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1

借白日鼠白勝在黃泥崗上所唱歌謠:“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歌謠便是北宋末年佞臣當道,民不聊生社會現實的寫照。

恰有些人,在風大時,表現出了逆的風骨。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時,便有這麼一羣人,卻是羣星下屆,不為金錢利益所動,有自己的原則與堅持,也能承擔起時代的責任和擔當,便是可愛的草莽英雄。

而天地英雄氣,在那個不乾淨的世道里是容不得的,於是刺金,枷鎖便是英雄豪傑獨有標誌。每次有人入獄,都需金錢打點,若是差撥得到好處或不得,都是不一樣的面孔。在黑夜,無人識得星星幾顆,而藉着黑暗的隱蔽,又有多少為了金錢利益或苟且偷生,違心棄義、出賣靈魂的事情發生。金錢,多麼神奇的東西,他甚至可以讓正義與責任沉默。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既然世間充斥嫉惡,容不得豪傑,那梁山泊便是這羣豪傑壯士的陣地,一個充斥着忠義的瓦舍,一個兄弟情血濃於水的家,一個誓替天行道,暗藏救世祕訣的地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這羣壯士的作風,生為人傑,死為鬼雄,是這羣壯士的代名,哪怕是為了正義而犧牲,也在所不惜,不畏義死,不榮幸生——這樣的人便是好漢,名垂青史,在歷史長河留下刻骨銘心的烙印。望當今,人人懼怕披麻救火,惹焰燒身,而都袖手旁觀,卻在悲劇發生後似百家爭鳴,這是時代的歎息。魯迅先生有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這蒼茫大地,為中國青年主沉浮,人生短暫,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增加生命的厚度與寬度,榮辱不驚,向上走,向高處走,點燃金色的火焰,排成發光的隊伍,流成發光的河流,若無人識得星星,那便照亮黑夜。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2

水滸傳是浩瀚文海中的驚世之作,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部小説的作者施耐庵,通過精煉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個情節跌宕扣人心絃的故事;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替天行道”的大旗;出生入死的兄弟;誓死捍衞的忠義……充斥着這部鉅著的字裏行間的是:慷慨豪邁的英雄氣,蕩氣迴腸的壯士情。每個人物都是那麼得值得品味:神機妙算的吳用;妙手回春的安道全;日行千里的戴宗;妙筆生花的蕭讓……不過最讓我崇拜的還是在眾多英雄中脱穎而出的武松。

“武松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這些都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身軀凜凜,相貌堂堂,有着萬夫難敵之勇的英雄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在威徹山林的虎嘯聲中,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在高手如雲的蔣家飯館中,他用少林醉拳打得蔣門神跪地求饒;在人流眾多的獅子樓上,他單槍匹馬將西門慶打得七竅流血而亡。這可真是一個剛烈,勇猛,充滿豪氣與義氣的英雄啊!

除了剛烈與勇猛,他還是一個極有擔當的錚錚硬漢。在家鄉,好打抱不平的他殺了一個欺壓百姓,橫行鄉里的大惡霸;在鴛鴦樓上,光明磊落的他殺死蔣門神後,毅然地寫下了“殺人者,行者武松也”八個大字;在古廟內,他毅然決然地砍下了自己的左臂,而後單臂擒方臘。這可真是一個光明磊落,坦蕩果斷的英雄啊!

