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家》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6篇)

《家》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6篇)

《家》讀後感 篇1

《家》是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寫的一3部關於批判迷信,舊制度,舊禮教,鼓舞人們勇敢地向腐朽與落寞作鬥爭的影響深刻的小説。書中大膽地刻畫了鳴鳳,琴,梅,瑞珏,許倩如等諸位性情迥異的女性形象,在這幾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獨運的筆端讓鳴鳳,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劇收場,在其中我對鳴鳳這個人物形象印象極深。

從第二回鳴鳳出場到二十九回為止,作者比較細緻地刻畫鳴鳳的筆墨不過十三處,但這僅有的十三處筆墨卻讓我合上書久久也不能忘卻鳴鳳及和鳴鳳類似的這些女子們,下面重點圍繞作者的筆墨展開我眼中鳴鳳人物形象之剖析……

一,鳴鳳出場

在第二回裏作者就安排鳴鳳出場,在此之前僅交待了覺民覺慧二人。鳴鳳在覺民覺慧下課後喊他二人去吃飯,作者接着就來個人物肖像描寫。“瓜子臉龐”,“苗條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臉頰上的兩個酒窩”。簡單幾句就刻畫出了一個純情少女的形象,接下來,作者又加了句“覺慧笑了笑,看見她的背影在上房裏消失了,才走進自己的房間”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來就給讀者一個提示,提示覺慧與這位婢女的不同尋常。

鳴鳳第二次出場是在這天夜裏,琴和覺民在房間裏談心,覺慧在堂屋裏自我發泄,他不自覺地叫鳴鳳去倒茶,然後在鳴鳳端茶前後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覺慧在鳴鳳出門時故意將兩隻腳放開站在門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爺,讓我過去”“三少爺,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罵的”鳴鳳低聲説。“你告訴太太你在我這裏有事要做”覺慧笑着淡淡説。“笑”字在這裏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爺為何要對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為何又逗她開心?為何為了安慰恐懼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詞?作者經過兩次出場,一次暗示,幾句細節描寫已經向讀者坦白:三少爺喜歡上了婢女鳴鳳!

三少爺喜歡上了鳴鳳,那鳴鳳是什麼態度那?是欣喜,是恐懼,還是什麼?接着讀下去,作者又安排第四回用全篇的筆墨採用鳴鳳自述身世和精細的心理細節描寫又向讀者進一步描繪出她的善良,她對主人的忠心,甚至她的屈從,還有她迷人的身體,加之她對自己的擔憂。到此回結束時鳴鳳又想起了覺慧,她一想到他心靈就舒展開來,內心也感到了一絲温暖,她甚至在盼望覺慧向她伸手,但她似乎又意識到有些不太現實,她意識到她的婢女身份,她有些退縮,但畢竟是她也已經喜歡上了三少爺了!

二,花園折梅

作者第十回之安排之描寫是最浪漫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十分巧合地讓覺慧和鳴鳳在早晨的花園裏相遇,又巧妙的只安排他二人相遇,於是最令人動情和羨慕的情景戲劇般的到來了:覺慧先是湊上去幫她折梅花,在鳴鳳將要離去時覺慧鼓足了勇氣把她叫住,接着鳴鳳十分羞澀乖巧的跟着他到了不受外人打擾的花園的山洞裏,他們開始面對面坐着只用眼睛望着彼此,鳴鳳因恐懼被人發現而意欲離去,覺慧大膽地抓住她的左臂使她坐下,並説“我不讓你走”,他接着説“是不是現在你不喜歡我了?”後來鳴鳳傷心地哭了起來,且邊哭別説自己的心裏話説給覺慧聽,覺慧把她的手拿到自己的膝上人撫摩……這些都是作者獨到的細節描寫,覺慧愛上了鳴鳳,覺慧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也説了下面的話“我有辦法,我要太太照我的話做,我會告訴她説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太精彩了,這是兩人愛的宣言,這是兩顆熱烈的心碰撞的擊鳴。我感歎作者有如此細膩之筆端,運筆安排之神力,在此時或許只有淙淙的山洞溪流在靜靜的為他們作證吧,讀到這裏不禁拍手叫好!鳴鳳又説了一些,所有這些都是她為了三少爺的一個承諾,為了她的那份期待已久的愛情。鳴鳳已經深深深深的陷進去了……她認為只有他可以救他,她認為他可以接她去做三少奶……她美麗背後還帶着些許的單純……

