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起初看標題,以為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羣眾的評論依然那麼火熱。於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閲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鑑》、《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代化,加入個人心裏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後,心裏很是感慨,想寫點什麼,卻不知從何説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後,心情為之澎湃,對裏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 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讓我頂禮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歎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徵逝去時説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律,誰也逃脱不了自然規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2

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戚繼光的故事後,得到了一些心得。

《明朝那些事兒》中的戚繼光抗倭的事蹟。戚繼光是明朝的一位名將,他初次抗倭用的是紹興兵。那些兵十分懶散,總是不服從命令,還經常臨鎮逃託,只為自己的安危。但戚繼光卻堅持不懈地訓練,終於把兵們訓練成為一支很強的隊伍,成功抗倭。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事。那時,我剛剛開始學習毛筆字,手握住毛筆一直抖個不停。我寫得很差,這表面在我的一筆一劃,它們就像幾條黑的毛毛蟲。我心裏煩躁極了,可越煩就越寫不好。正當我想把筆一扔,一了百了之時,我想到了戚繼光,訓練兵那麼困難的事,戚繼光都克服了,並且成功了。我的這些困難又算什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毛筆字。

在寒冷的冬天,我每天儘量早起,屋外下着大雪,吹着寒風,我在家裏練習卻練得滿頭大汗。在炎熱的夏天,別人在空調間裏吹風,我不顧蚊蟲的叮咬,堅持寫下去……沒過多久,我的毛筆字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並不滿足這一時,下決心要掌心懷素、柳公權等著名書法大師,成為一名書法家。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我要學習戚繼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件事。每當要放棄的時候,戚繼光就會出現在我的眼前,鼓勵我讓我繼續向前。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3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着許許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名叫朱重八的貧困牧童成長成了一位功名顯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窮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給地主幹活為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後來,因為鬧饑荒,元政府下發了少得可憐的救濟金,但這些微薄的救濟金也被元政府裏的官員們給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餓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當了和尚。但是心中對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來,參加了對抗元的起義軍。在軍隊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逐漸的佔領了江蘇、浙江一帶,這裏成了他的大本營。他與老奸巨滑的陳友諒開戰,並最終在朱元璋最不擅長的水上打敗了陳友諒。接着又擊破了頑強的張士誠。朱元璋完全可以與元朝對立了,但他卻低調應對,直打得元朝節節敗退。建國後,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厭惡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貪污者必斬。

僅僅一個多月,全國竟斬了數十萬人。雖然裏面大部分罪證確鑿,但也有不少是被誣陷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人。讀了這本書,它令我記憶猶新的並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書使用白話,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語言平實,敍事生動,讓我不知不覺地一口氣就看完了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4

最近,我看了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石悦),這本書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説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小説的筆法,對明朝的十七個皇帝、王公權貴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一個全景描述,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的筆墨最多。還加入了21世紀最流行的字眼,連朱元璋也時不時説説“股份”這樣的金融詞彙。裏面還有精彩的古代宮廷爾虞我詐,權謀之術、戰爭之術、詭詐之術、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閹黨的徐階、土木堡事變後力挽狂瀾的于謙、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裏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啟(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裏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彷彿這些畫面都出現在腦海裏,雖然明朝最後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當年明月將《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幽默風趣、詼諧、有時令人心情舒暢,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5

這是一本歷史書,也可以算一本勵志書,至少對於我來説。我之前的日記裏已經多次提到這本書了,所以這裏偏重系統總結地寫一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首先是歷史,這本書講述的是明朝兩百年間的歷史,從朱元璋造反講到崇禎皇帝上吊,其中分為很多角度,圍繞一個又一個風雲人物,從他們的角度講述了他們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體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興衰和背後的因果關係。

然後是文學價值,司馬遷的《史記》有譽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説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學的作用於一身。這本書也是一樣,至少我認為它是有文學價值的,它的語言是生動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實意的,它可以讓你笑出聲也可以讓你默默感傷,它的故事能讓你一直讀幾個小時而不厭倦,想要繼續讀下去。自認為這便是文學價值了。

除此之外還有正確的觀念,書中寫了無數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是崇高可敬的,他們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負重數十載,可以單槍匹馬守邊疆,他們都有私慾,卻放棄了私慾,這便是高尚。

他們為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而活,這是多正確的人生觀,他們追求的是正義和平等,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這是多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確的方向和無窮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麼都是第一次,什麼便都是嶄新的,有無限的可能和奇蹟,要相信年輕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6

原來,我是個三國迷。我覺得除了三國,中國歷史上的哪一個朝代都是很無聊的。但在這個暑假裏,“當年明月”讓我明白了,其實那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而他告訴我的方法,就是我最喜歡的七本書:《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至第七部。它的作者也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當年明月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向我表達了明朝280年的那些事兒。

的確,這套書寫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説:皇帝召來一位猛將來拜見,這位同志的家中剛好死了人,於是,這位仁兄就穿着孝服,然後給皇帝磕頭。作者説這場景實在太像靈堂。讀到這,你一定捧腹大笑,當年明月很幽默吧?

