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1

小説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着相,着禮品鑑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於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癒,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於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於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麼: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為眾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並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説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説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説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這得從因果律説起,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這就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説出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個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説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裏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説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學都用得道這個詞,是迷信還是科學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一個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説,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一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高招,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性。他就會放大了他願意放大的,縮小了他願意縮小的,他載跟頭就是必然。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舉個例子: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呢?但隨便找個人做的手擀麪並不一定有機器好吃,但不能説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説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我們説他有漏,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麪糰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等等。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麪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於你需要那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裏,你這個好吃的麪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係數就很困難。

見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經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説,至於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大,也許是不一樣的。人最願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2

《天幕紅塵》,這本書,讀了兩遍,裏面精彩的對白,也反覆研讀。因為個人見解的水平和能力,較作者豆豆低好幾個段位,套用《天道》裏面丁元英的話,就是:每次看,都有扒井沿看世界的快樂,樂過之後,因體力不支,最後,仍是重新坐井觀天。只能説,我每次於此書,都有所得,但是那種所得終究像借來的袈裟,穿在身上,並不代表真的有所悟。

這真是一種快樂的無奈。

每次讀《天幕紅塵》,想表達點什麼。可是,覺得力不從心,掛一漏萬。但是,如果僅從個人的角度來説,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記下當下我的感悟,也是不錯,得之於深,得之於淺,只在個人。所以,我以一種膜拜此書的心情,寫下個人所感。

一、關於《天幕紅塵》。此書是豆豆政治經濟小説系列的第三部。第二部《遙遠的救世主》,拍成《天道》之後,好評如潮,成了好多大咖每年必温習的一部電視劇。

在我看來,《天幕紅塵》比《遙遠的救世主》更精彩,更有深度,可能是因為作品的深度,會影響傳播的熱度,減少大眾的歡迎度,所以,目前,還沒有導演去拍成電視劇。當然,這種遺憾,倒可以成為一種期待,看看哪個導演、演員能夠擔綱,完成對這部小説的完美演繹。

二、小説所呈現的思辨,是精華所在。這是一部思辨色彩極濃的小説。無論是影視,還是小説,其中的對白,很難寫,因為它直接反映着作品本身的主題深度和思想厚度。而《天幕紅塵》中通過對話展現的思辨,不僅有可讀性,還能讓思維獲得一種被啟迪、被提升的快樂,這是最直接吸引我的部分。

比如,對意識形態的思考,對中國當下經歷的成就與問題的思考,對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定位的演變的思考,對民主含義的思考,對“實事求是”的內涵的思考,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思考等等,這一系列很深刻的問題,在主人公葉子農那裏,他都已經得出了答案。這種思辨,令人折服。

葉子農,帶着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曾專門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學説的誕生地去研究馬克思主義,也曾入佛學院去尋求因果律的真諦,這些遊學式的學習,與獨立思考,最終讓他形成了個人的思考體系。

這種體系一旦形成,就會達到如佛家所言:見相非相,就不會被表面的、現象的東西所矇蔽,會更多的是用思想觸及本質的、根本的、規律的東西。當一個人,“見相非相”的時候,就會生髮出離心,不再陷於當下的“場”中,就不會再以個人的好惡、利益來判斷是非,也不會被“相”上呈現的東西來左右情緒、影響判斷。

除了“見相非相”,小説中還聚焦一個思辨,就是關於“見路不走”。這四個字,從字面上,就有禪偈語的魅力,這也是小説中,將葉子農從一個隱於市的自由人,拉進名利場的一個關鍵詞語。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實事求是”的另一種表達和解讀,不唯他人之路,不唯權威之路,不唯經驗之路,這就是“見路不走”的內涵。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3

