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1

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説,小説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後造成了悲劇。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但是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一個進步自由的時代,不會再受到社會迫害,但是,始終逃不過家庭和物質的阻撓,重複着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後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於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恆,“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説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2

談起《傷逝》,有些人認為涓生可惡的,他放棄了子君,他讓他愛的人死在無愛的世界裏,涓生之後的懺悔都是無用的,虛假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涓生是能夠理解的,他是值得同情的。那麼,我們應當用怎樣的態度看這個問題呢?理解涓生的行為嗎?還是?如丁緒榮教授所説:“假若我對文中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給予肯定,是否肯定作品中‘我’的認識,和那些為自我厭棄子君作為辯護的理由呢?”

我認為,涓生是應當得到理解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甚至在他想與子君各謀生路時,他內最深處都是始終愛着子君的。

從在會館時,子君不在,看書“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説的事,”子君來了,涓生的心便“寧貼了”,到“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然後同居,就算髮現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想放棄她時,心裏還是牽念着的。不然,在攤牌前,為什麼涓生還要故意和子君閒談,稱揚諾拉的果決?不就是怕突然説出分開會刺到子君,想借諾拉的果決給子君一點鼓勵麼?到了最終還細心翼翼地説,生怕傷到子君的心,這不算是涓生對子君最終的愛護麼?明白子君死後涓生如泣如訴的悔恨,不能夠證明涓生的愛麼?“我為什麼偏不忍耐幾天,要這樣急急的告訴她真話的呢?”“我不應當將真實説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當永久奉獻她我的説謊。”“我沒有負着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子君的死喚起涓生無限的傷痛與自責,他自殘般地“一任這死的寂靜侵蝕着我的靈魂”,期望有鬼魂,期望有地獄,是期望有再次與子君相逢的機會,有讓他贖罪的機會……這一切,不都能夠説明子君在涓生心裏一向一向都佔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麼?

同時,當然地,子君也是一向深深愛着涓生的,涓生當時的言辭,子君“至於讀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誦,”還時不時拿出來温習,同居後怕影響涓生,隱藏自我的不快活而“強作勉強的笑容,”“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温存的答案,這些都説明子君在意他,愛他。

所以能夠看出,兩人是相愛的,一向都是。他們在一齊是因為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看法,他們想彼此互相扶持走下去,在他們的精神家園相互偎依、相互指引。他們想努力創造越來越完美的生活,好好過日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就是他們温暖的夢吧?

既然愛,為何要分開?涓生説:“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看起來,分開是因為不再愛。現大部分學者認為,涓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子君不是他想的那樣的,不是大無畏的勇士,而是“怯弱”與“頹唐”,他發現他不愛子君了,再加上生存的窘迫,那僅有分開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這樣嗎?

我很贊同顏阿龍先生的説法:“他們在反抗中堅強地走到一齊,卻又成為反抗下的感情和自身軟弱的犧牲品,這種盲目的感情就生存在死亡的邊緣。”大家公認為,這是個感情杯具。而這感情杯具的產生,我認為並不來源他們自身,而來源外部的環境。

那麼,涓生的杯具是否能夠避免呢?如果能夠,又應如何避免?這也是一個引起熱列討論的問題。

丁緒榮教授説:“涓生和子君熱烈而真誠地相愛,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憧憬、夢想和追求。”這點我認為很有道理,沒有共同的夢想與信仰,怎樣會相愛呢?但丁教授又説:“同居後喻示着兩人感情杯具的來臨。”這點我並不贊同。

我認為,涓生的杯具是能夠避免的,他惟一須做的,就是牢記最初的夢想,時時惦念,用它來做生活的前導。

子君對涓生的愛已成為本能,已成為如吃飯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生存的條件與前提。所以,成為了本能的愛化為思想上的潛意識,而不再像初戀時那樣用某些行為或語言特意表達出來。於是,在涓生看來,子君的感情似乎淡了,“見識似乎只是淺薄起來”子君的功業就建立在吃飯上,子君俗了。

當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怎會有精力像在會館裏般談論伊孛生,談雪萊,談男女平等等思想?民以食為天,所以,子君終日忙碌養狗飼雞燒飯為家裏所做的一切,是應當得到涓生的理解的,而涓生卻認為是庸俗,認為她讓他空虛了。在社會壓力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下,怎會有時間與精力重習温馨?於是,兩人便將那一點一滴最真最深的愛沉澱在心裏最底層,不再如以前任意表達,而空出很多空間留給如何謀生計,這樣,腦袋裏的思想與行為便都是為了活下去,漸漸的,涓生忘了自我內心靈魂深處正一點一點沉澱的熾熱的愛。

既然忘了愛,既然以為自我已經不再愛,那何必再在一齊?於是,分開。

愛真的不存在了麼?子君走後,剩一個空房子,涓生回來“便如腦後受了一擊,無言地站着,”“遍看各處,尋覓子君,”“轉念尋信或她留下來的字跡,”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不都能夠證明涓生對子君的愛是存在的麼?