三,窗前立誓

再有對鳴鳳比較細緻的描繪時已經是第十六回了,晚上鳴鳳聽婉兒説要在她倆中間挑一個去給馮老太爺做姨太太,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在房間裏探討起來了,恰巧覺慧經過鳴鳳窗下時給聽到了這件事情,覺慧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想問個究竟,就在跪在鳴鳳窗下的椅子上小聲的跟鳴鳳探討起來。覺慧激動的問“假使有一天人家當真把你選去了,那又怎麼辦?”覺慧想要鳴鳳的一個誓言,看作者是怎麼寫的“鳴鳳痴痴地望着她,半晌不説話,忽然眼裏淌下淚來,她也不去擦它們,卻把心一橫,十分堅決地説道:我不去!我決不去跟別人。我向你賭咒!”

嗚呼,這就是我們善良的鳴鳳,淳樸的鳴鳳,她已經抱定要和覺慧永遠在一起的信念了,她已經可以為了愛情大膽的説不了,她在那夜給了覺慧這麼一個承諾,這輕輕的一諾,包含了這個柔弱的女子多少的勇氣和愛戀,包含了這個多情單純的女子多大的信心和意念……真為之動情……

四,投湖殉愛

當作者的筆勾勒到第二十六回,我知道悲劇終於要來臨了。她被周氏給喚去並被告之她被老太爺選中了要去給馮樂山做小老婆去了,鳴鳳傷心地哭,絕望的哀求周氏希望能放過她。周氏同情她但又幫不了她,因為周氏也是老太爺的一顆棋子而已。到最後鳴鳳不哭了,她累了,她無力去哭了,她希望平時待她可以的周氏可以救她,但她失望了,這是她求助的第一次破滅。

她從周氏那出來,又燃起了第二次求助的慾望,她要去找曾給她許諾的覺慧,她要去找她最愛的男人去救救她,她想進他的房裏跟他説求他救她,但剛要跑進去的瞬間覺慧房裏的燈熄滅了,她的求助第二次破滅了。

她回到自己的房裏,痛苦的哭着,傷心地哭着,這麼一個弱女子這麼一件巨石自己一個人扛着扛着。就這樣她過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想到了那個曾許諾給她幸福和家庭的男人,她必須要對他説,因為明天她就要去給別人做小老婆去了……她鼓足勇氣衝進他的房間,他在忙在寫他的文章,他沒有時間搭理她,他打斷了她的話,他還貪婪的奪走了她的初吻,後來覺民回來了,鳴鳳還沒來的及説覺民就回來了。她的求助慾望第三次破滅了。

她帶着覺慧給她的一個吻絕望的朝着花園深處走去,她站在湖邊回想她受過的苦,她流過的淚,她想她那場朦朧的愛情她的男人曾給她的承諾,她的卑微的身份又必須去給人家去做小老婆讓一個老頭子吞噬自己的身體而沒有一個人去救救她,愛她的男人也不能!她絕望了,她聽到有人在呼喚她,但接着又消失了,這是她幻想的第四次破滅。

她徹底絕望了……她懶洋洋的站着,縱深一跳。悽慘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她去了,在這個無邊的黑夜裏……她殉情了……

作者用四次情節的起伏安排最終使她選擇了冰冷的湖水……

五,鳴鳳鳴鳳

剛烈的鳴鳳走了,但她只成了一個犧牲品,那個公館裏就像任何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就連以前喊着要讓她做三少奶的覺慧似乎也淡忘了她,他是內疚的,他保護不了心愛的女人,他是應當受到譴責的。第二十八回中覺慧又在夢中夢見她,他倆在槍林彈雨中私奔他倆向着自由逃跑——但這有何用處?純情的鳴鳳寧願以死殉情也不願給別人做小,她的剛烈令我折服。