豆豆的書一向是上乘之作,天幕紅塵便是至今三部中的集大成。每個人物都少了些故弄玄虛的清高感,雖説還是用僻徑撥大道,卻有了更多四兩撥千斤的合理性。天幕紅塵可貴便在每個人都不努力逃脱紅塵,出世入世的問題在一點兒也不做作的環境裏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豆豆引導我們看到的問題部分與《悉達多》一書中傳遞的思路不謀而合。自我意識強烈、試圖出世之時,悉達多聽身旁自然之聲,是蛙聲、水聲、鳥聲、蟲的窸窣聲和風的過往聲,種種聲音分割開來,具有清晰之美,卻缺少大成之象。自覺意識漸強、出世後再入世,蛙水鳥蟬,融為一體,再也無需分辨各種,自然之音在耳畔心中。

葉子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靈魂中沒有絲毫道德制高點或思維包袱的兩袖清風。“不求死不求活“,沒有《遙遠的救世主中》那自知高明、以低調作為贖罪的姿態,也沒有《背叛》裏那處心積慮的陰謀和最後英雄主義化的遵循因果。葉子農不扶貧,也不復仇,不為了愛報答,也不為了愛妥協。靜下來想一想,每一個在這幕中出現的人於葉子農都有所求,求他悟的能力、道的渠道、愛的呈現、智慧換取財富的可能和真理的存在與瘋狂。葉子農呢?他不要,也不拒絕。實事求是,因果論與經驗論的辨析,葉子農是最好的實踐者。

他不像丁元英一樣登廟堂求道,卻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參透了這一切。也許,當人以一件事為本身而非工具之時,見路不走便是唯一而又自然的選擇。他不像背叛男主角一樣在最初拒絕麻煩,抗拒愛最後不能自拔沉溺愛,他設計他參與他識穿陰謀他成全陰謀。因為他的底線在求是而非求生。故事的精彩之處便是葉子農此番棋逢對手。美國新聞人看到他的道,以政治國家搏鬥,道走下神壇,葉子農維護道的精神卻永遠停在了一個讓人驚歎的高度。

天幕中,沒了一個絕決、聰慧、為了愛的佔有挑戰愛人生存邏輯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條件無心智的追求者,和一個有洞察卻幾乎無交集的暗戀者,影星的追求和兩者相處的模式自然而等距,她永遠不懂他,他也不因為有人懂或奮力懂自己而愛上她,這樣的自由讓人肅然起敬。方迪無意中得知葉子農的”見路不走“,遠遠地懂他,關注他,最後在他的墳上迎風流淚,也只是一句默默狠狠的好喜歡你。讀到最後,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俞飛鴻的形象,要是這部小説能夠變成銀幕之作,我希望是她扎一個馬尾,走在紐約街頭,晴朗,堅定。超越了感情,這樣的情感讓人覺得我們可以是高級的動物,流淚,犯錯,也是高級動物。

從《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守道法卻不守法,看似弔詭,卻也似乎正當,作者沒有為良好的終極目的過多辯護,所以最後都將主人公推向死亡或孤家寡人的隔絕。到了天幕中,豆豆更懂愛了。實事求是的道法如來如此浪漫又高深,猶如那消散在柏林風中的薄霧。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4

《天幕紅塵》是作家豆豆的第三部長篇小説,因為看了《遙遠的救世主》,覺得作者的思維、觀點很獨特,就想要更多地瞭解一下,所以買來了這本書,開始讀後就欲罷不能,一有空閒就捧着書看,基本上每幾頁就會有一些閃光點讓我忍不住去思考一下,對於書中的一些方法、技巧我心裏都有在現實中嘗試一下的想法。細細品來,書中很多內容都有深挖一下的意義,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只是先將我感受深刻的一些部分進行列示,為後續的深入探討做一個大綱。

一、什麼是“有路不走”,有什麼意義?

“有路不走”這一概念,貫穿整本書,是書中各個故事線的發展核心,這個詞是主人公葉子農提出來的,是實事求是的另一種説法。雖然我們對於實事求是這一概念非常熟悉,但是有沒有真正地領會其深意,有沒有將其真正應用在生活實踐中?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想要“見路不走”,首先你得有路,什麼樣的路?是適合你的路嗎?

