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通用12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通用12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通用12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1

當時統治的社會,是那麼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麪包鋪裏偷了一塊麪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捱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説,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了。經市民推選,他成了市長。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的時候真正幫助過,關心過他的人,竟還沒有寥寥數人!透過冉阿讓,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在我心裏。

故事裏,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影子,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裏,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揹負起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温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説,當我們用心來觀察周圍的人時,是不是也突然覺得該給他們送與温情與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時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靜,喜歡熱鬧,即便是不長時間,也讓他們覺得滿足。卞之琳有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會感覺出與親人之間的快樂,親近於親人,以歡笑送與他們,便是幸福。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2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備嘗艱難,怎麼會成功?然有時候,眼前美好的一切,未嘗不是由悲慘堆砌而成的呢?

芳華剎那,世界潮起潮落,或許,你早已成為一個幸運的人。然而,現在這樣美好的你,如若也同我一般品味過這“悲慘”的話,你是否也是這般的感同身受呢!

不經意間輾轉,翻開那一本由法國作家雨果傾情撰寫的《悲慘世界》,飄飄然就宛若走進了那書中的世界:悲慘,黑暗,隱忍,殘酷……彷彿只在剎那間,便已過去了十九年,而這十九年,卻也是主人公冉阿讓最悲慘,最殘酷的十九年。冉阿讓,一個原本平凡而又平庸的人,只因年少時砸了麪包店的玻璃,便被殘酷地判了十九年的刑期,整天蜷縮在那暗無天日的監獄裏。

為了能早日出獄,他夙興夜寐的努力工作,受盡折磨和煎熬,在他本應該最美好,最綻放的年紀。出於正義,出於關愛,出於本性的他,卻只能沉陷於黑暗的籠罩中,歷盡滄桑想來也是令人唏噓和憤懣啊!然,世事難料,命運對他是如此的不公,出獄後的他,窮困潦倒,萬人喊打,是一個被世人唾棄、恥笑的可憐蟲,他從來吃不飽飯,風餐露宿,甚至悽慘到彷彿要被世人拋棄。

面對這殘酷的世道,他本想報復,甚至摧毀,但他卻遇到了一位善良,樸實的主教的,在主教的收留、教導下,他逐漸放下了這些仇恨。在主教去世後,他從此消失在了這黑暗的世上,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直到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位善良熱心的人的人的出現,才讓我們憶起他……

他已經改名換姓並立足於社會,成為了一個受萬人景仰卻登高自卑的善人,並收養了一位和他有着同樣悲慘經歷甚至比他還要悲慘的小女孩柯賽特做女兒。

並最終看看她步入婚姻的殿堂,擁有幸福的生活,同時年過半而的他也在不久後死在女兒懷裏,想來也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了吧。

唯夢長留,曉看雲翻星轉,讀過《悲慘世界》,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曾或多或少有過憤怒,有過憐憫,同時也有過對黑暗現實社會的諷刺和批判。就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世態的變遷以及這一點點隨時間流逝的流逝人間世故吧。是啊,苦難的舊主已經忘卻,而這忘卻的舊主也快要降臨了罷!冉阿讓的一生極其不幸,但他卻用他善良、感性的內心去癒合着這個世界給他帶來的傷疤,哪怕命運是如此的不公,世態是多麼的炎涼。

只要他的心中一直有那位慈愛的主教,有那個美麗乖巧的女兒暖心的笑容,他的世界,終究還是五彩斑斕的,不是嗎?

緣盡世間,塵埃終會落定。冉阿讓這極其辛辣而美妙浩瀚的一生,終獲得了平凡而完美的饋贈。他在臨死前總算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含着幸福而滿意的淚水合上了雙眼,倒在了女兒的懷裏。他,一個悲慘而傳奇的人物離開了。他,或許隨風而去,或許在那屬於他的美麗的世界中輾轉,留戀,或許……但無論如何,他終是活在了《悲慘世界》裏愛他,敬畏他的人的心中,也活在了讀者的心中!

合上書,閉上眼,靜靜地去感悟一番這悲慘、黑暗、隱忍,殘酷的世界,以及這輝煌、正義、善良、傳奇的人性吧。或許時間不長,就只一瞬,一瞬,你那焦慮浮躁的內心,會隨着風,飄散在那悲慘的世界中!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3

以前我曾無數次叩問自己,面對他人的過錯,我該寬恕還是該懲戒?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我找到了答案。

