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精選11篇)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精選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精選11篇)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

“重讀抗戰家書、祭拜壯士國魂”,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輩們。在這些先烈中,有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左權,有“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也有“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從這些抗戰先烈們留下的家書中,筆者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過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氣質,為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災難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愛人,有了心愛的兒子。她的愛人是弼時妻子,陳琮英的哥哥陳達邦。

趙一曼為了革命,離夫棄兒,把兒子寧兒寄養在陳達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和團長王惠同,帶領50多名戰士在哈爾濱鐵北左撇子溝附近被日軍包圍。趙一曼帶着腿傷昏倒被俘,敵人對她進行了令人髮指的折磨。她被剝得赤身裸體,手腳相縛,電流從她最私密的部位進入,用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傷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傷處。

趙一曼疼得死去活來,只有信念時刻保持着清晰。為了祖國,她獻出了女人的尊嚴,女人的名譽,母親的仁慈,那受難的耶穌之痛也不及她的萬分之一。她用堅強的信念和意志戰勝了敵人的殘酷折磨,淡然面對生死,讓信念之花在東北大地血一樣盛開。她是我心中堅強的自由女神。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就是要少一些個人的卑瑣與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氣。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未敢忘憂黨。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情懷,廣大黨員幹部和羣眾則更要牢記“抗戰精神”懷有以天下為己任、愛民愛同胞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以家國為重個人私利為輕,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國之興衰,常想黨之安危。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讓“抗戰精神”與“家國情懷”心手相牽,乃國之幸運、黨之利益、民之福澤,也是民之責任、黨之遵循、國之精神。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2

那天,在完成了一場講解任務之後,我在科室的書櫃中翻閲着書籍,不經意間發現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出版的《重讀抗戰家書》,全書前後僅140頁。

於是,晚上我沉下心來,通讀了這本書。這一封封家書集合了無數英雄的血和淚,可以説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中“英雄史詩”的一頁。這本書中記載了32位愛國志士、抗戰將士的32篇個人簡介及抗戰家書,每封家書背後都埋藏着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這些家書,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他們當中,有高唱《紅旗歌》,從容就義的“紅槍白馬女政委”趙一曼,為了國家,她捨棄家中未滿三歲的兒子,毅然前往東北抗日,從此音訊全無,僅在臨死前為兒子寫下了一封滿懷思念的絕筆家書。

他們中,有憤然離漳,高呼“救國才能有家,國亡家安在?”的金融事業奠基人高捷成;有將家書鐫刻在燈櫃上從容赴死的川軍將士傅常;有不畏艱苦,奔赴華北堅持遊擊抗戰的抗日名將左權……

“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慷慨赴難的少將旅長蔡炳炎如是説。

閲讀着這一篇篇訣別家書,給我的內心帶來了極大震撼,使我不禁落下淚來。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那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有多少革命志士為了國家興亡而拋家棄子、英勇就義,有些甚至連隻言片語都沒有留下。

閲讀抗戰家書更為珍惜現在。一封封抗戰家書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我們當下幸福的和平生活,是多少革命先輩忘我忘家,用鮮血、用生命鑄就而來的。我們又怎麼能怨天尤人,不珍惜當下呢?是他們的大愛給了我們一個温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生活,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戰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要時刻對照審視自己,要珍惜光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造一切的先烈們。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3

家書,是一種永遠值得銘記的精神財富。當第一次看中央電視台的《重讀抗戰家書》系列報道時,我的心中充滿了震撼。一封封家書是對家庭、父母、妻兒的深情,是對家國的忠肝義膽,是對日軍對中國的罪行的悲憤。抗日英烈留給家人及中華兒女的家書,是我們珍貴的財富。

在此與大家分享左權將軍的家書,與大家一同走進烽火連天家國情的錚錚歲月。左權將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烽火連天不休,家書珍抵萬金。報道中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親左權將軍在犧牲前三天寫的家書:

"志蘭:此間一切如常,惟生活則較前艱苦多了,部隊如不生產則簡直不能維持。我也種了四五十棵洋姜,還有二十棵西紅柿,長得還不壞。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見,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寫完這封信的第三天,左權將軍在掩護八路軍總部突圍日軍的掃蕩時,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那一年,他的女兒小太北,只有兩歲。

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在她42歲時,母親將保存的11封家書寄給了她。在讀到父親的家書之後,左太北踏上了追尋父親足跡的旅途,並將父親的家書集結成冊。

左太北説:"我就覺得我其實很幸福,我有這麼好的一個父親。我想傳遞的就是學習父親的這種精神,就是心裏想着國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和富強。"

抗戰的烽火歲月中,他寫給親人的一封封家信,記載了日軍的罪行,也記錄了一名軍人在亡國關頭的悲憤。女兒左太北説,父親在家書上寫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線的所見所聞。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燒殺搶掠。他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