二、多米諾推演的實現

利用多米諾骨牌進行推演在書中出現,是奧布萊恩不滿於葉子農對其總裁喬治的不禮貌行為,自作主張給葉子農設置的一個考題,這個考題最終導致了葉子農的異鄉遇刺身亡。

利用多米諾骨牌來進行推演,條件設置不會混淆,且容易將各種因果梳理清晰。通過一張骨牌就能啟動一條社會能量的因果鏈。記得有一張如下的的gif圖片:

動圖中第一張骨牌很小、很輕,但是在其推動下,最終產生的力量、影響非常巨大。讓人歎為觀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久悟槓子面的實現流程

久悟槓子面的經營模式作為“見路不走”思想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案例,在書中佔有重大的篇幅。個人認為在創業經營中有着一定的借鑑意義。從開店想法的產生、經營模式的確定、合夥人的確定、僱員的選擇標準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全面的描寫,這些內容中間穿插了其他故事線的內容,只有看完全書才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四、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我對幸福感的來源進行思考是緣於書中九哥和方迪的一次對話,幸福感來源於比較,通過比較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你就會有幸福感。孔夫子曾説:“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5

小説《天幕紅塵》,作者豆豆,出版於2013年5月,講述了主人公葉子農在柏林債務會議中,選擇擔責幫助羅家明的妻子林雪紅還債,此決定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以至讓自己陷入政治漩渦,最後命喪巴黎的故事。主人公葉子農的這段人生,讓我見識到了人的另一種活法,也刷新了我對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理解。

柏林債務會議,葉子農可以不擔責,他選擇了擔責;紐約與喬治的見面,葉子農可以避免麻煩的同時拿錢,他選擇了承受麻煩;被奧布萊恩算計後,明明回國可以減少遇害風險,葉子農還是選擇冒着風險走在巴黎的大街上。葉子農的這種活法,順從了自己認可的價值觀,他覺得很有意義。

這種活法,和葉子農對實事求是的深刻認識是何種關係?我認識淺薄,不明就裏。但正是基於對實事求是的深刻認識,讓葉子農在突發情況面前,可以在一天時間內,即提出賺取100萬美元的可行思路:根據債務目標的設定(100萬美元),梳理自己可使用的資源和條件(利用價格雙軌制的成功經驗,中匈互免簽證協議,華人移民形勢),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地方政府利益驅動,法律風險的規避),充分預估在目標實現中的風險挑戰(首擔風險,中匈互免簽證協議隨時作廢),進而有的放矢組織變相移民行動,最終實現目標設定。

見路不走是葉子農送給羅家明的一句話。在葉子農看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什麼是見路不走?即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不拘泥於經驗、教條,只看因果、本質,走條件的可能。葉子農利用價格雙軌制獲取財富、組織變相移民行動,以及老九的麪館改革,都是實踐“見路不走”這個思路的具體案例。

普通人為什麼常常得非所願,難以獲得成功呢?就是難以做到實事求是,就好比遇到葉子農之前的老九,在餐館經營上,放不下執念和偏見,拘於經驗和教條,不能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因此也可以説,普通人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從認識和實踐“實事求是”這四個字開始。

很沒有邏輯的以這句話作為文章結尾:達摩面壁,愚公挖山,各下功夫,各摘果子。希望大家都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6

讀過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後,意猶未盡,模糊的明白了所謂的天道,就是按規律辦事,沒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來;所謂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分,也決定了個人的人生高度,“怕擔責”、“靠別人”只會讓機會從身邊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謂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的要寬廣;所謂的生死,該生則生,該死則死,想就去做,坦率一點,既然選擇,就要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無論好壞,這就是人生。

講理論誰都能講一大堆,但做起來所謂的大道理都已拋諸腦後,該為生存煩惱還是該無聊,一樣不缺、一樣不少。在我讀過《天幕紅塵》之後,我似乎對於《遙遠的救世主》中所闡述的理論有了一點落地的.踏實感,其中對我本人影響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人們總是勤於動心,懶於動腦”,這句話已赤裸裸的揭露了問題的本質,我經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後就產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貪念,所有背離實際的想法都成為我焦慮、困惑不安的沉重負擔,我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腦”去想:我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達成這一目的的關鍵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備哪些有利條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條件?——開始實踐並不斷修正。