《悲慘世界》無疑是十九世紀最光芒奪目的小説之一。小説不僅為我們鋪展了一軸半個世紀法國恢宏的歷史、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的畫卷,更為我們刻畫了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以及冉阿讓面對懲處和寬恕後的靈魂鉅變。捧着這部宏篇鉅製,體會到了深遠的分量感。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很悲慘嗎?不是,也是!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是人創造了它們。雨果筆下的冉阿讓,用他史詩般可歌可泣的精神歷程詮釋了這一點。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他盲目報復社會,以至犯下了真正讓他終身悔恨的過錯;而大主教的寬恕、仁慈又讓他在悔恨中爆發出深刻的覺悟,成為精神轉化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一個麪包”,“一個燭台”,代表了人們對過犯的兩極態度,一個人的靈魂從人間到地獄,又從地獄到天堂就因無情的責懲和有情的寬恕!它們或許存於人的一念之間,雖然這一念需要內心的爭戰,猶如沙場,但,這種心靈的廝殺永遠抵不過拯救一個人的心靈以及改變自己生命意義的價值。冉阿讓是不幸的,但更是幸運的。

我們需要寬恕,它能點化心靈,使世界變得寬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都是軟弱、卑微、窮乏的,我們每個人都渴盼別人的寬容、饒恕。寬恕無關於血緣,是人之間關愛的彰顯,就像冉阿讓寬恕德納第、沙威、馬呂斯和柯賽特一樣,在一次次捨己中完全了別人。而如今社會,紛爭、競爭加劇,人心失衡,構成了彼此的人牆,多少靈魂迷茫而錯失於各種矛盾之中。大到宗教之爭、文化之爭、地域之爭、資源之爭,小到名利之爭、財富之爭、排名之爭、遊戲之爭,人心被擠壓成縫隙,容不下別人,最終滾落成一地雞毛。我們呼喚饒恕、寬容、仁慈,去翻鬆人心的土壤,好讓愛的種子在心中萌發、茁長。

我們需要寬恕。它可能量精神,使世界變得柔和。老子説:“以德報怨”,“常於善人”,寬恕屬“人之情”,而非“法之物”,當然,法律必不可少,它可以約束人的犯罪行為。但當我們的思維僅限於各種規章、準則、條框的標尺時,人心是不是會越來越冷漠、堅硬,缺少寬鬆、寬厚、寬容呢?我們的生命會不會越來越乾枯、石化,缺少感動、感化、感慰呢?懲處總歸是冰冷的,它上升不到温馨,就像警長沙威對冉阿讓秉公執法時的冷酷一樣。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是我們已經習慣用各種契約對待一切,讓人世間漸漸喪失了寬容和信任。

我們需要寬恕。它能彼此傳遞,讓世界更加寥廓。當寬恕被送至他人靈魄深處時,會有意無意間將兩個人帶入一種生命的體恤中。大主教的寬恕感染了冉阿讓,使他洗新革命;冉阿讓的寬恕感化了沙威、馬呂斯,讓他們受到良心的譴責,從而知道如何去寬恕別人。這種傳遞的力量已藴藏在人們的心裏,而且堅信:一個人被贖就是一個世界被救。寬恕可以相傳,同樣,懲戒也可以相傳,選擇哪條路取決於對人的信心,前者帶來盼望,後者帶來絕望。

寧靜可以致遠,寬恕也可以致遠!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4

最近,我忙裏偷閒看完了雨果的小説《悲慘世界》。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書,是雨果最傑出的鉅著之一。

我曾經看過《悲慘世界》的電影,相比之下,如果説電影是一幅水彩畫,那麼,小説就猶如色彩濃郁、形象逼真的巨幅油畫。

從書中可以看出,雨果站得很高,他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俯瞰着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因此他能用準確的筆觸,描繪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他又是沉得很深,他深深地沉入社會的底層,所以他又能深刻地揭示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悲慘世界》中的人物眾多,各個描寫生動、鮮活:主人翁冉阿讓、神父米里哀是那麼善良、高尚;芳玎、珂賽特是那麼悽慘無助;革命者安若爾拉斯、馬貝夫、小格夫羅舍是那麼英勇悲壯、光彩照人;而德納第夫婦又是那麼貪婪、惡毒……

雨果在書中,以他那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感人肺腑地歌頌了“真、善、美”,同時又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假、醜、惡”。

讀《悲慘世界》,就彷彿聽偉人講故事。

從故事中,你彷彿看到了他那深邃的思想,觸摸到了他和人民一起跳動的脈搏,你更能清楚地感到他那偉大的博愛之心。

聽完了故事,你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你的思想境界被提升,你的靈魂也被淨化了。

《悲慘世界》是雨果追尋着心中一種執着的呼喚,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寫成的。

有了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艱苦創作,世界文壇才有幸得到了這一部曠世之作。

真希望中國當代也能出這樣一本舉世聞名的書,出這樣一位傑出的作家。

不知這是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

看看當今一些中國的作家,不能不使人蹙眉。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幾種作家。

一種為“跟風作家”,看到什麼作品受追捧,就寫什麼作品:於是宮廷戲、武打戲、三角戀愛戲、勾心鬥角戲,……常常一窩蜂;一種為“低俗作家”,專門寫一些迎合人們低級趣味的作品:暴力、色情、恐怖是他們最愛;一種為“自戀作家”,他們是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於是對於自己的豪華生活津津樂道,喜歡寫自己如何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如何和同樣富裕的親戚朋友吃喝玩樂,滿世界旅遊,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一種為“編造作家”,他們根本沒有生活體驗,一個人關在家裏,翻了幾本歷史書,就可以胡編、戲説歷史,只要有人欣賞,他們就興趣盎然,滔滔不絕地編下去。

