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史記蕭相國世家讀後感

史記蕭相國世家讀後感

《史記·蕭相國世家》説的是蕭何伴隨漢高祖左右,為其效犬馬之勞終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寫到漢高祖為羣臣排位次的細節,現在讀來,讓人有寒噤之感。

史記蕭相國世家讀後感

經歷過秦末的腥風血雨,又有楚漢的爭鋒對決,該是坐下來論功行賞的時候了。此時高祖認為“蕭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羣武將卻不買這個帳。仔細想來,曹參之流,身經百戰,衝鋒陷陣,要是沒有曹參這樣的干將,劉邦即使有一百個蕭何也成不了大業。而蕭何不曾有點點汗馬之勞,只會舞文弄墨,憑什麼他的功勞就會攀到曹參之流的頭上呢?

試想,如果在楚漢對決時,劉邦説出蕭何功勞最大這樣話,結局肯定很慘,不用説韓信這樣的人立馬會佔到項羽那邊,就連曹參這樣的親信也會覺得靠不住,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調轉馬頭了。現在不一樣了,消滅了項羽,天下惟劉邦最大,一夥人不再是稱兄道弟歃血為盟的關係了,高祖説的話不需要考慮那些武將們的感受了,他歡喜誰就是誰,他愛誰就是誰。

武將們的命運似乎就是這樣,在主子需要他們時,他們拼命衝殺,最後功遂建業已立之時,他們的功勞卻被輕輕鬆鬆的抹去。每個朝代都在上演着這樣的不幸,為什麼?武將手握重兵,功高蓋主,“大哥”如果在論功行賞再給他們予很高的位置,難保哪天他們就給篡奪了,這招誰都得防着點。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劉邦,分封羣臣時抬高文人地位,極力貶低武將功勞,後來還通過呂后、蕭何消滅韓信進一步剷除那羣武將們的勢力,漢景帝承劉邦衣缽,連本族人都不放過,通過平定“七國之亂”,讓天下權利集中於皇室。趙匡胤也是一個忽悠武將的.能手,他“杯酒釋兵權”,還把表情裝得很無辜,在酒席間,故意愁眉不展狀,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將藏憂的問題一下子就給解決了。趙匡胤算温柔的,狠一點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後,為了防止武將們功高震主,竟製造種種藉口,向握有軍政大權的元老重臣揮起了屠刀,胡惟庸、藍玉等等開國功臣都不能倖免,最冤的是徐達,做得忠順恭謹,讓朱元璋找不出錯誤,還是免不了被賜死。

高祖以獵人和獵狗來比喻文臣和武將的功勞關係,以蕭何為人,武將們為狗固然不是對武將們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這個比喻中武將們被極度的工具化卻是不爭的事實。高祖説蕭何“功不可忘也”,難道曹參和韓信之流功可忘乎?説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於他們功勞之大小,而在於他們的功勞有沒有必要被提及。這就涉及到了蕭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

兵刃交接的戰爭中,蕭何是個謀臣,是個副職。管理國家之時,他被劉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過這一舉動表明劉邦不信任武將們的態度,有此舉動,武將們便也不敢肆意妄為了;二,通過這些文臣們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達到限制武將的勢力的目的,在很多時候,文字的力量並不比刀槍小。看看蕭何的所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劉邦是這樣為蕭何功最盛辯護的,首先他是個謀臣,“發蹤指示”,其次,他“舉宗數十人皆隨我”。“發蹤指示”是他本職工作,“舉宗數十人皆隨我”那是另有隱情的,是劉邦對蕭何的脅迫,可見劉邦是為了捧紅他而出其辭的。再後來排位次時,劉邦所舉蕭何功勞也未必多麼光耀。劉邦所言蕭何之功如“遣軍補其處”、“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蕭何全關中以待陛下”等功勞要是真與前線將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謂“欲加之功,何患無辭”。

劉邦果真十分信任蕭何之流的文臣嗎?帝王對於臣子的信任從來只是處於將來利益需要,而不是過往功勞的惦記,如果誰以功勞自誇,這樣的人總會被幹得很慘的。劉邦當初在楚漢之爭最為艱苦的時間裏,他還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鮑生對蕭何説:“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説白了,就是劉邦懷疑蕭何,屢次派人打探,而蕭何為了消除劉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孫昆弟都給派上疆場了。而後,漢立國後,劉邦一次一次地懷疑蕭何,蕭何表現出了很好地孫子態度,為了保全自己,設計把韓信殺了,為了讓劉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產、資財都獻出來分給軍士,為了讓劉邦對自己徹底無憂,他甚至做譭譽之事——低價甚至賒借買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為止。有時,你只能感慨,歷史真是一幅充滿小丑的圖卷,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捲入其中。看看司馬遷對蕭何的評價就知道,這個人真的是沒什麼大本事“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奇節(沒什麼作為)。及漢興,依日月(指劉邦)之末光”。

看《蕭相國世家》的《蕭何第一》中還有個細節挺有意思的,劉邦為蕭何“功最盛”正名,功勞評定後,接下來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劉邦決定要壓制武將的想法是鐵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説破,羣臣也裝傻,力推曹參位排第一。此時,一個姓鄂的人站出來,替劉邦把想説的話抖落出來,説蕭何居功至偉,有萬世之功,應該排在第一之類的云云,高祖二話沒説,立馬就説“善”。這個人據説因為在關鍵時候揣摩了劉邦的心態,替他説了句話,被封為關內侯(很巧的事,這也似乎沒什麼本事的人,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也僅只於此)。讀到這個細節時,啞然一笑,佩服於關內侯和劉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馬遷對歷史的敏感程度。

説到底,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讚譽還是譭譽,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為別人活着更難。人們總是要在舞台上刻畫一下自己,在別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lqj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