我之前總是幻想有個絕好的機會砸向我,或者有個大腿讓我抱一抱,或者有什麼訣竅可以一步登天,然後我等啊等。這麼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別人、靠機會、靠狗屎運,唯獨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勢文化”人羣裏的一員,能通過此書看清我自己的本質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收穫。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規律,所謂的訣竅,不過是更能看清規律少走的彎道,沒有多神,就是實事求是。“見路不走”,初讀此四字好像又點故弄玄虛之感,但讀完此書,卻覺得這四字卻能時時提醒自己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屬於爛大街的名詞,可是你一操作,必然會把這四個字拋諸腦後,你只會無限放大你願意放大的,無限縮小你願意縮小的,坐等收益,無奈你卻成了被收割的對象,當失敗真正來臨的時候,你仍一頭霧水。因此,見路不走,更具備可操作性,能時時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立足於自身條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條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於經驗,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與經驗相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説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為什麼豆豆將《天幕紅塵》作為本書的書名,書中雖然有感情線索,但是無論是方迪還是戴夢巖都不像《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靈相通、心心相惜的愛戀;無論是丁元英還是葉子農,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塵世間尋求一淨土的人物,有種看破紅塵或者説與塵世間的人們格格不入之感,為何還要“天幕紅塵”呢?

《天幕紅塵》一書中,讓我很感興趣的不是葉子農的感情主題,也不是奧布萊恩如多米諾骨牌般的設計,而是葉子農與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開飯店衰敗問題所在以及如何發展的談話,輕描淡寫的一席話卻有撥開迷霧、理清脈絡之效,而老九的問題,也是大多數人們困惑之所在,與其説我在讀書,不如説我在書中想要尋求解決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書前,當別人提起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詞,我會不屑一顧,上學時早被政治課摧殘過無數遍的詞,我甚至會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讀完此書後,我只有自慚形穢,為自己的無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詞義理解,果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書,也許能解開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紅塵》讀後感1200字 篇7

朋友送了我一本小説《天幕紅塵》,本來我以為我們只是單純的吃喝胡侃的朋友,沒想到這年頭還有贈書的朋友。

《天幕紅塵》是豆豆寫的,我看過之前改編她小説的電視劇《背叛》,許晴和巍子演的,相當好看,當時還寫了讀後感,不出意外的話,《天幕紅塵》這本書一定可看。

賴了半個月,到4月26日才動手翻書。書很好看,但我看書的進度卻很慢,到5月27日才全部看完,如果是在我年輕的時候,預計5天左右能夠看完。

我知道,並不是我老到眼花手顫,而是手機成癮,翻書很難了。

手機成癮的原因

一、獲取信息更便捷。聯網的手機,可以非常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只要打幾個字或者發個語音,相關信息立馬搜出,有的軟件還具有聽歌識曲、看圖辨物功能。書拿在手上,就只能看書裏的內容,沒有跳出書本的可能。

二、內容形式更豐富。聯網的手機,可以獲取海量內容,只要是你想到的或者是有線索的,幾乎都可以通過聯網手機找到,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動圖、視頻、直播、互動交流等形式獲取信息。書則以文字為主,最多輔以圖片,更沒有實時互動交流。

三、精準推送更精彩。手機裏的每一個APP(手機小程序)背後,都有一家或多家公司支撐,這些公司高薪聘請了一堆專業人士,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出讓你如何更長時間的使用他們的APP,比如我常用的抖音,每划走一個視頻,接下來的視頻還是我喜歡看的,常用的微信公眾號,各類文章精彩不斷。躺在牀上看手機,遲遲捨不得睡。

四、多種功能滿足生產生活。手機除了能打電話、發信息、視頻聊天,還可以當手電筒、遙控器,可以辦公寫文章、做報表,可以購物、點餐,可以學習做菜、健身,可以做非常多的事。