作者想借鳴鳳的盛開隕落來控訴吃人社會的殘酷。但我轉念又想,鳴鳳的死於她而言是毫無意義的,於她身邊的人也是意義不大的,她的縱身一跳只是讓這條無休止的道路上又多了幾滴鮮血,她沒有明白生命的意義,她不知道她生存着應當勇敢的鬥爭,她不知道她生而不是奴隸的,她不知道她可以選擇活的方式要比她選擇死得到的意義要多些……悲夫,吃人的社會逼死了我們的鳴鳳……

一如鳴鳳,自序中作者提到的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負和玩弄而飲毒而終的他的大哥覺新,因舊的婚姻觀念而被逼死的美貌善良的梅,因抗不過迷信觀念,難產而亡的大嫂瑞珏,還有那許許多多的未知名的冤魂——

鳴鳳啊鳴鳳,今夜你還在夢中哭泣嗎?當時的你並非無路可走啊,你才十七歲便選擇了隕落啊,你讓後來人如何去面對你一臉的困惑。

《家》讀後感 篇2

家是什麼?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牀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説《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衞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説,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衞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説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並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説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鈎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着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説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裏),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説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後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後跳湖自荊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後感 篇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説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着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着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裏行間控訴着“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説這整本書説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為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着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為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説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着不安與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還記得覺新與覺慧的對話“你對爺爺説了些什麼話?你為什麼不先告訴我,就跑去對他説?你真笨!”覺新抱怨覺慧道。

“笨?我正要叫爺爺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們是‘人’,我們並不是任人割宰的豬羊。”

覺新明白這些話是對他發的,他聽起來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説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縱然誠懇地向覺慧解釋,覺慧也不會相信他。

覺新是真誠的愛着兄妹們,但是,他所固有的,受舊思想,舊文化所毒害的覺新難免會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覺慧有所衝突。就在這一刻,他們的矛盾爆發了。由內心中的矛盾演變為了激烈的爭吵,不是覺新不忍讓弟弟,也不是覺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舊潮流的對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邊要門當户對,一邊卻講婚姻自由;一邊人生而平等,一邊卻父母為上;一邊是中國的5000年封建遺風,另一邊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潮。真可謂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僅有家裏的感情社會糾葛。《家》,不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還有着社會政體之間,東西文化的發展與對撞。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層次的討論。

讀罷《家》,內心感慨頗多。思緒沉重,難以提筆,由以此文,抒發自己最真誠的情感,向巴金致敬。

《家》讀後感 篇4

這個故事的開篇有一場大雪。呼嘯的風,狂怒的雪打擊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顯得毫無意趣,正如原文所説:似這風雪會長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在這風雪裏一起往家走,他們聽着淒厲的風聲卻不似旁人一樣悵然麻木,因為這倆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積極的,他們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初讀這一段,你很難不被兩兄弟這種樂觀上進的情緒所感染,他們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風雪的筆觸下是那樣的鮮明動人。可當我讀完這本《家》,回顧此處卻不禁胸悶,覺民和覺慧的“敵人”遠比他們想象的可怕強大,這個開頭比起諷刺更充滿了巴金先生的感歎。

巴金先生在序言裏寫:生活不是一場悲劇,它是一場搏鬥。他要展開給讀者看的是過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圖畫。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構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動盪了。

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讓我影響深刻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高家的長房長孫高覺新。覺新的人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個階段的覺新是很幸福的,他還沒有捲入殘酷的命運,在那個時候,覺新是很出眾的。“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豆環境中漸漸地成長……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花香很感興趣,大手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繼續研究,他還小到德國去留學。”可見覺新在少年階段是同他的弟弟們(覺民和覺慧)一樣積極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正文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運卻同覺新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進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階段:因為長輩們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荒謬的是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鬮來決定的,這可怕的做法可謂摧毀了覺新的一生。出國留學的夢想化為泡影,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擔起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必須得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最開始的他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