左權將軍的家書,還記載了八路軍面臨的困境,但將士為國抗爭之心,卻未曾有分毫的動搖。1937年12月3日,左權在山西洪洞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當局對我們仍然是苛刻,但我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草,準備還吃草。"

重讀這些家書,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寫信的`左權似乎不再是個將軍,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鐵骨錚錚的男兒也有柔情的時刻,他在信中述説對妻子的思念,對女兒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國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左權將軍選擇了義無反顧、選擇了血灑戰場。他留給女兒的這十一封家書,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留給女兒的珍貴回憶,也是抗戰英烈留給我們後人的精神財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時候,經常會聽爺爺奶奶説起當時日本鬼子侵略時,曾經所經歷的艱難的歲月,每天夜晚只能點個小小的蠟燭,一聽防空警報響起就四處逃避,經常為吃穿憂愁,遇到家裏斷糧,面對七八個孩子捱餓的痛苦,怎樣通過日本人的關卡,如何將糧食從關卡外帶進來,怎樣喬裝孕婦將糧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會經常説以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節約慣了,現在我們多幸福,什麼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費。每每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和我講的這些,現在想來都是一次真真實實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先輩們的正義和無畏,捍衞了國才有今天我們温暖的家。

重讀沉甸甸的抗戰家書,一封封家書中視死如歸感天動地的悲壯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凌然精神,是我們中華兒女們取之不盡的精神之"鈣",讀家書也讓我回憶了祖輩,使我的心靈得到洗滌和震撼教育。讓我們知道現在的和平盛世,現在的豐衣足食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繁榮。曾經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須由我們一代代去維護、開拓和創新,不去虛度每一個光陰,做最好的自己,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4

中華書局出版的《重讀抗戰家書》,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思想的極好形式,值得每一個年輕人拜讀,更值得每一個願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的人拜讀。

在敵寇的鐵蹄面前,在民族解放的旗幟之下,多少熱血中華兒女拋妻棄子,義無反顧地走向前線,把一腔熱血灑在了祖國的土地上。歲月褪得掉傷痕,卻永遠抹不去英雄的偉績。如今的我們,離槍林炮火太遠太遠,但重讀英雄們的一封封家書,會感受到離英雄滿腔的愛國熱血很近很近。誰沒有父母子女,誰沒有身邊摯愛。能夠為了一個民族的解放而舍小家為大家,鑄成的是中華巍巍千年不絕的國魂。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造一切的先烈們。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吧,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1936年8月2日,趙一曼犧牲前給兒子留下的最後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家書。我們也可能説,趙一曼不僅僅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更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和她孩子一樣的孩子而犧牲的,她給了後代一個温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戰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曾經有一羣人,為了我們的生活以忘我忘家的精神,拋頭顱灑熱血。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何敢忘去英雄們不屈的英魂。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5

每一種犧牲都值得去緬懷。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為了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中宣部宣教局組織編輯了《重讀抗戰家書》。《重讀抗戰家書》收錄了吉鴻昌、趙一曼、左權、張自忠、戴安瀾、彭雪楓等32位抗戰英烈的家書,我有幸獲贈一本。

重讀抗戰家書,在今天這個和平年代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中國有個成語叫居安思危,想想今天幸福的日子,不都是先烈們流血打下來的嗎?

當年國力羸弱,中國受盡侵略者的壓迫,苦難的人民無不身陷水深火熱之中,但亂世總會有那麼些人,有那麼些精神在激勵與引導民眾前行,不畏強敵,不畏強權,不畏犧牲,把滿腔熱血與無悔的青春熔鑄成巍峨的豐碑。

戴安瀾將軍就是其中一位。1942年,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赴緬參戰,保衞同古、收復棠吉,立下了赫赫戰功。1942年5月18日,他在突圍戰中身負重傷,後壯烈殉國。

困境中他留了這樣一份家書給妻子: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但東、靖、澄、籬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望勿以我為念。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是的,悲壯總是崇高的另一種詮釋。我們從這份家書中分明看到一個赤子在戰火紛飛年代的心靈獨白。以生命去報答國家養育之情,中華男兒的殷殷家國情懷,已躍然紙上。

大英雄,亦有着細膩的小情感。面臨犧牲,戴將軍也割捨不掉對妻兒的掛念之情,憂慮他們將來的生活,這也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感受到他血濃於親的柔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也是戴將軍最最真實的寫照。

每一種犧牲都是值得去緬懷的。在緬懷的同時,我們應該從這些抗戰家書中去感受最質樸的愛,最純粹的情,然後對照審視自己,在今天這個物質時代,以他們為榜樣,幻化成自己前進的動力,因為只有觸動自己靈魂,只有讓自己感同身受,才會在意識深處和先烈那種精神去耦合,然後學會愛國主義擔當,無論卑微與否、無論何種崗位,都應該努力去建設好我們的祖國,這是我重讀抗戰家書的一點體會。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6

