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讀後感範文

《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讀後感範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讀後感範文

《影響教師的教育美文》讀後感1

頂崗實習期間,我閲讀了實習學校發給每位老師的《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這本書精選了100篇深刻雋永、意味深長的教育美文,能夠影響教師心靈世界的教育美文,分為“我愛孩子”、“教室,出錯的地方”、“教師是靈魂守望者”、“牽一隻蝸牛去散步”4輯。一件小事、一句話語、一首小詩,無不帶給教師美好的閲讀體驗,讓教師感受到純真的教育境界。這些文章篇幅雖短,卻啟人深思,在潛移默化中感動教師、影響教師,對千萬教師進行由表及裏、層層深入的滋養和澆灌,希望藉此培育出一批彰顯人格魅力的知名教師和教育專家。

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老師,這個最讓人敬畏的稱呼”的含義。每個人都有過無憂的童年,老師也不例外。那些單純快樂的時光,常常就頑皮地跳躍出來,讓成長的你我,興味盎然地,再做一次小孩。或許你的學生,依然是個孩子,或許他正值青春,又或許,他已成人;但無論如何,他在老師的眼中,都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他需要一雙手的指引與攙扶,亦需要你,能夠理解他的種種頑劣。只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犯錯誤的權利。讓我們每天都做一次小孩。

這100篇美文是我們教師的心裏雞湯,讀着這本書裏面的文字,讓自己感到温暖,滋潤,。心靈真的被淨化了。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素質,讓自己變得美好,讓美好的事件一件件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讓我的學生賞心悦目,讓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教師!

《影響教師的教育美文》讀後感2

近段時間,我再一次拜讀了胡明根的《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這本書。這本書的編者以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教學案例加以深入淺出的評析,並留下感悟後的深度思考,構成了”實踐“—”理論“—”實踐“的風格體例。全書共計十章,其”章名“高度概括了新課程理念,每章10個案例,每個案例都有獨立的觸角。該書行文流暢,案例鮮活,評析到位,思考求深,值得一讀。

此書編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中,有兩個案例讓我感觸很深:

1、《呼喚失落的”水晶鞋“》:寫的是美國普通小學的一堂閲讀課。講的是學生閲讀了灰姑娘這篇童話後,老師提問:”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學生回答會的,教師很奇怪,問:”為什麼?“學生:”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不是好人,但是他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他們不是壞人,只是他們還不夠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其他的孩子。“後面的內容就是教育孩子愛自己,把握機會,最後找出故事中的破綻:午夜十二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變回了原樣,可水晶鞋沒有變回原樣。

新課程改革,像是一縷春風,吹進我們的課堂。當我們審視着站在講台上的自己,面對講台下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的時候,心裏湧動着衝動,也飽含着不安。我們有這樣的課堂嗎?我們有這樣的思想嗎?我們有這樣的胸懷嗎?我們有這樣深邃的思考嗎?”失落的水晶鞋“狠狠地抽打了我們的每一根神經,考問着我們的教育靈魂,我們不是缺少眼睛,而是缺少發現智慧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生命價值的眼睛。

2、美國的'學生:美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説:”我已經攢夠錢了,我要去旅遊了!“中國學生對父母説:”我要去旅遊,請給一筆錢。“

如果老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12點整,時針和分針剛好重合在一起,請問,要經過多長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次便合?“老師話音剛落,在場的所有中國學生肯定拿出筆和紙,埋頭列一大堆公式並開始計算;而美國的學生反應則是不約而同地撥動腕上手錶的指針,用這種其實很聰明的”笨辦法“看看時針和分針什麼時候再次重合。

通過以上2個案例中美國學生與中國學生的比較,折射出來的正是面向知識經濟時代先進的教育功能觀:美國重視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重視自我學習能力的獲得,重視實踐能力的掌握,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所有這些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創新人才,複合型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教育與之相比較反差是十分明顯的。我們豈能用”啊Q精神“來搪塞應試教育不進行徹底改革還有什麼出路,正如周貝隆先生所言:”面向我國的困境,沒有危機感是真正的危機。“

誰來教育中國的教育,看來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無論對教育界,還是對家長來説,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孩子成材的觀念,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責任,也許我們現在急需做的,不是幫孩子們把他們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如何保護孩子的天賦,如何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去享受生活,創造生活。

在100個案例中,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探究、思考。更感興趣的是”省略號的故事“,”父親·釘子·兒子“,”精神糖果“,”用心感受“,”不説話的老師“等。