這些作家他們也站得很高,他們是高高站在人民之上,根本不關心老百姓的真正生活,他們也沉得很深,他們深深地沉入金錢、名利、地位之中。

不過,現在改革開放了,人們的興趣愛好也隨之開放,各個階層有五花八門不同的愛好,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作家.

雨果是貴族出身,他卻能時時關注廣大人民的生活和命運,關心社會的發展;他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卻常常以最令人忽視的卑微的小人物為作品的主角,揭示重大的社會、歷史題材,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當然,中國當代還是有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反映中國的社會面貌。

他們能無情地揭露生活中的“假、醜、惡”,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真正的作家,是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5

讀完《悲慘世界》,我流淚了,為美麗、偉大的愛流淚。整個故事雖然是以金錢至上、人心冷漠的資本主義社會為背景,但愛的腳印卻無處不在。

冉阿讓有愛,所以拼命工作養活姐姐和她的七個孩子,所以會為了他們去偷麪包。但是他的愛不僅僅是對家人的愛,更多的是對社會、對他人的愛,是一種大愛。他當了市長以後,常常接濟窮困的人,併為羣眾創造了財富;他不顧自己喪失生命和身份被拆穿的危險,到馬車底下救人;他本可以永遠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一直當他的市長,但是為了還老人項馬迪的清白,他承認了自己就是冉阿讓;芳汀因為誤會而侮辱了他,而他並不記恨,一直無條件地幫助可憐的芳汀,甚至在芳汀死後還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的女兒珂賽特;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涉險去救她的戀人馬呂斯;沙威被俘後,他本可以一槍打死沙威來報復,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寬恕了沙威,把他放走了……他的愛就像冰天雪地中的一團火,為周圍的一切帶來光明與温暖。一個與他毫無瓜葛的人,他都回幫到底,他的心是博大的、寬廣的。

而造就這樣一個冉阿讓的是卞汝福主教米里哀先生。米里哀先生是仁慈的化身,他愛着所有人,任何人向他求助,他都會幫助,他為鎮上的慈善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冉阿讓出獄後,沒有人願意收留他,而米里哀先生卻與他人不同,他收留了冉阿讓,並且十分關心他、照顧他。就算冉阿讓偷了他的銀燭台,他也用一顆博愛的心寬恕了這一切。冉阿讓正是因為被他的寬容和善良感動,才像他一樣把愛播灑在人間。米里哀先生的愛不僅僅是改變了冉阿讓一個人的人生,更是由改變冉阿讓一個人的人生而造福了許多人。

芳汀的愛很單純,只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但卻同樣令人感動。她為了女兒,一個人在外面努力賺錢,因為她心中有一個信念:只要攢夠錢,就可以把女兒接回自己身邊,讓她過上好日子。每次無恥的德納第夫婦以珂賽特需要錢為理由向她要錢時,她總會想盡一切辦法籌錢,甚至賣掉了自己的頭髮和門牙,一個女人做出這樣的犧牲,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但是對女兒的愛讓她有勇氣,為了女兒,即使再辛苦,她的心裏也很快樂。

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愛,再看看德納第夫婦和沙威,反差竟如此之大。

德納第夫婦的靈魂已經被金錢完全腐蝕了,不要説愛,他們連做人最起碼的良知都沒有了。為了錢,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説謊而不臉紅,殘忍地對待只有六、七歲的珂賽特,甚至可以弄傷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博得別人的同情,愛與良知在他們眼中只是不值錢的垃圾。

沙威是個鐵面無私的警察,他有原則、不被金錢利誘。他與德納第夫婦相比,還有良知,但他的心中沒有愛,當他面對芳汀的苦苦哀求時,不僅無動於衷,而且毫不留情的把她關金了監獄,甚至從未動過幫幫她的念頭。一個人如果沒有愛,還會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作者雨果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充滿愛的渴望,社會應該是充滿愛與温暖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關心和幫助的。他用自己的筆在人們心中豎起了一座座愛的里程碑,因為有愛的世界才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6

昨天晚上看完《悲慘世界》後回到家很輕鬆地寫完了第一篇觀後感,上牀後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又想了很多,所以早晨到公司上網後貼上論壇時把標題後面加了個“之一”,還有些話我還想再説説,算是觀後感之二。

