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讀後感

再多的遺憾和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龍應台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平淡的語言。不同於《野火集》中她的強硬態度,而是顯現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帶着清新,撲而來;似燈塔,散發光芒,照進心房。讀起來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種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蕤的暖意。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彷彿看見龍應台的筆尖有一個輕盈的舞者,舞動着春暖花開。

特別喜歡龍應台在其中描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令人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讀此書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

不由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時,母親那暗自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嘮叨的話語,想起父親在廚房裏忙忙碌碌的身影。心靈突然就歸於一種寧靜,世間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以前感受不到,成年之後突然變得敏感:原來在不知不覺中,父母真的已經老了。仔細凝視父母時,會意識到,那些言談舉止中,其實都是熟悉和陌生的東西混合。那些熟悉的動作、聲音、神態,讓我們的記憶連接起了所有過往的日子,那裏面有苦澀,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時光添加的東西,那些蹣跚、遲緩、軟弱,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認識到人生的悲劇性的本質。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

生命的老去是無法控制的事。道理我懂,但看到父母逐漸老去,我還是忍不住悲傷,希望時間長河能流淌的慢一些。直到讀完《目送》,我才明白,對於生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生命的老去,讓我們更應該懂得和學會,什麼叫做活在當下,什麼叫做愛與被愛。

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期待着孩子的成長,但同時又抗拒着孩子的成長。

看着孩子呱呱墜地,牙牙學語,姍姍學步,直到他慢慢長大。總是習慣牽着他的手,不捨得放開。直到第一天上學,看着他小小的背影邁入校門,縱然有萬般牽掛,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開啟自己的人生。漸漸地,他越長越大,開始厭倦千叮萬囑,逐漸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再把父母當成他的唯一。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千方百計的想出去闖,只留下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想,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中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包括我。

不是不“傷”,但必須要“舍”。太多的執念,太多的挽留,只會給自己帶來更深的痛苦,我們無法阻擋時間的流逝,無法對抗生命的消散,我們只能接受。至於是選擇往回看,用餘生的悲痛紀念逝去,還是選擇朝前走,用現在填補過去的空白,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我很討厭分出是非對錯,跟隨自己的內心便好,世上哪有這麼多對錯之分?但之於我,我會選擇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和解。

標籤: 目送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nxdnx.html
專題