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範文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範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範文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1

看了方柏林着的《知識不是力量》,書中從學習美國教育優點,觀察中國教育的一些不足,反思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看了這本書之後,給了我們教師很大的啟發和感想。下面我就談談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感想。

作者因為自己本身就在美國生活,自己的子女也在美國留學,所以對美國一些教育有着較為真實的想法。正是因為作者本身親身經歷,所以所寫的文章都較有説服力。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國外讀書,所以感同身受從而更覺得許多內容都值得我們中國人深思。

他提出中國教育要進行反思,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反思能使人發現自己的不足而改進自己的缺點。必要的反思是有益的。當然,中國教育有自己的特點,美國也有美國的國情,書中也並不是完全否定中國教育,也不主張完全西化。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學習別人的優點來充實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教育問題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確實如此,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也無濟於事。指揮棒沒有改變,很難擺脱應試教育的魔咒。但是又反過來説,中國人口眾多,目前為止,也只有這種應試的方式,才能更客觀和公平的評價一個人。這也算是中國的國情吧,改變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吸收了外面的經驗,儘量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僅憑藉成績這個唯一的指標,還參照了學生平時的表現,體育成績,以及道德方面的表現。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提到許多老師沒有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教學還是一成不變,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這種教學模式,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受學生的歡迎,也越來越多的老師正在嘗試改變,比如我們七中正在改革的“五學模式”的教學方法,這就是對填鴨式教學的一種改革嘗試。

書中談到,現在學生獲取知識很方便,網絡的應用極大改變了知識的獲取方式,教師並不需要把知識講解的如何精確,其實學生自己通過一根網線就很方便的能夠獲得足夠的知識量,知識的獲取容易,而見識的增長不易,要長見識就要學習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而不應該忽視道德的培育。這也就是這本書“知識不是力量”的由來。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知識不難獲取,見識和做人的道理才是學生第一需要關注的!

作者從美國口語教育反思中國的英語教育,覺得需要改變當前的英語教學模式,因為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是先口語,後文字,然後才是語法;本着先易後難的規律進行。確實中國的英語教學從一開始就是寫,就是語法的灌輸,還不會説怎麼才能會寫呢?就好比一個人還不會走路就先讓其跑步了,結果只能是摔得嘴啃泥,加深了對英語的厭惡和恐懼,我覺得英語教學確實存在這樣的毛病,中國人太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了,所以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孩子學習英語,一個連母語都還説不清楚的孩子,你還能指望他學好英語,真是捨本逐末。

我覺得從初中開始學習簡單的英語對話就可以了,高中可以適當學習寫作和語法。完全不必把英語提高到和語文數學同等的高度,必須非過四六級,否者不能拿畢業證書,不能考研這樣的高度。學生花了大量的精力,家長也付出了大量的金錢,換來的是中國孩子對英語的厭惡,和只會簡單書寫,完全不會説的'英語水平!

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在學校多學習,少玩,甚至基本不要花時間在玩耍上面。其實這點人家美國家長就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借鑑。在美國完全沒有“輸在起跑線”之類的論調,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童年就是“努力玩耍的過程”,學習也是在玩耍中開始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課堂輕鬆而中國的課堂嚴肅,中國學生負擔重,而美國學生上學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人家重視能力的培養,而我們重視知識的灌輸,所以我們的孩子缺乏創造力。當然,因為我們國家的特殊“國情”,這種學生高負擔,學習比較痛苦的狀態一時還很難改變。我們都應該多思考一下,特別是教師,怎麼樣才能快樂學習。

當然“知識不是力量”這本書還提到許許多多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思考,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有缺點,自己能夠改變的儘量改變,找出自己教學的不足,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改革舊的落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課堂輕鬆活躍一些,讓學生不害怕上課。其實,我們可以做的很多……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2

知識是過去,創新才是未來。知識不是力量,創新才是力量。知識只是創新力量的基礎設施。知識只是因,創新才是果,如果把原因當成結果,不僅僅是個邏輯上的錯誤,而且不會有未來。

啟發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知識是創新的原料,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知識的重新組合,一定數量和結構合理的知識是創新過程所必需。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在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行,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能夠靈活地創新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須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優化學生的元認知結構,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一種以目標定向的認知過程,具有將原來認知結構和當前情境的成份進行重新組合,才能達到既定目標。二是促進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一般是隱含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發掘、總結和提煉,促使知識條件化。三是教會解題策略,現代認知理論認為,啟發式解決問題,是根據規律或已有知識,經驗進行選擇性搜索,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策略。須教會簡化學生提煉策略,逆向思考策略、演澤推理策略等。

創新能力以創造性思維形式存在於問題的解決之中,既然創新源於問題解決,不是教而得之的,那麼教師就應該注意給學生設置模擬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問題的一步步展開中進行學習,並通過自己一系列思維的加工,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創新能力從來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附於一定內容,存在於一定情景的,知識作為創新的原料,給創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佔有,尤其是多方面知識的具備和掌握,這些科學的、具有邏輯上必然聯繫的和結構性的知識,增強了思維的靈活性和跳躍性,提高了對創新思維靈感的誘發作用,思維的跳躍性越強,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從知識的形態上看,創新不是別的,而是知識的重新組合,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識從固定的結構中游離出來,然後在全新的組織中產生全新的系統,全新的知識結構。創新意識在內容上總是受制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的。

“網絡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產生。學歷教育將越來越普及,但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我國已經進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時期,國家需要大批創新性人才,隨着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發明不斷湧現,新理念、新型專業、新知識、新方法相繼出現,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同年齡和知識梯度的新老教師,必須通過學習,才能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和師生觀。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學術精神,造就創新人才。

標籤: 力量 範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lje7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