先從我的一位樂友説起,這位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長輩,亦是多年的古典音樂痴迷者,CD的收藏自不必説,從前沒有VCD、DVD的時候,就收藏了大量的LD碟片,除了一些音樂會的現場錄像以外,以歌劇為主,基本上重要的古典歌劇作品都收齊了。我也曾在他那裏流連忘返,還把很多節目用立體聲錄像機翻錄下來,堆了一大堆,只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也都該發黴了。我曾彼此獻寶地將《悲慘世界》的原版CD送給他聽,過了一些時候再登門問及對其的看法,不料淡淡地説了一句“沒怎麼聽”然後加上一句“百老匯音樂劇嘛,再怎麼樣也不能和歌劇相比”。

説實在的,我當時就對這句話有點不以為然,現在看了《悲慘世界》的原版演出,更加是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自己也是個極喜歡傳統西洋歌劇的人,不僅熟悉大部分的重要作品,個人收藏中甚至也有不少偏門貨色,如瓦格納的《帕西發爾》我都有全劇的LD大影碟,全劇近五個小時三張大碟,是當年工資只有二百多一個月的時候花上750元購得。但是我同樣對《悲慘世界》如此傾倒,為什麼呢?

不錯,與一些大歌劇相比,你可以説《悲慘世界》的音樂語言不夠豐富,對演員聲樂技巧的要求不算很高,樂隊織體不很複雜,還有呢?還能列舉出什麼呢?場面不夠宏大鋪張?拉倒吧。最後憋了半天,惡狠狠地説“反正大歌劇就是高雅,音樂劇就是通俗”。

我想廣大樂友裏面抱着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恐怕還包括一些專業音樂業內人士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想想那些經典歌劇的創作年代,那時候,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沒有卡拉OK,歌劇是什麼?歌劇一開始是王公貴族宮庭裏消遣的節目,到後來是“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化的娛樂,想想威爾弟的《弄臣》首演次日滿大街都是哼唱《女人善變》的情景。恐怕威爾弟普契尼的每一部新作從羅馬傳到巴黎的時候,也就跟我們現在“又是一部大-片就要上映了”的感覺差不多吧。

又有朋友説:“我不喜歡音樂劇的唱法,還是覺得歌劇的唱法好聽。”那隻能説羅卜青菜各有所愛,而不能説歌劇的唱法就是高雅,而音樂劇的唱法就是通俗。應該説,音樂語言的發展是緊緊跟隨着時代的發展、大眾的審美觀的發展而發展的,威爾弟的時代的人們不會想象得到我們現在是在怎麼唱歌,正如同莫扎特的時代沉醉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如果你想跳舞》繞來繞去誇張做作的費話羅嗦中的人們怎麼也無法想像普契尼的《冰涼的小手》或是《今夜無人入睡》的唱法一樣。比才的《卡門》雖説是出悲劇,但就其體裁來説其實還是歸入“喜歌劇”。如果當年有位酷喜莫扎特羅西尼的老兄自命為高雅而把《卡門》斥之為“通俗”,今天看起來一定覺得好笑。

所以,我覺得與其説《悲慘世界》等是音樂劇,不如説是現代歌劇,而且是真正“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歌劇“優秀傳統”的現代歌劇,只不過與諸如譚盾創作的《茶》這樣的“先鋒前衞”的作品不可歸為一類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7

先説2002年夏天的一場舊事。那一年音樂劇《悲慘世界》引進到了中國。當年還在讀書的我從生活費中拿出了100塊,跟朋友一起買了最後一場最後一排的票。在上海大劇院看一場音樂劇,對於當時還是窮學生一個的我,絕對算得上是個有些儀式感的事件。

三個小時之後,觀眾們全都自覺起立鼓掌,完全不是客套的,象徵性的,而是被音樂,被演唱,被思想徹底征服的。掌聲一直持續着,在演員們反覆謝幕之後,仍然一浪高過一浪,長達半小時之久。這對於當時還是純粹女吊絲一個的我,絕對也算得上是個啟蒙性的事件。

別的感受暫且不提,當時有一個念頭最為直接——“這絕對是我這輩子花得最值的一百塊!”

怎麼説呢,除非身臨其境的感受它的魅力,任何企圖描繪它如何震撼的語言都顯得無力。最好你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然把故事説給你聽也是對牛彈琴,最好你愛音樂,懂英語,不然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是暴殄天物。我在這裏好像有點尖酸刻薄了,但是沒辦法,對心頭好,我就是不自覺的有些保護欲。雨果的原著本就被稱為“現實的浪漫主義傑作”,法國音樂家的原創加上英國音樂劇“沙皇”麥肯託西的改編,再由極具天分的音樂劇名伶們演唱出來,就像三星米芝蓮餐廳裏的大廚用最好的原料精心烹飪的招牌大餐,不好吃不太可能吧。

