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詮解讀後感

論語詮解讀後感

這本書是山東友誼出版社和中國孔子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傳統文化研究學術精品圖書,是近年來我國最具影響力的《論語》解讀類圖書。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論語詮解 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你!

論語詮解讀後感

論語詮解讀後感篇一

近年來,陪同着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海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為世思想閃爍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許多思想閃爍着人性的輝煌,體現了人類的配合追求。世界文明的生長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唸書,裏面紀錄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下面我就着重説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或許意思就是説: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興奮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這樣説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或許的意思也就是説,温習學過的集美娛樂場可以獲得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多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在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幾多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國現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羣朋友聚在一起玩、説説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希望獲得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或許意思是説: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説,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説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可以權衡一小我私家的天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爾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説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為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可以使人們之間越發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小我私家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論語詮解讀後感篇二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小我私家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工具。作為一個基礎教育事情者,我明白了:人應該如何渡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轉達給學生的工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體貼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相助,對學生的尊重和敬服,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係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教師的愛與眾差異,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門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中經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興奮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覆,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足生活的憧憬,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達,那麼縱然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事情。”達致幸福的路徑有許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要害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牢固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東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頷首。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氣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小我私家在學習其它種種集美娛樂場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轉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小我私家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標籤: 讀後感 詮解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pp9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