優勢即劣勢

手機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正是因為手機獲取信息更便捷、內容更豐富精彩、更能滿足我當下的需求,我們更容易手機成癮。

我們利用手機在碎片化時間完成各項事情,注意力也會不自覺地碎片化,以至於在口味不變、尚未老去的時候,連同一個作者的開篇即吸引我的好書,都難以集中精力短時間看完。

但我是要面子的人,我不想給朋友留下了不尊重對方、不愛讀書、注意力無法集中、網癮中年的印象,而我實際上有上述部分毛病,當發現自己有不良習慣後當然要改。

而看紙質書,就是利用紙質書籍獲取信息不易跳轉、形式單一、沒有其他功能的劣勢,再加上得到朋友贈書的壓力,去抗爭網癮,去恢復注意力,恢復深度思考的習慣,增加精神世界的自控力。

同時,在好的作品中汲取精神養分。常看書、看好書,如同每天好好吃飯睡覺一樣,能保持健康積極的精神世界。

具有思辨精神的作品

2002年看電視劇《背叛》,當時的評價是:“高智商、強對抗、快節奏、國際大背景。片中哲理頻頻閃現,高智商操作,大風險運作,悲劇的高潮,造化弄人,奇蹟的出現,陰謀的成功與失敗,小女人的思維,真實的命運和現實,各方面的專家式描寫,動人的場景,唯美的畫面,片子拍的幾乎每一處都是那麼的好。”

2022年看小説《天幕紅塵》,開篇就很吸引我,從蘇聯解體導致一箇中國人生意失敗後在莫斯科自殺講起,留下一堆債給老婆,老婆找到了當年給她老公送了四個大字“見路不走”的葉子農,葉子農完全可以不搭理的情況下,思索了半天,決定幫助朋友老婆在債務到期前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施一個風險頗多需要周密計劃精心操作但不違法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的商業計劃來籌錢。之後猶如多米諾骨牌引發出的一系列故事,還有迷一般的“見路不走”褪去層層迷霧,用葉子農與各債主間的哲理指導突破瓶頸的破局故事展現在讀者面前。

可以説,小説對國內外情況、各職業的諸多細節展現了作者的閲歷視野是全球化、專業化的,情節設計相當精巧,而最重要的思辨精神是更值得我們一探究竟的,大到看待諸國制度,小到一碗麪條,用辯證的、運動的、全面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用極端的、靜止的、片面的眼觀看問題,去尋求事物的本質規律並且踐行,而不被表象所迷惑繼而埋怨彷徨甚至走錯方向。

朋友之道

有朋友一起探究美食、一起健身塑型,當然是件快事,這是以興趣為基點的朋友。

但如果朋友間能深入到以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去看待、分析問題,在不以爭輸贏而以探實相的討論中,去充實完善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並且相互長期影響,將長期有益於構建健康、積極的精神世界,這才是朋友長久之道。

其實,送書也是件比較冒險的事。對於收書的人來講,這是他不願承受的壓力,因為壓根就沒有閲讀的習慣,甚至會覺得對方是不是在顯擺書讀得多而嘲笑自己不讀書。對送書的人來講,對方沒有閲讀習慣,那就只能停留在沒有閲讀習慣的精神交流層面,大家都尷尬。

之前婚後一段時間,我的愛人買了些書,比如“一枚糖果”寫的神鬼類小説,“安妮寶貝”寫的情感類小説,儘管這是給女性的讀物,但這些書我都看了一遍。

目的是方便與愛人進行精神交流,同時我瞭解到更多的思維模式(女性角度)、風土人情、人生閲歷,以及徜徉在無限精神世界中的快樂。

如今在讀書習慣漸失、手機成癮、捨不得睡的時候,有幸有朋友送好書助力。

5月28日開始,我在看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1997年出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待我看完此書,如覺得書有益則贈朋友。

來而不往非禮也,讓朋友也感受下被贈書的壓力圖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jrq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