後來,市面上出現了《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演唱會的碟片,立刻蒐羅了過來,視為珍寶。隔段時間都要拿出來給學生們顯擺顯擺。再後來,專門尋到倫敦西區《悲慘世界》演出的劇院朝拜,拍照,再再後來,得知它從十週年紀念演出又升級到了二十五週年紀念演出。一部連續演出25年的音樂劇,堪稱史上唯一。再再再後來,它終於被翻拍成了電影。這個,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

從劇場走向大銀幕,對音樂劇《悲慘世界》來説是個跨越。跨越來自於它突破了音樂劇所受到的地理位置,觀眾人數,場景道具的諸多限制,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在家門口欣賞這部傑作。而且電影能用更豐富的演繹手法,烘托氣氛,刻畫情感,這都是電影版的《悲慘世界》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也不得不隨大流的誇一誇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沒有自恃美女的做作,大得比例有些失調的眼睛裏,滿是憔悴惶恐,剪短的頭髮茬,凹陷的臉頰,當她唱着“I dreamed a dream”,這個淪落絕望的方汀算是夠力了。休傑克曼的冉阿然,演得不錯,唱得稍欠,當然不能這麼苛刻的拿電影演員跟音樂劇演員比較。較為遺憾的是:羅素克勞出演的的沙威,演得平平,唱得也真的不怎麼樣,特別是《Star》這樣的經典曲目,聲音太啞,氣息無力,可惜啊可惜!導演一定要現場收聲嗎?難道不能幕後配唱嗎?

反正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喜歡的有人中途退場,有人忍無可忍的冒出一句“就不能好好説句話嗎?”(這都是我在電影院親眼所見);而我同事在松江大學城的電影院看完評價“觀影過程中,鴉雀無聲,我想吃片薯片都怕嘎吱的聲音打攪別人。結束了還有好多人鼓掌誒。” 我只能欣慰的説“到底還是大學城的觀眾素質高啊《悲慘世界》 —— flora。feng —— We love each other”

再好的演出也有結束的時候,就讓電影版的《悲慘世界》作為它暫時的休止符,在觀眾心裏慢慢沉澱;讓經典成為傳奇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8

我曾獨自爬過高山,我曾獨自欣賞湖水,我曾獨自騎行看山花浪漫,我曾……我曾獨自在書海中暢遊。只不過走走停停、看看忘忘,已記不清山是哪座山、湖是哪片湖,花是哪朵花,書是哪本書……

當年的山是那樣的夜色朦朧,我站在漆黑的半山腰上,看不到山的盡頭,也看不清山的輪廓,於是我只有往前走:當年的湖水是那樣的清澈,我站在湖水畔,看不到水在微笑,也看不清它的嶙峋波紋,於是我只有掉頭走去;當年的碭山梨花盛開,我站在百畝的梨花園中,看不到梨花紛飛,也看不清百畝梨園的恢弘氣勢,於是我走了上來。

在半山腰上,我徑直朝着前方走去,終究還是站在山頂,看到了萬丈金光從雲海中激射而出,也看清了山的模樣輪廓,於是我笑了笑;在湖水畔處,我掉頭走去,走上高高的拱橋,看到了湖水盪漾,那是它在微笑,所以我也笑了;在梨花園處,我走了上來,站在斜斜的高坡上,我看到了梨花飛舞盤旋,它的樣子真美,我只能這樣説。

這些我都走了上來,看到了它們最美的模樣。但對於這把“登天的梯子”書籍來説,我始終走不出來,走不出來就代表我從未走進去。

忽然之間,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聖經”,我想這便是“遇見未知的自己”。聖經當然是指《悲慘世界》,遇見未知的自己,當然説的是遇到了未來的自己、遇到了未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一個人遇到另外一個人,這就是遇見;一個人遇見一本書,這就是遇着;但很幸運的是,我遇着了。

我依舊記得第一次翻開《悲慘世界》時候的場景,那是在華豫學院的圖書館裏面。從二樓走進去,然後左拐走到盡頭的最後一個書架上,它被人束之高閣,而我卻伸手取了下來,它的旁邊便是《巴黎聖母院》。

學校裏面的那本很舊,然後字體也非常小,只記得它的開頭幾行密密麻麻的小字,類似於聖經,我當時並沒有堅持看下去。

就在這恍惚之間,已經過去了兩三年的時光,我又想起了自己的這塊碎片種子,我決定將它認真呵護成長,現在它終於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

未來的自己,也就是書中的冉阿讓的樣子。他真摯而熱烈,雖然他很木訥;他無比善良又無比讓人珍惜,雖然他以前是苦役犯;他執着而堅定,雖然他曾在深淵和天堂之間猶豫徘徊;他終究活成了他,雖然他(主教)看不到他了,但是他堅信他能在天上看到他,於是他就活成了他,也活成了我心中的自己。

無數的夜晚相伴,它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了,而冉阿讓也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了;

虛構的?

NO!

