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大設計讀後感

關於大設計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關於大設計讀後感,請參考!

關於大設計讀後感

(一)大設計讀後感

回家幾天把《大設計》剩餘半部分看完了,作為霍金十餘年的力作,我還是要表示失望的。先給個總評分吧,9.2。

這本書並未如預期的那樣滿足我。自從《薛定諤的貓》後,我便一直期待着答案。在《貓》中已經有了答案的輪廓,我本期待《大設計》能給我一個滿意的,新奇的答案,其結果是它將《貓》中的結論清晰,明朗化了。

繼《時間簡史》30年之後的《大設計》,我預想會如《時間簡史》般給我無限的驚奇與驚喜。可是這本書的前四章,甚至包括第五章,對我都無甚意義,無外乎知識的回顧,天文物理的,量子力學的,這些我都再熟悉不過了,耐着性子等待霍金給出回答,可是,可是,卻發現他一直在躲閃,似乎不太願意給出,只在第六和第八章有提及,相比較,他更多的是在引發讀着的思考。最終章裏狡猾的拋出一個死亡遊戲來作為“大設計”的回答,不過它確實很有趣

必須承認,我對它的期待定位太高了,它畢竟是一本大眾科普讀物,旨在與每一人分享。它遠不能滿足我這樣,有一定基礎,渴望更深一步探知的人。

相較於《時間簡史》,《大設計》有更多的思考,《時間簡史》展示的是宇宙的奇妙,《大設計》則是在發出一系列的詰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大設計》和《時間簡史》一樣,是一部偉大的,經典的,劃時代作品。

最後還應感謝譯者吳忠超,應該深深慶幸,我們有這樣一位完美的譯者,沒有人比他更合適這份工作了,霍金的學生,毋庸置疑的理論素養。

(二)大設計讀後感

看《大設計》,卻收穫頗豐。一方面,這本書的內容重複了《時間簡史》的很多理念,同時語言更通俗,案例更易懂,另一方面我也算是有所長進。所以看完該書,激動了頗久。這本書確實顛翻了我的三觀,讓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儘管這種認識,對於現實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

這本書讓我感到有趣的有以下幾個部分:

關於科學

 科學,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名詞,即便是某黨也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樣的理念。但是什麼是科學,是我們一直沒有特別關注的。易經八卦算不算科學?法律是科學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誰是科學的?這些問題雖然我們多少有個答案,但卻不明所以。看《大設計》的第一個收穫就是,讓我更加明白了科學的定義。

插播一段閒話,在這本書裏,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古希臘文明是多麼的牛掰,在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人已經提出了以下理論:槓桿定律;人應該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發現了空氣;原子論;提出地球,甚至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是的,這些我們熟知的現象可能在近幾百年才被逐步驗證,但是在2000多年前,已經被古希臘人提出來了。不得不佩服這個文明的偉大。

好,回到正題,儘管古希臘人已經把以上現象或定律提出,但是還不夠科學。以至於在接下來的2000年裏,許多正確的'觀念反而被錯誤的觀念代替並被深埋在舊紙堆裏。問題出在哪裏:

1、他們還未發明科學的方法,他們發展理論並不以實驗檢定為目標。(因此不存在客觀方法來解釋兩種假設的爭端)。

2、在人類的律條和物理定律之間沒有清楚的區分。(經常把應歸於物理定律的現象通過道德進行解釋)。

3、經常以法律的術語描述物理過程,並且相信他們是需要被實施的,儘管被要求“服從”定律的物體無生命。

古人專注於自然為何如此行為,而非自然如何行為,因此很少有預言價值。而且拒絕宇宙由中性的自然定律制約的觀念。

17世紀的時候出現了自然定律的現代概念,在此之後科學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發展起來。在今天,大多數科學家會説:自然定律是建立在觀測到的規律性基礎上能夠為它所給予的直接情形之外的情況提供預測的規則。

在我看來,這裏至少有兩條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1、自然定律是建立在觀測的基礎上,而不是想象上的。是的,前面所提到的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爭議:質量不不同的物體下落速度是否跟質量成正比,誰説的對,不是靠誰更能口生蓮花,而是應該通過用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做實驗來驗證。即便是通過數學計算得出的難於驗證的事實,也只有在驗證之後才能作為一種定律,相對論雖然是基於數學計算的結果,但卻是經過實踐檢驗後才成為一種被大家接受的理論。更多的基於推測得到的結論並未成為定律,是因為他們無法通過觀測這一環節,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被各種各樣“神奇”的理論所迷惑而無法發現其中正確的那部分。其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概念的一種表述。

2、能夠為它所給與的直接情形之外的情況提供預測

是的,自然規律一定要有預測性。如果你提出太陽東昇西落是一種自然規律的話,那麼除了我們觀測的這一天應為如此之外,明天、後天、大後天天天均應如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wexz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