武松更是一個內心寧靜,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武松在梁山泊立下汗馬功勞無數。招安後,北征遼國,剿滅田虎,南討清溪,生擒方臘……更是功勛卓著,但在宋江班師回朝後,卻拒回卞靜京,心甘情願在六和寺出家,成了水滸傳中為數極少的善終者。

武松一生跌宕起伏,轟轟烈烈,但追終歸於平靜。我們雖然不會有武松這般豐厚的閲歷,但是如他一般光明磊落,內心坦蕩,有擔當,保持一身浩然正氣,確是我們可以做到也是應該做到的。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3

燦爛的陽光透過桌前的窗户照耀着我,而我輕輕地翻動着面前書本,靜靜地閲讀着。《水滸傳》中的每一章故事都教導着我,讓我倍受成長,印象深刻。

其中的“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教導了我要細心觀察,不要中了敵人的奸計;“景陽岡武松打虎”告訴了我遇到可怕的敵人時,要勇敢面對;“吳用智賺玉麒麟”教育了我做任何事時,都不要憑藉蠻力,要懂得智取……總之,《水滸傳》讓我明白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這是異常可貴的。

還記得那次,我一個人正在做作業,突然聽到家中的門鈴響了。我急忙跑到門前的貓眼裏一看,原來是個不認識的陌生叔叔。我試問道:“你是誰啊?”只見他回答道:“哦,我是你爸爸公司的同時,他忘帶圖紙了,讓我來幫他拿。你可以讓我進去嗎?”奇怪了,爸爸公司裏的同事我都見過,可唯獨沒見過他。我暗暗心想,莫非……於是,我想起了《水滸傳》中的武松,他面對可怕的大老虎時,不但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與它搏鬥,最終打敗了大老虎。武松都可以勇敢相對,為什麼我不可以呢?於是,我對那個人説:“你等一下,我給老爸打個電話問問。”然後,便假裝打通了電話給老爸:“喂,老爸。你是不是圖紙丟在家裏了啊?沒有?沒有!”一説着,一邊從貓眼觀察那個人。只見他聽了這話,一溜煙跑了。“如果不是壞人,幹嘛要跑?真是‘做賊心虛’呀!”我念念有詞地説着。一股自豪感湧上了我的心頭。

還記得布勒森東曾説過“勇敢不在於蔑視危險,而在於認清危險,戰勝危險。”是啊,今天我通過《水滸傳》給我的啟發,終於戰勝了危險,勇敢了一次!耶,我要“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4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閲讀歷程與經驗,我也不例外,就拿《水滸傳》來説吧,我在不同的年齡段就有不同的感悟與心得。

小的時候,我知道有《水滸傳》這本書,但卻連“滸”字都不會念;5、6歲的時候,我知道了魯莽的張飛、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上小學了,媽媽買來了精簡版《水滸傳》,我知道了宋公明大戰連環馬,吳用智取生辰綱等等的一些章節。到現在,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閲讀能力,學習能力等都較以前提高了許多,現在再去閲讀讀這本書,我又感悟出許多新的道理。

之前,我對《水滸傳》的感受就是一羣武藝高強的人組成一個團隊,劫富濟貧,行俠仗義而因此名垂青史,但現在,我懂得不單單是表面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從中讀出了一些他們的精神,讀出了官場的黑暗,又讀出了黑暗的社會與現代社會相對比,所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一本書,就一定會悟出新的道理。

拿個簡單的例子來説,武松最後變成了廢人,隱居於二龍山,其他梁山好漢都當了官,可能我小的時候會這樣想:“這個武松也太傻了吧?好好的官不去當,還隱居?也太沒意思了吧?”但我現在改變了想法,認為武松是一個智人,他為什麼不去當官呢?因為他知道官場的黑暗與殘忍,在當時來看風險又很大。但宋江就是個反例,他很想當官,但樹大招風,高俅他們看着心裏很不平衡,所以把他給毒死了。現代社會的人,既要錢又要權,做夢都想當個大官,但他們很多人沒有把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逐漸會被金錢與慾望拉進漩渦,終究都會害了自己。

讀一本書便會吸取其中的精髓,《水滸傳》的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為老百姓造福,這都是永永遠遠存在人們心中的可貴精神!