它就是一個世界,可以讓我看到未來自己的模樣;我不太相信什麼”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詞調,但我相信”天不生果果,萬古長如夜”。

這本書讓我明白,所有的苦難終究會過去,所有的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所有善良的人終究會得到好報,所有作惡的人終究會接受上帝的審判;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裏面,審判長頭頂高懸的那張審判圖,卻是沒有想到最終還是審判了他自己;人當然是善良的,所以它就是善良的。

讀完這本書,就像自己也隨着經歷了冉阿讓的起伏生活,提前給自己的未來走了一遍,然後在真實的生活中去規避書中冉阿讓的錯誤,去接受他性格中的那些光輝燦爛的特質……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9

初讀《悲慘世界》,我便立刻被深深的感動和震撼了。芳汀只是一位普通甚至是有些卑賤的女工,她穿的衣服永遠是打補丁的,而她女兒穿的,卻是上等的衣服。為了讓女兒過上快樂的日子,芳汀將女兒託付給德納第夫婦,並接受了高額的撫養費。離開時,她已哭成一個淚人了,她實在捨不得女兒,但自己現在的條件,女兒……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攢足夠的錢,讓女兒重新回到自己身邊。以後的日子裏,她努力攢錢,並不時寄信給德納第夫婦,對自己的女兒問長問短。後來聽説女兒沒衣服穿了,這偉大的母親毅然剪下了自己美麗的長髮,用來給女兒買衣服……當得知女兒得了重病,她瘋了似得找東西賣錢,但她已一無所有了,她跑了整整一天,找到了一個牙醫,她,賣掉了自己的門牙。回來時,她從一個美麗的女人變成了一個癟嘴老太婆……

噢!!它如一把大雨傘,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又如一根支柱,為自己的孩子撐起一片藍天!它是如此偉大,如此震撼人心啊!

而這偉大的母愛,又何時不在我們身邊守護着我們、照顧着我們呢?連飯桌上,都留有愛的温暖。吃飯時,我總會看見那一盆盆可口的美食擺在我面前,而我的碗中,總會裝滿濃濃的愛。媽媽的愛細緻入微,她為了讓我多吃那些富含營養的菜,從書店買來烹飪的書,不時變着花樣燒菜給我吃。

無論春夏還是秋冬,母親的手總會出現在夜晚。當我墜入夢鄉時,媽媽總是小心地走進房間,輕輕地將被子蓋在我的身上。我從以前體弱多病的哮喘病患者變成了現在活潑健康的孩子,而媽媽卻由於長期睡眠不足而變得疲憊不堪,和以前判若兩人。

母愛有時只是那麼細小的一瞬間,有時,卻是偉大的犧牲。汶川大地震時,房屋倒塌,一位母親帶着孩子衝出樓房,當樓房要倒下來的那一刻,這位母親蜷起身子,將孩子緊緊護在身下……救援隊發現這位母親時,她已經死了,是被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她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着,雙手撐地。救援隊用磚敲敲石頭,對她身下喊了幾聲,沒人應答,他們正準備離去時,隊長又將他們招呼過來,只見那位母親身下有一個三四個月的嬰兒!他們將嬰兒抱出來,只見裹着嬰兒的被子中還塞着一隻手機,下意識打開來,只見手機上有一條寫好的信:孩子,如果你能倖存,你要記住,媽媽是愛你的!

為了自己的孩子,寧願犧牲自己,這便是母愛,母愛不求回報,母愛默默獻出!

母愛!多麼震撼人心!母愛,又是多麼得無微不至,又是多麼偉大!

《悲慘世界》中的芳汀,她擁有偉大的母愛,自己過得那麼苦,為了女兒,她寧願放棄一切,就為了讓女兒過得快活些,幸福些。偉大的母親啊!使人心頭一震的母愛啊!多麼偉大!

可當我們沉浸在母愛的幸福之中,當我躲在母愛的庇護之下,我們是否想過它的意義?也許,許多孩子都會説:“這是應該的!”但是,你仔細去品味你的母親對你的愛吧!大聲讚美那永遠愛你的母親與那母愛吧!仔細去體會生活中母愛的點點滴滴,細細捉摸母愛的真理,你會發現,這平凡的母愛,竟是如此震撼人心,竟是如此偉大!!它會給予你許多啟發!

