邊界空間:這裏的邊界空間主要包括社區入口、庭院邊界、單元入口這三級,它將各個交往空間連接起來,也是人們樂於駐足活動的地方。庭院空間:本文案例所設計的庭院空間依據其空間尺度和建築的依託關係可分為單元樓前作為入口系統的宅前庭院、貫穿各單元間的宅間庭院和為前後樓之間居民共享的中心庭院三級。室內服務空間:大學生保障公寓要能為大學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務場所,以滿足大學生的生活需求。(圖3)

科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所著的《透明性》一書將透明的定義為“物理的”和“現象的”兩類,前者指的是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透明,後者是該文的重點——“不同層次的空間被同時感知……不同位置的透明圖形具有相同的空間意義。”透明性作為建築的一個特徵,被廣泛的運用於建築設計中。把“透明性”處理重點表現在底層中每個連接天井的房間通過空間構架及虛實處理,作為既不屬於室內也不屬於室外的過渡空間,讓人通過空間的變化感知不同的環境氛圍。在功能上定位為服務空間,也許是一個茶吧、一個休閒區等,是交往空間塑造的重要設計部分。這種“透明性”交往空間在設計的其他幾處也都得以體現和應用。(圖4)

根據前文所述對交往空間的反饋提出以下幾點改造策略:底層——改造為公共服務區,作為室內主要交往空間。主要滿足於單元樓內的住户的日常需求,提供適當的健身、餐飲休閒、看書等一些公共交往場所。二層及以上——改造為套間式的居住模式。並且每套居室都有一個客廳,作為居室內部住户的公共交往空間。(圖5~6)把天井和車庫作為整體進行院落空間的營造,車庫作為天井的延伸並且聯繫前後建築。人們對於院落空間的需求體現在户外活動、空間的歸屬感、鄰里交往的需求這三個方面,提出以下改造策略:提高空間的使用率;明確空間領域;提供自主選擇交流的場所;提高可識別性。把單元的主入口改為從天井進入,體現以下設計要點:增強歸屬感和領域感。當住户通過天井進入室內時,就已經能感受到親切的氛圍,而陌生人到此有侵入他人領域的感覺。進入室內要先與自然接觸。建築大師馬里奧博塔在公開演講中多次表達對入口系統設計的重視,他認為人進入到住宅首先要與自然接觸,接受自然的洗禮。因此穿過庭院空間進入室內的設計意圖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庭院空間形式的繼承,另一方面是從大學生的心理出發,在與自然接觸中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説,“迄今為止,我一直通過建築注視着這個社會與時代。”通過本文對老社區改造的探究,對自身而言也是對社會發展的思考和作為一個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併為我們今後老社區的改造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即基於它的場所文脈提出改造理念,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設計策略。同時,作者認為把住宅底層作為公共服務區,天井入口等改造設計方法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可以應用到其他類似社區中,以解決交往空間的不足、社區安全等實際問題,以此提供借鑑和啟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283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