在我讀這本書時,我覺得這本書有一個別的歷史書沒有的特點:在《三國演義》裏,羅貫中特別注重寫事。而當年明月在寫明朝的時候,他注重的不是隻寫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筆帶過,人物的對話也很少寫,他最主要寫的是人,每個人怎樣怎樣,人物的心裏想什麼,人物幹什麼,在寫朱元璋的時候還出了份檔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寫作理念: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

這一套書我幾乎10天看一本,那就是因為當年明月寫的書很吸引我,讓我只要一拿起這本書就放不下去。並且在這個暑假裏,我的腦海裏又多了一個朝代的印象“明朝”

齊齊哈爾市公園路小學五年級:王旭楠

點評:看來作者看此書收穫頗多,在表達方面遣詞造句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7

《明朝的那些事兒》説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其實就是以前一直被説書人及老百姓所鍾愛的《英烈傳》的內容,不過多了靖難之役。 在閲讀部分篇章後,感覺到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讓歷史寫得這樣,還真讓我佩服了。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眾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眾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説,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説着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説説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説説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8

最近,我又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國夢。作者當時明月詼諧幽默的寫作,讓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讀了這套有着七部、歷經200多年的明朝歷史小説後,讓作者推崇也讓我喜歡的人物很多,但最讓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十幾個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職的丞相,如張居正、于謙這樣流傳清史的人物。這個人,讓我喜歡,讓我敬佩的是,他是個有夢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學”創始人——陽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現代,依然被很多有識之士推崇。我也有夢想,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了成為個軍事人才,可以製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艦,保衞我的祖國。但自從我讀了這套書,在書中認識到陽明這樣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夢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邊不缺乏有夢想的人,幾乎所有的同學、朋友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把陽明的思想推薦給大家,讓你們也知道,理想和夢想不只是個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動。中國近1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英中戰爭以後,被西方列強,被東方的“日本”欺負,讓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都不如好好學習知識,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9

歷史是什麼?

歷史就是那些殘台斷瓦古廟荒冢嗎?不是,絕對不是。

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一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的和小人物的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並加入當時政治制度,人倫制度的演義,文章以通俗的小説寫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公認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講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講述至明末的276年曆史。

如果你認為《明朝那些事兒》和其他歷史書一樣古板,嚴肅,那你就錯了,《明朝那些事兒》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讀物,也可用於茶餘飯後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學習閲讀,無事消遣之首選讀物。

沒錯,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笑了,因為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沒錯,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還在後頭呢,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細膩要還

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所謂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對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這些句子有趣嗎?有趣的話,你就去看吧。

歷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從未發覺而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0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那些殘台斷瓦、古廟荒謬嗎?就是那些發黃的書本嗎?不是,絕對不是。

歷史原來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進書中,前面的古廟有點動靜,一個小和尚剛睡醒伸着懶腰。那不是朱重八嗎;遠處傳來馬匹的奔騰聲,朱棣騎着馬,威風凜凜,後面的籠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無寸鐵,無用至極的模樣閃現在眼前;把皇帝視而不見的胡惟庸又開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藍玉的驕兵悍將們又往北方奮勇殺敵……遠處的夏言、徐階、嚴嵩又在爭奪內閣首輔的位置,萬曆(朱翊鈞)還在厭倦地聽張居正改革變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禎垂頭喪氣,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殺,愛新覺羅皇太極淺淺一笑……

讀《明朝那些事兒》吧,説不盡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策、道不盡的人性善與惡,讓人慾罷不能;讀《明朝那些事兒》吧,鬥爭中隱藏的人物形象,權謀中顯露出複雜的政治背景,戰爭中顯示出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難統天下,使你回味無窮……

是呀,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精彩,僅以文字的魅力(全書沒有一幅插圖)就能深深地吸引讀者,以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歷史原貌,別開生面,《明朝那些事兒》就是典型。

歷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進書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歷史的.魅力。走進歷史,去探索其中的奧祕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1

這個暑假,我看了許多的書:《司馬懿吃三國》《上下五千年》《三個火槍手》《水滸傳》等。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兒》。

