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通用7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通用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通用7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1

最近品讀完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讓我受益匪淺。

在二章談藝部分,傅雷做為一個智慧的長者向兒子傅聰和讀者講述了一些道理,讓我們懂得了,人生的智慧與道理;讓我們明白了,我們都是追夢人。在追夢路上的我們或許會迷茫,但是有了傅雷先生的引導,我們也許會在追夢路上更加堅定,更加樂觀。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二部分中的那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會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在黑暗的角落中獨自享受着孤獨,才會有那麼多的名人崛起。頭懸樑,錐刺骨,十年寒窗苦讀,才湧現出了那麼多的人才;聞雞起舞,披星戴月,才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才會知道刻苦學習的樂趣……那麼多的優秀人才,誰不是忍受着孤獨,獨自一人鑽研着學術。也沒有誰是不經歷孤獨,而創造出來的美好。

我們在享受着養尊處優的生活和擁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時。我們不能忘記,是那些偉大的人帶給了我們這樣美好的生活。他們在孤獨中創造着一切,在學習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忍受孤獨,將壞習慣養成了個性,忘記了思考和探究。網上載着這樣一句話:“許多人等把命運交給星座,把努力交給雞湯,把考試交給錦鯉,然後對自己説:‘聽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他們過不好這一生,但有的人卻能過的很好,因為那些成功的人,曾經體會過和成功等同的代價——忍受孤獨。

讓我們學習孤獨,忍受孤獨,體會孤獨,享受孤獨。即使有人對你説,努力根本就沒有用,你只是在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罷了。但在這個世界上,人最不需要做的就是向別人證明什麼,你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在重複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意味着你將重複別人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在追求夢的旅程中,我們應該享受孤獨,體會孤獨,走一場用腦與心相對的征程,探索那神祕的內心世界。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2

家書,一筆一畫寄託着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着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着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裏行間,滿含着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自歎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於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讚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替中國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為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着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着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絡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即使相隔萬里,彷彿近在咫尺。科技發達的今天,書信已經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徵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着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託。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3

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教我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把愛無私的獻給了我們,又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傳授生活的經驗。

傅雷夫婦給予了他們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萬語,字字湧動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國家和黨的建設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關心。這些讓兒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許多錯路。這種高質量的教育也讓父親自己得到了回報,他和兒子在精神上產生的共鳴,使他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正處於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年紀。很少有人安安靜靜的穩下心來和父母談談志向,談談理想,甚至連平時的嘮家常也已經成為一種奢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吧!

張麗珠

愛,如春日裏明媚的陽光;愛,如心靈上涓涓的細流;愛,如雨後那一抹亮麗的彩虹。傅雷夫婦對他們孩子的'愛,造就了孩子們偉大的一生……

在飽含深情的愛的甘露的澆灌下,傅聰兄弟在強手如林的國外出類拔萃,脱穎而出。一封封家書,寄託的不僅僅是一聲問候,一句祝福,還飽含了父母在背後那份望子成龍的期待。一句句教導,無不藴含着源發於內心深處的親情。

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出傅雷夫婦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導。他們嚴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對於音樂的瞭解也許寥寥無幾,但是為了最最親愛的孩子,他們願意從零開始,瞭解肖邦、貝多芬、莫扎特……閲歷此書,你會發現每一句話都包含着一種別樣的深情……

書信,寄託着千萬句關懷,千萬條思念。在這一百多封家書中,我們所領略的不僅是文化的經典,更是那句“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4

老鷹對小鷹有愛,它的愛是旁觀,使小鷹展翅高飛;激流對巖石有愛,它的愛是衝擊,使巖石更加堅強;綠葉對鮮花有愛,它的愛是包容,使鮮花豔麗無比……由此可見,不僅要愛,還要會愛。

“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可見傅雷愛子心切,同時傅雷還用書信方式來教導兒子各方面。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僅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講究愛的方式,注意愛的方法。

忘憂草,含笑花,一夕漁樵話。會愛者乃海上之燈塔,予子以方向。

縱觀歷史。君知否?范仲淹的二兒子結婚想購置一些貴重物品,范仲淹卻説:“這太過分了,哪能這麼鋪張!我不是捨不得花錢,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範家的家風,不能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信條。”君知否?王羲之勸子於學,採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説教,卻使兒子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確立了嚴格的治學態度。

此二者皆與常人一樣,對孩子充滿了愛意。但比常人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同傅雷一樣因勢利導,給予方向,他們才是真正“會愛”孩子的人。

蜂兒蜜,燕子泥,窗外曉鶯啼。會愛者乃夜空之流星,予子以信心。

回望今朝。汝可知?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在兒子臨行前,親手寫下了一副對聯,贈兒為座右銘,並耐心地解釋説:“此聯意為只有無我,才能為公,經歷過艱難困苦,才知做人不易。”汝可知?革命老前輩林伯渠的小兒子要讀小學了,林伯渠就為孩子起了個名字“林用三”,並解釋道:“所謂‘用三’就是用腦袋想問題、用雙手創世界、用雙腳做事情。”