總之,品味每一個案例,都使我激情振奮,時常感到困惑的是理論如何聯繫實際,當教育理論必須返回實踐指導時,人們總會不遺憾地發現教育,教學實踐創新活動的經驗已被掏空,甚至出現了理論在推動實踐時的無力和無奈。

當我耐心地讀過本書後,也許已隱約已經明白:事實上,教育理論的真諦和教育變革的”祕密“,正隱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之中。同時本書用教學實踐不斷地擦教育理論的火花,新課改的理念更多更快地照亮了我們的課堂。此時此刻我領悟到案例的作用和意義。如果每個人在大量的教學反思中,得出鮮明特色的教育理論。我想這就是我們的需要。

《影響教師的教育美文》讀後感3

暑假的時候,我讀了《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這本書,書中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人受益匪淺,其中一個案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老師在教《坐井觀天》的時候,那是一節公開課,講完課老師就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進行説話和寫話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那天他又一次讓同學們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將會怎麼樣呢?很多學生都按照老師的思路説了青蛙跳出井口以後大開眼界,看到了很多美的風景,可是有個學生説:“青蛙從井裏跳出來,它到外面看了看,覺得還是井裏好,它又跳回了井裏。”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老師們也笑了。那位老師打斷了他的話,問大家“是井裏好,還是井外好?”於是老師示意學生坐下,隨口還説了一句:“我看你是一隻青蛙,坐井觀天。”顯然這位學生的回答沒有按照老師的思路説的,或者沒有按照某個供參考的答案説的,所以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老師也沒有讓他説下去。後來,老師佈置作業把自己的所想寫下來。結果老師看到那個學生是這樣寫着的:“青蛙跳出井口,它來到一條小河邊,它累了想喝一口水,突然,它聽到一聲大吼:”不要喝,水裏有毒!果然,水上飄着不少死魚。它抬頭一看,原來不遠處有隻老青蛙在對它説話。它剛要説聲謝謝,就聽到一聲慘叫,一柄鋼叉正刺穿那隻老青蛙的身子,那隻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掙扎。青蛙看呆了,這外面地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往回趕,又跳到井裏,還是井裏好,井裏安全。“

可以想象,那位老師看到那位學生的話是多麼的震驚呀!孩子的心靈就像井外多彩的世界,而那位老師差點就抹煞了學生多彩的思維,最後老師在學生的作業的空格處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句話:”對不起,老師是一隻青蛙。“

看了這個案例,我同樣也收到震動的,説實在的,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在講課的時候,也常常希望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回答問題,或者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設定的答案回答問題,如果有學生不是按照這個思路或答案回答問題,就不給予理睬的,或制止,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老師應該有博大的胸懷,有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別是在公開課上,由於心情緊張,要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往往在這個時候老師只顧順着自己的思路講課,忘記閲讀自己的學生,也忘記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觀點的時間。

給我留下深刻教訓的是我在教學生用”一……就……“造句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按照老師的思維造了很多優美的句子。比如:春天一到,到處就開滿鮮花,真美呀!有學生説:一到海南島我就被那裏的風景深深吸引住了。等等。可是一個學生突然冒了一句:我一結婚就可以ML。可以想象我當時是多麼的生氣!一個的學生居然説出這樣的句子。老師一生氣就會給自己造成了一些麻煩,也很失態的,當着學生的面發了一頓脾氣。一個學生能讓我大發雷霆,可見我的個人修養還沒有到一定的境界。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句子完全正確,不管是句式還是內容。在這個時候,老師需要的是對學生的進一步引導,需要的是老師的寬容,理解,機智和勇氣,而不是發脾氣。現在學生的接觸面廣,知道很多課本外的知識,或對的或錯的,需要我們老師對他們做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壓制和扼殺。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老師也不是聖人。人需要的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在教訓中成長。我希望自己通過讀書,通過學習,能減少失誤,能在教學中不斷進步,能不辜負學校,家長的期望,做一位好教師。

《影響教師的教育美文》讀後感4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説自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正如這本書的編者在前言中所説的那樣,”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去啃教育論著,雖不能説沒有一點收穫,可也總會覺得與教學實踐隔着一堵牆,理論的‘遠水’救不了講台上的‘近火’。“所以我更喜歡讀文藝方面的作品,很少去摸理論專著。這本案例研究方面的著作正好適合我的胃口,所以我是百讀不厭,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和認識。