覺新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使這個青年更加疲憊,覺新無疑是茫然的,無助的,最後這個原本憧憬美好未來的青年畏縮了,原本温暖如冬夜裏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隻巨大的手把他從光明的地方拽走,無數的眼睛在他的頭頂上監視他,彷彿他不留神就會把他撕碎。可是這一切無法逃避,作為高家的大少爺,他要撐起這個家。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按她們希望的那樣活着,“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的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他無助地在這個大家族裏周旋,覺新採取的是“無抵抗主義”,這絕不是他的初衷,但卻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

覺新在面對事情時過多的選擇了忍耐,他屈服於舊傳統。為此他的修學夢碎,他心愛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愛的妻子慘死郊外,甚至連最後一面都不能見。他忍耐的舊傳統給他的打擊更使他畏懼屈服,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覺新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任憑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會蠶食。覺新的悲劇是有黑暗的舊傳統社會的鋪墊,但在我看來,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是巴金先生給我們的一個例子,是一個順從於“生活就是一場悲劇。”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鬥的,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覺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覺新的弟弟覺慧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為高家的小輩在學堂裏汲取着新的思想,與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於同生活搏鬥的,他追求個人反抗,人權平等和人道主義,他不屈服與封建家長制,敢對當家的大哥覺新怒吼,“你們的思想是新的,行為卻是舊的。”幼年時期,他雖然過着少爺生活,卻樂於與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對這些窮苦的人懷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時期,他和二哥覺民從《新青年》等先進的雜誌中接受了科學與民主。他參加學生運動,反對軍閥專制,他抨擊舊家庭,舊倫理道德,甚至與婢女鳴鳳的相愛。覺慧身體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鎖,但他也不能倖免於悲劇,他被純潔的鳴鳳吸引,由衷的稱讚鳴鳳,“你真純潔,只有你才像這輪皎潔的明月啊。”他喜歡這個可憐卑微的女孩,讚美鳴鳳沒有因為婢女的身份而丟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鳴鳳對於自己信賴和深愛的三少爺覺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們的感情在那樣等級分明的社會中不得不隱藏起來。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鳴鳳要被嫁給馮老太爺,忙碌的覺慧卻沒有察覺鳴鳳的改變,他在窗邊吻了鳴鳳,她流着淚叫了句“三少爺”,花園裏平靜的水面響起兩三聲哀叫,從此便是天人永別。

有人因為這段情節詬病於覺慧,對此,我是不認同的。覺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進,也有五四青年的歷史侷限和弱點。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綱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進的,但他個人的力量始終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頭等大事,他為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鳴鳳,間接導致鳴鳳自盡,對他而言其實是在同命運搏鬥時留下的傷口。換而言之,這樣的傷痛是必然的,是那個時代的青年們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覺慧和覺新一樣懦弱,在鳴鳳自盡的打擊下覺慧就該如他大哥一樣屈服。可他沒有,鳴鳳的死教他更深的領悟了封建舊傳統的威力,也堅定了他同生活搏鬥的決心。鳴鳳的死,讓覺慧這個人物更加立體,讀者能看見的是這個新青年身上的獻身熱忱和小知產階級的弱點。我認為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裏所説的愛與恨,歡樂與痛苦的動盪。覺慧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讓他的搏鬥染上了一種那個時代才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點鮮明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統治者高太老爺,他是這個家裏陰霾,代表着家長制和封建深淵;有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從小裹腳的淑珍,她的小腳成為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為哥哥姐姐嘲笑的資料,是這個家裏,年幼的封建社會犧牲品;還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讀大學,是不同於逆來順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構成了這個家。