學無止境,我的閲讀歷程也是如此,讀一本好書,就相當於淨化了自己的'靈魂。在我閲讀的道路上,只要有一本本經典好書為伴,那我的人生也必將隨之昇華!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5

《水滸傳》中所記一百零八人,人人有性格。他們豪俠仗義,深受人們的喜愛。

小説前四十四回,先講述單個英雄的故事。後來逐步發展為梁山大聚義,七十回以後,寫他們歸順朝廷走向失敗。整部小説環環相扣,線索分明。

《水滸傳》情節生動曲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一篇“智取生辰綱”。作者施耐庵選取兩條線索,一條明線是楊志押運生辰綱,另一條暗線則是晁吳智取生辰綱。文章通過對環境的描寫,將人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如其中的“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熱難行”,這處環境描寫突出了當時天氣的炎熱,楊志又急功近利,粗暴蠻橫,使其與廂禁軍發生衝突。作者又通過對楊志及押送人員的語言描寫,在矛盾衝突中推進情節,快速轉換場景,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後來吳用等人又運用心理戰,讓眾人先吃好酒,使楊志等人誤認為酒中無毒,是好酒,讓人放下顧慮,這個便是計策。

《水滸傳》中人物形象鮮明,深入刻畫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他們命運的發展史。這些梁山好漢號稱“一百單八將”,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武松……無不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武松是下層俠義之士的典型人物,有仇必復,有恩必報。為兄報仇,不惜鬥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林沖是上層人物的代表,他是被迫造反的。他一直安分守己,卻因被陷害誤入白虎堂,在發配期間,被董超和薛霸陷害,幸得魯智深相救,最後被逼上了梁山。

《水滸傳》是一部不朽的傳奇,它記敍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失敗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平等社會的嚮往。

正如胡適所説的“重興《水滸》,再造梁山,畫出十來個不會磨滅的英雄人物,造出一副永不磨滅的奇書。我想,這也正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愛《水滸傳》的原因吧!

從今天起,我也要把這部奇書從書架上取下,再次品味。

初一《水滸傳》讀後感700字6

《水滸傳》這本書對於人們來説並不陌生,而我在仔細讀完後,認為有一些人物形象的細節,可以拿來好好琢磨。

對於整本書,我認為其中最突出的形象是宋江。不過我並不是很看好這個人物本身,在我眼中,表面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並且有情有義,以“及時雨”形象貫徹人心,但我個人認為,他城府很深。

為什麼這麼説?答案很簡單,他的每一次幫助都不無道理,看似為兄弟兩肋插刀,事實上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他一心向着官府朝廷,以名利地位為重,他根本沒有意識到當時的形勢嚴峻,政治腐敗,佞臣當道,此時為朝廷效力根本無力迴天,只會搭入梁山一幫兄弟們的性命。再説直白點,他的“招安”一事其實等同於投降,而他所為梁山做的所有事,都僅僅只是為自己的未來奠基,讓一百零八好漢為他效力。事實上,這些都是無用功。梁山最終的滅亡其實正是因為招安的決定,最終釀成大禍。

有人説,宋江只是錯了這一步,我認為並不是。宋江之所以執着於朝廷,是因為他的眼界不夠,沒有預測好將來的打算,相反,説明了迂腐的思想深入人心。並且我個人認為,他們之間,根本不可能有永遠的領導者。因為在這個組織中,其實每個人的目標都不同,有的是自願上梁山,有的是被官府追逼無奈,才上梁山,有的甚至是被騙上梁山。因此從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可以這麼説,看完全本書,我覺得這本書除了在為我們展現一個個忠心俠膽的英雄好漢,更是在用一個悲劇寫時代。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書中,就是這麼寫的,也確實是現實。此書很好地展現了北宋末年政治腐敗,佞臣當道,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所以梁山的滅亡也在情理之中了,也正是證實了這一點。這本書總體來説,若是光從文學角度分析,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人物刻畫作品,並且在用辭手法方面,巧妙絕倫;若從歷史深層角度分析,作者更是借這本書展現了社會現實,細細讀來字字泣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d7v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