如果涓生沒有忘記心中對子君的愛,沒有忘記最初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想,或許他們會互相體貼,彼此温暖,一同走艱難,向着夢前進,永不言棄,因為心中的信念。

所以我認為,他們分開是因為涓生忘了愛,忘了愛的存在。

既然忘了愛,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此時的涓生是不清醒的。他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才是他最想要的,他應當為了他想要的而去做什麼。也就是説,分開這個決定,不是涓生頭腦清醒時做的,而是在涓生已被生計問題浸泡得迷糊時想的決定,並不能代表涓生內心真實的想法。

可是人不可能總堅持清醒,免不了有被其它問題困擾的時候,免不了有忘了最初夢想的時候,難道就意味着免不了做下讓自我後悔的事麼?如果忘了心中最初信念或感到迷惘無助了怎樣辦?

剛才我們説了,涓生是因為不清醒才做出了讓他後悔的決定。那如果涓生不清醒時不做決定呢?如果順着原先的生活軌跡走下去呢?

如果涓生不輕易做出決定,而是按原先的生活繼續下去,繼續努力,雖然心中會有迷惑,但我認為,迷惑總有解開的一天,就如不可能一年四季雨水不斷一般。到了時候自然會明白開朗,重新振作。

所以我認為,當我們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孤單無助難過時,是否能夠試着不想太多,想也未必想得明白想得正確,畢竟當局者迷,不宜輕易做出決定。幸而腳下的路是自我清醒時選的,是為了最初的夢想而選的,順着腳下的路堅持走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果如最初所想呢?我認為會的,只要熬過了那一段不知方向不知目的只知向前走的忐忑。

一段長長的路,藍天,白雲,兩邊都是鮮花綠草,順着這條路走,一切都是那完美。可是,在通往終點的路上,是否經得住路邊的美麗景色?是否會一向記得終點的方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買某件東西而去商場,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心中狂喜,回到家了才發現原先不需要的買了一大堆回來,而最初要買的卻被遺忘在其它繽繁商品間。人走在路上,肯定會有各式的想法不斷冒出來的,這未必是壞事。但真的要因為新的想法而改變腳下的方向麼?所以,要心記遠方的目標;不忘腳下的腳步,用清醒的腦袋,去欣賞路邊的美麗。

可是,若走到半路天突然黑了,灰色的雲大團大團壓下來,雷聲從耳邊滾過,已看不清腳下的路了,如何是好?驚恐是肯定的,但做出的反應卻因人而異。在慌亂中另選其道麼?另選其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只是在不知所措間失去了理智盲目作出的選擇,最終又得到了什麼?忘了晴朗時腳下這條清晰的大道麼?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沉着冷靜,沿着腳下的路細心翼翼避開風雨走下去,或實在捺不住心中的恐懼就原地站穩不動待到風雨過後光明重新灑下照亮眼前所有再啟程,會不會比另選方向好呢?我認為是的。

牢記心中最初的夢,迷惘無助時,請堅持腳下的路。

如果堅持,如果不忘記,風雨過後,誰又能否定面前不是一片光明?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3

讀着魯迅先生的《傷逝》,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你。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説。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雖然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那麼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複着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後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於是決定“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在決定着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闢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捨,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閒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裏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説了出來,而子君聽後“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説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於是,他們的愛情走向在開始就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子君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説“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捨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後,毅然地跟着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但涓生最後卻用“所謂的真話”把她推向地獄,雖然文中沒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當初他們同居時,她的叔子已經不認她做侄女,可見家庭反對之強烈。那麼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訂終身、未婚同居,這諸多罪狀,還不夠她死一百回嗎?這便是涓生悔悟時説的“我沒有負着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這重擔也便真的“壓”死了子君,毀滅了涓生贖罪的機會,完全破滅了他們的愛情。從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負責任,自私陰暗,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一慣寫法,不同的是,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點的陰暗面。

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4

魯迅先生的小説,自高中到現在,約摸算來,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四五本了。而印象極深、愛不釋手的還是《傷逝》。故而,《傷逝》認認真真一個字一個字又一次讀了兩遍。

深夜,適合讀書,亦適合寫文。出於對《傷逝》的愛,我罷了日常的纏身規律,定要停下來,擠出點寶貴的時間來,寫點什麼。魯迅先生的《傷逝》出於《彷徨》小説集,也是唯一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自述愛情的小説。魯迅先生的諸多小説,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指鹿為馬,自然不能浮於表面來看,更多的要深入,深入到每一個人物角色的性格與骨子裏,更要深入那個魯迅先生默然寫作的夜晚。