這個家,是矛盾着的,是新舊交錯的,是愛恨與共的。它遠不像開篇裏那場風雪中作者筆觸所描寫的那樣温暖,引人嚮往,而是充斥着鬥爭和愛恨,有着新思想和舊傳統的相互廝殺。但正是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推動着社會改變,從一個又一個家開始直到影響整個社會。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個社會,痛斥封建綱常對人的毒害,展現這個不順應時代潮流的封建社會如何分崩離析。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説,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誠然,我們至今仍能看到許多封建遺留思想,但好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需要繼承的是覺慧這一代新青年的積極,樂觀和勇敢的品質。要像他們一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始終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情,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勇敢的超前邁進,不膽怯,不懦弱,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陽光普照大地時,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文明,總有迂腐的危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會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守護和温暖自己的家。

《家》讀後感 篇5

《家》作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説之一,標誌着巴金思想、藝術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講述了擁護新思想的青年人與封建大家長的鬥爭和以高覺新為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來順受,奉行“作揖主義”的矛盾羣體在社會轉型期中的艱苦掙扎,以及封建家長制的不斷沒落。

《家》裏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別能扣動人們的心扉,那是因為作品裏許多悲慘的情節,大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其中浸染着作者強烈的愛和恨。看過《家》的人以及瞭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隱約感覺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據自己青年時期的背景經歷寫成的,高覺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覺新則是巴金先生因破產自殺的大哥的縮影。

其次,在情節結構方面,小説擅於把眾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紛繁的事件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富有時代特點的生活畫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説裏的青年大都有見月傷懷、感花流淚的時代憂鬱症,但作者卻從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寫出了他們絕不相同的風情神采,從而表現了鮮明的性格特徵。

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説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個性鮮明,充實飽滿的典型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故事情節的不斷髮展使典型形象不斷豐滿起來,《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勝,而是從各個細節,各個側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讓每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從紙上走出來,歸位於真實環境中的各階層人羣。

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作品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類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側面在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寫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現的多麼明晰。又如,寫士娼出生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衞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畫同是衞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態,入木三分。

《家》在刻畫人物方面最顯著的特點,還在於對於人物心理、情緒的剖析和內心活動的挖掘。這方面充分體現了巴金心理描寫的才能。《家》的心理描寫,主要採用了四種方法:

一是有濃郁抒情色彩的長篇獨白。最精彩的是描寫鳴鳳投湖前哀訴無門的心理活動。作家透入鳴鳳的內心看她起伏的思緒,又投過鳴鳳的內心看周圍的世界。這篇字字含淚、句句含情的獨白,清晰的展示了這個美麗、善良、真誠、純潔的少女豐富的精神世界及其變化活動的脈絡,揭示出她即將告別人世時最為慟人的情緒和心境。

二是人物之間傾訴衷腸的大段對話。這種對話不是獨白式的自語,而是在特定情勢下急於讓人瞭解的傾訴。比如,梅對瑞珏帶淚啼血的訴説。這個絕望的青年寡婦對知己敞開了她那心死意滅、淒涼酸楚的內心。

三是夢境、幻想等潛意識的展露。寫鳴鳳死後覺慧做了一個夢:衣着華麗的鳴鳳,已成為富家小姐,仍愛着自己,但她父親要把她嫁給一箇中年官吏。他倆划着小船逃走,但風急浪高,難以前行,鳴鳳的父親又開着汽艇追來。鳴鳳被搶走,小船破碎,自己溺入水中。這個夢意味深長地顯現了隱蔽在覺慧心靈深處的思緒。夢中的大河、巨浪、小船、汽艇都含有象徵的意義。

四是動作、神態等細微變化。作家不直接寫人物的內心,只描寫他的外在表現,從中反映心理的變化。比如寫覺慧因參加學潮遭祖父囚禁,他在天井的梅花旁“伸手摺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裏用力折成了幾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來放在手掌心上,然後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潤濕的一小團”。這情不自禁的動作,使他得到一種毀壞的滿足,表現出他內心極度的憤怒、痛苦和由此產生的茫然的反抗情緒。

