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家的讀後感(精選6篇)

家的讀後感(精選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的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的讀後感(精選6篇)

家的讀後感1

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約裏唯一一條也是永遠都會存在的那一條無人可以更改的霸王條款”我一直不相信這句話,甚至是不同意的。

我始終堅信着:生活是可以靠人來改變的,人是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的,因為“人定勝天。”

《家》這本小説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滯塞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描述了高公關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

作者寫作這篇小説,一是表達了對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來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二是為青年一代呼籲,“要為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於歲對舊制度的深惡痛絕,

對廣大青年的誠摯熱愛,作者通過《家》向舊社會舊制度進行猛烈抨擊,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並通過對青年一代勇敢抗爭的描寫,展現了在嚴密殘酷的黑暗王國裏放射出的一線光明,使《家》充滿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作者説過:“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達了這種不屈於命運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創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家的讀後感2

20世紀30時代,主要存在三種“人”的觀念與話語的對話、衝突、交流與交融。一種是五四民主科學背景上的人文觀念與話語還在承續與發展;一種是左翼革命文學的“階級的人”觀念與話語;第三種是近現代通俗文學的“人”的觀念。30年代的人文主義文學思潮下,中國現代小説進入成熟、繁榮時期。小説家經過辛勤探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領域。巴金執着於五四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充滿熱情地展示年輕人的世界與封建家族激烈的對抗,例如寫於1931年的《家》。

《家》給我們展示了五四運動期間一個封建家庭逐漸沒落的故事。 在《家》中,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態。在高老太爺統治下,這個家庭內部充滿了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在不斷出現、激化。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 覺新的生活讓人同情,他想反抗卻無力反抗,內心承擔着各種壓力卻無人訴説。他將希望放在自己的兒子上,希望兒子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覺民,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着和穩重。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鬥爭精神,最終獲得勝利。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鳴鳳為了反抗當小妾的命運,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在鳴鳳、瑞鈺的死中,看到了家庭中的虛偽與罪惡,既悲傷,又憤怒,最終在覺新的幫助下離開了家庭。

小説通過覺慧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制度並離開家族,鳴鳳反抗不公平命運等事件,展現了作者對人性解放的強烈的渴望。作者批判的不僅是舊禮教,更是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梅、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家》充分體現了五四的時代精神,表現了對人的新的思考。

家的讀後感3

巴金,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家》寫於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積最初19年的生活經驗寫成的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説。正如巴金所説的:“《家》是一部寫實的小説,書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愛過或者恨過的,書中那些場面還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這時我已經無心再欣賞這美麗的風景,走到回家的路上,仔細回想撿鑰匙的經過,心裏不由得一片温暖……長篇小説《家》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進取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終,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經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活力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完美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活力,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歡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的讀後感4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所以,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完美的戀情,可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理解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理解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杯具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主角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一樣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進取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終,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的讀後感5

最終讀完了《家》的最終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活力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

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明白自我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我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夢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家的讀後感6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先接觸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可是是教材書中的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至今還記得學習《雷雨》時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繹,但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是今年寒假和兒子一齊讀的《家》。

《家》這部小説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説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感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一樣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一樣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户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杯具,以往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一樣於他們,他們是物品,能夠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一樣,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我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讓每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像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mdj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