100個故事,就是100面鏡子。照清了自己身上的每一處地方,讓我反省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有時不禁赧顏,甚而冷汗直流了。而直射入我靈魂深處的就是第43個案例《愛,無聲的教育》,盤圭禪師面對屢次偷竊的弟子説出最讓我羞愧的話:”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位兄弟甚至連是非都還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它留在這裏,即使你們全部離開也一樣。“要知道那是一羣純潔的四大皆空的佛教徒啊,更要知道偷竊即使在紅塵中也是犯罪呀!可盤圭大師寧可讓所有弟子離開也不肯放棄這樣一個”害羣之馬“!而我們的學生還都是懵懂的孩童,犯的不過是我們小時候也常犯的小錯誤,如貪玩、調皮等等,而我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冷言冷語,尖酸刻薄,當面批評還嫌不夠,還要聯合家長訴諸武力。想起自己以往對這些問題學生的做法,我感到犯罪的恰恰是自己。

我們也有愛,可我們的愛大多給了哪些白天鵝。雖然我們常常標榜自己的公平,可那偏愛的情緒卻是掩飾不住的。前幾天學生們突然對我説:”老師,您喊“蔣洋洋”的名字時為什麼那麼好聽?喊我們的就兇巴巴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特意去偏袒蔣洋洋,可是由於內心對憨厚學生的喜愛,即使在叫名字的時候也會有所體現,而我們的學生又是多麼敏感啊!這些我們老師不放在心上的小事,他們也會那麼在意,尤其是那些表面上最不在意老師,甚至常常頂撞老師的問題學生,他們的內心才最需要愛的滋潤。

市場化的今天,人心變得越來越功利了,教師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不例外,評職稱、漲工資、名利的誘惑讓我們迷失了自我,所以盤圭禪師在一些人眼裏成了傻子,誰願意把精力放在轉化”差生“身上,所以差生成了皮球,最終被踢出了聖潔的校園。可踢出去之後又會怎麼樣呢?正如第九十九個案例所講的那樣,是”誰之過“呢?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如果我們都像盤圭大師那樣去做,會不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安寧更和諧呢?

愛當然需要智慧,否則一份糊塗的愛不僅害人也會害己。可盤吉禪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更需要真誠,由於盤吉禪師是真心的愛那個弟子,所以無需什麼方法,在這種真誠的關心的面前,屢教不改的弟子終於悔過自新,偷竊的慾望煙消雲散。只要我們是真的愛每一個學生,真的是為他們着想,那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取得最佳的效果。

100個故事,更是100扇門,讓我從自己狹小的天地中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瞭解更多的道理。第37個案例《林務官的錯誤》就是這樣一道讓我豁然開朗的門。那個德國管森林的林務官完全出於主觀感受和個人好惡,根本不考慮樹木生長的客觀需要,森林被打掃乾淨了,可”順眼“又”順心“的森林環境卻並不利於樹木的生長,結果是森林變得越來越不像樣子了。從這位林務官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常跟學生講隊列表演的例子,説老師最喜歡那種整齊劃一的感覺!所以交作業要齊,交費用要齊……,稍有不”齊“之舉,我就會大動肝火,認為學生缺乏組織紀律性,懷着滿腔的責任心去”教育“他。林務官讓我明白了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道理,原本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現在看來竟是那麼可笑,原來自詡淵博的我竟然是一隻井底之蛙。

100個故事,更是100盞燈,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感受到光明的力量。面對現在的孩子,我常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過去那一套簡單粗暴的方法行不通了。像第78個案例中的”鐵棒“那樣蠻幹,只能把事情辦糟。我不能做鐵棒,我要做”懂鎖的心“的鑰匙。”評析“中那四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讓我獲益匪淺。”童心“讓我和同學打成一片,我在他們眼裏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老小孩“”大朋友“,我也獲得了孩子的愛,無需過多的教育技巧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剛接手這個班級時有個叫趙海龍的孩子,據説母親的話都不肯聽,很讓人頭痛,可這一年來他卻從沒給我出過什麼難題,各方面表現都很棒。是我的”愛“撫平了他身上的”刺“。”讚美“讓我學會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前我的批評並沒有減少學生犯錯的次數,而”讚美“卻讓學生樂於接受我的教育,努力去完善自己。”恆心“讓我在想放棄時咬咬牙,再堅持一會,讓我看到了雨後的彩虹原來是那麼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p7e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