家書是家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是寫信之人內心世界的反映,裏面包含了在外親人對家深深的思念和擔憂,以及寫信之人向家中介紹自己在外的種種情況,這是人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抗戰家書,顧名思義,是在戰場上殺敵抗戰的英雄們寫給家人的書信。抗戰英烈家書中所記述的,既有高級將領保家衞國的壯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樸素的愛國熱忱,生動鮮活地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那些抗戰英烈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戰場上。他們從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國之大家當中去,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人,鼓舞着後世千百萬如同他們一樣在戰場上拼命的戰士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保衞國家,保護人民。

讀了《重讀抗戰家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我們應該去學習並傳承他們的精神。讀到每一封家書,想到他們有家卻不能回家,只能為家戰死在沙場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託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這是1934年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的幾個小時,寫給其妻的遺書。寫完信後,他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陳詞:“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敵人説:“我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後挨槍。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一句“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表達出了吉鴻昌將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的情懷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誰聽到這句振奮人心的話會不覺熱血沸騰?

抗戰英烈們把他們的熱血都灑在了戰場上,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起了抵禦敵人的城牆,也在人民的心裏,築起了不朽的長城。更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渲染了那燦爛鮮豔的五星紅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通過抗戰英烈的家書,來了解那段艱辛的歷史。並深深的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戰家書擺在眼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勇往直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見證自己的努力,從而傳承革命先烈們自始至終貫徹全身的愛國情懷和更多更好的品質!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7

“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便成仁,為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這是1937年10月10日在忻口會戰前線,郝夢齡將軍寫給妻子的信中的一段話。

這封家書寫成後的第六天,郝夢齡親自到前線督戰,官兵們再三勸阻其注意安全,郝夢齡只是説:“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結果在距離日寇只有二百米的地方不幸中彈犧牲,成為抗戰殉國的第一位軍長。

這封短短的家書,字字鏗鏘,蕩氣迴腸,錚錚誓言,感天動地,彰顯了中華兒女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革命豪情。毛澤東同志稱讚郝夢齡等是中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範”,證明“中華民族決不是一羣綿羊,而是富於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

這封家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成功不必在我”。

成功不必在我,首先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只要抱定誓死抗戰、視死如歸的堅強決心,就一定能“爭取最後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雖然我可能等不到最後勝利的時刻。

成功不必在我,也表達了“有之,請自嗣同始”般的英雄氣概。“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不有死者,無有招後起,那麼“我先犧牲”!郝夢齡在壯烈殉國前四天的日記裏寫道:“往日見傷兵多愛惜,此次專為國犧牲,乃應當之事。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此謂我死國活,我活國死。”

成功不必在我,更表達了一種人生的崇高境界。它追求的是抗戰勝利的成果,而並不在意自己能否享受成果。在這封家書中,郝夢齡還深情寫道:“我即犧牲後,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他懂得革命者的鮮血不會白流,一定會換來國家民族的繁榮與昌盛、子孫後代的安寧與幸福。

郝夢齡將軍的“成功不必在我”,使我想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所謂“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説每個人要為革命事業做出最大的貢獻,但革命事業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實現。

“功成不必在我”不僅僅是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執政理念,我們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都應該努力追求這樣的人生境界,一個人只有達到為事業而忘我、為“大我”而捨棄“小我”時,才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戰爭年代需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犧牲精神,和平年代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8

雖距國家死難者公祭日已過去有一個月的時間,抗戰烈士的英雄事蹟卻一直在腦海中浮現。抗戰烈士用他們的'英雄精神激勵着一代代的中華兒女。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我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讀抗戰家書》,英雄二字在我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們保家衞國不畏犧牲的豪氣所折服,被他們字裏行間的柔情所感動。這麼多英雄的家書中,令我最難忘和感動的是王雨亭致子書。文中的“但願你虛心學習,勿忘我平時所教訓你的‘有恆七分,達觀三分’,鍛鍊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來為新中國而努力奮鬥。”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教誨,更流露着一位愛國人士對國家的深深愛國情。短短几句話將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人們的愛國愛子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它記載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父與子選擇了血灑戰場。

重讀完這封家書,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份家書所飽含的思念和牽掛、硝煙和苦難,更加能感受到當年抗日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一封封家書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激勵。魯迅先生説:“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我彷彿回到那個祖國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熱的抗戰年代,看到了愛國人士拋妻棄子,遠離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永遠的豐碑。

當前,我們享受着一位位愛國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美好今天,我們年輕人更應好好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得榮思辱,居安思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播放了一個特別節目,重讀抗戰家書,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們,在這千千萬萬個英烈中,讀一讀左權、張自忠的家書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亡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張自忠將軍戰至最後一刻,留下了“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臨終遺言,面對日本強盜,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將自己的生死置至度處,前赴後繼,與敵浴血奮戰。

