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1

看到最後我哭了,為慶多,為綠,也為良多。誰是父親,誰是兒子重要嗎?反正都是第一次!父與子,血與親,原本不可分割,然而一場事故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後,血緣和親情哪個重要?還有人説得清嗎?兩個不同的父親,用不同的方式扮演着父親的角色。從良多的兩個孩子都要,到雄大的兩個孩子都能包容,微妙的變化,更讓讀者發起深思!雄大的魅力,由佳里不曾對任何人説起,他確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教育着,包容着身邊人!

書中設置了許多對立面,工作與家庭,財富與平凡,父與子,即父即子!讓我不禁想多了中國的人情。人們通常都是想着等一切都好了再怎樣怎樣,現在苦着沒關係,將來會好的。現在分離是為了未來更好的重聚!然而,後來我們發現,我們錯過了孩子最好的童年,我們錯過了父母最好的年紀,甚至我們還要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

我們永遠無法跳脱出血緣和親情的束縛,因為我們重來沒有想過血緣和親情會被冰冷的分開來談!也希望不會有家庭發生這樣的事,那些重組的家庭也能真心對待彼此,就像那個喚醒良多的孩子那樣。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2

抱錯孩子的故事本覺得落入俗套,親情、羈絆、血緣等被作者刻畫得如此細膩,看着看着就悄然落淚。孩子總是有着超乎年齡的成熟,即使內心敏感卻還要扮演着懂事乖巧的樣子。琉晴向着流星許下“想回去見爸爸媽媽”的願望,明明萬分想念卻還因自己的想念對綠和良多感到抱歉;為見父母而輾轉回到家的琉晴看似堅強內心是多麼地恐慌。慶多是如此地愛良多,學鋼琴,做玫瑰花,拍照片,乖巧地進行交換“任務”,把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爸爸開心。滿心歡喜地等待父親來接自己回家,卻只聽到父親對“琉晴”的呼喚,失落地奪到壁櫥的慶多是如此的單薄、落寞;撿到自己精心製作父親卻視若罔聞的玫瑰花的慶多心靈是遭受到何等的打擊。孩子是純粹的,縱使經歷眾多,他們表現出超越大人的寬容與堅強,稚嫩的心靈卻要承受這樣的堅強未免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和父母是處於平等地位的,關係到孩子的選擇不應由父母一意孤行,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又何妨?

從《小偷家族》到《如父如子》,作者很喜歡探討人世間的情感問題,尤其是血緣與親情之間的聯繫。血緣和生育的事實並不是親情成立的必然條件,相處陪伴關懷必不可少,沒有任何東西是因一個事實就理所當然地成立的,世間情感問題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並不是非真即假的邏輯判斷,也並不能以冷冰冰的命題進行定義,因為每個人都是有情感、會思考的,人與人文是如此地複雜又温暖。

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的刻畫是不動聲色卻讓人為之一震。多少仇恨試圖擺脱原生家庭的人又在言行舉止中折射出原生家庭的影子甚或更為強烈卻自欺欺人不願承認呢?

我愛上是枝裕和啦!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3

我逐漸深刻體會到一個現象:每個地方都有她自己獨有的特色,韻味;正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氣質。映射到在那裏被哺育的人們,當地人也就形成了他們獨有的氣質。正如大山裏長大的孩子勇於探索,草原上長大的孩子胸懷寬廣。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想要流芳百世的鉅著,大概都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在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命運中讓讀者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此為格局。

日本則不然,沒有強迫性地要求自己在大格局下探索人生的地理格局,沒有可以任由糟蹋的自然資源。令人驚喜的是,人們可以把自己的關注點聚焦再聚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精耕細作。

《如父如子》就是這樣的一部文學作品:一帆風順的男主人公,在兒子六歲時發現當初被醫院抱錯了孩子。面對日夜相伴的親情與血緣鏈接,主人公驕傲又脆弱的內心搖擺不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經年累月沉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也許,比在別人的世界裏過度瀏覽太久徜徉更有意義的事情是呆在自己的精神家園裏,然後精耕細作。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4

這是一個非常細膩、非常日式的故事,帶着温情,更帶着沉默的軟刀子,明明氛圍常常那麼平靜,卻總是讓人心痛難言。

圍繞着交換孩子,着眼於兩個家庭各方面的差異,眾人不同的個性、心情、轉變都讓讀者看在眼裏,或是會心一笑,或是掩口驚呼,或是無語凝噎。情節的構造可能不出彩,但是故事的節奏、情境的營造、思想與情感的表現毫無疑問讓人沉浸其中。

作為一個獨身的不育主義者和一個未曾跨越階級的工薪族,我從這個故事中收穫以下感悟:

①關於階層

無疑,階層是存在的,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出生起的資源和別的孩子就已經天壤之別,精英階層掌握着社會的話語權。即便不豔羨錦衣玉食的精緻生活,從醫療、教育、旅遊、精神世界的寬度等每個人都會接觸的角度,都有理由嚮往那個階層。但是,從良多的優越感中,我不得不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是否每個人都晉升精英階層,二是若一成立,是否每一個非精英階層的人都是失敗者?雖然每個人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我也在其中,但拋開這層遮羞布,我依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一個人可能有很多追求,沒有人可以完成自己的所有追求,而每個人的追求亦有主次的.優先級之分,可能很多人都有更重要更在意的事情要做。或許是清貧的研究員,或許是快樂的個體户,或許是隨意什麼,“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能滿足自己最在意的需求時,“寧做我,豈其卿”,縱有小缺憾,亦是快意人生。

②關於血緣

我是一個非常不在意血緣的人,“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感情來自於長久的陪伴與共同經歷的喜怒悲歡,豈是一句“血濃於水”可以超越的?但是,事實就是,很多人是在意的,可能是基因的力量,可能狹隘地是把“傳承”與“血緣”劃上等號。在這個故事裏,我很開心地看到,活生生的人戰勝了冷冰冰的基因數據,朝夕相處戰勝了血脈相連。

③關於父親

父親,從來都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這個男權社會。父母,雖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課,但一旦你選修了這門課程,就也得好好學習呀。總是有很多人覺得,愛是天性、生孩子養孩子也是天性,都是人生來就會的,於是往往彼此在意的人之間更有無窮誤會隔閡。更災難的是,很多人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或附屬,而非單獨的個體……為什麼那麼無辜的孩子要成為一些父母不成熟不負責的犧牲品,無法逃脱……在喪偶式教育、詐屍式教育氾濫的社會,我不知道有多少父親能以理所應當、不斷學習的態度完成自己的責任,只能對此抱有無限擔憂和一絲期望。

説回這本書吧,小孩子真可愛,良多能夠改變真是太好了,我喜歡大團圓結局。

《如父如子》優秀讀後感5

從《步履不停》的迴歸平淡生活基調,到《奇蹟》裏孩子成長過程內心的細膩刻畫;從《比海更深》中挫折的中年人反思到拯救,甚至是《海街日記》中對生命的來去都平淡的描摹,可以説,是枝裕和是一個非常善於敍述生活的導演,無論是從瑣碎的細節,還是衝突性的家庭倫理,他都可以一點一滴地滲入,如同抓住了散文的神韻,讓觀影的,看書的都能一目瞭然,而且深受共鳴。

《如父如子》從書名上,就似乎有一種矛盾,像父親?像兒子?

似乎都不是,故事講述的是事業家庭都一帆風順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築公司的精英,他和妻子結婚多年,在大家眼中是豔羨的生活對象,可是故事的一開始就打亂了他們的人生節奏,兩個家庭因為孩子的錯抱,產生了尷尬的聯繫。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抱錯事故?孩子是否交換得回來?成了這本書最開始的困惑,也是大人的矛盾點。

是枝裕和常常把這種傷痛式的題材,緊密地貼合在家庭故事上,最可貴是他把那些角色的各層矛盾,一個個打開,為什麼會如此?

就像激進的野野宮良多,為何會選擇綠作為自己的妻子?為何他對兒子慶多怯懦的個性不喜歡,甚至在看到調換孩子的護士後,他選擇了跟養母道歉。這一個個都像抖包袱的伏筆。沒有一下子就告訴你謎題。

抱錯孩子,而且是兩個生活環境懸殊的家庭上,這個看似略微狗血的情節,在作者的筆下,一點都不唐突,是枝裕和獨特的敍事方式以及精簡的故事切入,會讓你覺得,這複雜的倫理,都變得特別清澈,哪怕故事裏,有些許的不合理,都在後面一一解釋開來。

從殘酷黑暗的現實漸變到美好的嚮往,是作者對生活的描述,這種別樣的矛盾,在主人公糾結於血緣還是非血緣上尤為明顯,而在兒子慶多的處理上,可以感受的一個父親在思想上的成熟,以及對舊傳統的拋棄。當然這本書裏,我最心疼膽怯又渴望被愛的慶多、

在電影裏,省略了主人公公司裏的“桃花”,而在書中,他也沒有展露他的三觀不正,而是選擇放棄激進,迴歸家庭,剝離那下稜角。

其實在故事的開始,我對另一個家庭中的雄大這個父親形象並沒有好感,他似乎很渴望賠償金,可是在一頁頁的翻看下去,才發現這個平淡的家庭裏,他們多了陪伴,而漂亮的由佳里為何會選擇其貌不揚的大雄,也是這個原因,他會把耐心留給孩子,把陪伴留個愛人。

相比精英中的良多,只能在職場上耀武揚威,但是也遇到了挫敗,他一直太拼命的超前,就像他想躲開父親一樣,他渴望做一個跟自己父親不一樣的人,可是他卻在背對家庭的路上,模仿着父親,所以如父如子這個題目緊扣着主題,主人公在這場換子風波中,蜕變成了一個父親,一個丈夫的形象。

而兩家人,也用另一種方式,共同奔向了明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zgd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