《悲慘世界》——愛的交響曲,母愛使人震撼,母愛使人驚歎,母愛使人讚美。母愛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母愛能創造奇蹟!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10

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幼時,幸福像衣上的鈕釦易於掌握,如滔滔碧江水連綿不斷,一束陽光,一粒粉塵都有了嚮往。

那時我愛去奶奶居住的小小鄉村,呆呆地望着澄澈的藍天,綿軟的雲是姿態萬千的夢我,摘取一朵懷着它痴想,天馬行空地遨遊,不時嘴角勾出一個傻呵呵的弧度,奶奶總會在這時端來一碗銀耳雪梨湯,我捧着碗凝望菜畦,甜汁沁入心脾,當時只覺得世上最好的湯汁莫過於此了。

與公雞賽跑是我們的另一大愛好,每次看到那趾高氣揚、恃強凌弱的大公雞都會感到被蔑視了權威,於是一邊張牙舞爪地拉扯鬼臉,一邊踏着坑窪的土地深一腳淺一腳地飛奔,一副不抓到公雞誓不休的執着摸樣,東奔西突,前撲後閃,雖然我精心策劃的戰略都不值一曬,卻仍倔強地不服輸,直到精疲力盡地倒在地上,揚起一片塵土,唯覺得單純的快樂。

角逐的路途十分坎坷,難免會摔倒。但這裏面可有學問哩,裝着小小心思的我獨自一人便是鋼鐵戰士刀槍不入,女兒獨自一人時有淚絕不輕彈。但我卻秉承着“遇人就哭”的原則,萬一跌倒時碰上奶奶可不得了,乾涸的眼眶馬上閃射出朦朧的淚光,鬼哭狼嚎,恨不能傾倒出所有的委屈憤懣,但其實心裏卻是偷笑的。

自以為是的懵懂“成熟”後,幸福變得氤氲無所,好像隱匿到最嚴密的罅隙中去了,要斬荊斫棘方可觀。似乎定要有豐碑偉業,傳頌千古才可坐擁幸福,但對那些傳奇人物只能在字裏行間遠遠仰望。幸福彷彿很大很大,大到只屬於那天之驕子,命運定盤,我們註定不受眷顧。

我束縛在自己編織的桎梏裏不肯露出卑微的自我,像被遺棄的孤童,飄搖的浮萍,天地都黯淡了色澤,再不像從前的明淨。奶奶為照顧我來到了宜昌,在多少個挑燈夜戰的夜晚,奶奶同樣燈火闌珊人未眠,看在眼裏急在心,又怕我嫌惡她的叨擾,只能悄悄端來一碗銀耳雪梨,又你人地斂聲屏氣地離開。而融在我舌尖的湯汁總覺膩而緊,滋味也大不如前了。

那天幾個好友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我趁此機會大倒苦水。末了,一個我認為較我而言更優秀的同學冷不丁的道:“真羨慕你那麼多人寵着,身在福中不知福喲!”波瀾不驚的心湖中驟然風起雲湧,激盪了情懷。原來我是幸福的,不必名貫古今,不必生死攸關,平凡的我擁有的是小小的煩惱,滿滿的幸福啊,只是這幸福卻都在別人眼裏。

原來如此,幸福並未躲藏,它就佇立在面前,只是閉塞了心房的我感受不到它的氣息。它揮舞雙手,靠近我,擁抱我,那一碗甜湯,一聲親暱問候都是它的味道,我卻在肆意揮霍着幸福的同時埋怨它的吝嗇和飄忽。

如今,幸福不再虛無縹緲,也不再取之不竭,雖然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但我總覺得每個人的幸福正如一碗樸素的湯汁,甜入心脾,卻只有那麼多,喝一口消耗一口,總有見底之日,我不願直至那時才恍然淚流,又典當那些回憶來餵養寂寥,現只有甜蜜地沉浸在湯汁中感恩,感動。

奶奶悄無聲息地照例端來銀耳雪梨,我覺得該説些什麼,“奶奶——”待奶奶詫異的轉身,我竟然無語凝噎,只好綻去一個大大的笑臉,奶奶卻莫名其妙的嘟囔看幾句,可我分明看到那雙漾起一汪笑意的眼,甜甜的銀耳雪梨滋潤心靈,世上怕是再沒有如此好的湯汁了。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11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使我增長了許多豐富的課外知識,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從小就喜愛讀書。

時間久了,讀書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每次讀書,我都會興致勃勃地走進那充滿芳香的書房。每當走進書房,我都能聞到那“迷人心竅”的書香,彷彿那有趣的圖書就擺在我的面前。拿起圖書,我心中難免會有幾分激動。很快,我便投入到看書的情景中,陶醉在那一望無際、浩瀚無垠的書海中。我便在那無邊無際的書海中暢遊。

俗話説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開始勤奮讀書,在我讀過的書中,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它便是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嘔心瀝血寫出來的圖書《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當今社會的殘酷。一個苦役犯,他的名字叫冉阿讓,為了撫養姐姐的七個孩子,他必須去偷麪包給他們吃,最終因偷了一個麪包背判了19年苦役。難道現在的社會連養活一個人都養不起嗎?難道連一個麪包都要如此的斤斤計較?轉眼間,19年的歲月飛速流逝。冉阿讓出獄了,可是,人們都離他遠遠的,就連住的地方都不給,就連住在狗窩裏的狗都要趕他走。每個人的權利不都因該相等嗎?為什麼你們有睡覺的權利,而他沒有?他覺定報復這個社會,可是,他後來卻改變了主意。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説,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真是因為這樣,那個苦役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市長出現了。也許,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馬德蘭市長幫助了一個有一個人,為了救被壓在車底的割風連信命都要丟了,可真正幫助過、關心過他的人,卻寥寥無幾。