在此之前,在我的腦子裏總是認為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一點意思,頂多就是xxx年,xxx揭竿起義,殺入都城,x朝代從此滅亡等等,真是無聊透頂。可是自從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便改變了我的看法。這套書如同一塊磁鐵,自從我一翻開它來,便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套書從元末的那場農民起義開始寫到大明王朝的興盛,再寫到明朝的覆滅。在這裏,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常遇春、張萬邊,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聰明絕頂,讓人稱讚不已的劉基、姚廣孝……還有許多令人髮指的反派人物陳友諒等。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蹟猶如在我的腦海裏上映了一場場精彩的電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當年明月在寫這本書時,還恰當地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和許多搞笑的語言,這也是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理由之一。瞧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這才發現上了當,反正叛軍也是人,打誰不是打,反正有錢拿就行”。這令還以為要看到什麼血腥場面的我不禁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在心中感歎在那個朝代錢對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顛簸周折的情節,讓我不禁感歎世間事物的喜怒無常;一段段背叛的場景,讓我不由驚歎人性的醜惡和人有時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戰火也燒不斷的友情親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歷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2

去年冬天,我在家裏發現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便興致勃勃地讀起來。沒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僅以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讀到媽媽叫我吃飯還捨不得放下。

這是一套有六冊之多的書,它向我們詳細的講述了從元末到清初之間的事,也就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的事,作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它一些小人物的命運作了展示。作者以製表工人的耐心、導彈科學家的嚴謹、詩人的情懷和演員的幽默講述了3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作者筆下的歷史不但嚴謹真實,而且又不乏幽默,可以作為茶餘飯後學習歷史的最佳讀物。

本套書第一冊《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讚揚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當時文官武將的超強軍事才華,他們一次又一次機智勇敢地殺敵和他們超強的忍耐與明智的判斷力也讓我敬佩萬分。每當講到一位將領在痛苦的抉擇中沉思時,我便加上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見解,給這位將領出主意,可見我是早已身臨其境。

這本書教會我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真理有時候只站在少數人那邊,不要因為看了別人的主意後改變自己的觀點,我很想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聊一聊,因為他寫的這部書我真的很喜歡。我還想響應讀者們在網上的號召,把這本書頂入中小學課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3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許多書,但我最喜歡的要數《明朝那些事兒》貳了。

這本書的語言通俗、精彩、生動。有幾百個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現越南)。‘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三楊”中的楊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謙。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了。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他母親嫁給一個叫羅性的人。羅性十分孤傲,強行給楊士奇改姓羅。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羅性看在眼裏,他恢復了他的楊姓。自從之後,羅性對楊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也發奮努力學習,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平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我特別喜歡。當年,如果沒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隊打過來,大明王朝將自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如有丟失者,立斬!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户,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並且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是:“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説就是:“不勝,就死!”。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和為自己的親人報仇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大部隊。挽救了大明朝。

這本書生動無比,也給了我許多有益的知識。讀完這本書,回老家過年時就問倒很多人,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保證能知識大增,考一題,對一題,永遠不愁考明朝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4

前幾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是我讀過的史書中比較特別的一本,它的語言流暢、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給人一種輕輕鬆鬆讀歷史的感覺。

第一部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戰太平、太湖大決戰;卧榻之側埋惡虎,剷除張士誠;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奇特的靖難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謂是高潮迭起、欲罷不能。讀了之後我們知道朱重八是個身無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討飯,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勇氣、智慧、堅定和非凡的軍事天才,還有身旁的諸多能人(如徐達、常遇春、劉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國度——大明。後來的朱允炆又太過仁慈,從而丟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為一個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一個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正因為這個,才使他造反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取到了皇位。

看完後我很感慨:它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只要這樣,才能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才能使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去戰勝一切困難,並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00字15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套書,這套書共有7部。作者“當年明月”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講述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縱觀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其中,有兩位帝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欣賞的戰士——朱棣。朱棣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是他創造了明朝最輝煌的時刻。看:蒙古軍打來了,他一馬當先,帶頭衝鋒,不顧自己的安危,左劈右砍。“皇帝都那麼勇猛,我們還不趕快衝!”戰士們士氣大增,喊聲沖天,蒙古兵嚇得渾身發抖,一觸即潰,紛紛奪路而逃。明朝的名聲飛速遍佈四周鄰國,誰都不敢侵犯明朝,全部乖乖進貢,唯恐慘遭屠刀,百姓們終於安居樂業。

我最討厭的昏君——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第一貪玩皇帝,其實,這位仁兄智商還是挺高的,只是將能量用錯了地方。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因為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押在了“玩”上面。有一次,朱厚照偷偷離開朝廷,去邊境玩,結果被敵人發現,遭到追殺,幸虧朝廷及時發現,調動大將前去支援,他才保住了性命。可他不吸取教訓,後來又偷偷溜出朝廷去玩,由於旅途勞累,體力不支而患上重病,最終含恨而死,也沒留下一個子女。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這些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責任越重的人就越要以身作則,並且竭盡全力做到完美,把能量用到該用的地方。只要我們把這個道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一定能成為一個精英!

標籤: 事兒 明朝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ojkg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