張自忠將軍給弟弟寫道:“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既到河東與弟弟等共同去犧牲,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倭寇之手,為國家民族之決心,決不半點改變”這些家書,它記載着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他們沒有沉浸在兒女情長之中,而是義無返顧,先擇了血灑戰場。

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一封封家書,卻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從這些家書中汲取營養,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當前中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健時期,不再是貧弱的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一去不復還,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9

有這樣一封家書,寫於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見天日,歷經整整21年。寫信人是抗日英雄趙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寧兒。1932年春,趙一曼在兒子寧兒未滿三歲時受上級派遣,從此音訊杳無。不久後,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趙一曼成為傳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被捕後,敵人對趙一曼嚴刑拷打,但趙一曼的革命意志力異常堅定,始終沒有透露半點祕密。犧牲前,她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封遺書:“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從趙一曼犧牲前一刻留下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女人柔情的一面。趙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親,短短數十字,流露出她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身為母親,不能陪伴孩子身邊,她的內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國”與“家”的抉擇中,她選擇了前者,她把個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國事業中,甚至為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雖然她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但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她留給孩子的,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生命誠可貴,親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正是許許多多像趙一曼那樣拋卻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意味着背叛,惟有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沿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走下去,才不負前人之犧牲。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0

一封封抗戰家書,展現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些家書有出自普通士兵,有出自抗戰名將,雖然身份不同,但是他們都懷着同樣的夢想,那就是保家衞國,他們不惜遠離家鄉,趕赴抗戰前線,甚至獻出生命。在家書中,他們表達了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期盼,對國家的期望。

全書中最年輕的作者金方昌,他的家書給我感觸最深。年僅19歲的生命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即使被砍掉了一隻胳膊,挖掉了一隻眼睛,他依然沒有動搖,“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寧死不屈的氣節在這位青年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詮釋。在寫給哥哥的家書中,他堅定的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他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會為了民族解放而犧牲,哪怕在死前一分鐘也都要為無產階級工作。更是囑託哥哥要把後輩都能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當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生命之間得到傳承,國患無望?

再看現今,19歲的青年依然還是扎堆在學校的稚嫩模樣,時常面對學習的壓力都有些喘不過氣來,大都是獨生子女的他們更是沉浸在父母親人的關愛中,時常任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想象金方昌被捕之後面對的是多大危險和恐懼,慶幸的是,他心懷的信念夠堅定,他的舉動夠勇敢。就如曾經三哥金瑞昌在前往山西抗戰時勸説金方昌:年紀小,個子矮,還是去讀書吧!金方昌懷着滿腔熱情質疑道:小孩也能辦大事,個子矮還不能當小兵嗎?雖只有19歲,雖身材矮小,但他寧死不屈、捨生取義的形象無比崇高和偉大,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心目中偉大的抗戰英烈。我們向您致敬!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生活在腥風血雨的時代,更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的危險,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創造了今天的偉大中國。我們感恩,感恩國家強盛,感恩社會進步,感恩父母養育,感恩組織培養,感恩生活像花兒一樣燦爛。在新時代,愛國、愛家、愛工作是對家國情懷最接地氣的詮釋。作為基層一名普通的税務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新同志,我想應該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主動學習,多思考,多做事,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工作中要精益求精,生活中要廉潔自律,提高黨性修養,心懷感恩之心。

最後,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奉獻生命的英雄先烈!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1

重讀抗戰家書,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為和諧社會發揮更大的正能量。讓我們一同感受赤子的愛國熱忱,感受普遍戰士的為國為家一往無前的豪情,感受親人血濃於水的柔情。讓我們一同懷念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懷念那些為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先烈們。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此生合是忘家客,風雨登輪出國門。”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蘇聯學習的路上,途經哈爾濱時所作《劍門道中遇微雨》中寫道的。正是這些忘家客們,舍小家,給了我們一個温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戰爭硝煙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這些家書,是一筆永遠不能忘卻的精神財富。如趙一曼在1936年8月2日犧牲前一刻留下的遺言。她給兒子寫道:“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趙一曼留下的這封家書,雖然由於她犧牲前沒有泄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使這封家書遲到了21年後才傳到其兒手中。趙一曼的真實身份也隨着這封家書一起在1957年被解開。她原名是李坤泰,四川宜賓人,犧牲時年僅31歲。這是一封激勵了整整三代人的家書。

重讀這些沉甸甸的抗戰家書,可補好精神之“鈣”,能讓心靈得到滋養,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讓清明成為生命的禮讚,勉勵世人勿忘先烈。英烈長眠,浩氣永存,精神不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v7d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