第一次看《傷逝》的時候是可憐子君,恨涓生。而現在第二次看是恨涓生也為涓生悲痛,對子君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首先,暫且不論古代,因為那時候制度與現代不同。論《傷逝》中的涓生,這個人就是典型軟弱無能文人的代表,譬如《都挺好》中的蘇明哲。可以妻子隱忍着因他而來的現實的苦痛與重擔,若相反,這個男的恐怕要投降現實生活,當一個逃兵,帶着悔恨和謊言過一輩子。

在無能的男人看來,生活難過了,永遠是因為有一個累贅老婆。這就是無能男的本質,推卸責任,沒有擔當的意識和勇於犧牲的精神,自私、懦弱。其次,子君身為一個思想意識覺醒者,最後淪為家庭主婦,也難免帶有女性自身的侷限。《傷逝》中的子君就是典型的依附性的被奴化的女性。

面對現實生活的茶米油鹽醬醋貴,她帶着傳統官僚作風的舊習,有大膽追求婚姻愛情的勇氣,卻缺少思路和行動。她的行動便是嫁給自己想嫁的男人,而結婚之後卻仍舊歸屬並安於家庭主婦的附屬地位。家庭已經頻頻經濟危機,還不知道走出家庭賺錢維持經濟,最後還是隻靠涓生這樣的男性,即家裏唯一的勞動力。加上子君帶有市儈婦女的習氣,與鄰居盲目攀比,斤斤計較,不顧生活現實水平,太理想主義,想的太好,做的太少。

再者,子君,沉淪於生活的瑣碎,沒有個人獨立的思想與生活,整天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忙碌,自然與文人涓生越走越遠。文人寫作,不喜嘈雜,她還養雞,並不顧涓生的工作而打擾他。

最後涓生説出分手之後,她因為無法承受對男性依賴和附屬的自我奴化的境地,思想狹隘,走向絕境,選擇自殺,也不無愚蠢,帶有典型女性軟弱、奴性特徵。圈子太小,愛好太少,沉湎於雙方的愛情,自然思想空虛寂寞,依賴性強。

女性要想獨立起來,必然要像男人一樣,實現經濟獨立,有了自身的地位的提高,進而到思想的獨立、人格的獨立,才不致於像子君那般脆弱不堪。被一個男人拋棄就要死要活的,真是沒有自我價值。

更不該為了愛情捨生忘死,而該有自己的事業,這個事業屬於自己,不屬於任何人,這樣誰也無法威脅和動搖自身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5

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在課堂上都接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於魯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課堂之餘我看過他很多小説,我總覺得讀他的小説不會只簡單的感覺到寫得好或不好,有時候會感覺到時代的悲哀,有時候感覺主人公內心深深的無奈,有時候又無望中帶着一絲微弱的曙光,光弱似風中的蜘蛛絲,但終歸是有的。但以愛情為題材的文章是少的,《傷逝》是少之又少的其中一篇,我雖然不喜這個關於愛情的悲劇,但今天也假想一下自己是這個悲劇裏一個普通的百姓。

《傷逝》以涓生的懺悔開始的,一開始就知道故事是一個悲劇,至少對於主人公來説一個悲劇。我覺得兩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結合是當時人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是逆於世俗的,這就為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他們積極於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好的,可是他們生活的背景不允許他們的大膽開放。在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幸福的,對於涓生來説子君是一個類似知己的存在。在當時,涓生是思想開始覺醒的青年代表,他認為子君是可以理解他的,在那個時候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女子是很難的,而子君也認為涓生是不同於當時那些青年的。但是,兩人之前的生活經歷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面臨生活中的瑣事時,子君發生了變化,涓生認為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樣理解他了,甚至他工作時都不能體諒他。

就算沒有那些生活背景,他們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最終的分離,涓生的自私懦弱,選擇放棄子君來成全自己,對於子君的付出視而不見;而子君則沒有足夠的意志拒絕來自物資的誘惑,不體諒涓生,整天與房東太太攀比,沒有了最初的靈氣。他們的悲劇也許是當時很多愛情故事的代表,覺得那時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真的很不容易。能堅持的除了對抗世俗之外,更多的對人性,彼此間的磨合習慣,性格的突破,需要一個強大的內心直到最後的勝利。他們的故事讓人覺得,愛情對抗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最強大的愛才能面對生活中的瑣事而依然不變。

魯迅《傷逝》優秀讀後感6

今天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後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説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説,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或許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愛情小説,或許是因為和愛情有關。愛情總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愛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愛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愛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愛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而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曾經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終於如願在一起“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裏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但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説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漸臨近,——但是,往往又逐漸渺茫,終於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着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着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後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願意呆在家裏。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情,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裏,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裏,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裏。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餘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隻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後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可以沒有愛,可以沒有愛人,但不可以沒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願高傲的死去,不願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着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ndpm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