愛的基礎就是需要理解。此二者與傅雷一樣,用自身經驗去引導孩子,一路指引,給予信心。

反觀之,現代孩子成為“掌中寶”,父母們都圍着轉。這種愛反倒適得其反,毫無價值。

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兩地書,父子情”,濃濃愛意溢於言表。然而,在愛的同時,也要把握好愛的尺度。因為,會愛比愛更精彩!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5

不得不説,《傅雷家書》無疑是一部極親切、極寫實的作品,無論是作為一名讀者,還是對當時的傅雷一家來説,很享受其中的温馨。

品讀完全部的家書,無論對誰來説,傅先生是一位十分負責,有自省能力的父親。信中細膩入微、誠心誠意的文筆,無不充滿着對孩子的愛。從開始的致歉,到後來的噓寒問暖,他隨着孩子的長大,自己也不斷的改變着,這是十分難得的。你很難在一位不惑之年的老者筆下看到這些。也許是失去了,才最終大徹大悟,體驗過放手,才真正的放手。

父親在自省的同時,更多的,是給予了尊重。孩子遠走高飛了,心裏,説不出的難過。但我們從信中卻見不到任何約束,更多的是建議,更像一位朋友,這點也無不令我佩服。在這位父親的信中,有一句令人難以忘懷,他説,人是感情動物,展示了父親感性的一面,人就是這樣的,生而為人,我們為作文/什麼特殊於其他生物?就在於我們有更多的情感。無論痛苦、快樂,這都是我們一份難能可貴的經歷。為什麼總那麼理性呢?享受這些獨特的情感,將人生變得多彩些,才不負此生!

在這些信中,看的是父親,也不少見母親的筆影。在文中,我發現母親對於一些事,往往更為理性,她在文中説過:“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其實兩者並不衝突,因為有父親的感性,有母親的理性才能造就出在這個社會上,能夠立足,亦能享受生活的人。這也就是父母能帶給孩子的引導與愛了。在一封封的信中,我們不乏能看出父母的關心,往往很多封的信,才能換得孩子的一件,可能是父母寫多了,或是孩子寫少了。

但無論如何,我很欣賞傅先生説的一句,“不能用忙字推託。”還是回到上文,人生中分秒都是一種享受,我們不要只在乎自己的快感,世上的人情事故還有很多,別荒廢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6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濃濃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們常常沉浸在回憶中,把你的一生重新問過一遍,想着你在強保中疾肥胖,又淘氣又可愛的童年,頑強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羅馬尼亞出發去參加肖邦比賽為止:童年時所受的嚴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時代的發奮用功,出國後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許成績真像電影中的一個個鏡頭歷歷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歡樂!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階段。開始成家立業了。”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對兒子的愛意,連小時候的支根末節都還記得。是啊,父親對孩子的愛永遠那麼偉大,傅雷對兒子博鞋的愛都暗含在書信中了。

有人説,沒有父愛,就沒有剛毅;沒有父愛,就沒有寬廣。的確,父愛一點也不弱,一點也不渺小。從小到大,父親都帶給我們高大強壯的形象,這種形象延續到了那無形的父愛中的我們。就算有一天父親不再強壯,它那濃濃的父愛卻早已告訴我們:做人要勇就堅強。

父親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幫助我,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好像對於他來説,我的事永遠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種幸福叫兒女,有一種温暖叫關懷,有一種親情叫父愛。這句活説的一點都沒有錯,父親對我們的愛可謂之偉大,父親常以他獨有的沉靜,詮釋着父愛的責任。

《傅雷家書》充斥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關愛及嚴格要求,洋溢着濃郁的父子情深。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我的父親希望我能快快樂樂的長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話説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説我們只要努力過,竭盡所能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要太過介懷,只要無愧於心即可。

《傅雷家書》讀後感700字7

在年味飄香的寒假裏,同學們有的忘記了學習的緊張,早已放鬆了心境,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堅持不懈,沒有絲毫的怠慢。當我讀完《傅雷家書》後,我也勵志要做一個持之以恆,應對困難不屈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書》中令我深受感悟的還是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説長道短,而是充滿哲理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的藝術品,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我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父親做一些新鮮的養料,同時也能夠間接傳佈給青年;第三,借通訓練你的,不可是文筆,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資態方面。”傅雷經過給兒子不斷地寫家書並寄給兒子,是想讓傅聰明白,不管何時,不管何地,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尊嚴,敢於拼搏,無私奉獻,人格卓越的優秀的藝術家。從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對孩子嚴肅而又真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長極想讓自我的兒女早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由於迫不及待的想讓他們早日成功,早日能獲得名氣,而不斷地給兒女增加負擔,正是這一點點的負擔,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務,卻讓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期望。而傅雷不是用打罵、不斷地給孩子增加負擔來培養孩子的,他經過自我不斷給孩子寫家書來告誡孩子,讓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濃濃的父愛,讓孩子也成為家長們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長中的榜樣,家長們也應虛心學習傅雷的教育方法,而處於青少年的我們也應當做一個人格卓越,德藝俱備,應對困難不屈的人,同時我們也不能辜負家長對我們的期望,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zo7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