這本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寂寞”二字。雖然是兩個不起眼的小字,卻讓那孤單的人感受到巨大的疼痛。他們整天生活在被人拋棄、欺負的環境中,只會讓他們的內心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其實,在冉阿讓揹着馬呂斯,穿過整個巴黎市區下水道時,他可以健康的再活六十年。但他最後還是安祥平靜地逝去了,他之所以安靜的死去,是因為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温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了當今社會的殘酷無情。也讓我明白了要孝順父母,多陪父母説説話、聊聊天,也是很快意的。人老了,漸漸地,寂寞就侵佔了他的內心。以前,我還不太瞭解什麼是寂寞,自從看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寂寞是一捆多麼沉重的枷鎖。

你看,一本書。就讓我懂得了這麼多道理。書,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沒了書,人們將永遠不會進步;沒了書,人類將永遠不會成功。你看,書多麼珍貴啊!讓我們一起好讀書、讀好書、愛讀書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1200字 篇12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冉阿讓,僅僅因為飢餓而打破商店的玻璃偷了一個麪包,就被判了4年的監禁。生活在那個壓迫和剝削如此嚴重的時代,活着,有時候就是一個悲劇。

父母雙亡的冉阿讓,和姐姐在一起生活,但是,隨着姐姐有了孩子,冉阿讓得到的關心也就少了,但是,冉阿讓還是挺關心姐姐的孩子的,不然,就不會默默的幫孩子們還他們欠商店的錢了,而且從來沒告訴他姐姐這些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善良的人,卻被貧窮逼上了偷竊的道路,但是在第一次的時候就被抓了。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看似滑稽的場景,但是,更多的確是深沉的悲傷。就像冉阿讓本來是判了4年的監禁的,但是在坐了3年多的時候,他卻越獄了,而且,馬上就被捉了回來,又加了幾年的監禁。後來,又越獄了幾次,使得本來判了4年的監禁,卻坐了19年的牢。在書中是這樣説的,在第三個年頭,輪到冉阿讓越獄了。大家都越獄了,根本都不去考慮後果,越獄還是“輪到”的!

在那個年代,警察卻非常的“稱職”,非常較真,認真的給統治者做奴隸,卻不管人民羣眾的死活。沙威是那個年代警察的一個代表,一直都是那麼的稱職。雖然到後來糾結到跳河自殺,也成了那個年代的犧牲品了。

坐完了19年的牢,終於被放出來了,但是,在外面的世界裏做苦工,得到的報酬卻和坐牢時一樣,這就太傷心了。原本可能覺得終於出來了,要好好做人,但是,一來到外面,卻又被逼着回到從前坐牢一樣的日子,一樣的待遇。這就是那個悲慘的世界,不留一條路給善良的人走。走到哪裏都被壓迫。

一天,冉阿讓在主教的家裏休息,卻偷走了主教家裏的銀器,第二天被警察押到主教家的時候,主教卻説那些銀器是他送給他的。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震撼啊。本來冉阿讓已經對這個世界絕望的了,但是,主教的這一舉動卻點燃了冉阿讓生的希望。讓他知道這世界還有好人,還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沒有主教的這一舉動的話,冉阿讓這輩子應該就沒戲了,墮入了無邊的黑暗。所以,後來,在離開之前的那晚,冉阿讓就在主教門前跪着,也不知道跪了多久。

接下來的故事裏,冉阿讓暫時是過上了安穩日子了。但是,另一個悲劇又發生了,那就是芳汀。對於法國,像芳汀這類悲劇,怕是不少的,芳汀只是這千千萬萬中的一個。但是,幸福總是那麼的短暫,接着冉阿讓就出事了,芳汀也死了。但是,這時的冉阿讓卻不再像之前那麼無牽無掛了,還有一個人需要他,那就是芳汀的女兒。如果不是因為芳汀的女兒,我想冉阿讓是不會再冒那麼大的險去越獄的。不管怎麼説,他擁有越獄的勇氣,力量和技巧,這次越獄倒是成功了,更大的因素更應該是大家覺得他已經死了吧。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隱姓埋名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接下的日子又比較好過些了,因為他已經死過一次了,但是,接下來又要擔心珂賽特的事了。就寫到這吧,接下來的事都是珂賽特的事為主了。

冉阿讓,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個悲劇了,因為他生在一個悲慘的世界,也死在那個悲慘的世界,但是,這一生,他也算是活得精彩的了,被人愛過,也有人可以愛。奮鬥過,失敗過,最後,死在了那個悲慘的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v8j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