《家》中的這些人物,包含着豐富的生活內容,滲透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寄託着作者的美學理想。覺新、覺慧、鳴鳳、高老太爺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有口皆碑的藝術典型。

其中,“覺新性格”已成為失去自我、具有雙重性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高覺新,用巴金先生的原話説“覺新在一房裏是長子,在這個大家庭裏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命運就決定了。”這介紹覺新的第一句話就奠定了覺新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

魯迅先生曾説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或許愈是如此,愈讓人覺得深刻,他的前程斷送,他的幻夢破滅,讓人為之扼腕,更為之氣憤,因他的懦弱,因他的逆來順受。“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而且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點頭,可是後來回到自己的方間關上門倒在牀上用鋪蓋頭哭”,這樣委屈自己的一個人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氣,而正是這樣的性格特質也為他日後的不幸埋下了伏筆。高覺新是高家唯一一個的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矛盾體:一方面他是一箇舊家庭裏暮氣十足的少爺,一方面又是一個接受新知識的青年。而正因為他本身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當他處於分界點上而又無法把握平衡時,便會給他招來更多的痛苦和掙扎。當舊家庭和新思想發生衝突時,他便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受到長輩的譏諷和壓迫,又要忍受兄弟的責難和不解。正是因為這種不幸,贏得了更多讀者的關注。

緊接着所謂的禍不單行的事情在高覺新的身上發生了。梅在喚起了他的痛苦記憶後,因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心力交瘁而死。誠然,無法再尋找到另外的幸福,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香消玉殞。封建制度這個罪魁禍首將責任推到了覺新頭上,覺新為了他早年的懦弱坦然的接受了,他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反抗,他痛恨自己,他向梅懺悔,我們暗自竊喜,覺新終於覺醒了,我們由衷的期待着他與封建家庭決裂,然而我們始終沒有等到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心愛的人接連死去,只是讓他輪流替換着後悔罷了。自始至終,所有的讀者都被覺新無奈的矛盾牽絆着。總之,覺新是一個渴望進步但又缺乏鬥志的新舊重疊的少爺。

《家》之所以能刻畫出生動豐滿的人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巴金熟悉他描寫的那些人、那些生活。他曾説:“要是沒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寫不出這樣的作品。

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在堅實深厚的生活基礎上,獨具匠心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塑造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怎能不血肉飽滿、栩栩如生?

除人物塑造的特點外,《家》的情節結構也很有特色。全書頭緒雖繁但脈絡清晰,主次分明。以高家內部為主,又穿插着青年們的社會活動。高家內部以覺新三兄弟的遭遇、命運,特別是婚姻愛情為主要線索,又交織着其他人物、事件、習俗,構成一幅嚴謹而又豐富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醜惡和腐朽,傾軋和迫害,反抗和鬥爭。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場,或着重提到,主要情節線索初見端倪,或埋下伏筆。此後各章,波湧浪疊,不斷掀起浪峯,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後以覺新初步覺醒,覺慧出逃終篇。顯示出大家庭的沒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長。

巴金是現代語言藝術大師之一,他為青年而寫作,他的語言散發着青春的新鮮氣息。《家》能贏得無數青年讀者的心,也得力於它那充滿抒情氣質的語言。它的語言,有別於魯迅的清峻簡約,也不同於茅盾的細緻縝密,更異於老舍的幽默機趣,其主要特色是清麗、流暢、明朗、自然。《家》的語言滲透着作家濃烈的愛憎之情,真摯的感情隨着流暢自然的文字跳蕩,扣擊着讀者的心扉,使讀者情不自禁地為書中人物的命運痛苦或快樂,憂鬱或悲憤。

《家》讀後感 篇6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説:"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書裏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為泡影。接着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隻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後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迴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説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閲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説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

當他來到梅的牀前,看着她"安靜地躺在牀上,眼睛微微閉着,頭髮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於事,無論什麼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珏的聲聲苦叫從窗裏飛出,闖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後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説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e4j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